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獲得什麼講堂

日本獲得什麼講堂

發布時間: 2023-05-11 20:21:28

❶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分別得到了什麼

先說日本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

日本發展速度超過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再看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頃塵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擾慶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緩乎握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❷ 日本建築有哪些形式

日本建築日本除北部外氣候溫濕,木材豐盛,其傳統建築形式是木架草頂。欽明天皇時期(539~571)日本建築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出現了佛寺、宮室和庭園。日本建築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受中國南北朝和隋唐文化的影響,如唐招提寺;第二時期是受中國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響,但是日本在吸收了中國建築文化以後,都逐步日本本土化了,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建築風格。

唐招提寺建於天平寶字3年(759),坐落在平城京(今奈良),它由中國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後率弟子建造。分金堂(大殿)、講堂、大塔等。其中金堂是初建的原物,面闊七間,中間五間開門;進深四間,一進開敞,西城廊柱,柱子粗壯。單檐廡殿頂,原建坡度平緩,明顯具有中國唐代的風格。

平等院鳳凰堂建於平安時代(1504),坐落在曰本宇治市。永承6年(1501)日本太政悄粗昌啟大臣藤啟迅鎮原賴舍別業為佛寺,即為平等院,鳳凰堂是隨後建造,「因為其平面類似一隻鳥」,故稱為鳳凰堂。正面模仿唐代宮殿,以金、銀、假漆和珍珠母等裝飾,顯示出奢華的建築風格。

日本平等院鳳凰堂

❸ 江戶時代的「教育熱」:日本如何成為教育大國的

十九世紀中期前後,中日同樣面臨來自西方的壓力,為什麼日本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地學習和吸收西方科技文化,實現富國強兵,步入現代化國家行列?大量研究表明,日本的現代化之所以比中國等周邊國家發展得更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人才儲備,為吸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夯實了基礎。

日本的教育熱潮興起於江戶時代。有學者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與西方文明的順利接軌比喻成雜樹生花,江戶時代的教育則是這棵現代文明樹的砧木。

馬上得天下,文教治天下

十七世紀前後,在戰國爭霸中勝出的德川家康確立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位,1603年他從朝廷那裡獲得「征夷大將軍」封號,在江戶城開設幕府,一直到1867年最後一代將軍德川慶喜將大政奉還給天皇,這兩百六十多年由幕府統治日本的歷史就是江戶時代。

德川政權崛起於戰國亂世。幕府將軍家康,其大半生涯在戰國末期的打打殺殺中度過,未必有多大學問,但器識超群,推崇學問,廝殺鏖戰之餘手不釋卷,還請學者前來講座,有點像漢高祖。和德川家康打天下的武士大多是農民出身的文盲,性格暴躁好勇鬥狠,其身上遺留的戰國時期「下克上」的風氣無疑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大隱患。天下既定,幕府迫切需要一套卓有成效的思想武器。笑喚

data-filtered="filtered" 德川家康

在這一背景下,京都儒學家藤原惺窩向德川家康提出建議,他認為,日本初定,西方勢力東漸,無論是日本傳統的神道,還是南蠻的宗教都不能給日本帶來穩定和太平。真正能夠起到安邦定國的只有儒學,特別是朱子學中的「三綱五常」和「禮義廉恥」才是幕府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藤原惺窩(1561~1619),生於播磨國(今兵庫縣)公卿之家。因為不是長子無法繼承家業,少小就被送到京都相國寺當和尚,修習佛學的同時,他也師從住持學習論語,壯年時就以精通儒學而聞名遐邇,曾為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講學。1598年在京都伏見城藤原惺窩見到了朝鮮國向日本派遣的通信使姜沆一行,從交談中得知朱子學在朝鮮蓬勃發展,大開眼界。受明朝的影響,朝鮮王朝推崇朱子學,並將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涌現了諸多足以和儒學本家分庭抗禮的朱子學名家(如李退溪)將漢學研究推向全新局面。而在日本,儒學只是依附佛學的一個分支。

經過孤心苦詣的鑽研,幕府建立之初藤原已經是日本朱子學大師,而且培養出了諸如林羅山(信勝)(1583-1657)這樣傑出的學者,並將其舉薦給德川家康,讓他執掌幕跡歲府的文教事業。在幕府高層的大力支持下,江戶日本的國碰州凱家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

江戶幕府第一所官辦學校的誕生

精通朱子學的林羅山受到幕府的重用,擔任幕府高層政治顧問,同時主管幕府國家的文教事業。1632年,林羅山用德川家康所贈的一大筆錢和一片位於上野忍岡的地皮興建了幕府文教中心「先聖殿」,作為講學和祭祀孔子的地方。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第一所官營學院,由幕府直接管轄,學校最高負責人則由林氏一族世襲。

1690年,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培養幕府人才需要,將軍德川綱吉命「先聖殿」移往神田湯島,並重新規劃建設,擴大規模,興建了校舍講堂和學生宿舍,這就是名垂日本教育史的幕府官學「湯島聖堂」,是專門為幕府服務的國家級教育機構,正式名稱叫「昌平坂學問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生源最初只限於幕臣子弟,而後擴大到一般武士學子,再後來甚至是各藩國的武士、鄉士乃至浪人只要有志於學都允許前來讀書。

data-filtered="filtered" 湯島聖堂的大成殿

作為江戶幕府最高學府所在地,在兩個多世紀里,神田湯島一帶書聲琅琅,成了江戶日本最富書香氣息的學府街。由於這一淵源,神田、御茶之水周邊至今是日本大學最多、書店和出版社等文化產業最集中的文教首善之區。

江戶幕府末期,美國東印度水師提督馬修•佩里率領四艘鐵甲軍艦,撞開了日本緊閉兩個半世紀的國門,各種新學問新知識潮水般湧入。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幕府官學與時俱進,新增了傳授英語的「番書調所」、講授西學的「開成所」、學習西方軍事的「講武所」和傳授西醫種痘技術的「醫學所」。明治維新後,日本取法西方大學制度,經過不斷整合,將「開成所」與「醫學所」合並,成了今天日本培養 *** 精英的重鎮—東京大學的前身。

