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怎麼成為武士

日本人怎麼成為武士

發布時間: 2023-05-17 18:53:07

㈠ 日本武士是如何興起的,與日本皇室的關系又是怎樣

日本武士是憑借自身武力值以及貴族的沒落而興起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武士群體與日本皇室之間其實是互為對立的關系。在日本進入到平安時代之後一些領主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同時也是為了增強實力以便對外擴張,故而開始組建私人武裝。隨著這種社會風氣逐漸流行開來,原本一些私人武裝開始逐漸發展成為鄭宏專業的軍事組織,然後受宗族僱傭。

日本武士與日本皇室的關系可以說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日本在進入幕府時代之後皇室並未就此消失。這個時期里日本皇室包括天皇在內都無太多實權,真正掌握實清悶權的人其實是幕府將軍。日本的幕府時代一共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鐮倉幕府、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幕府,最後這個時代以幕府還政於天皇而宣告結束。

㈡ 日本武士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形成

日本武士的簡介與起源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太平洋網 點擊數:196 更新時間:2006-07-24

何為武士?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源流

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朝代衰落原因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長期沖突,雙方互相排斥貶低,造成了嚴重的內耗。而日本則似乎不存在這種情況,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
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准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9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拿指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採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華族,但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歷史。

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在筆者住所附近,一戶住宅的門口立著「幕末劍士某某習武之地」的石碑,那隻是一個歷史的遺跡。然而,武士的思想遺產,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備象徵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組成,而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產。不過,武士之間的生活水準是相差極大的,即便同為藩主大名,在長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

占武士大多數的是中下級小人物,他們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窮困中勉強維持。在江戶時代的一個笑話說:「小武士的家裡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成為「用心棒」。雖然現代日語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適高校的學生,但在那個時代,浪人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浪人對於對外戰爭則充滿野心,鄭成功為反清復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雖然拒絕,但下面浪人紛紛請戰。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視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國各地流竄,正是明治維新改革等級制度的結果。

在《黃昏的清兵衛》中,下級武士清兵衛在吃飯時還要用飯團把湯碗擦一遍,顯示出了生活的貧困。《最後的武士》導演愛德華·茲維克稱他最愛讀「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傳記,西鄉出身倒數第二級的下層武士,年輕時為了貼補家用就要去做抄寫的零工。他的故鄉薩摩是日本著名強藩,70萬人口中武士家族佔了20多萬,財政一直緊張。這些底層武士的生活在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窮困潦倒的情況加劇,終於成為維新的主力軍指敏大。在維新之後,一部分上層武士轉化為資產階級或政府官僚,而下層武士日趨沒落,還製造了一系列暴亂,連西鄉也捲入其中。因此,日本在近代化進程初見成效後,立即展開了對外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級武士很多人沒錢討老婆,而他們的軍事體制和男權傳統文化又使得解決眾多武士的性問題成為社會唯豎性症結。於是,宣揚儒學的幕府卻繞開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特別是女性的貞操觀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場所和藝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認,甚至是妻子的容忍。

思想

日本武士的思想核心自然是「武士道」。在經過數十年的反日本侵略斗爭之後,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稱得上「臭名昭著」,但對它進行必要的分析解剖還是必要的。

《最後的武士》將武士道概括成了「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規范,但這只是表象,否則就無法解釋在更多的時候,武士體現出的卻是兇殘、愚昧直到癲狂。這個原因要在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中尋找,而武士道其實是一個成分復雜的大雜燴。

武士道的初期發軔,主要理論背景是長期受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學。自鐮倉幕府後期開始,武士必須遵守「忠誠、廉恥、信義、儉朴」等美德,而到了德川幕府,一些著名的儒學家將武士道理論系統化、規范化,終於成為整個武士社會的操守典範。電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發生在此時期,是武士「全忠死節」的道德理想的「完美體現」。一般認為,日本雖然引進了中國的儒學思想,但就象他們吸收任何外國文明一樣,都具有鮮明的自主選擇性。周作人也指出,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纏足等等,日本都沒有照單全收。對於儒學,日本更強調的核心是「忠」,而中國則為「仁」。所以,日本武士為了「忠」,可以做出違反人道的舉動。

作為武士道行為楷模的,則是中國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江戶時代,這些人物被稱為「本朝武士之鑒」,他們為「大義」而淡看生死的精神受到武士的狂熱推崇。在沖繩以及太平洋戰場的諸多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甚至平民在飢渴不堪的情況下,仍發起一次次自殺沖鋒,戰敗則切腹跳崖跳海,正是陸秀夫、張世傑等在崖山被元軍擊敗後的翻版。在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侵略而營造對中國的歧視貶低,所以歌頌「殺身成仁」的英雄漸漸以本國為主,但文天祥的故事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日本的教科書內容。

