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生代化石是什麼
Ⅰ 日本海東緣晚新生代海生大型動物群的變化
Iwao Kobayashi Tetsuro Ueda
(Department of Geology,Faculty of Science,Niigata University,Nino-cho,Ikarashi,Niigata 95021,Japan)
Hideaki Nagamori Tatsuya Sakumoto
Hideo Yabe Makoto Miyawaki Masakazu Hayashi
(Graat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iigata University,Nino-cho,Ikarashi,Niigata 950-21,Japan)
摘要日本海存在於早中新世,在新近紀和第四紀,其地理和海洋環境條件均發生了變化。日本海的歷史一般劃分為6個階段:①大陸邊緣期(古近紀—早中新世);②邊緣海初始期和大的海侵期(早中新世晚期—早/中中新世);③海水加深期(中中新世早期);④深海期(中中新世—晚中新世);⑤現代邊緣海的形成期(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⑥現代邊緣海期(晚上新帆前世到現代)。在第②階段淺海沿岸主要分布著熱帶和亞熱帶海生大型動物分子。在第④階段海生動物群和植物群主要變成太平洋溫帶分子及稀少的亞熱帶分子。第④和第⑤階段之間各類的種轉變已經被很好地識別。第⑤和第⑥階段出現了南部和北部海域海生生物群的主動遷移。海生大型動物群的變化強烈地受到暖冷海流交替變化的影響以及由於氣候和地殼運動原因產生的海平面變化、陸橋和海峽的出現和消失的影響。
關鍵詞海生大型動物群晚新生代日本海軟體動物十足目板鰓類海生哺乳動物
1引言
日本海及其陸地周圍廣泛分布有很厚的第三紀和第四紀含化石地層(圖1)。日本海的地質歷史從早中新世開始。對此,許多日本地質學家都作過記述,其中某些學者曾繪制了新近紀幾個階段的古地理圖[14]。晚新生代海相化石群有有孔蟲,軟體動物、螃蟹、魚類和哺乳類動物等。這些化石提供了與邊緣海歷史有關的地質學、地理學和古生物學的重要信息。
2地質事件概要
圖2為日本海沿岸新近紀到早更新世代表性地質沉積柱狀圖,它們表示從陸地到深海許多各不相同的環境。
圖1晚新生代地層分布圖
日本海重要的古地理事件[13](表1)有:①邊緣海的初始(早中新世晚期);②以強暖流的流入沖刷的列島的出現(早/中中新世);③海的加寬加深,變為太平洋溫帶海和一個封閉邊緣海開始(中中新世);④推測為日本海活動期(晚中新世);⑤現代的邊緣海開始一直延續到近代海(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⑥由於海平面升降變化和地殼運動而形成的邊緣海。圖3展示3個階段的古地理略圖。根據重要的地質歷史事件識別出6個階段。在①至④階段(表1),邊緣海(Ⅰ)特別在北部(圖3)廣闊地伸向太平洋。在⑤至⑥階段,邊緣海(Ⅱ)為升起的陸地(如本州島)所圍繞,北部具較窄的海峽,而南部與現代海相似。
圖2日本海東緣地區新生代地質柱狀圖
1—砂/礫/泥相;2—泥相(深海);3—粉砂質砂相(淺海);4—硅藻土相(深海);5—砂和泥相互層;6—火成碎屑相
圖3日本海沿東部邊緣古地理圖
第①階段大陸邊緣期(古近紀—早中新世)
在古近紀到早中新世早-中期時,沒有邊緣海。該階段具有局部強烈的火山活動,以綠色火山凝灰岩為特徵。還有幾個湖盆,沉積物中有很多化石。如植物、昆蟲和魚類等。
表1日本海地質事件和階段劃分
第②階陸數段邊緣海初始期和大的海侵期(早中新世晚期—早/中中新世)
在早中新世晚期到中中新世早期,在地殼活動和出現凹陷之後有大的海早轎首侵,並沿大陸邊緣開始出現海[3,14]。太平洋暖流到達北海道,大約位於北緯44°,具有熱帶和亞熱帶動物群,在淺海存在著列島。
第③階段海水加深期(中中新世早期)
中中新世早期,海變深變寬,具有基性海底火山活動,並轉變成溫帶海。
第④階段深海期(中中新世一晚中新世)
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海是向西北太平洋廣闊開放的海,海中形成深海盆地。在新潟,海水深度超過2000m,有大規模的海底扇形成。它為溫帶海至北方海,具有豐富的海相浮游生物,例如硅藻等。在此階段中期(10Ma),暖流暫時性流入邊緣海。在此階段後期,主要島弧上升,主要山脈增長,由於地殼運動現代邊緣海形成。
第⑤和⑥階段現代邊緣海期(晚中新世晚期到現代)
從晚中新世晚期到近代,海底上升和下陷,海溝擴張,沿本州北部的沿海地區形成很多小規模的海底扇。暖、冷海流交替流入,並伴隨有氣候和海平面的變化。
3代表性的海生大型動物群
軟體動物化石圖4表示新近紀日本海的主要軟體動物群[1,2,12,15,17]。早到中中新世的Kadonosawa動物群代表熱帶和亞熱帶分子的特徵,廣泛分布,直到北海道地區。到中、晚中新世,Shiobara動物群適應於西太平洋的溫海。上新世到早更新世,Omma-Manganji動物群含有溫水和冷水分子是日本海的特徵。
