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20世紀日本為什麼突然崛起

20世紀日本為什麼突然崛起

發布時間: 2023-05-17 22:42:51

Ⅰ 日本崛起的原因

日本崛起的原因是藉助美國的力量。

美國佔領日本後對日本進行全面的救助和改造,一方面,面對日本數千萬飢腸轆轆的百姓,美國提供巨額的糧食挽救這些人的生命。另一方面,打擊財閥、拆分壟斷性的大企業,徹底鏟除日本軍國主義的根基。

美國在日本推行土地改革,美國花錢將日本地主手裡多餘的土地購買後無償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土地成為地主和農民的私人財產,採用這種和平的方式既緩解了社會壓力也保證了糧食生產。在日本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工人一旦進入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終其一生要為企業服務,企業不能輕易的開除員工,並且企業熱衷於培訓員工提高員工的業務技能。

日本介紹

日本,首都東京,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包括北海道、本州碰穗枝族段、四國笑敏、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全球有1/10的火山位於日本,1/5的地震發生在日本。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汽車、鋼鐵、機床、造船、電子和機器人等產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優勢相對明顯。日本電力、電信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等交通設施便利,市場規模較大,法律法規和信用體系健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本

Ⅱ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崛起讓人感到驚訝,那麼,,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吧!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美國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為了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於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 措施 實行後,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 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

3. 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1951年9月8日,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佔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體制”時期。政治上,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獲得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經濟上,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

(三)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20世紀50~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螞兆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悶頌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櫻坦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1962年內,包括石油、煤炭在內,日本實現了產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發表《貿易匯兌自由化計劃大綱》,8月,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所規定的國家。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使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Ⅲ 在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英國崛起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1、英國崛起的原因:
(1)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主要通過殖民擴張、海盜貿易加強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步伐;
(2)依靠工業革命大力發展商業加快了其發展速度。特別是到19世紀代末,英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大力發展海外貿易;
(3)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後,對歐洲大陸開進行權利均衡政策,導致當時的法國和德國相互牽制。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就主張不過多的制裁德國。從而使歐洲大陸上的兩個大國無力與英國爭奪霸權;
(4)在圈地運動中,英國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和養羊用的土地促成了工業革命的出現。
2、日本得到發展的原因:
(1)日本近代開始時,也是落後的封建國家,但是其封建勢力較弱。通過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後大力發展軍國主義,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發展的資本和資源。如:入侵朝鮮、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發動侵華戰爭等;
(3)二戰後為了抑制中國和朝鮮的社會主義勢力,美國大力扶持日本。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
(4)二戰後日本大力發展經濟,同時發展高科技行業。高科技行業帶動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Ⅳ 歷史作業:20世紀初,日本為何迅速崛起為亞洲強國

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交通非常發達鏈返。進口低價原料燃料,出口高價的態喚卜加工製成品。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先進,重視教育。使得日本迅速積累財富,帆穗成為了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

Ⅳ 二戰後日本為何能在幾十年內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呢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迅源族,日本帝國主義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太地區發動了侵略戰爭。日軍的焚毀、殺戮和搶劫不僅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而且隨著戰爭局勢的逐步逆轉,也給日本大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美國的空襲下,日本城市燃起熊熊大火,無數房屋畝弊和工廠被毀。這一切無疑是日本軍國主義所得到的惡果。他們給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苦難。最終,邪惡會得到回報。他們也經歷了這一切,並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1968年,日本的經濟實力超過了西歐第一大經濟強國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美國和蘇聯。

Ⅵ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

從主觀上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與日本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強化凱恩斯理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後日本政府推行凱恩斯理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引導和控制,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計劃性。戰後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許多經濟計劃,如「1948-1949年兩次制定了『經濟復興五年計劃試行方案』;1951年又編制『自立經濟的三年計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中期又在「1955年底鳩山內閣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內閣制定《新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內閣時期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計劃,避免了資本競爭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經濟有了連續性發展的基礎。2、發展國有企業,到1965年,國營企業占日本全國固定資產總額的15.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彌補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

二、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晌世資本總量。1、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日本在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比率達23.6%。」政府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1950年教育經費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在當年預算中佔20%。」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為經濟的現代化提供了充分數量的優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人才資源。2、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50年代日本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數量:「1950-1954年度為446件,1955-1959年度為577件,1960-1964年度為2039件。」可見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統的、大規模的引進3.1萬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引進主要以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的方式進行,再結合本國特點改造提高,結果使日本工業在短時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而且節省了巨額資金。「據統計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億美元就得到了國外耗費1800億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技術。」當時日本人有個口號:「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重教育、重和諧、守紀律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有利於職工增強對企業的榮譽感,有利職工形成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心理,對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體制實現人員專家化、方法科學化、技術自動化、機構高效化,這些獨特的管理體制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積極推行高投資政策,擴大投資規模。戰後日本迅速掀起投資熱潮,「按照經濟企劃廳的估計,1956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額,將比上一年增長7.8%,然而實際上卻增長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資額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為35%,1965年為47%,1970年又上升為52%。據1977年統計,日本政府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相當美國的1.4倍,高於英、法、聯邦德國、意四國同年投資的總和。」固定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是對電力、鋼鐵、機械等基礎工業和電子、化學、汽車等新興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鋼鐵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和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而且蘆謹察大大加快了各部門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了企業技術設備和現代化水準。

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日本利用所處太平洋上優良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迅速增長,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日本「60年代後半期,輸出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的增長率。貿易黑字1968年為25億美元,1970年達到40億美元。」日本將這些巨額利潤一部分再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多,據統計「1970年末為20.05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長至183.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增陪茄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五、自民黨長期的執政,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由於自民黨在議會中占據決大多數席位,所以「1955年體制的實質就在於,他實際是保守的自由民主黨一黨執政的體制。從此,日本開始了由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掌政權的歷史。」從50-60年代的執政實踐看,歷屆政府對內對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面,自由民主黨政府廣泛的干預經濟生活,制定計劃,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採取了促進資金積累的特別措施。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頒發了一系列以實現穩定為目標的法令,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黨的對外政策,各屆政府都竭力追隨美國。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戰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三十年,就將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籠罩在核恐懼的國家建設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就其發展的誘因,既有二戰後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日本本國的主觀原因,而且這兩種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Ⅶ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的主要因素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碼橡巧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遲鍵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如鄭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⑨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1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