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獎遇冷怎麼回事
A.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啊
這是因為他在十多姿陪前年前發表過一篇論文,他當時也是隨手寫的,而這篇論文在如今卻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是讓他驚訝的一個事情,亂芹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他也升職加薪跡清了。
B. 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科學家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世界級獎項,涵蓋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五個方面,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一直是一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小結
不過,相較於日本,我國的科研水平還是略微遜色。大和民族是一個很有雄心壯志並且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這種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一直在致力於「科教興國」,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誠如詩聖杜甫所說的「轉益多師是我師」,在科學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東西要學。
C. 日本曾揚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如今怎樣了
日本向來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國家,他們總是喜歡給自己樹立一些高遠的目標,可大多都成為了笑話。
在上個世紀,日本曾經揚言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實現「大東亞共榮」,將太陽旗插滿中國,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投降成為戰敗國。
八十年代跟美國鬧翻之後,日本一氣之下大力發展經濟,揚言要成為第一經濟體,後來泡沫經濟成為了無數日本人的痛。
似乎日本的大多豪言壯志都成為了笑話,但在十九年前,他們提出的一個聽起來更像是笑話的計劃,卻成功了,日本是怎麼做到的呢?
小結:
如果你讀完了整篇文章一定會發現,好像全篇都在吹噓日本,難道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抱歉,筆者從來都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也不是在吹噓日本,只是在說事實罷了。
沒錯,翻看我國的歷史,我們跟日本之間有不少仇恨,他們從明朝時期就開始騷擾我國,上個世紀還發動了侵華戰爭,試圖佔領我國,這是家國大恨。
國人也喜歡在任何領域將日本人作為潛在對手,比如在當下的電競游戲或者是體育比賽中,如果輸給日本,一定會遭到網友的瘋狂攻擊,國人是很在乎跟日本人之間的比拼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要正視日本的優點,才要承認他們的出色。
沒錯,我國當下發展非常好,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體,成為了一個軍事強國,其他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至少在科研方面,我們距離日本還有一定的差距,希望這種狀況能夠鞭策國人,我國是很優秀,但還不夠優秀,正如前面說的一樣,國人既然喜歡將日本作為潛在對手,我們豈能在科研方面輸給日本人呢?
D. 日本經濟已經停滯數十年,為什麼諾貝爾獎獲得者還很多
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英國化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吉野彰成為日本19年來的第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保持了日本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記錄。日本人如此高的獲獎頻率,不禁讓人們感到唏噓。一直以來,人們普遍在唱衰日本,聲稱日本已經開始衰落,但日本人用事實狠狠地駁斥了這一說法。都說日本已經衰落,為何諾貝爾獎得主卻出現了井噴?
自然科學獎諾貝爾獎有一定的滯後性,現在的諾貝爾獎大部分是那個時期的科研成就,所以日本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日本上個世紀末的時候對自然科學的投入確實很大,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是合理的。不過,日本也爭氣,並沒有驕傲自滿,固步不前,而是反省和居安思危。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一個科技計劃,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起初,這個計劃被無情地嘲笑了,畢竟之前的100年裡只出了9位日本諾獎得主。但刻板、固執的日本人不服輸,更加拚命的投入到科研中,因此科研成果不斷。現在過去了19年,美國人獲得了19個諾獎,日本人聲稱要在未來50年拿30個諾貝爾,由此看來並非完全吹牛。
拋開家國情仇,日本真的讓人欽佩!不可否認,日本經濟在經歷了90年代的那場經濟泡沫後一直徘徊不前,日本的經濟也已經遠遠被中國甩開,但這並不代表日本人就已經衰落了。因為日本人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還擁有自信的明天。學霸學習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足,還挑燈夜戰。毫無疑問,日本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知我們中國離諾獎「井噴」還有多遠。 參考資料:《日本屢獲諾貝爾獎的啟示》、《日本諾貝爾科學獎出現「井噴」對中國的啟示》、《日本的諾貝爾獎戰略》