列島藩國掀起辦學熱

在幕府的倡導下,全國二百多個藩國積極響應,紛紛開辦培養藩國武士子弟的藩校。藩校是類似地方 *** 辦學的官辦學校。以江戶昌平坂學問所為樣板,各藩都有一個乃至數個藩校,以習武和修習儒學為主,向武士子弟傳授武藝和學問之道。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會津藩的「日新館」、庄內藩的「致道館」、水戶藩的「弘道館」、紀伊藩的「學習堂」和中津藩的「進修館」,這些藩校在江戶文教領域各領 *** 。明治維新前,日本各地藩校超過八百所。

各地的藩校,教學內容和規模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強制入學,這與義務教育制度類似。藩士子弟一般到了7-8歲開始入學,先學文,後習武(「文」即四書五經的素讀和書法;「武」則是刀法和弓馬之道),15-20歲畢業,繼承家業或致仕藩府。藩校的辦學費用由地方藩府財政撥款支持,藩士子弟不僅不用負擔學費,成績優秀者還有可能獲得類似獎學金的補助,而且有機會被選派到江戶城的幕府官學游學。另一方面,藩校對學員的要求相當嚴格,據載,幕府文教部門規定,每年10月份各地藩校舉行入學考試,落榜者會受到相應的懲戒,如果連續三次不合格,嫡男有可能被剝奪繼承家業的資格,甚至連家族都會受到減俸的處分。江戶時代的士族階層,子弟教育關繫到家族榮譽,甚至家業存廢的大問題,因此日本社會重視教育的傳統由此形成。

1871年,隨著明治 *** 推行「廢藩置縣」,藩校被廢止。翌年,日本頒布教育改革條例,各地藩校便直接或間接成了新學制中各種初等、高等學校。比如創立於1664年的會津藩「日新館」後來成了福島縣立高等學校;再者如,仙台藩創辦於1783年的「明倫養賢堂」是今天東北大學醫學部的前身,與魯迅一度就讀的仙台醫專也有很深的淵源。

江戶時代中期起,藩校之外又出現了私塾。私塾,又叫「鄉學」或「學塾」,多由學者在自己居所舉辦,帶有民間學術研究性質,一般不受幕府管轄或支配。學生大多數來自武士或鄉士,他們可以自由轉學到別的私塾。這些私塾後來發展成幕末民間學術研究和傳承的載體,也孕育了近代日本新思想新觀念。其中緒方洪庵在大阪創辦的「適塾」和吉田松蔭的「松下村塾」是日本現代開國史上著名的學塾。

data-filtered="filtered" 松下村塾

創辦於1843年的「適塾」,主要傳授荷蘭文和西方醫學,招收來自列島各個藩國的學子。據緒方親筆記錄的生徒《姓名錄》記載,20年間前來入學的武士達千人之多,涌現了諸如福澤諭吉(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大鳥圭介(明治 *** 外交家)、大村益次郎(軍事家)、長與專齋(日本現代醫學創始人)等閃耀在日本近代史冊中的大人物,這所私塾因此頗有名聲。

寺子屋:遍及日本的民間基礎教育

明治維新後,為了迅速與西方接軌,培養本土人才,日本 *** 大量聘用歐美人到日本任教。1874年,一位名叫梅契年科夫的俄國學者應邀到東京教外語,由他撰寫的《回憶明治維新》,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了明治初期日本社會的風貌。其中,他對日本當時的社會教育尤其感慨:當時日本的社會教育普遍程度之高令人驚嘆,就連車夫、苦力、女傭等底層百姓一有空就看書,盡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之類的讀本,但也可見日本社會識字率之高。據他了解,明治前江戶城裡青少年的就學率達到70-86%,識字率超過50%,而在同時期的歐美工業發達國家,英國的識字率是20-25%,法國是14%,沙皇帝國的首都莫斯科約為20%。日本的識字率遙遙領先。

這樣的成績要歸功於江戶時代民間初等教育機構寺子屋的大規模普及。

寺子屋作為一種民間基礎教育機構,其歷史由來已久。平安時代(8-12世紀)佛教盛行,民間教育基本被寺院壟斷。為了普及佛學知識在寺廟里出現了幫助俗家子弟讀寫的教育機構,叫寺子屋。但當時數量少,而且大多掌握在寺廟或神社裡,學習內容以傳授簡單的讀寫技能為主。以寺子屋為依託的平民初等教育走入尋常百姓家是江戶時代才開始出現的。

以往,教育是公卿、貴族、僧侶和上層武士的特權,基本與平民階層無緣。江戶時代幕府治下社會穩定,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同時,印刷業的發達也改變了人們的讀寫方式,各種讀物大量印刷大量流布,也使得民間教育的普及成為可能。作為民間基礎教育最大的載體,寺子屋成了為平民子弟開設的私塾,而與歷史上的「寺子屋」有所不同。江戶時代的寺子屋一般由個人開辦,也有民間商人或社區居民組織捐資設立的。教師稱為「師匠」,由僧侶、神官、武士或社區公務員擔任,幕末,還有武家閨秀到寺子屋擔任師匠,開了教育史上女教師的先河。

與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不同,日本不存在科舉進士,每個階層的身份相對固定,所以教育的出發點著眼於培養能繼承家業,學有專長而品行端正的子弟,因此寺子屋的學習內容注重實用性。孩童一般五六歲入學,主要功課是「讀」、「寫」和「算盤」三項基本技能,這是公共基礎課。其後根據他們家庭職業來確定相應課程及教材。如商家子弟的課本是《商賣往來》,教的是商品名稱、經商技巧、貨幣兌換知識之類的內容;農家子弟用《百姓往來》當教材,涉及農業技能、田賦稅收、牛馬飼養、農村生活的知識;此外,工匠或漁家子弟則用《番匠往來》、《船方往來》等相應的教科書。具備一定學習基礎後,這些孩子再修習倫理品行教科書《六諭衍義》和書信寫作規范的《消息往來》。據統計,江戶時代出版的這類以寺子屋學生為讀者的教科書現存的就有七千種之多,可見當時寺子屋教育的普及。

