日本哪些城市是貧困山區
⑴ 日本貧困人口生活標準是什麼
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國際公認的禪舉標敏梁准設定了最低貧困線:一個4口之家年收入為2.2萬美元,這相當於普通日本中等賀拿碧家庭收入的一半。
⑵ 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地區是哪裡
「最不發達國家」一詞最早出現在1967年「77國集團」通過的《阿爾及利亞憲章》中。1971年飢鉛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正式把最不發達國家作為國家類別的2678號決議,並制訂了衡量最不發達國家的3條經濟和社會標准: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美元以下;2、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低於百分之十;3、人口識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根據這個標准,當時聯合國把24個成員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即所謂「最窮國」。
後來,聯合國對最不達國家的標准作了幾次修改和調整。
1981年,負責復審和評估這項工作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屬的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把第一條標准改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50美元以下,當時全世界有39個最不發達國家。
1991年3月,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又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劃定作出新的規定。這一規定把最不發達國家定義為那些長期遭受發展障礙的低收入國家,特別是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低和有嚴重結構性缺陷的國家,並將其衡量標准調整為:(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00美元以下;(2)人口不超過7500萬;(3)擴大的實際生活質量指數爛孫好(包括預期壽命、人均攝取熱量、入學率、識字率等)不超過47點;(4)經濟多種經營指數(包括製造業、工業就業比重等)不超過22點。
根據這4條現行標准,截至2002年,全世界經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已增至50個,亞洲9國: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葉門;非洲34國: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中非、查德、葛摩、剛果(金)、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尼日、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大洋洲5國:薩摩亞、萬那杜、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拉丁美洲的海地。
據世界銀行統計,這些國家佔世界人口十分之一,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僅80美元,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文盲比例最高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達百分之十六點二,居世界之最;人均壽命最短的39歲,僅及日本人均壽命78歲的一半。世界銀行最近還把最不發達國家中的10個國家列為全球最窮國家,他們是莫三比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獅子山、蒲隆地、烏干達、查德、盧安達、尼泊爾和不丹。這些國家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美元以下。世界最窮國是莫三比克,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 2美元,約為瑞士的五百分之一。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
為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擺脫貧困,聯合國在1981年和1990年兩次在巴黎召開了關於最不發達國家問題的會議,分別通過了援助凱隱最不發達國家的《80年代新實質性行動綱領》和《90年代行動綱領》。這兩個《綱領》為最不發達國家確定了具體的發展目標,並在官方發展援助、商品貿易和減免債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國際支援和幫助措施。但是,由於最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外部經濟條件沒有明顯改善,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指標和減輕債務負擔的安排未能兌現,加之最不發達國家本身受國內政治動亂、武裝沖突等不利因素影響,最不發達國家的貧困狀況仍在惡化。
⑶ 貧困地區有哪些
中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頌備的中部地區、西部山區及西南、東北地區內。包括甘肅地區,雲南,容貴州的局部山區。其特徵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各貧困縣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其中西部省份佔375個。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最多的是西藏自治區,其全境都屬貧困縣,共有73個;其次是雲南晌態,有73個;第三是陝西野謹毀和貴州,各有50個。國家級貧困縣,又稱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或國定貧困縣,是國家為幫助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准。
⑷ 日本關西包括的城市和地區最好都有介紹
日本關西地區:指以大阪府、京都府為中心的關原以西的地區,即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滋賀縣、三重縣,一共2府5縣。