E. 日本一樣井噴科學類諾獎,為什麼會這樣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受表彰的吉野彰教授出生於日本大阪,現年71歲。吉野教授於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1997年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研發費投入占國民收入及GNP之比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很大的沖擊,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然增長了1.8倍。在科研資金的投入方面,1971年提出的目標是,將國民收入的3%用於科研。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目標在實踐當中受到影響,研發經費的增長低於60年代,但到1975年,日本的研發經費總額還是達到2.62萬億日元,占國民收入的2.11%,超過了法、英兩國的研發經費總額,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主要國家研發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推移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最後的20年裡,除去泡沫經濟破裂之初的三、四年,日本的研發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基本上處於不斷攀升的態勢。事實上,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面對著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嗇於科研投入。由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主持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便建於1991年,耗資約104億日元。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台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F. 日本為何能18年獲18個諾獎
相信大家對諾貝爾獎多多少少有過了解,這項獎在目前可以說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獎項了。諾貝爾獎一共包括了物理、化學、生理學、文學和和平這幾項,這些獎項都是由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在1895年設立的,在1969年的時候瑞典為了紀念諾貝爾增加了經濟學諾貝爾獎。從二十世紀初一直到2015年的時候,日本和瑞典這兩個國家所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是非常多的,都是二十七人,而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是很難想像的。而且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日本就曾說過在二十一世紀的上半葉,日本將會拿下三十個諾貝爾獎,而讓日本這么有底氣的就是日本新開了一門課程,而這門課程就是科學。
在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曾說過:“一個人在幼年的時候擁有著最天真的興趣,而這正是通往科學巨匠的道路。”其實在我國從1981年就已經有這么課了,但一直都沒有被重視。
G. 日本科學家再次獲諾獎:日本科學為何再度「井噴」
日本科學家井噴式增長的原因就是日本國家政府對科研力量的重視和對科研事業的經濟政策支撐,以及二戰後日本經過各種政策所發展起來的政治經濟和日本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日本教育改革的發展等等,這一系列的措施都幫助日本科學家潛心研究科學事業,為日本科研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日本國家政府和社會對科研事業的重視
二戰以後,日本決策者明白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進行了相關的教育改革,從而極大的提高了日本人民群眾的科研熱情,很多人的夢想就是成為科學家,那麼這就為科研事業提供了充足的後備軍。
H. 諾貝爾獎彷彿浮雲,日本憑什麼連續20年每年獲得一個諾獎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而日本一直是一個諾貝爾獎項的寵兒,在諾貝爾獎獲獎方面僅次於世界大國美國,早已超越歐洲幾大強國。日本並沒有連續20年每年獲得一個諾獎,而是在20年中獲得了20次諾貝爾獎,平均每年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獎。日本能平均每年獲得一個諾貝爾獎是因為日本學術界的憂患意識。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事情。
三、日本學術界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我記得日本的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曾經說過“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養年輕研究人員的體制,日本的科學將空心化”。還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也說過,“我們的成就不值得贊揚,因為未來是年輕人的。”這是多麼強的憂患意識。
你覺得我們有要學習他們的地方嗎,給我留言吧。
I. 為什麼我們國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少於日本
首先,中國到今天為止,建國67年,首位日本的諾獎脊仿得主1949年得獎,那一年我們才剛開始。說老實話之前的那些時候,尤其是清朝,我們沒啥能和別人比的。所以從時間上算,我覺得我們國家諾獎少於日本,也是合理的。第二,諾獎需要提名,需要已經獲得了諾獎的人提名,人們既有私心,另外中國在開始發展的時候不會得到任何人的重視,這個也是一櫻冊纖個原因。第三,我們國家思想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集體思想,但是諾獎是個人獎項,這也算一個原因吧。第四,確實有些所謂的專家教授拿錢不幹事,我國的學術氛圍相比較發達國家問題確實大了。姿碧至於要不要把這個問題歸類成我國教育制度也好,民族特點這些問題上,至少我覺得,還需要再過幾十年再來說吧。
J. 19年19個諾獎獲得者,日本人憑什麼能量產諾貝爾獎
對中國人來說,每年十月諾貝爾獎的頒發季總是特別的尷尬,我們總是盼著有中國科學家也能摘到諾獎這一科學皇冠上的明珠。
畢竟,在經濟上中國都已經快趕上美國了。大國崛起與偉大復興,就差諾獎的井噴來背書了。但是遺憾的是,今年的諾獎又一次沒有中國科學家獲獎。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日美工業競爭加劇,日本大企業紛紛強化科研投入,提升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水平。日本開始形成一個以企業為主,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為輔的「產官學合作體制」,大企業得以集聚了日本最優秀的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