寺子屋師匠以教書為生,是職業教師,孩子入學之際需繳納學費,叫「束脩」,但學費額度並沒有明確規定。學費每年分五次交,各個家庭按經濟能力情況交費。經商的富家每次繳納一分金,一般家庭則交納二三百文,學費並不會成為家計負擔,農家子弟也可以用新鮮蔬菜、豆醬或土特產充當學費。寺子屋的教師收入一般,但極受社會尊敬。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師生結下了很深的情誼,一旦入門拜師終生視為父兄。寺子屋的弟子稱作「筆子」,師匠去世了,「筆子」們出資出力為其送終,安葬師匠的墓通稱「筆子冢」,至今東京城郊一帶還有不少這類墓地,而在千葉縣房總半島完好保存的「筆子冢」有2300多座。

十八世紀初寺子屋已在列島各處出現,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與思想上的監管,1711年幕府出台《寺子屋師匠九條》,將寺子屋師資納入國家文教管理體制,寺子屋基礎教育因此而進一步繁盛。據1883年編撰的《日本教育史資料》一書統計,十九世紀初幕府登記在冊的寺子屋有16560家,而且以每年300間的速度遞增。根據東京學藝大學大石學教授的研究,明治維新前這一數目竟有七萬之巨。1830年前後,寺子屋已遍布日本每個角落,就連地處邊遠的銀山礦場都有為礦工子弟設置的寺子屋,真正做到了「邑無不學之人,家無不學之子」。

星羅棋布的寺子屋在廣泛提高平民文化知識,養成國民學習熱情和尊重教育的社會風氣上起了重要作用,為明治維新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礎。明治初年日本廢除寺子屋實行國民六年制義務教育,幾乎在一夜間就實現順利轉型。以師資而言,東京有七百多名寺子屋的師匠經過培訓直接成了尋常小學的教師。

❹ 日本有哪些名勝古跡

1,天守閣

大阪城天守閣(Donjon of Osaka)本來是於十六世紀由豐臣秀吉所建,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國的諸侯都要參與興建工程,許多護城河及城郭的石塊也是由各地諸侯所捐獻而來,並且在三年內動用了數十萬名的勞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

2,萬博紀念公園

萬博紀念公園位於千里山東側,是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舊址。面積26平方米,南側為大型游樂場,北側為日本庭園和自然文化園,此外還集中了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際美術館、日本民藝館等文化設施。

3,大阪城堡

大阪城堡位於大阪市中心地帶,被視為大阪的象徵。城中十三處建築被日本政府認定為重要文化遺產,氣勢恢宏的城門和沿著護城河而建的塔樓尤為醒目。天守閣屋頂上的八隻鯱、裝飾用鬼瓦、虎狀浮雕等均為鍍金製作而成。

4,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位於大阪南部地區,由日本歷史上的文化英雄聖德太子建造,是日本最早受政府行政管轄的寺廟,被佛教徒們視為大阪的佛教祭壇,每年都有諸多活動在此舉行。

5,民族集落博物館

日本民族集落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colony)位於服部綠地公園內的野外博物館內,以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財產「飛殫白川民家」為首,共有十餘棟民家由原所在地移築於此。

❺ 日本小知識

1. 關於日本的小知識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

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

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

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

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仿森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

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

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

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

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

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譽賀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2. 關於日本的小知識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慶大派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3. 關於日本的一些小常識,謝謝提供,越多越好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

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

「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

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

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

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

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

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

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

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

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

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

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

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

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

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 *** 和朝鮮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

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

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

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
4. 日本的常識
1 日本的唐招提寺(Toshodai Temple)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

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鑒真和尚。鑒真俗姓淳於,揚州人,律宗造詣很深,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

他應日本聖武天皇之請,東渡日本傳法,經六次努力,歷盡艱險,終於天寶十三載(754年)到達日本,時年近七旬,雙目失明。他將律宗傳到日本,同時傳授了佛寺建築、雕塑、繪畫、醫葯等。

日本現存唐招提寺,便是鑒 *** 持修建的。他留日本10年,死後葬在招提寺。

鑒真為中日友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兩國人民的崇敬。 唐招提寺位於奈良市,是一組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已被確定為日本國寶。

唐代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後,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 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

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期的金堂,鐮倉時代(公元1185一1333年)的鼓樓、禮堂及天平以後的佛像、法器和經卷。 寺院的主殿——金堂,正面7間、側面4間,座落在約1米高的石台基上,為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

金堂內供奉著金色的主佛盧舍那佛像,高3.7米,為奈良時代特有的脫乾漆造,其兩側高5.36米的千手觀音佛立像和高2.03米的葯師如來佛立像,都是木心乾漆造。3尊大佛像前還有梵天、帝釋天兩尊小像和4尊天王的木雕像,堂內還有平安初期大日如來琺駭粹較誄記達席憚蘆的木雕佛像,其中金堂、盧舍那佛像、千手觀音佛像、葯師如來佛像都是日本的國寶。

金堂後面,面寬9間、單檐歇山頂的講堂,也是日本的國寶。它原是建於8世紀初的平城宮中的朝堂,在建寺時由皇家施捨,後遷入寺內,為平城宮留下的惟一建築物。

講堂內有一尊塗漆加色的彌勒如來佛像,佛像兩側有兩個外形似轎的小亭,是當年鑒真師徒講經之地。講堂庭院里的藏經室,收藏有1200多年前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卷。

建於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內,供奉著鑒真乾漆夾造的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雙手拱合,結跏跌坐,團目含笑,兩唇緊斂,表現鑒真於公元763年圓寂時的姿態,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每年只開放3天供人瞻仰。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為御影堂繪制的68幅屏障壁畫,有《雲影》、《濤聲》、《黃山曉雲》、《揚州薰風》、《桂林月宵》和《瑞光》等。

御影堂前東面有鑒真墓,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葯、「孫文蓮」、「唐招提寺蓮」、「唐招提寺青蓮」、「舞妃蓮」、「日中友誼蓮」和揚州的瓊花等名花異卉。 在經堂和講堂之間,東邊是鼓樓,西邊為鍾樓。

鼓樓是樓閣式建築,上下兩層都有平台環繞。鼓樓往東是禮堂。

寺內還有地藏堂,三曉庵、本願殿等建築。 2 日本的「大晦日」指的是日本的除夕夜。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 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