武士道思想的另一重要核心是禪學。武士生活於戰亂之中,隨時要為主公赴死,日本的地理環境又惡劣,災害頻仍,這都使得武士具有強烈的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因此需要禪宗的頓悟生死來調和。同時,禪宗的神秘主義傾向和審美情趣也給武士及日本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不過,禪學在武士手中,空洞虛無的人生觀被放大,成為漠視他人生命和自己作出違背人性之舉的借口。

最終使武士道徹底變為軍國主義工具的是與儒學、佛學並稱為幕藩體制三大支柱的神道教,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日本的民粹主義思想泛濫,將天皇神化,定鼓吹日本民族優越論的神道教為國教,以此形成了向現代民族國家和工業化軍事化帝國的轉型,還吸收了德國的國家主義哲學,終於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戰斗

作為專業的軍事集團。作戰是武士的第一使命。日本武士的最大戰斗特點是穿戴樣式獨特的甲胄,並有自成一家的格鬥技藝。由於作戰勇敢頑強,是極為不好對付的職業軍人。幕府末期,在鴉片戰爭中輕松擊敗清朝的英國海軍,與薩摩藩發生「薩英戰爭」,雖然令武備落後的日本武士損失慘重,但也不的不承認對方「善戰」。更早時候,元軍遠征日本,登陸和日軍作戰,以密集火器令當時尚推崇單騎決斗的武士大吃苦頭,但仍然不能突破日軍的拚死阻截,在無法取得鞏固的橋頭堡情況下只好上船休整,結果遇到台風。

在冷兵器時代,日本武士一方面擁有精良的刀劍,另一方面則重視戰斗訓練,經驗豐富,因此是不可忽視的勁敵。在明朝的援朝和抗倭戰爭中,日本武士的單兵和小集團作戰能力,都明顯高於普通的明軍。特別是武士鋒利的長刀加上詭異的刀法,往往能戰勝人數居多的明軍。只有戚繼光發明「鴛鴦陣」,集合長短兵器和火器的綜合威力,加以訓練有素的精兵,才能剋制倭寇。已故大導演胡金銓有《忠烈圖》一片描寫抗倭戰爭,其中連場打鬥,值得一看。

今天日本雖已不存在武士階層,但質量上乘的武士刀仍受到世界收藏家的歡迎,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刀並稱為「世界三大名刃」。早在宋代,文豪歐陽修就有《日本刀歌》,稱「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事實上,日本刀製作技術本來源於中國兩漢的鋼鐵花紋刀劍,但經過不斷改良加工,形成了不論外觀還是實用都「在遠東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國的刀劍製造技術卻不斷衰退湮沒,連對日本刀風格大有影響的唐刀原物都已盪然,反倒在日本有所保存。

在日本的古裝時代劇中,武士的刀劍搏鬥更是家常便飯,也形成了一個名為「殺陣」的專業打鬥涉及群體。由於日本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劍道、柔道、空手道等格鬥技藝,因此許多日本演員的身手都頗具基礎,演起電影中實戰性的打鬥也象模象樣。那些「殺陣」設計者也確實是日本刀法各流派的專家,象《黃昏的清兵衛》中,負責指導真田廣之的就是小太刀高手。小太刀(肋差)指的是日本武士普遍隨身佩帶的長刀之外的短刀,也是剖腹的工具。劍聖宮本武藏以創出雙手分使長刀和小太刀的二刀流聞名,但日本刀法還是以雙手持刀的居多。據有的專家考證,雙手刀法在漢唐時代傳入日本,此後於中國日漸絕跡,但日本武士卻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雙手刀法,形成了劍道體系,其主要特點是擯棄了中國求套路美觀的弊端,強調實戰的「技法朴實嚴整、勁力充實流暢」。當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電影中的刀劍搏殺也遠遠不及中國電影中的好看。

http://www.1911-10-10.com/Article/lsxk/sjls/200607/752.html

㈢ 描寫二戰的日本電的影,很多日本軍官自稱武士,但從沒有士兵自稱武士,要什麼軍銜以上才能自稱武士

在二戰日本電影中武士有兩種解釋:
第一、是指武士的後代。
武士,10—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一般指通曉武藝、以戰斗為職業的軍人。除了受到漢語語系影響的極少數國家以外,絕大多數多種語言以日語的「侍」(羅馬字:以Samurai來顯示,或者Bushi。武士的精神被稱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的信念。有人認為這一準則代表的可能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明治維新剝奪了封建武士階層的特權,中上級武士因由政府贖買其土地而轉化為新的寄生階級,下級武士卻只有破產一途。而下級武士又放不開以前的榮耀,一些人窮困潦倒,另外一些人投入新軍,並且成為了軍人世家。
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