1、大阪府
大阪府是近畿地區乃至整個西日本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其人口總數名列東京都、神奈川縣之後,位居全日本第三;人口密度僅次於東京都,位居全日本第二。大阪府的地方生產總值也僅次於東京都,位列日本第二。
古時,仁德天皇在此修建了難波高津宮(高津宮(高津神社)所在地即在難波高津宮的遺址上修建 );孝德天皇在這里修建了難波長柄豐碕宮(前難波宮);聖武天皇則修建了難波宮(後難波宮)。在遷都長岡京之前,大阪府一直是陪都所在。
2、京都府
京都府(きょうとふ京都府kyoutofu )是日本關西地區的都道府縣之一,從公元794年建都開始到1868年遷都東京的一千多年間,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京都是日本第七大城市,擁有140萬人口。
京都被日本人稱之為"心靈的故鄉",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幾個世紀以來,京都曾多次毀於戰火,由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京都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空襲(僅1945年1月16日到6月26日遭到了5次小規模空襲 ,後被美軍官方下令禁止空襲)。無數的寺廟、神社以及其他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3、兵庫縣
兵庫縣位於日本列島中部的關西地區,北臨日本海,南瀕大阪灣,經瀨戶內海與太平洋相望,是日本唯一一個既臨日本海,又接瀨戶內海的縣,是近畿地區的中心之一,是關西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由大城市、農山村和離島等各種地區形成,氣候和風土各異,各地可享受洗海水浴、滑雪乃至泡溫泉等多種娛樂和休閑活動,被稱為「日本的縮影」。
根據其歷史、風土、產業等不同,可以分以下5個地區:攝津(神戶、阪神)、播磨、但馬、丹波、淡路。陸上交通便捷,是關西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有神戶機場和神戶港,毗鄰位於兵庫縣與大阪府交界處的日本唯一24小時開放的大阪關西國際機場。
瀨戶內海是溝通日本南北東西的天然通道;位於瀨戶內海入口處的神戶是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港口。
4、奈良縣
奈良縣位於日本紀伊半島中央,四周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縣、三重縣所環繞,屬內陸縣。由被稱為「近畿之屋頂」的紀伊山地及擴展至北側的平原組成,土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山地面積所佔比重較大,森林覆蓋率為77%,大約90%的人口集聚在縣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邊地區。
自710年至794年奈良縣曾是日本的首都,稱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藝術和工藝的搖籃。在佛教傳入日本的公元6世紀至8世紀期間,奈良一直作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榮。公元710年,仿效中國唐代的長安城而創建的大規模國際首都「平城京」,作為歷史性的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之中。
5、和歌山縣
和歌山縣(Wakayama-Ken),地處日本最大的半島「紀伊半島」的西南面,面向太平洋,東部與東北部分別與三重縣、奈良縣以及大阪府接壤,土地面積佔全日本面積的1.25%,居第30位。
有長約650公里的海岸線、鬱郁蔥蔥的廣袤山林,木材資源豐富,有「山海之國」、「木材王國」、「果樹王國」之稱。林業、傢具製造等行業比較發達;漁港眾多,漁業是主要產業;工業以鋼鐵為主。四季氣候溫暖、濕潤,夏季悶熱,冬季氣候平穩,除山區之外,幾乎不下雪。
(4)日本哪些城市是貧困山區擴展閱讀:
日本的行政區域:
日本的都、道、府、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縣都擁有自治權。其辦事機構稱為「廳」,即「都廳」、「道廳」、「府廳」、「縣廳」,行政長官稱為「知事」。
日本被劃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1都,1道,2府,43縣。每個都、道、府、縣下設若干個市、町(相當於中國的鎮)、村。其辦事機構稱「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長官稱為「市長」、「町長」、「村長」。
網路-關西地區(地理區域)
⑸ 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是哪
衣索比亞
附: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最富和最窮國家前10名
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幾乎全在非洲,亞洲僅有一席,那就是我們的近鄰尼泊爾,排名世界界最窮的國家第六名。而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幾乎全在歐洲,除此之外,美洲的美國排名第四,我們的近鄰日本排名第六。
世界排名最窮的國家第一名的是衣索比亞,人均財富僅1965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一名的是瑞士,人均財富達到了648241美元,兩者相差將近330倍。而世界排名最窮國家的第十名馬達加斯加,人均財富5020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國家第十名比利時和盧森堡,人均財富451714美元,兩者相差90倍,越是往上差距越是有所縮小。
從世界最富的國家和最窮的國家排名榜上來看,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非洲的貧窮與非洲的生產力落後,戰爭和動亂不斷有很大的關系。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地方,這與歐洲較早地進行工業革命有很大的關系,而亞洲惟一進入世界最富前十名國家的日本,與其很早進行的明治維新有很大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明治維新讓日本躋身於世界最富國家前十名。
