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井刻石是什麼文物
1. 日本民間組織要求政府歸還中國文物,該國民眾為何在此刻覺悟了
日本民間組織要求政府歸還中國文物的覺悟:“中國文物返還運動推進會”是2021年4月由日本著名律師一瀨敬一郎發起成立的,有利於推動日本政府歸還中國文物,在日本社會發起一場要求日本政府主動歸還戰爭時期掠奪至日本的中國文物,從而實現真正的中日友好,可以實現中日發展,促進兩國的共同進步。
在日本中國文物
中國有四件文物在日本,分別是日本皇宮內的中國唐鴻臚井刻石及碑亭”、“靖國神社門外兩尊中國石獅”、“山縣有朋紀念館門前中國石獅”這些文物是在發生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掠奪至日本,這些文物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四大文物是應該回歸中國。
文物是體現一個國家歷史,歸還文物是對一個國家歷史尊重,也是促進兩國關系友好旦培銀,從異國非法盜掠文物,這一行為本身,就已構成對文物的損害 ,國與國之模宴間歷史文化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
2. 向日本追討的「唐鴻臚井刻石」是什麼文物
唐鴻臚井碑本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鴻臚卿崔忻從長安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都里鎮(今旅順),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史稱"鴻臚井"、刻石一塊,永為證驗。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做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護衛刻石,並在崔忻題刻左側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唐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末年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並記。"
從公元713年至今,"唐鴻臚井刻石"已經經歷了近1300年的歷史。
1一歷史編輯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間,日本占據旅順以後,"唐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
1905年,日本特務人員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後將刻石搬移至日本東京。芹冊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1911年,日本海軍在旅順的刻石遺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也就是今天到旅順黃金山仍然能夠看到的"鴻臚井之遺跡"碑。
2二索還史編輯
民間後政府的索還策略
為了討回井碑,中國學者早早開始了准備,首先成立了唐鴻臚井碑研究會,加深對唐鴻臚井碑的歷史研究,包括碑的歷史價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過程。
2001年,北京的6名刻石回歸志願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
2005年7月4日,"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兩名副會長張永年、王維明遠赴日本東京,探訪"唐鴻臚井刻石"的現狀。當時,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皇室宮內廳委託中日友好協會,將5張"唐鴻臚井刻石"的相關照片轉交給了張永年和王維明。
《唐鴻臚井碑》研究論文集也於2010年4月出版。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盡管最終能否成功追討回井碑,難以預料,但按照牛憲峰(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幹事)的話說,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2014年8月,中國民間核敬對日索賠聯合會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2014年12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等三位民間人士到達日本東京,計劃23日前往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助理孟惠忠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趕赴日本,一是今年恰好是誕生於唐朝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二是明仁天皇在12月23日慶祝81歲誕辰,應該讓他知道他家裡還存放著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
這次赴日,他們還將搜集有關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方面的證據,將在日本皇宮宮牆外慶祝中華唐鴻臚井刻石1300歲生日,並特意從國內帶來十三樣「生日禮物」:曾放置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遼寧旅順的海水、岩石、楓葉、貝殼、魚干,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制壽桃、一幅繪畫、四個橫幅等。
孟惠改首慎忠表示:「這次前往日本,一定會遵守當地所在國法律,只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國文物的信函。」
惦念石頭的古稀老人
1994年,當時職教於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東北史地考略》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臚井刻石",從此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國寶追討路。其間,他自費輾轉全國,搜集、考察相關資料、遺跡,力圖通過民間力量促成石碑的回歸。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宮捐款表慰問,同時詢問"唐鴻臚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宮回函,確認石碑安全無恙。這也間接成為石碑存於日本皇室的證據。
韓國先例:向日本討還"北關大捷碑"
公元1592年後,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韓國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將此碑歸還韓國。
3三索還的意義編輯
文物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載體,大量文物的流失會造成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裂痕,一個國家民族對歷史認知的缺失。這正是為何中國、韓國、埃及等國家不遺餘力地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物流失大國。有關統計顯示中國至少有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於世界47個國家。也有說法認為,其中流失於日本的中國文物是最多的,盡管尚未有具體數據以證實。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也是曾經東北地區唯一一塊唐碑,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目前已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體積最大的文物,無愧於中國流失海外第一國寶。