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 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 *** 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

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

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

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

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5. 在日本生活有什麼小常識嗎
◆小費:日本的餐廳,飯店都含有服務費,不用再給小費。

◆ 時差:日本時間比中國時間快一個小時。如:北京時間8點時,東京時間為9點。

◆貨幣:美元及日元在機場、銀行均可兌換,需持自己的護照,匯率以當地銀行當天外 匯牌價為准。 日本銀行兌換業務只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進行,周六、周日及主要假日銀行休息。

◆計程車:日本計程車十分普遍,隨處可見,但費用有一些差別。 ◆購物:在日本,所有的商品都附加8%的消費稅。

商店裡的商品一般都不包括消費稅,在結帳時另外附加上。 ◆ 電話使用:撥打大連電話:001(國際)+86(中國)+010(北京)+要打的電話號碼。

◆ 日本主要服務場所營業時間一覽表:名稱: 周一至周五 周六 周日、節假日銀行 9:00-15:00 休 息 休 息郵局 9:00-17:00 休 息 休 息百貨大樓 10:00――19:00或20:00便利商店 全天24小時營業 。
6. 去日本旅遊需要哪些「小知識」
來日本如果是旅遊的話,這個季節不用帶太多的衣服,但一定要帶雨傘,最好隨身帶著,如果是女士鞠躬一般30度就可了,雙手交叉在小肚前方,左手壓右手~~如果是男士一般鞠躬45度,雙手放於兩腿褲線處~~去任何地方脫下鞋子都要轉身把鞋子擺好,鞋頭向外,如果去飯店有鞋櫃的話,鞋頭向內~~見人打招呼的話一般說こんにちは 但如果每天第一次見面的人要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吃飯時要注意不要太大聲說話,食物的垃圾不要扔的滿桌子都是,一般都放在小盤子里~~吃面類的時候要發出聲音,這樣才能證明食物好吃,如果去朋友家吃飯前一定要等大家就位後說いただきます後才能動筷子,吃後的一口不管是好吃或者難吃都要說おいしいです~~在別人給你夾菜或者給你倒酒的時候不能說ありがとう要說すみません~~去任何地方最好不要大聲喧嘩,以保持自己的個人形象暫時就想起這些~~。 7. 誰能找到關於日本的100條小常識

❻ 東京大學的創始人

東京大學簡稱東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
東大誕生於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學校於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易名「東京帝國大學」,1947年9月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東大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校徽是一黃一青兩枚銀杏葉。

二、學術成就
東京大學的綜合實力穩居日本大學第一位,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無可比擬。
從1877年建校到2014年之間,東大共培養出了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
日本國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都出身於東京大學。其中就有連中國讀者都熟知的日本文豪: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夏目漱石

三、院系專業
東大目前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包括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
1、學部
東大學部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前兩年不分專業,專注於基礎課程教育,給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後兩年則會致力於專業課程教育。
東大的10個學部分別為:農學部、 教養學部、經濟學部、工學部、法學部、文學部、醫學部、葯學部、理學部。
東京大學的代表色是「淡青色」,而在東京大學內部,各個學部也分別擁有自己的代表色。

2、研究生院
東京大學設有15個研究生院,其為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和研究機會。
15個研究生院分別是: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綜合文化研究科、經濟學研究科、教育學研究科、工學系研究科、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情報理工學系研究科、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數理科學研究科、醫療系研究科、葯學系研究科、公共政策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
四、教學理念
1、教授治校
東京大學在治學理念上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教授治校」。
東京大學的各個院系幾乎沒有專門的行政人員。每個院系的管理者,就是院系的老師和教授。大家肯定想不到,東大的教師們連學籍管理、網路維護這些雜事都親力親為。
東大的這個管理模式,讓每個院系每位老師都有高度的自治權,可以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還有一點,東大的每個院系都可以決定自己研究室的組織結構。比如,某文科研究生院中,老師可以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而研究互聯網文化的老師,可以採用開放式論壇的形式。每一個研究室的氣氛都是獨一無二的。
2、信息學環
東大的必修課比較少,但是選修課卻很多。不論學生的年級和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任意選擇課程。因為學生們五花八門的專業角度和深度,讓他們經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東大的每一場課堂討論都很讓人期待。
這種扁平化的課程設置,既東大教育的另一個特點:信息學環。

和日本其他高校相比,東京大學的老師往往具備更加寬廣的視野,他們很清楚社會各界的實際需求,並且將實現這些需求作為自己研究的重要部分,寫入論文、帶入課堂。
五、校園名景
東京大學著名的風景是它的銀杏樹,連學校標志都是兩片銀杏葉。

除此之外,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
東京大學的標志性建築是安田講堂、赤門,還有「三四郎池」。
1、安田講堂
安田講堂的正式名稱為東京大學大講堂,由安田財團的創辦人安田善次郎所捐贈建設,東京大學建築學科的建築師內田祥三及其弟子岸田日設計而成。

安田講堂前面的那一片綠地,襯映得講堂格外地庄嚴。
2、赤門
赤門原為日本加賀藩的御守殿門,因為御守殿門皆漆為朱紅色之故,因此才有「赤門」這一俗稱。東京大學的赤門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御守殿門,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因此曾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現則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赤門是東京大學的代表性象徵之一,後被假借為東京大學的代稱。
3、三四郎池
原名為育德園心字池,與赤門類似,屬於加賀藩的。育德園是庭園的名稱,因池子呈心字形,於是稱為育德園心字池。
育德園心字池因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小說作品《三四郎》而得以更廣泛的流傳,因此也改名為「三四郎池」。

除了上面提到的名景之外,其實東大還有隈研吾先生設計的積木咖啡館、東大圖書館、安田講堂的地下大食堂、忠犬八公雕塑等等……

六、校園生活
東大作為日本排名第一的名校,校園氛圍卻是輕松開放。
如果你想進校參觀,只需填寫一張申請,就可以獲得當天出入的資格,甚至可以出入東大的圖書館。所以經常有前來參觀的學生。
東大的學子也不是死讀書的書獃子,他們成立了五花八門奇奇怪怪的社團。比如:
東京大學狼人研究會