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人類起源於非洲,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從非洲走出去的,這似乎已經成為定論。而人類的發源地卻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地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歐洲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首先是工業革命為歐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再到電子工業等都是首先從歐洲大陸開始發展的,歐洲擁有世界上許多最傑出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因斯坦、愛迪生、諾貝爾、牛頓等都出現在歐洲,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歐洲發展最快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地區,另外一個原因是歐洲列強的朝外擴張,從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開展的工業革命,圈地運動開始,他們國內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於是列強開始向外擴張,發展殖民地,掠奪其他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讓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掠奪了許多財富,而非洲更是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許多黑人成為奴隸被人販子買到歐洲,許多寶藏被列強掠奪到歐洲,一系列的擴張讓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財富的原始積累。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從歐洲開始的,但是歐洲的一些國家痛定思痛,消除戰爭隱患,發揮整體優勢,整個歐洲已經結盟,統一貨幣,統一協調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歐盟共同體當中的各個國家政治制度比較穩定,此舉讓歐洲成為唯一和美國抗衡的經濟實體。
非洲成為世界上最窮地區原因所在,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被西方殖民國家掠奪,生產力的落後,其次是戰爭和動亂不停,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動輒就是發生政變,動輒就是種族分裂,結果是生民塗炭,幾十萬人遭受大屠殺,更不要談發展經濟了。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話一點不假,從世界最富和最窮地區的排名榜可以看出,凡是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地區,其發展必然較快,凡是科學技術落後的地區,其發展必須會受到限制。要想取得較快發展還必須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否則要想加快發展也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⑹ 日本有哪些城市
東京:首都。
大阪:日本第二大城市。
名古屋:工業發達。
京都:日本的故都和著名的文化、游覽和工業城市。
神戶:是日本最大海港之一,是大阪的外港。
北九州:為九州北部重要的工業區和交通中心。
橫須賀:位於東京灣西南岸的三浦半島,扼東京灣口。
札幌:北海道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鐵路樞紐。
北海道: 北海道的總面積為78,500平方公里。
沖繩:搭飛機抵達沖繩,它的門戶是那霸機場。
福岡:福岡市內的交通以巴士為主,博多車站前的福岡交通中心及西鐵福岡車站內的福岡巴士中心,是兩大總站。
廣島:廣島是中國地方的政治、經濟中心。
橫濱:感覺相當不錯的店,與神戶並稱為兩大國際港。
⑺ 日本有哪些城市
1、大阪:大阪是日本近畿地方的地名。大阪市區大部分面積位於大阪平原上。2、橫濱:橫濱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東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南部。3、名古屋:名古屋位於日本愛知縣西部,愛知縣首府,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名古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屬於日本二戰前規定的國內六大都市之一。
1、大阪:大阪是日本近畿地方(關西地方)的地名。大阪市區大部分面積位於大阪平原上。大阪平原是一座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在約8000至7000年前時,由於繩文海進導致水位高漲,大阪平原曾位於海面之下,被稱為河內灣。
2、橫濱:橫濱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東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南部、東臨東京灣,南與橫須賀等城市毗連,北接川崎市。
3、名古屋:名古屋位於日本愛知縣西部,愛知縣首府,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名古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屬於日本二戰前規定的國內六大都市之一。
4、神戶:神戶是一個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是兵庫縣的縣廳所在地,位於日本四大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本州島的西南部,西枕六甲山,面向大阪灣。位於京阪神大都市圈,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日本國際貿易港口城市。
5、福岡縣:福岡縣是日本九州地方北部的一個縣,縣廳所在地是福岡市,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外的「北九州福岡都市圈」的一部分,屬於日本地域中的九州地方。其是九州地方人口最多且最發達的縣,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外唯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千人的縣,縣內擁有有福岡市和北九州市兩個政令指定都市。