第二、是指接受了武士道精神熏陶的軍人。
武士道 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的精神。
在明治維新之後到二戰前,武士道精神就貫徹了整個日本教育體系,特別是軍校。
軍部為了保持軍人處於狂熱狀態而宣傳的「武士道」,實質上是篡改後的佛家武士道,其基本點只剩兩條:只要自己以為有利於「皇國」的事,可以隨意盲目去做;以及動不動就自殺。
武士道的代表作是《地陶聞書》,它的主題十分明確:榮譽,慷慨赴死,對藩主的忠誠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貫串全書。《地陶聞書》教導說,如果一名戰士經常思索怎樣去死才能無撼,它的生活道路就會是筆直而單純的。在危險的境遇中它不會去想怎樣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會勇往直前,投入敵人陣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稱為「戰士之道」。 為了培養武士道精神,要學習許多東西,而主要是學會忍耐和冒險。為了學會忍受種種困苦,常常赤腳在雪地中行走,練習擊劍和柔道,半夜到墓地裏去,整夜地處於「枕戈待旦」的狀態,經受種種沈重的,甚至野蠻的考驗。武士道文化蘊含著犧牲的精神。

經過軍校的教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或者士官培訓的之後,在戰場上勇敢、不怕死的都可以自稱為「大日本帝國武士」,而且士官(日本稱為曹長、軍曹、伍長)還獎勵一個日本國旗掛在刺刀上,證明他勇武。(國產電視劇裡面就是瞎編亂造,隨隨便便一個打頭陣的士兵都可以掛旗子。)

㈣ 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們誰知道,日本武士統治是如何建立的

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日本幕府時代的開端就是鐮倉時代。到了公元12世紀的晚期,朝廷的權利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腐蝕,而此時首都京都的皇室家族和朝廷貴族的實權,已被據點設在京都附近的鐮倉的軍事政權「幕府」削弱了。和其他日本歷史時期一樣,這個政治權力中心就成為這個歷史時代的名稱。盡管天皇和皇室家族保有名義上的統治地位,但真正的權力掌握在鐮倉幕府將軍手中,政治和軍事事務都由武士階層來處理。

此後不久,源賴朝在日本各地鞏固政權,並建立了鐮倉幕府。後白河天皇(1127年-1192年)駕崩,源賴朝被封帶廳源為平夷大將軍,從而成為日本合法的統治者。幕府將軍是由朝廷頒授給武士的最高頭銜,由此源賴朝成為日本最高軍事將領,也是鐮倉幕府的首領。直到1868年武士統治結束,幕府一直實際統治著日本,其間只有兩次短暫的例外情況。因此,武士統治是日本中世和近世的一個重要特徵。

㈤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怎樣形成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與其歷史源元有關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法師。他的一生是奔波勞碌的一生,因為他是說藝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師,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學。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樣有名,他到處講述武士的故事,講故事時身旁總有一把琵琶,於是人們就叫他「琵琶法師」。無論刮風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跡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銹了,但筆卻更加鋒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華麗、任性、痛快淋漓,他可碼嘩毀以驚人的不顧事實,但他的滿懷豪情和個人行為的確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傳說,琵琶法師在晚年,為了磨練自己的刀,砍斷了上百棵白樺。而在他有生之年,卻未曾找到對手。
那時的琵琶法師未曾找到對手,決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術太高。在他那個年代,武士已成為一個階層,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到處可見腰別長刀,頭挽發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標志著日本進入武家政治時代。

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庄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徵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鬆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為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於此時日本各地庄園興起,庄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乾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庄園武裝的建立,對地方構成威脅,意識地方勢力也組織了武裝力量。一般由當地的富豪組成,稱為「郎黨、郎眾」。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庄園范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系。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為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為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奪權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從地方富農中產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為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為靠山。

但事實上直到戰國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這個名詞才最早見於文字資料。

武士道的目的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很相近:為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雇的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朴、膽識、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只要武士忠於天職,就能得到榮譽。這種不計代價維護個人榮譽的信念,使得武士不會避開堪稱無謂的自我犧牲。被敵人團團圍住,仍然英勇廝殺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標准看,並非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為乃是武士由衷忠誠的具體表現。關於這一點,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殺的行為。事實上並非如此。比起歐洲的騎士精神來說,一點也不稀奇。受到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時,根本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對一切果說,還在其次,讓自己行動發揮效果才是正道。奮力一試,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嘗試來得好,因為武士完全不用考慮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過這種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陣中逃走(畢竟他們也是血肉之軀),武士道並非要人一味死戰,不管勝算多寡,將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須智勇全,無謂的性命蘆如是錯誤而愚不可及的行為。像是經常出現的那城內守軍開城迎擊敵人的自殺行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審視一番。出城迎擊圍攻城堡的敵軍,不啻是自殺行為,但要是能牽制敵軍,讓領主有時間擊退敵軍,就是忠義和英勇的表現,而不是自我毀滅的沖動。