東大幻想鄉

獨角仙研究會

動物骨頭研究會

折紙同好會

鐵道研究

❼ 佛教是怎樣成為日本國教的

坐落於奈良斑鳩町一帶的法隆寺,都是在崇佛勢力掌權之後大力興建的源前。寺院命名,也直接表達出要讓佛法更雹碼清加「興隆」的用心。

奈良時代的正統佛寺,有所謂的「七堂伽藍」的建制。內容包括存放舍利或寶物的「佛塔」,供奉佛像的「金堂」,宣講佛法的「講堂」,敲打梵鍾的「鍾樓」,存放經典的「經藏」,出家人作息的「僧房」,以及用餐吃飯的「食堂」。七堂伽藍的構成體系全都被運用在法隆寺的修建中,它也因此成為以後日本佛寺興建的基本典範。只要是佛教寺院,無論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莫不採用此種體系,差別只在於改變寺內建築的式樣、名稱,或者用途,例如將佛塔變成「五重塔」,將金堂改成「中堂」,至於七堂伽藍的基本構成,一直沒有改變。

法隆寺號稱日本古代的建築博物館,寺內可以見到歷朝各代的建築形態,其中最珍貴的便是飛鳥時代的西院伽藍建築群,模做裡面的五重塔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物。除了西院、法隆寺還建有東院、寶藏院、倉庫、圓堂等建築群,以及昔門院、實相院等小寺院。今日所見的法隆寺雖然歷經滄桑,卻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興建法隆寺的聖德太子不僅是一位崇信佛教的虔誠信徒,還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由於他的努力,大和朝廷的威望與權勢日增,完成了日本的初步統一,並將佛教定為日本國教。

❽ 日本名勝古跡有哪些

1、東京塔(日語:東京タワー/とうきょうタワー,英語:Tokyo Tower)是位於日本東京芝公園的電波塔,是東京的地標性建築與觀光景點。

其以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為範本而建造,正式名稱為日本電波塔(日本電波塔/にっぽんでんぱとう),這同時也是其營運機構的舊稱。為日本第二高的結構物,僅次於東京晴空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東京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水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富士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名古屋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淺草寺

❾ 日本大阪著名景點

1、四天王寺。由日本歷史上的文化英雄聖德太子建造,並且被佛教徒們視為大阪的佛教祭壇。每年都有諸多活動在此舉行,包括像Doya-Doya祭、聖靈會和四天王寺Wasso等、這些活動充分展現了這座寺廟的悠久歷史和它在大阪人心中的地位。

拓展資料:

大阪(Osaka),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積22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有267萬人,是日本次於東京、橫濱人口第三多的城市。

「大阪」在古代多稱為「大坂」,而「大坂」一詞最早出現在室町時代。自奈良時代開始,大阪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作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為旺盛的商業都市。在戰後,仍是西日本的大都市。

大阪擁有以鋼鐵、機械製造、金屬加工為主的重工業和以紡織、印刷、食品、造紙和化工為主的輕工業。全市有10萬余家各類商店。大阪也以獨特的文化而著稱。在城市的阪急區,還有繁華的地下街。工商活動規模和大眾運輸捷運鐵道密度均居日本前茅。

❿ 武士刀講堂:日本刀的專門名詞 你知道多少呢

日本刀的專門名詞

雖然很想偷點懶,然而考慮再三,在開始介紹正題之前,還是不得不先將各種日本刀的常見分類與常用名詞介紹一番,以免部分刀友在閱讀時產生過多不解與歧義。同樣的,對日本刀鑒定鑒賞方面的一些專門描述也不得不提前在這章之後進行介紹。各位對日本刀的基礎知識已有充分了解的刀友,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過,謝謝~

特別指出:在本文中通常提及的兵器長度,都指刃長,而不包括柄的長度,莫忘!日本刀的簡要歷史時代劃分:奈良-平安-鐮倉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安土桃山(豐臣秀吉)-江戶幕府-江戶末期-明治-大正-昭和(二戰)-昭磨擾和(戰後)-平成

日本刀外觀尺寸的各種特徵名詞

【反】指日本刀刀身彎出的弧形,。反的大小,是從刀尖到刀鎺(夾刃)前緣連出的直線到刀背弧線最高點(反位)的垂直距離,根據這個最高點(反位)所在的部分來區分反的姿態,刀身越彎,反值就越大。通常所說的「反高」、「強反」、「反深」,都是指彎曲弧度大,張力十足的刀身形態。反位在刀背弧線下半段靠近刀鎺的稱為「腰反」;反位在刀背弧線 1/2 位置附近的稱為「京反」(因當時日本京都刀工的作品多見此反姿,故名),又叫「中反」,又因這種反姿的刀身弧形看起來前後較對稱,形如神社前面山門上常棲立著許多鳥類的弧形門楣,所以又被稱為「鳥居反」、「華表反」。反位在刀背弧線前半段的,稱為「先反」。此外還有「內反」,見於短刀,刀背弧線並非向上翹起而是向刀刃方向彎曲。較強的「內反」又稱為「筍反」,如筍尖狀。需要注意的是:「筍反」/「內反」跟其他的反不同,它不是由淬火產生的自然彎曲而成,也不用量反的具體大小。還有一種情況是「無反」,整條刀背基本是直線,既不上彎,也不內凹,早期短刀常見這種刀姿,若在長刀無反那就是直刀了。

PS.日本國寶中現存的隋唐刀多帶有一定程度的內反,但仍習慣叫做直刀。

* 後面諸名詞所指代的具 *** 置請注意參照此圖。

【元幅】 幅指寬度,元幅就是刀鎺位置的刀身寬度,一般說來,元幅是刀身最寬的地方。

【先幅】 刀尖的橫手位置的刀身寬度,而薙刀的先幅則多是全刀粗雹最寬處。

【元重】 重指厚度,刀棟在刀鎺位置的厚度叫元重,而非左右兩面鎬筋之間的厚度。

【先重】 刀棟在切先橫手位置的厚度。

即使有著同樣厚度的刀棟,不同的刀也會有鎬高鎬低的差別,即刀身整體厚度的差異,必須明確這一點!同理,鎬筋到刃口這個面也有弧面凸起程度高——肉豐;凸起程度低,甚至是平面——肉枯,如此兩個方向的差別。