今年正值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7周年,要求日本國迅速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被掠中國文物具有重要意義。
冰山一角
事實上,"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結束長達五十年時間里,日本自中國所擄金銀、文物數量巨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跡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
被掠走的歷史文物,曾經屬於中國,現在卻存放在日本,給中日關系帶來嚴重的傷害,於情於理於法都不適宜,理應物歸原主、完璧歸趙,歸還給曾經也是唯一應有的主人——中國。
4四國內學者的研究編輯
73歲的王仁富是白城師范學院教授,知名東北刻石研究學者。目前,王仁富教授是中國鴻臚井碑刻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索引學會理事、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
1979年,王仁富在對旅順口黃金山的"唐鴻臚井刻石"拓片上的29個字研究時,對其中的"崔忻"二字的斷句,王仁富認為兩個字應該是分開念,"崔"即代表人名,"忻"字應為動詞。後來,他從《說文解字》中查閱到,"忻"字為開鑿之意。另外,他又在《後唐書》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資料,上面顯示的出使者名叫"崔欣",王仁富教授的這個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
3. 日本民眾要求返還從中國掠奪的文物,日本從中國拿走了哪些文物
日本從中國掠奪的十大國寶:王羲之《喪亂貼》 漢倭奴國王拆返數金印 牧溪法師《觀音猿鶴圖》 《無准師范像》 曜變天目茶碗 《瀟湘臥遊圖》 猛虎食人卣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旅首 《菩薩處世遲胎經》五貼 李迪《紅白芙蓉圖》 ,還有許許多多的文物都被拿走了
4.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相關報道
據新華網10日報道,中國民間正向日本追討文物。此次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的文物系「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對日索賠聯合會7日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這件被掠奪的文物。至此,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歷程實現了兩個首次。這是 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方面提出追討,與此同時這也是中方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今年是又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在這個時間節點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民間向追討文物 實現了兩個首次
流失文物回歸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種:回購、捐贈和追討。目前,國際上海外文物的迴流,超過90%主要依靠回購,也就是拍賣。
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此次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則實現了一個小小突破,首次在對日文物回歸過程中使用追討手段。
文物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霍政欣認為:「這個事件可以起到民間促政府、包括整個社會高度關注日本返還歷次侵華戰爭時期,系統掠奪的數以百萬件的文化瑰寶;同時,對日本形成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因為返還戰爭期間、尤其是二戰期間的文物,在國際上已經積累了非常成功的先例。」
這次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事件的另一個亮點則在於,這也是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提出歸還被劫掠文物的申請。
現存在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碑及碑亭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表示:「曾經也有中國人到日本皇室去過,也發現了這塊碑。從我們和日本打交道二十多年的經驗來看,日本皇室和日本政府還不大一樣。當他知道了在自己家裡面有中國戰利品,他肯定會反嫌磨思這個文物到底會怎麼樣,我們感受到文物歸還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在於輿論施壓 真正主體還是政府
童增坦言,要迴文物,最重要的不是「日本皇室的良心回歸」,而是社會推動力和政府出面追索。
據了解,「追討」是追迴文物中唯一不用花錢的方式。它主要有民間、法律和政府三種途徑。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應該通過法律追索實現文物回歸。不少民間律師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然而,由於訴訟主體性和各國對文物所有認定差異等問題,法律手段總是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不過霍政欣教授則指出,雖然文物回歸可以多管其下,但是最終的合適主體仍然只有政府:「我們國家的文物法規定文物屬於國家所有,所以從法律上講,只有國家或者說只有政府是提起文物追索的主體,民間追索應該說只能起到輿論和道義的支持作用,體現中國民眾的訴求。政府和民間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的關系,所以民間給我們政府提供決策的基礎,那是最好的。今後要真正推動文物的成功追索,還需要中國政府出面,在中國、日本兩國政府之間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什麼?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喚者陪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史載,唐鴻臚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和蠢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旅順都里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方亭,護衛刻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護衛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於日本皇宮至今。