十足目甲殼動物化石中新世含十足目動物化石的地層有兩個層位中——中新世早期[8~10]和中中新世中期[16]。前者主要由熱帶分子Thalassinaanomala和0zius collinzi[8,10]以及亞熱帶到溫帶分子組成[9],後者主要由冷水分子如Cancer(Metacarcinus)izumoensis和亞熱帶到溫帶分子[16]組成。上新世動物群沒有發現。
圖4中新世—更新世日本海軟體動物群
板鰓類化石在新近紀,Isurus desori、Carcharodon carcharias、Carcharoclesmegalodon和Carcharhinus spp.等[7,18,19]占優勢。它們存在於三個層位——早—中中新世、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和晚上新世到更新世。在後兩個時期之間有重要的變化。
海生哺乳類化石重要的種類是索齒獸類(Desmostylia),劍吻鯨科(Ziphiidae),鰮鯨科(Balaenopteridae)和海豚科(Delphinidae)等[11]。早—中中新世,Desmostylus和Paleoparadoxia廣泛分布於沿北太平洋地區[6],它們生活在列島的海濱。鯨(Cetacean)的遺體有時可在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層中找到(表2)。
表2日本海大型動物群的順序
4海生大型動物群的變化
第①階段氣候是涼—溫暖,陸地被落葉-闊葉林和松樹等覆蓋,稱為Aniai型植物群[5],例如Alnus、Betula、Carpinus和Acer等,伴生有昆蟲類的蝽科(Pentatomidae)動物[4]。在古湖泊中生活有淡水魚類,例如鯉類(carp)和浮游生物硅藻Melosira等。
第②階段在此階段列島被強烈的暖流淹沒,很多熱帶和亞熱帶的種隨同暖流一起向北移動,熱帶海生動物群擴展到本州島的中部地區,而亞熱帶海生動物群達到北海道地區。Kadonosawa動物群由熱帶和亞熱帶淺海和紅樹林—木本沼澤分子組成。例如:Geloina和Telescopium。十足目(Decapods)動物是熱帶分子。例如:Thalassina anomala、Oziuscollinzi和亞熱帶及溫帶分子的幾個種[8~10]。這些種看來生活在潮間帶到下潮下帶。板鰓類(Elasmobranchs)的Isurus desori、Carcharodon carcharias、Carcharocles megalodon和Carcharhinus spp.、Synodontaspis、Isurus和Carcharoclse[7,18,19]以及海生哺乳動物:劍吻鯨科、鰮鯨科和海豚科的動物繁盛於開闊海中。海岸地區生活的大型哺乳動物Paleoparadoxia和Desmostylus也有保存。
第③階段大海侵以後,邊緣海加深加寬,海洋氣候從熱帶至溫帶過渡。軟體動物群轉變為適應於溫帶氣候的Shiobara動物群。在深海區出現了Palliolum和Solemya等深海軟體動物。十足目Carcinoplax antiqua組合生活在亞熱帶到溫帶潮下帶。代表性冷水分子Cancer(Metacarcinus)izumoensis,亞熱帶到溫帶分子,如Itoigawaia minoensis、Scyllaozawai和Carcinoplax antiqua[16]均有發現。再造深海生物群的情況是海生浮游植物非常繁盛,海生魚類和海生哺乳動物,如:劍吻鯨科、獸鯨科(Cetotheriidae)和Berardius在開闊海洋中豐富。沿海地區也有Desmostylus和Allodesmus。在海中大型鯊魚,例如Carcharoclesmegalodon同樣相當豐富[7,19]。
第④階段邊緣海的氣候轉為涼-溫帶。在淺海區是溫帶Shiobara動物群的居住地。十足目的代表Carcinoplax antiqua組合被認為生活在潮下帶,而Mursia takahashii是冷水型分子。相反,在深海和開闊海中海相浮游動物和植物非常豐富,但是深海底棲動物群的成分非常有限。砂質有孔蟲Cyclammina和Haplophragmoides生活在深海底沉積物的厭氧環境。有時遺跡化石像線粒跡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有一類頭足類搭乘暖流也到達了深海區。
表3第⑥階段海生動物群(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第⑤階段在晚中新世晚期到早上新世時,海洋氣候變為溫帶。形成的邊緣海在形狀上相似於近代海,具有上升的海底和下沉的海溝,以溫暖海生動物群和淺海屬種為主。在淺海區,適應涼-溫條件的Omma Manganji動物群在日本海中廣泛分布。Tatsunokuchi動物群產在北部海區,海生哺乳動物,例如:Protodobenus、海獅科(Otariidae)、Sirenia以及各類鯨目(Cetacea)也可見到,Carcharodon carcharias和Parotos benedeni目前也有發現[7,19]。