【燒幅】 整個燒刃部分的大致寬度,僅以燒幅高、低來形容從刃口到沸/氣線上緣的大概寬度情況,不做具體的數值測量。

【切先】 切先是指從橫手筋到刀尖的整個刀頭部分,對於沒有明顯橫手的刀而言就是泛指整個刀頭部分。注意:切先部分的刀棟,從橫手位置開始會逐漸變寬,即厚度增加,到小鎬先處又再度收窄,直到刀尖處匯成一點,這個做法是提高切先的強度,令其不易折損。

根據切先的形狀、長度與大小不同,又分為小切先,中切先和大切先,以及豬首切先(鐮倉中期多見),螄鋒切先;又有大鋒、中鋒、小鋒的分法。切先弧線的豐滿或平滑程度也有不同,像螄鋒切先就是一種典型的切先弧線單薄近乎平直的表現。古代戰爭中許多刀的切先受損而重新修整研磨,也會造成切先形狀的改變。

Å螄鋒

【橫手】 切先部的刀刃是明顯的圓弧,而切先往後一段刀刃正好是切先圓弧的切線,那麼法線就是橫手了,日本刀通過研磨使得這條「法線」線條分明,又稱作「橫手筋」。幾何學:法線指垂直於一條圓弧的切線且指向圓心的直線。

【物打】 日本刀橫手以下 3 寸左右到接近中間位置的一段刀鋒,因為實戰中這一段是在斬切中最常用到,故名物打,可算刀身最強韌的一段,並且在刃文的表現上也有側重。古刀的刃文往往在物打處最精彩,動態紛呈;而新刀之後的刃文卻在物打處顯得寂寥單調。

【棟】即俗稱的刀背,常見的形狀有庵棟、丸棟、三之棟、角棟(上古刀多見),棟的角度不固定,同樣也有高低之分。

【地】日本刀在淬火線(沸線、氣線)以上到鎬線的刀身表面稱瞎凳旦之為「地」,這應當是源自中國的稱呼,地通常被磨出一個光滑的曲面。由於在鑒定鑒賞中,因觀察的對象是地這個部分的鐵的表現,所以地在資料中通常稱之為「地鐵」。鎬線到棟之間的平面叫做「鎬地」,鎬地的寬度也叫「鎬幅」。鎬線靠下,鎬幅就寬;鎬線靠上,鎬幅就狹。

【刃文】 日本刀敷土燒刃之後,通過精細和完善的研磨,將刃部淬火產生的馬氏體和屈式體組織形成的種種特徵完整的表現出來,有沸/氣線,刃白,和刃中的足、葉、金筋、砂流等動態構成,同時還包括在地或鎬地上的飛燒等,內容豐富,不一而足,統稱為「刃文」。

【帽子】 帽子,日文正式稱呼為「鋩子」,是指切先部分的刃文形態。然而由於切先部分明顯比刀身薄,所以除了刃口部分燒出來的表現跟橫手下面的刀刃一樣之外,並沒有明確的沸/氣線與地鐵的分別,而是會一起燒出類似沸和氣的晶體質感的整片白色,這是馬氏體與屈氏體結晶混雜所產生的效果,而並非靠研磨去刻意的將這一塊打成白色。並且由於切先厚度變化引起的熱量傳遞上的差異,帽子邊緣通常會生成一些細小層疊的白色線條,類似極細的沸或氣,如果研磨的不好或者觀察的不仔細,可能會將它們當成地肌的紋路,其實完全是兩碼事。這些只是順著表面的鐵的折疊紋理所生成的沸或氣的晶體。帽子的形態往往跟刀工的個人燒刃作風密切相關,在傳統研磨中,帽子也作為最後一個單獨的研磨步驟進行處理。帽子的線條延伸到刀棟的時候,若是回過頭往鎺的方向繼續延伸,稱之為「返」,即返回、回縮之意,所以經常可看到形容帽子「返深」、「返長」等等。若沒有回頭則稱為「燒詰」。無論什麼樣的帽子,觀察帽子與棟相交的位置,會發現此處的刀棟到刀尖的一段是發白的,跟往下的刀棟發黑的色澤完全不同,這一段發白的原因就是帽子燒出後,令整個切先部分的表面硬度更高的反映,恰好與帽子的輪廓對應一致,通過研磨自然顯現。

【燒落】 日本刀的燒刃收尾於刀鎺位置之前,稱為「燒落」,多見於古刀早期的作品。特別典型的如平安末到鐮倉初期豐後的行平,他的燒落往往在刀鎺前 1 寸的距離,我個人推測可能是由於九州地區的鐵含碳量高,較硬,以他的鍛造方法必須使燒落更為靠前,才能令這個部位保持足夠的韌性,以避免在格鬥中折斷。

【燒出】 日本刀的燒刃收尾於刀鎺位置或之後,稱為「燒出」,這個做法更為常見。

【腰刃】 日本刀燒刃的收尾部分通常起伏很小,以降低刀鎺位置的硬度,提高韌性為考慮,尤以「燒落」在這方面的意圖更為明顯。而「腰刃」則在刀鎺位置燒出一個較大的起伏,強調這個位置的硬度,多見於古刀某些流派。燒落、燒出和腰刃的做法,一方面是刀工流派鍛刀習慣的傳承,另一方面,則是從材料的特性考慮。古代交通不便利,不同地域所採用的鐵原料有較大區別,鐵的含碳量與軟硬有所不同,鍛刀時的做法也有差異,因此燒刃時對於軟硬區域如何合理分布也有著不同的考量,不宜片面的評判優劣。

【中心】 就是俗稱的刀莖,是刀置於刀柄中的部分,通常為低含碳量的芯鐵,質地軟,可起到吸震的作用。不同的刀工流派,對於中心及末端(莖尻)的造型也有所不同。如下圖所示,從中心的形狀,可分為:

A.普通型

B.錐子股型,多見於平安和鐮倉早期的尉府太刀

C.振袖型,形如古人揮起的袖子,在鐮倉末期的「馬手指」短刀上多見

D. 舟型,形如船頭,相州傳多見

E. 鯽腹型,形如鯽魚的肚子,多見於村正一派

F. 卒塔婆型,刀莖兩側較直,向中心收攏少,莖尻則是三角形,形似倒過來的卒塔婆(一種神牌位),多見於室町以後的築前金剛兵衛一派

G.御幣型,見圖,新刀期伊勢守國輝所特有

根據中心末端(莖尻)的造型不同,又分為:

A.刃上栗型尻,刀刃一側向刀棟顯著傾斜收攏,末端為不對稱的弧形。

B.普通的栗型尻,不偏不倚,末端為對稱的弧形,跟上面一樣都是常見的莖尻形狀。

C.平切的莖尻,備前的一文字派和大和傳的保昌一派較多見,還有就是刀莖被截短(磨上)的刀也多見這種末端。

D.入山形尻,刀刃一側向刀棟顯著傾斜收攏,也是較常見的一種莖尻形狀。類似於栗型尻,也有刃上入山型。

E. 劍形,刀莖兩側朝中間逐漸收攏,接近末端切成一個三角形,形狀如劍。

【刀銘】 刀工制刀完畢通常會將自己的名號刻在中心上,是為「刀銘」,這個做法也是從中國刀劍繼承過來的。古刀期的刀工通常只刻自己的名號,如「長光」,或加上所居住的國名地名,如「備前國長船住兼光」,有些有官職的有時也會加上自己的官位名,如「左近將監長光」,備前一文字派的有時連自己名號都不刻,直接劃一道杠代表「一」完事,真懶吖!羅嗦的或者說勤快的,比如「相模國住人五郎入道正宗」,要趕上一名字長的恐怕地方都不夠刻的,呵呵~到戰國末期(末古刀時期),為了鼓勵刀工多出刀,出好刀,由朝廷下令分別授予兩位美濃刀工大道和二代兼定以陸奧守與和泉守的官職,之後又授予三河的氏房以若狹守,僅僅是給個官號,領份皇糧,實權的不要想¼允許刀工將朝廷賜予的這個官號刻在自己名號之前以示身份,稱作「受領銘」。有了個開頭,從此受領銘的發放如決堤之水一發不可收拾,到新刀期,幾乎是個還過得去的刀工都能刻上受領銘,所以新刀期的刀工銘往往是以 XX 守、XX 大掾、XX 介等等頭銜起頭,當然也有一流名工卻沒有得到受領銘的,比如被稱為新刀之祖的埋忠明壽,野田繁慶,長曾彌虎徹等等。除了這些在中心塹刻刀工自己的名號之外,還有俗名入銘,就是將訂刀者的名字也刻上;又有試斬銘,又稱裁斷銘,在江戶時代流行用死刑犯或死屍來試斬,評定刀的實際斬切力(切味),試刀者將斬過了人體某個部位或斬過了幾具屍體這樣的試斬結果刻上刀莖,並用金粉填滿(這叫金象嵌銘)。又有年代較早的刀未有切銘,或者因中心被截短失去了原刀銘,由後來的刀劍鑒定者鑒別出原作者後,刻上原作者和鑒定者的名號,有些會再塗以金粉、銀粉或朱紅顏料,分別稱作金象嵌銘、銀象嵌銘和朱銘,其中朱銘多用在生莖無銘的刀上,而金象嵌銘、銀象嵌銘則用於大磨上無銘刀。以上這些記載刀的來歷、斬切性能,以及鑒定結論的銘文,又統稱為「切付銘」。至於其他因改動中心造成的切斷殘銘、額銘、折返銘等等,將在稍後的部分與「磨上」等一起論述。刀銘是刀劍鑒定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又由於名匠做的刀賣的貴,所以日本自從鐮倉時期開始,就有人偽造名刀工的刀出售,至今仍有偽作出品。除了刀姿地肌刃文等作風之外,名工的銘也是偽造的重點,有些偽銘相似度極高,相當多數的日本刀愛好者與收藏家都栽倒在偽銘上過。然而刻銘如寫字,每個刀工都有自己的塹刻習慣與手法,仔細觀察真銘的「筆鋒」,也就是運筆方向、力度、結構,以及每一筆劃開始和收尾時力度方向上的變化,還是能夠鑒別出偽銘的。當然前提是對刀工的真銘有足夠的研究和把握,需要以大量的分析練習為基礎。此外還有兒子替父親,徒弟替師傅代作刀,代為切銘的,也是傳統刀銘的一種,不同於偽物偽銘。例如新刀期名工井上真改就不乏為其父「和泉守國貞」代作代銘之作,這種情況在深入研究刀工作風與銘鑒時需要留意。

【表與里】 日本刀中所謂「表」與「里」的概念,可以一支刀的佩帶方式做簡單區分。以正常情況下刀佩帶在左腰位置,右手拔出為例,刀靠著身體的一面為里,朝外的一面為表。所以,從佩帶方式就可看出,太刀的表與里,跟打刀、脅差、短刀的表與里正好相反。那有人問了:薙刀拿在手上的,它的表裡怎麼分?槍呢?劍呢?回答如下:三角槍的話,有鎬一面為表,平的一面為里。其他,有刻刀工銘的一面為表,另一面為里。若都無銘呢?那¼¼ 兄弟你掏個硬幣出來拋一下吧!這就說到了看銘判表裡。刀工鍛刀完成之後,通常將自己的名號——刀工銘刻在「表」面,而記錄此刀製作年代日期的「年紀銘」則通常刻在「里」面,所以對刀的描述中經常可以看到「表銘」、「里銘」的說法,根據刀銘刻在哪一面來區分刀的表裡,也是判斷刀條屬於太刀還是打刀的一個簡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刀是兩人合作,兩個作者的銘會分打兩面。此外,新刀期肥前國忠吉一派,無論太刀打刀都慣用太刀的銘法,需要注意,不要看到肥前國忠吉、忠廣等人的切銘就認為一定是太刀,此時要依靠對刀姿的觀察結果來判斷會更為准確。

【目釘孔】 用於穿過目釘,將刀莖與刀柄緊密固定。古刀往往有多個目釘孔,多是由於刀莖被截短,以及更換刀裝改變握持重心的需要。穿過目釘孔固定刀柄與刀莖用的目釘,則由乾燥的竹子削制而成,一頭稍細,穿入角度略微上翹,利於在斬劈時更好的固定刀莖而不容易松脫。