⑻ 【試論治理環京津貧困帶區域經濟政策】 環京津貧困帶
[內容提要]由區域非均衡發展而帶來的貧困地區的存在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長期比較棘手的問題,本文針對環京津貧困帶問題,依據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回顧了區域經濟政策和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相關理論,簡要分析了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實踐,從歷史和現實、行政、發展模式等角度探討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區域經濟政策建議的政策原則和政策目標,本文不單拘泥於生態問題,而是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綜合看生態和其他問題,從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和地方經濟政策兩方面提出了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完全保障義務教育和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生態和發展權補償協調機制等一系列區域援助、區域協調、區域發展政策建議。
[關鍵詞]環京津貧困帶-區域經濟-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孟元新(1972-),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區域經濟專業,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和政策。
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與河北省政府公布了《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首次提出「環京津貧困帶」一說。「環京津貧困帶」包括:河北省與京津接壤的6個設區市的32個貧困縣、在京津以北地區21個,京津以南地區11個,面積8.3萬平方公里,涉及3798個行政村,人口272.6萬,人均年收入不足625元,有一些縣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比全首首國貧困縣平均水平、西部貧困縣都低,甚至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定西、隴西、西海固)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比「三西地區」還低。2001年,環京津貧困帶24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縣均地方財政收入僅分別為京津遠郊區縣的1/3、1/4和1/10,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看,環京津貧困帶24縣與「三西」地區5個縣相比,基本處於同一發展水平。 「環京津貧困帶」提出後,立即引起了京津冀三方和國內理論界的高度關注。本文擬從區域經濟理論角度分析「環京津貧困帶」相關問題並提出相關區域經濟政策思路,不吝請教於大家前輩和同仁。
一、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回顧
(一)區域經濟政策簡述
區域經濟政策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解決區域經濟問題而制定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的總稱。根據制定區域經濟政策的政府機構等級和適用范圍不同,可以把區域經濟政策分為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和地方經濟政策兩大類。國家區域經濟政策指由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及其所屬有關機構負責制定,通常適用於一國之內具有一些相同特徵的特定地區。地方經濟政策指由一級地方政府或特定被授予一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地方政府負責制定,通常只適用於本地方政府所管轄行政區范圍。區域經濟問題可分為三類:落後、蕭條、膨脹。落後常表現為:經濟、社會、技術、人民生活水平都低,失業率高、教育文化不發達,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等;蕭條指經濟狀況曾經很好而現在由於種種原因陷入困境;膨脹指經濟發展以較高速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出現人口與經濟活動過度集中、空間擁擠、主導產業技術含量下降、增長速度趨緩等現象。對應三類區域問題,問題區域一般也可分為三類:即落後區域、蕭條區域、膨脹區域。根據制定區域經濟政策的政府機構等級和適用范圍不同,可以把區域經濟政策的適用范圍分為一國之內具有一些相同特徵的特定地區和地方政府所管轄行政區范圍兩大類。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目標一般分為三種:區域發展援助,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優先發展。地方經濟政策目標一般較單一:為促進地方政府所管轄范圍內的地區經濟發展。
(二)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相關理論
1.極化-涓滴效應學說和中心-外圍模型: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會率先在發展條件優越的區域發生,並對欠發達區域產生者襲數支配作用,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極化效應、迴流效應和中心區向外圍區的擴散效應或涓滴效應;因此,國家應當從多個角度干預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通過營造(不是改變)有利於擴散或迴流效應的環境,加強發達地區的涓滴效應,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積累,縮小區域差距;同時,欠發達地區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有利於發達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