第⑥階段與以前一樣,仍為濱海至潮下溫暖與冷的動物群以及深海底棲動物群的海洋(表3),氣候涼暖交替變化,具有強烈的或微弱的海平面變化與暖海流和冷海流的交替出現,海生溫暖和淺海動物群繁盛。在3Ma時,暖的浮游生物種來自通過對馬島-朝鮮海峽的南部海域。從早上新世以來,Omma-Manganji動物群繼續存在,特別是早更新世時,大陸沿海軟體動物群增加。海生哺乳動物,如Sirenia和海馬類(Odobenida)從冷的海域移居到南部海域,Mesoplodon、Orcinus、Carcharodon、Isurus和Carcharhinus大量存在[7,19]。
5結論
新近紀到早更新世,日本海由於暖、冷海流的變化和海平面古地理的變化,導致動物群或生物組合的明顯變化。在第②階段,熱帶和亞熱帶動物群隨著海侵的產生而遷移到北部地區。在第③階段熱帶和亞熱帶海生動物群消失。相反,由於海流的變化,出現有溫帶動物群。第④階段太平洋中部和北部淺海生物群是適宜於冷-溫帶的生物群,在太平洋北部建立了稱之為中中新世型的生物群。第⑤和第⑥階段,在各門類中出現從中新世進化來的種,並可見到從中新世型變化到更新世—第四紀型的屬種。上新世Omma-Manganji動物群包含很多中中新世型的後代,例如Shiobara動物群。其次,海生大型動物群的更替,無疑與海流或者水體的交換有關,這是由海峽的開閉和海洋氣候全球變化引起的。某些門類種的增加,分別發生在第②階段、第④階段末期和第6階段。溫帶的種的出現是很有意義的,這些種據猜想是近代種的祖先。早更新世大陸濱海動物群伸展到北方地區,它們中的大部分與近代種關系密切。
(徐寶政譯,項禮文校)
參考文獻
[1]K.Chinzei.Neogene molluscan faunas in the Japanese Islands——an ecologic and zoogeographic synthesis.The Veliger,1978,26,155~170.
[2]K.Chinzei.Marine biogeography in northern Japan ring the early Middle Miocene as viewed from benthic mol-luscs.Palaeont.Soc.Jap.Spec.Papers,1986,29,161~171.
[3]Y.Fujita.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Islands——Circum Pacific tectonics.Tsukiji-shokan,Tokyo,1990(in Japanese).
[4]I.Fujiyama.Early Miocene insect fauna of Seki,Sado Island,Japan,with note on the occurrence of Cenozoic fossil in-sects.from Sado to San-in district.Mem.natn.Sci.Mus.,1985,18,35~59(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K.Hujioka.The Aniai flora of Akita Prefecture,and the Aniai-type floras in Honshu,Japan.Jour.Min.Coll.Akita Univ.,1964,[A]3,1~105.
[6]N.Inuzuka.Studies and problems on the Order Desmostylia.In:N.Inuzuka,K.Takayasu.K.Chinzei andK.Yoshida(Eds.).Desmostylians and their Paleonvironment.Assoc.Geol.Colabor.Japan,Monogr.28,1984,1~12(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H.Karasawa.Late Cenozoic elasmobranchs from the Hokuriku district,central Japan.Sci.Rep.Kanazawa Univ.,1989,34,1~57.
[8]H.Karasawa.The crab Ozius collinsi sp.nov.(Xanthoidea-Decapoda-Crustacea)from the Miocene Katsuta Group,southwest Japan.Tertiary Res.,1992,14,19~24.
[9]H.Karasawa.Cenozoic decapod crustacea from southwest Japan.Bull.Mizunami.Fossil.Mus.,1993,20,1~92.
[10]H.Karasawa and I.Nishikawa.Thalassina anomala(Herbst,1804)(Thalassinidea;Decapoda)from the Miocene Bi-hoku Group,southwest Japan.Trans.Proc.Palaeont.Soc.Japan,N.S.,1991,162,852~860.