5. 二戰日本人從中國被搶走了多少「國寶」
去年,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租臘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也對我國開始了有計劃、長時期、大桐昌規模的文化弊輪滑侵略。日軍所到之處,上至國家級的博物館、圖書館,下至私人藏室,均無一例外遭到野蠻洗劫與破壞。
6. 王仁富的講學活動
北京師范大學講學鴻臚井
10月28日,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給研究生講學鴻臚井
11月10日,再給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本科生講學鴻臚井,這2次以「優秀自己,強大祖國」為主題的講學,充分體現了鴻臚井刻石蘊含著的深厚的愛國主義凝聚力,使聽到這個事情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不知不覺間潸然淚下,學生反映強烈,課堂上紛紛發言,液配隱寫字條,發簡訊,表達感想,在網上發了數條消息,事後,這些學生參與很快組建了「鴻臚井群」。 著名歷史學者王仁富教授講座:呼籲學子關注國寶流失 作者:史穎 文章來源:學生記者團 「 我希望在我之後,有人來接替我,為國寶回歸鋪路」
28日晚,著名愛國學者,中國唐鴻臚井碑研究會組織委員,學術委員,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王仁富教授來我校舉行講座,呼籲更多人關注國寶流失問題。這次文學院研究生勵耘學術論壇第三十六期的講座主要介紹了我國至今尚未收回的,被保存在日本皇宮的唐鴻鬧廳臚井碑與王仁富教授對這件流失國外的文物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宣傳,追討。
唐睿宗先天二年,鴻臚卿崔䜣奉旨出使冊拜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為紀念遼東熱土歸入大唐版圖,在旅順黃金山下,崔䜣鑿井二口,並在井邊一塊12立方米大的褐色駝形天然巨石上刻下 「持敕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二十九個字。該石即今天的唐鴻臚井刻石,它證明渤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意義。但在1908年,該石卻被日本海軍掠奪,當作所謂日俄戰爭「戰利品」藏入日本皇宮。王教授以拳拳愛國之心,投入對唐鴻臚井碑的研究中,糾正四百年來使臣名字的舛誤,為崔䜣正名,其關於該碑的著作現藏於日本皇宮,為在該方面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講堂上,每次提到我們這件碑掠走的文物時,王教授都十分動情,在場的老師同學也深受感染,一次次為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鼓掌。互動時,老師與學生詳細地詢問了這塊碑石的情況,王教授邁著並不靈便的腿腳,走近詢問者,側耳聆聽,給出細致的回答。最後,王教授提出對大家的殷切期盼:「中國的未來在大家,我希望在我之後,有人來接替我,為國寶回歸鋪路。」 「國寶,中國沒有忘記」
——文學院第三十六期勵耘研究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0年10月28日晚八時,文學院第三十六期勵耘研究生學術論壇在電子樓MBA教室拉開序幕。中國索引學會理事、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唐鴻臚井碑刻研究會組織委員會委員王仁富教授為大家開講「唐鴻臚井刻石研究」。
首先,王教授講述了國寶唐鴻臚井刻石的來歷、價值和意義。這塊刻石原本是唐鴻臚卿崔䜣出使渤海王國返回時留下的珍貴文物,但在日俄戰爭期間被日軍掠去,現存於日本皇宮。隨後他介紹了自退休後的十六年裡研究國寶、宣傳國寶以及追討國寶的過程。對這一國寶的流失,王教授痛心疾首,他表示,「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在我無能為力的時候,仍然會有人接著做下去,不然這筆心債會一直伴隨我、折磨我!」
其間,王教授介紹了自己的學術成果:對刻文「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斷句時,由於明代《遼東志》編撰者的疏忽,錯將「忻」字上斷,結果把《舊唐書》上正確的「崔欣」誤為「崔忻」,造成400年之久的史誤。王教授一字改史,事實得以重見天日。
最後的互動環節中,同學們與王教授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至此,持續兩個小時的講座圓滿結束。此次講座不僅是一段歷史的重溯,更大大提升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懷。
10月28日的講學,因為事先張貼了海報,有北京師大其他學院的學生、在北京師大進修的教師、王仁富教授在北京的學生和北京媒體的記者參加,一位網名「豹子頭」的同學29日在博客中寫了聽講後的感想:
「昨天下午巧遇一老同學,聊天中告訴我當晚8點在電子樓階梯教室有一個關於石刻的講座,我以為是講石刻藝術,就去聽了。到那聽了才知道,是著名愛國學者、吉林白城師院退休教師王仁富教授介紹了我國至今尚未收回的、被保存在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碑與王仁富教授對這件流失國外的文物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宣傳、追討。講座由中文學院研究生勵耘學生論壇組織,王先生中國唐鴻臚井碑研究會組織委員、學術委員、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其人我是第一次見到和聽到。見到他也許是緣份使然。
唐睿宗先天二年,鴻臚卿崔䜣奉旨出賣歷使冊拜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為紀念遼東熱土歸入大唐版圖,在旅順黃金山下,崔䜣鑿井二口,並在井邊一塊12立方米大的褐色駝形天然巨石上刻下 「持敕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二十九個字。該石即今天的唐鴻臚井刻石,它證明渤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意義。但在1908年,該石卻被日本海軍掠奪,當作所謂日俄戰爭「戰利品」藏入日本皇宮。還播放了專題片,介紹他的工作和各種報道。老先生對追尋國寶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講座時每次提到這件碑掠走的文物時,王教授都十分動情。
互動時我談了幾點感受並問了2個問題。感受是:
1)讓我第一次了解認識這個國寶;
2)讓我認識了2個民族英雄:唐朝的崔䜣和現在的王仁富;
3)教育我們每位中華兒女都要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4)王先生開啟了一個追回石刻國寶之路,應該有人繼續下去;
5)教育大家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豹子頭」的這幾點感受很有代表性,反映了王仁富教授國寶唐鴻臚井刻石講學的良好效果。「豹子頭」不僅誇贊他是「民族英雄」並且表示要「給王先生點實際支持。」
此前,王仁富教授已經有長達16年的,在白城長春大連北京徐州邢台鞏義廣州中山深圳海口等地講學的經歷,每次效果都非常好,感動至深,多人流淚。一位軍人說:「感謝你為中華民族做了件了不起的好事,我是頭一次聽說鴻臚井刻石這件事,回去我就會告訴我的愛人和孩子,我們有一個女兒,她才3歲,我要讓她記住在日本皇宮里有一件我們中國的國寶。」一個大學畢業已經考取公務員的男青年王釗說:「王教授,應該是我們去看望您,不應當是您來看我們。您多保重,把鴻臚井刻石的事情交給我們,我們要讓您看到國寶回歸。」不久,他果然到白城看望了王仁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