2.梯度推移理論:指出區域間存在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梯度差異和產業與技術由高梯度禪逗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擴散與轉移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的興衰主要取決於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產業的適時轉移是高梯度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當轉移的趨勢出現後,政府應制定適宜政策加以誘導,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合理的區域分工與合作能夠提高區域內所擁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福利。
3.輸出基礎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增長由輸出部門的發展所決定,取決於區外需求的擴張,通過發展輸出部門來積累資本,可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按此推論,當一國政府採取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引導相關要素向特定區域集中,可以調整或優化該區域的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擴大區際聯系,積極發展輸出部門,促進其經濟增長。
4.新增長理論:認為擁有更高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水平的發達區域,因資本的收益遞增將進一步加強它們最初的優勢從而變得更富有,而那些落後區域由於人力資本缺乏而可能陷入貧困陷阱;技術進步是內生的,技術外部性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知識(或技術)與人力資本外溢效應的存在是經濟持續增長不可或缺的條件;稅收政策、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等政府政策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長期影響;政府對研究與開發(R&D)和人力資本投資政策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5.其他理論: 增長極理論主張在受援地區培植「增長極」,以此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 可持續發展理論主張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重視區域生態治理和綜合規劃;絕對優勢假說認為區域應該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區域間交換;比較優勢假說則強調各區域應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區域分工;要素稟賦假說解釋了在自由貿易和生產要素具有替代性的前提下,各地區相對密集地使用其較充裕的要素生產產品,通過區際貿易,各自都可以獲得比較利益,從而有利於消除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和提高整體福利水平;新競爭經濟學家波特則指出產業集聚能夠加快市場信息的交流,從而增強產業集群的活力,進而提高區域競爭力。
二、 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實踐分析
美國的田納西流域和阿巴拉契亞、義大利的南方和西西里島、日本的北海道等地區曾經是該國貧困人口集中和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美意日等國通過採取系列區域經濟政策使上述地區消除了貧困,改變了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發展,最終縮小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其區域經濟政策可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1.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減免稅收、出口退稅、稅收返還、加速折舊等方式,對受援地區的稅收給予優惠。
2.財政補貼、補助、平衡政策:對邊遠、落後或低收入地區進行財政補貼,對在特定地區就業的人員提供補助,政府對在特定地區投資的企業提供補貼或優惠貸款,中央同地方以及地方政府間平衡財政收支,保障各地區生活水平相對平衡。
3.政府采購政策:通過分配政府的商品和勞務采購合同及研究與開發經費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4.產業與投資政策:中央政府對產業活動的投資和經營進行直接或間接控制,形成符合中央政府意願的區域分工格局。綜合分析觀察以上發達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實踐,其最大特點在於依法實施:依法建立區域開發機構,頒布法律規范區域經濟政策體系的運作。
三、環京津貧困帶成因分析
環京津貧困帶形成的原因有歷史因素、現實因素、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孤島效應」和「空吸」現象。「大樹底下不長草」,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附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索取遠大於給予。首都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存在著一種「孤島效應」,拉大了貧富差距。北京對天津和河北的聚集效應大於輻射效應,形成了「空吸」現象。人才、資源逐漸向北京集中,造成周邊地區發展相對遲緩。
(二)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惡劣的沉重歷史和雪上加霜的現實。 環京津貧困帶屬農牧業交錯地區,脆弱的自然條件使這一地區成為自然災害的多發區。歷史上,「環京津貧困帶」多處於半乾旱和半濕潤過渡氣候帶,分別為沙化嚴重的壩上高原、石化嚴重的燕山和太行山區、鹽鹼遍地的黑龍港流域,要麼河流泛濫,要麼乾旱少雨,要麼就是戰爭連綿,幾百年來一直就是窮困地區。到現在,自然資源經過了多年的過度採挖,草場開始退化、江河已經斷流、風口和風道遍及各地,沙塵暴多有發生。有統計顯示,在環京津貧困帶,適應人類合理開發利用的土地不足總土地面積的30%。