1600年伏見城最後兩百名德川家守軍,開城不斷迎擊西軍,正是此類的遲備英勇行為!當然,這種精神也能用來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有太平洋小島上的日本守軍高呼萬歲的自殺式攻擊。武士道仍長存於二十世紀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為規范一樣,也有負面的地方。武士經常殘酷的對待俘虜,因為俘虜放棄了武士道。許多武士的敵人在作戰後僅僅因為這個原因而遭處決。不像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和騎士被俘(通常會被監禁數年)可以用贖金贖回,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從未採取用金錢換回俘虜的類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戰場上被生擒,通常都會不光彩地死在俘虜者的手下。

戰國時代流傳下來關於武士道的書籍主要有三大類。其一是武術秘笈,武士道的定義大幅削減為武技。《單騎選集》這本1735年出版的書,著重於武士在戰場上需學的武技。副標題為著鎧之道,正確地詮釋了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是在戰國時代過去許久之後才寫就,但在行事作風一向保守的德川幕府,這本書內所寫的武技,在經過百年後,仍然十分有效。其二是哲學思想,在戰場上的精神廣泛運到日常生活中的話,就可以達成任何目標。第三類是經營城堡,統領武士大軍的實學,但也提及武士如何將武士道精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加藤清正提倡之「武士不應有舞蹈之行為,狂舞之武士…應該切腹以示謝罪」,這樣的標准看來有點過於嚴厲,但或許也就是說,真正的武士必須兼具教養及武藝。他不僅要精通劍術,還得嫻熟社交禮儀,包括茶道及詩藝。還有武士沉迷其中的吟詩比賽,有時甚至在戰場上吟詩作對!武士會先作出開場句(上聯),對手必須立即接句。精妙的雙關語及暗喻在這種鬥智中評價很高。當然日本是個相當富庶的國家,而武士乃社會的上層階級,有緣體驗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事物。當然,過著這種生活的大名,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地主權貴了。

所謂武士道精神是一種不成文之法,是歷代的武士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記錄下來,成為後來武士們的人生格言。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的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產生的一種復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風雅,但當它發展開來後,它表現出來的是其極其殘忍的一面,從而導致世界性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

㈥ 有人能給我總結一下日本武士的興衰過程嗎從什麼時候起又因為什麼而衰

作為幕府時代標志性階層的日本武士,既是支撐幕府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階層,也是推翻幕府統治的第一推手。明治時期,日本武士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武士崛起:邁入幕府時代

8世紀日本中央政府逐漸衰落,強勢貴族和地方豪強們紛紛興起,這為武士群體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公元1192年,源賴朝建立了鐮倉幕府,武士專權的時代正式來臨。

▲ 電影《最後的武士》

武士階層雖早已消失,但日本人的行為及精神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響。最後推薦電影《最後的武士》。該片雖與真實歷史有些許出入,但總體上反映了武士最後的歷史。

㈦ 介紹一下日本武士及武士階級

日本武士簡介:

日本武士(日文中的侍者、貼身隨從)。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許多史料記載武士來源於中國。然後到日本後入鄉隨俗改叫做武士。

一個西方人以旁觀者的眼光這樣描述武士道:「為榮譽而殺戮,對受懲者和失敗者寬大,對卑鄙和營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賞生活中人為的詩 情畫意的藝術美和死後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這就是武士道。」武士集團最後集中在源氏和平氏兩大家庭之下。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後。源氏起源於814年,嵯峨天皇向諸皇子的賜姓,稱源朝臣。自此之後,從淳和到三條的14代天皇都相繼向子孫賜姓源氏。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這一支源氏始於961年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基,長期以關西為基地。

平氏也是皇族的賜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勢力最強,其始祖起源於桓武天皇曾孫高望王,世代居住在關東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武士

㈧ 日本武士究竟是怎樣興起的,武士與日本皇室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武士的興起是當時日本社會的需求,武士是有一部分皇族中的人演變而來的。日本武士是日本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身份地位也不低而且權利和財力也不小,可以說是日本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就來給大傢具體講一講日本武士的興起以及和皇室之間的關系。

因為武士的能力很大漸漸和皇室形成了互相利用的關系。因為武士的力量足夠強勢對於當時的皇室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力量支撐,所以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皇室的人就選擇和武士團合作。而武士團因為自身也需要發展和權利所以就和當時的皇室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發展的關系。日本爆發了的「保元之亂」也是由於有了日本武士的唯鏈支持和幫助這場內部的政變才得以結束。可以說日本的皇室的發展和掌權和日本武士是脫不開態拆關系的,如果沒有日本武士或許日本皇室也難以維持。

㈨ 日本的武士是如何產生的

日本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清如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答帶啟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行高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