[11]M.Kimura.Stratigraphy and inhabited environments of the Cetacea in Japan.Mem.Geol.Soc.Japan,1992,37,175~187(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I.Kobayashi.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mma-Manganji fauna in the Niigata oil-field,Central Japan.Palaeont.Soc.Jap.Spec.Papers,1986,29,245~255.
[13]I.Kobayashi and M.Tateishi.Neogene stratigraphy and paleogeography in the Niigata region,Central Japan.Mem.Geol.Soc.Japan,1992,37,53~70(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M.Minato,M.Gorai and M.Hunahashi(Eds.).The Ge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Islands.Tsukiji Shokan,Tokyo,1965.
[15]K.Ogasawara.Notes on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Omma-Manganzian fauna,Japan.Palaeont.Soc.Jap.Spec.Papers,1986,29,227~244.
[16]T.Sakumoto,H.Karasawa and K.Takayasu.Decapod crustaceans from the Miocene Izumo Group,southwest Japan.Bull.Mizunami.Fossil.Mus.,1992,19,441~453(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T.Ueda,K.Takayasu and L Kobayashi.Cenozoic shallow-marine faunas of the coastal area along the Sea of Japan.Saito Ho-on Kai Spec.Pub.,1991,3,515~528.
[18]T.Uyeno and H.Uematsu.Middle Miocene elasmobranchs from Sunagawa,Yamagata Prefecture.Mem.Natn.Sci.Mus.,1984,17,35~38(in Japanese).
[19]H.Yabe and L Kobayashi.Atlas of the fossils from Niigata Prefecture:5.Cenozoic elasmobranchs(sharks,rays and skates).Jour.Geol.Ec.Res.Niigata,1994,28,33~44(in Japanese).
Ⅱ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化石能夠用來研究什麼
位於日本茨城縣的築波大學周二發布消息稱,一個研究團隊在日本發現了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小恐螞差龍蛋化石。它長約4.5厘米,寬2厘米,重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相同。這枚蛋距今約1.1億年。 日本築波大學和兵庫縣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分析這塊化石,認定它是新種獸腳類恐龍,估算它成年後體重大約2公斤。研究人員將這塊最小恐龍蛋化石命名為“Himeoolithus murakamii” 那麼化石究竟能夠拿來研究什麼呢?
理論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大量的化石資料,探討物種形成、類別的分異、進化的方式、進化的速率和進化機制等生物進化的規律。古生物地理學家則通過大量化石生物的對比研究來了解地質歷史各時期動物群和植物群的地理分布等問題。
Ⅲ 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是什麼
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是什麼
原生游返動物類別很多,但能夠形成化石的主要是那些具硬殼的類型。人們今液物天看到的原生動物化石,絕大多數鬧磨液都是經過變化的硬殼部分。現生的原生動物分布十分廣泛,它們可以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乃至於潮濕的土壤或在動植物體內營寄生生活。原生動物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沉積物中,少數發現於淡水沉積。這可能由於海生類型大多數具有硬殼能夠保存成化石,而其他生活領域中的類別大多不具硬殼,很少形成化石
Ⅳ 日本地層中沒有化石
白峰龍屬是鳥臀目角龍亞目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在1997年由小林快次發現於日本石川縣的白川市,屬於手取群的桑島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福井盜龍是生存於現在日本的一屬早白堊世(巴列姆階或尺襲譽阿普第階)中型大盜龍類獸腳亞目恐龍,所知來自於北谷組,也可能是瀨林組。
福井龍屬是鳥腳亞目鴨嘴龍超科恐禪改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
福井獵龍屬是一屬已滅絕的虛骨龍類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世的日本。陵段
雙葉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日本。化石是一個部分脛骨,發現於日本福島縣的雙葉群的足沢層,地質年代為科尼亞克階。
久野濱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日本。它的化石只有牙齒,是在1990年首次在大衛·蘭伯特 的書本中出現。
脅野龍屬又譯秋田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日本九州,地質年代相當於下白堊紀的豪特里維階到巴列姆階。
Ⅳ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化石一般是如何被發現的
化石是在漫長的人歲月和時間的更迭中,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質被分解而外殼被一些沉積物所包裹經過了千萬年的洗滌石化了。但是化石內里的一些鄭弊構造和外表形態能夠被保存下來。這是後世人能夠對幾百萬年前甚至幾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住民們的了解與探索,能夠讓我們對地球的變化更加了解。也有許多地質和古生物愛好者,自發地進行對古生物化石的尋找與交流。化石一般都存在於沉積岩當中,相對於其他岩石來說,沉積岩是唯一能夠保存化石的岩石。沉積岩又分為三種不同的種類,一般來說考察人員應該將重心放在生物沉積岩上。
Ⅵ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你對恐龍有什麼了解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 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 說是脊椎動物而不說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一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一說。
恐龍(Dinosaur),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