(三) 行政隔閡的影響。表現為兩方面。第一、「各自為政」導致行政隔閡,行政區劃的負面影響,層次眾多的分散管理,自成體系的扶貧開發和環境保護,以及陳舊的合作機制,使得「環京津地區」陷入了一個難以遏止的「惡性循環」。一方面,「大災大返貧,小災小返貧」;另一方面,為了尋找出路,環京津地區的人口大量向「京津」聚擾,使得城市這張餅越攤越大,給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第二、「諸侯經濟」對經濟圈合作形成的剛性約束。從實踐來看,「經濟圈」內行政級別越多,往往也意味著越高的交易成本。
(四)「城市本位」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我國發展思維和路徑都是「以城市為本位」,為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向周邊地區索取各種資源。作為京津的風沙源治理區,為保護京津大氣環境而實施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也使得環京津貧困帶的農業和畜牧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在此結構之下,城鄉對各種資源的佔有、分配和使用存在著巨大的不公平性,從來都是優先保證城市的生存和發展。不僅涉及城鄉發展不平衡,還包括城鄉人民的醫療、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
總之環京津貧困帶的根源不在貧困本身,而是決策、管理、政策上如何協調一致的問題。在導致貧困帶形成的眾多原因中,決策管理者各執一方,政策單一、不協調是導致貧困帶形成的決定性因素。眾多政策措施作用互相抵消,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區域經濟政策建議
對環京津貧困帶的治理政策思路反響較大的有《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方案和《河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方案。《研究》方案建議在環京津貧困帶內,建立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生態與經濟政策試點示範區,即「京津冀生態經濟特殊示範區」,《綱要》方案篩選了1015項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計劃到2030年,投資4188億元,將河北建成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和諧大省。比較兩方案,《研究》方案「京津冀生態經濟特殊示範區」只是《綱要》方案規劃的眾多生態功能區中的一個亞區,強調更多的是區域內的三方協作,《綱要》方案更多涉及河北需要承擔的義務。許多環京津縣市也提出規劃做北京的生態園、供應園和工業園等目標,如承德市聯合環保部門,通過了《承德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專家論證。本文對環京津貧困帶的治理政策思路基於區域經濟學理論,不拘泥於生態問題,而是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生態和其他問題,現實生態問題和發展問題都只是表象和結果,綜合對環京津貧困帶成因的思考和對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實踐分析,提出如下區域經濟政策建議。
(一)政策原則:市場機制為主,行政調控為輔。限制與鼓勵想結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最佳組合,以市場為主導,以區位利益為驅動,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區域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
(二)政策目標:充分就業,保障生態。保障生態作為環京津貧困帶政策目標毋庸多言;就業在我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各地程度不同而已,對此各界異議不多,普通民眾更是感同身受,相比我國其他許多地區環京津貧困帶日益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筆者相信持異議者更少。
(三)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建議:區域援助、區域協調。
1.建立「環京津貧困帶發展協調辦公室」。可設在國家發改委下面,統一規劃環京津貧困帶的區域援助政策措施。加強制度建設,建立規范的管理體制。政策的目標體系、適用的具體區域、政策工具、資金的來源、使用、監督、效果評估等一系列保證政策有效執行的法律依據。
2. 鼓勵企業到環京津貧困帶投資。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專門規定對參與環京津貧困帶地區發展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包括創辦工業和第三產業,制定系列稅收優惠措施。如對新建的公司和企業可享受全部或部分稅收優惠,為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企業的折舊率等,鼓勵外商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環京津貧困地區投資。
3.支持環京津貧困帶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政府財政加大公共投資支持力度,幫助高速公路、鐵路、大型水利設施、大型航空港、通訊設施、重要橋梁、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來提升環京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支持跨京津冀的基礎設施建設。
4.支持環京津貧困帶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開發。開發落後地區的人才資源是各國地區經濟政策普遍重視的重要問題。可成立環京津貧困帶教育人力資源基金,作為正常教育經費的補充以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完全保障義務教育,以及採取補貼等措施鼓勵京津、河北其他相對較發達地區的高素質的人員向環京津貧困地區遷移,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經費來源可由中央政府、京津、河北三方各占其一。
