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東北張學良為什麼不反抗
① 關於日本侵華。 為什麼中華民國張學良採取不抵抗政策
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竊據東北,而以租扮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採取的消極政策。過去一般認為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下令不抵抗,張學良執行;而新近研究表明,雖然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曾和張學良說過不要得罪日本,[1]
但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命令是由張學良間接下令,蔣介石默認。[2]
1931年11月以後,日本拒絕按國聯要求退回事變前原地,並意欲奪取扼守入關通道的戰略要地錦州。在錦州問題上,南京國民政府與張學良之間反復磋商逾月,蔣介石表示「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3]
,張學良也表示「對錦必盡力設法固守」,並前後三次致電南京請示戰和決策及尋求援助,但始終不見援助,奉命守備錦州的東北軍將領榮臻更厲詞批評:「中央不撥一分糧餉,不發一槍一彈,只在發命抗敵,顯然有意徒令東北軍犧牲,故置東北軍於死地」。而張學良深知日本侵略野心欲壑難填,認為若無拍胡全國發動抗戰,僅東襲型攔北軍孤軍作戰必然失敗,最終不抵抗而撤入關內。[4]
蔣介石和張學良等人為一己之私爾虞我詐難以同心抗敵,終令東北三省輕易落入日寇手中,亦使日寇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脹,其後果是蔣介石和張學良等人難以推脫的
② 張學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為什麼採取不抵抗政策
張學良面對日軍的進犯下令不得抵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雖然張學良處死了東北軍元老楊宇霆與常陰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穩固,更是全盤掌控的老大了;而實際上他掌控東北軍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夠;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會有一些部隊根本不聽指揮。
2,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沖突。
3,張學良判斷失誤,以為日本人只不過是小打小鬧。後來游野也證明九一八事變確實是關東軍部分軍官的私自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下克上」,日軍高層並沒想搞那麼大。
1991年5月,張學良在紐約回憶起這段歷史。就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里演到: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棚纖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想以後讓國聯來主持公道。
(2)日本打東北張學良為什麼不反抗擴展閱讀: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神和喊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參考來源:網路——張學良
③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當時面對日本挑釁的不抵抗是國民政府的基本政策,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多次挑釁,並佔領中國多個城市,國民政府都是採取的不抵抗政策,而是採取外交渠道談判退讓解決。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不久,東北軍在國民政府的支付下與蘇軍發生沖突,結果損失慘重,國民政府不但沒有任何支持,甚至在蘇聯壓力下譴責東北軍,還插銷了東北軍被圍殲的兩個師番號,借蘇聯人的手削弱東北軍。這場作戰也讓東北軍認識到,在東北軍被強國軍隊進攻的時候,國民政府絕對靠不住。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對日本人的目的判斷失誤,這也是東北軍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
1931年9月6日,事變爆發前幾天張學良還致電其心腹王以哲:「中日關系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沖突,以免事端。」同時致電臧式毅、榮臻等:「對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9月8號,東北邊防軍將日軍架橋演習一事電匯張學良,得到的回復仍是靜觀時變。
④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因為蔣轎前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張學良曾閉兆清經多次在公開場合否認不抵抗與蔣介石有關猜返,而事實上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雖然不是出自蔣介石之手,但是卻是得到了蔣介石的默許的,因為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並沒有給張學良實質性的懲罰,而且不抵抗政策恰恰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謀而合。
張學良在1990年和1992年接受采訪的時候明確的說自己不抵抗與蔣介石沒有什麼關系,九一八事變下了不抵抗命令的是自己,當時是張學良要求自己的軍隊「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九一八發生的時候,張學良正在北京養病,張學良自稱對當時的形勢做出了錯誤的估計,張學良認為日本人發出挑釁,是想要開戰。
⑤ 日本進攻中國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呢
1、雖然張學良處死了東北軍元老楊宇霆與常陰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穩固,更是全盤掌控的老大了;而實際上他掌控東北軍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夠;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會有一些部隊根本不聽指揮。
2、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或神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沖突。
3、深知戰力不如日本軍,東北講武堂的很多教官都曾經留日的。在與郭松齡的內斗中,日本人也幫過張作霖,日軍介入後戰局入後馬上發生逆轉,原來占據上風的郭松齡迅速戰敗,最後暴屍廣場。所以一些東北軍官包括張學良對打日本人心裡是犯怯和沒底的。
4、張學良本人的軍政能力撐不起大局。
(5)日本打東北張學良為什麼不反抗擴展閱讀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在南滿擁有鐵路特權的日本和長期處於內戰狀態的中國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
9月6日張學良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1931年9月悶鎮19日,張學良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
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衫罩虧「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沖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沖突,並退守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