【鑢 目】 刀工在刀莖上銼出不同方向的紋路,目的是增強刀莖與柄之間的摩擦力,令刀莖固定的更加牢固。古刀的鑢目銼法較簡單,往往只是平行銼出「切鑢」或是朝某個方向斜銼出「筋違」,更早時也有用工具在刀莖表面「鏟鋤」出淺的溝槽,或用小錘槌出凹凸不平來增加摩擦力,稱為「槌目」。隨著刀劍的發展,各方面越來越追求細致與美觀性,到了江戶時代的新刀期,鑢目的銼法更為繁多和講究,出現了化妝鑢等做法,這也是判斷古刀和新刀的簡單的依據之一。

各種常見鑢目的圖示如下:

【生莖】 刀鍛造出來以後中心從未修改過的,一直保持最初的形狀,稱之為「生莖」。生莖上又保留有刀工原本的刀銘,稱作「生莖在銘」,若刀身也無缺損和過度研磨,那就屬於刀劍保存中最好的情況了,在刀身作風與水準類似的情況下,可以賣出比中心和銘有修改、殘缺的作品更高的價錢。

【區送】 保持中心基本不動,將鎺之前的刀刃和棟磨去一小段,令刃長變短,而中心變長,稱作「區送」,這種做法通常可令刀劍的重心後移。

【磨上】 前面說過,由於日本歷任官府規定過刀劍的長度標准,超過尺寸的必須截短以符合規定。此外還有一些武士入手刀劍後發現過長了,也會將刀截短一部分以適應自己的使用需要。截短是將中心從末端切去一截,然後相應的將鎺之前的刀刃磨掉一段變成中心的一部分,然後重新打一個目釘孔,以獲得新的重心位置,這種做法成為「磨上」,在古刀以及新刀初期的刀劍上相當常見。磨上有時會將原本的刀工銘切去一部分,比如「備前國長船住長義」的「義」被切去只剩下頭上兩點,甚至切掉的更多隻剩下幾個字,這種情況下原刀工銘變得殘缺,但是剩下的開頭幾個字仍然能夠配合刀身作風技量以幫助縮小鑒定范圍。

【大磨上】 大磨上的目的跟磨上一樣,只是它截去的中心更多,有些早期長刀甚至整個原來的中心包括部分刀刃都被切掉了,像古刀名工吉光所做的著名太刀一期一振,原本是刃長 90 多 cm 的大太刀,被豐臣秀吉這個矮猴子得到後,為了配合他的身高,硬是截成刃長只有 60 多 cm,不算前後中心的長度差距,僅僅是刃長也截掉了 30cm。這種情況下原作者的銘肯定就保不住了,於是就變成了無銘刀。南北朝時期大批的長寸太刀與大太刀後來大多遭遇了大磨上的處理,殊為可惜。

【折返銘】 名工做的刀,若是有銘,身價自然比無銘的要高的多。所以出於保全名刀的價值的考慮,許多被大磨上的刀,想到了一些留住刀銘的做法。其中一種便是折返銘,即確定好要截短的位置,然後將下面的刀銘部分單獨留下一長條後面磨薄一些,其他部分統統切除,再將留著刀銘的那一條折過來,壓進在另一面預先開好的槽里焊合起來,這樣刀銘就倒著出現在中心的另外一面上。

【額銘】 另一種保存大磨上刀劍原刀銘的做法叫額銘,又叫短冊銘。特別針對一些銘文較短,位置較下,不利於折返的情況。將要截掉的部分切下,再將刀銘那一塊切下來一個長方形,磨薄,塞進新中心上預先挖好的方槽里焊合起來,完成。在這里多羅嗦一句:正因為眾所周知,折返銘和額銘多是出現在一些名匠的作品上,有些初學者看到這兩種作銘會想當然的認為一定是確信無疑的名工作品,否則造假者直接刻上偽銘就好,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因而忽略了對刀身作風的深入觀察與鑒定,反而往往被偽物販子利用這種心理,輕易的宰了個好價錢。所謂看刀不看銘,這一點也是需要大家留意的地方。

【刀身雕刻】 日本刀的刀身雕刻也是鑒定鑒賞中的一個環節,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雕刻主題與表現方法都有差異。古刀早期的雕刻相對簡潔,多是以宗教信仰圖案為主,比如梵字、素劍、護摩箸、神的名字、俱利伽羅、蓮台等,後期多了些圖案較復雜一點的火焰不動明王之類的佛教神像。到新刀期之後刀身雕刻的圖案更為豐富,又多了松、竹、梅等傳統吉祥植物,龍、宗教、神話中的神仙菩薩,甚至祝願禱詞等等,雕刻手法也較繁復,不少刀工以雕物細膩、技術高超著稱,比如埋忠明壽、康繼、虎徹、一竿子忠綱、月山貞一等等。雕刻的目的除了信仰與美觀之外,也有相當數量是用以掩飾刀身出現的鍛割、夾灰之類的缺陷。此外,過度的刀身雕刻,往往會搶了刀本身地肌與刃文的看點,顯得喧賓奪主,也可能影響到刀身的性能。所以以實戰為第一要務的古刀,相對來說雕刻較少較簡潔,而和平時期的新刀,特別是商人雲集的大阪的新刀,雕刻多而繁復,顯然以贏得買主的青眼更為重要。

【棒通】 正確的寫法是「樋」,作用是減輕刀身重量,並調整重心的位置,而並非一般所誤解的血槽之意。所以在以長寸太刀居多的古刀中早期,棒通反而常見。棒通開法,寬窄,頭尾的形狀,在不同時代也會有差異。比如「樋先下」(棒通的頂端在橫手筋以下位置)的刀,多見於南北朝時期,而像棒通連通這種類型,室町末期較流行,然而在之前則多見於鐮倉名工的作品。到深入研究各刀工流派特徵的時候,棒通的類型也是需要注意之處。棒通的種類與細節形態的分類

如下圖所示:

刀的不同造型結構,以下圖示說明。

*冠落造與鵜首造的分別在於刀尖部分刀棟開始削薄的位置不同,請注意觀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