5.建立「環京津貧困帶」地區的發展權補償和生態保障協調機制。可設立「環京津貧困帶生態保障協調辦公室」,設在國家環保總局下面。以協議規定各級區域利益主體的權利責任義務范圍等一系列保證政策有效執行的依據。處理好國家要生態、地方要財政、公民要就業三方面的關系。環京津貧困帶多處在上風上水位置,是京津冀平原地區的生態屏障、城市供水水源地、風沙源重點治理區。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來自河北。作為京津的水源地,河北為了給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潔的水資源,不斷提高水源保護標准,加大對這一地區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約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在承德潮白河流域,迄今為止,先後禁止的工業項目達800多項,造成每年損失利稅10多億;張家口赤城縣從1996年至2002年間,因未上馬的項目損失利稅10億元。同時,作為京津的風沙源治理區,為保護京津大氣環境而實施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也使得環京津貧困帶的農業和畜牧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近年來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要求區域內大范圍的封山育林,客觀上造成了區域畜牧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影響了農民發展。發展權補償協調機制指在政府的主導下,一方面對環京津貧困帶因資源開發和發展項目受限而產生的機會成本給予財政資金補償,另一方面幫助群眾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務工就業,減輕人口對於貧瘠土地的生態環境壓力。生態保障協調機制指給與財政資金支持植樹造林,恢復種草,涵養水源,在此基礎上支持發展畜牧業,維護生態平衡,從整體上協調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保障生態環境和京津地區的用水安全問題。
(四)地方經濟政策建議。
1.對北京天津市:區域援助-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發展。鼓勵本地區的企業到環京津貧困地區投資,切實落實在財政支持環京津貧困帶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開發和「環京津貧困帶」地區的發展權補償和生態保障協調機制中各自承當或承諾的責任和義務。京津的發展,如果沒有周邊地區的發展,就是一片孤島,要長期、持續的發展不可能,而且它的穩定也沒有保障。京津和河北應加強全面的合作,促進環京津貧困帶的消失。
2.對河北和環京津貧困帶地方政府:區域發展-立足充分就業、兼顧生態建設、共享環渤海經濟區繁榮。
(1)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民營經濟。筆者實證分析了我國各省區1995至2004年間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經濟差異狀況、各省區域經濟競爭力排名和分值,結論認為:我國民營經濟區域差異和區域經濟差異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對於我國中央政府而言,出台政策支持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出台政策支持落後地方發展民營經濟,是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政策考量;我國民營經濟區域差異和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差異具有相當的相關性,對於我國地方政府而言,出台政策支持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落後地方出台政策支持發展民營經濟,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優勢,趕超較發達區域的良方。相關調研也表明:民營經濟是增加就業的主渠道;民營經濟已成為許多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經濟增長率就越快;民營經濟已是部分地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民營經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持久的動力。
(2)加強城市化建設。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積極培育增長極。城市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聚集度高,基礎設施好,政策環境相對規范,消費需求大,經濟成本低,在吸引要素流入方面具有優勢,較易承接國外或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技術擴散。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以提高經濟效率,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的積累和增長。
(3)加強公共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和京津的補償,把有限的資金投資於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居民福利等社會基礎設施上。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率,提高對區域外經濟要素的吸引力和消化能力,還可以通過改進區域的文明程度和思想文化觀念,增強區域制度創新的能力,從而改善環京津貧困帶的整體發展環境。重視資源與環境保護,切實落實在 「環京津貧困帶」地區的發展權補償和生態保障協調機制中承當的責任。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和項目,逐漸培育起區域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郝壽義 安虎生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張可雲.區域經濟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編委會 2005-2006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