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原子彈
A. 1945年,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啊
在丘吉爾的回憶錄中,有美國為何要對日本進行核攻擊的真正目的的論述,即「美國不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確實,原子彈實驗成功前,美英兩國都曾強烈要求蘇聯參戰。原子彈實驗成功後,美英兩國最初卻有意排斥蘇聯簽署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對美國、日本和蘇聯外交檔案的最新研究顯示,杜魯門試圖用原子彈「嚇唬」蘇聯人。美國在波茨坦會議剛結束就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因為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要求分享對日本的佔領使杜魯門感到非常為難。
(1)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1945年8月6日清晨,3架B-29轟炸機即將執行一項重大任務。他們載著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向著日本飛去,目標是廣島,一個離東京不遠的城市。
9點14分17秒,裝載著原子彈的美國轟炸機瞄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央,自動轟炸裝置投下了原子彈,投彈45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的原子彈,由此打開了核戰爭時代的大門。
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美國針對日本進行了第二次攻擊,1945年8月9日,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炸葯的原子彈扔在了長崎,35000人喪生,8月15日,日本投降。由於廣島原子彈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對二戰後各強國的軍事思想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B. 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核彈
美國向日本投核彈是為了加速戰爭進程。
廣島原子彈事件,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
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在沖繩等地的瘋狂抵抗導致了大量盟軍官兵傷亡。當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出於對盟軍官兵生命的保護,盡快迫使日本投降,並以此抑制蘇聯,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軍方高層人員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加速戰爭進程。
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2)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1941年底,美國正式開始實施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投入資金為20億美元。最初美國打算原子彈一旦研製成功,即用以對付德國,直至1943年5月5日,美國才在一次最高級會議上決定用以懲罰日本。所以做出這一變更,主要有兩條理由,一是美國擔心遭到科技實力勝過日本的德國報復;二是讓蘇德兩國兩敗俱傷。1944年9月,美英首腦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會晤時,羅斯福將有關情況和決定向丘吉爾通報。
C. 美國人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看來,美國人之所以要直接向日本投擲原子彈還與杜魯門的戰略決策息息相關:
一個是美國政府當時最關注的是戰後東歐事態的發展。戰爭必勝當時幾乎已成定局,是否使用原子彈已無關緊要。但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原子彈這一事實本身,以及這種炸彈能夠顯示的無窮威力,足以對整個世界包括其盟國(前蘇聯和歐洲)產生巨大的威懾。一方面對樹立戰後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有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戰時的盟國、戰後必然的對手—前蘇聯人能夠接受美國制定的戰後世界的計劃,尤其是在美方與盟友之間有爭議的問題上,能夠將美國的意志強加給前蘇聯人,迫使他們接受美國提出的關於中歐和東歐的建議。
正是基於此點考慮,原子彈在杜魯門總統的政治、外交底牌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召開「波茨坦會議」時,杜魯門就是為了能夠將原子彈的王牌帶到會場,而將原定於7月1日的開幕日期拖了半個多月。直到7月17日,在美國第一次核試驗完成後的第二天才開幕。羅伯特·奧本海默曾說:「我們受到不可思議的壓力,一定要在三國首腦波茨坦會晤之前試驗原子彈的填葯。」很明顯,原子彈的首次試驗是存心趕在「三巨頭」會晤之前進行的,以便對蘇形成威懾。
而在投擲原子彈的具體時間安排上也是精心考慮的。
「曼哈頓工程」的參加者菲力普·莫里遜說:「我可以作證:8月10日對我們一直是個神秘的期限。我們必須不顧一切代價、冒任何風險,在這個日期之前將炸彈製成。」
一本在日本印行的《關於原子彈轟炸後果的白皮書》中這樣指出:「對於不了解雅爾塔會議內情的科學家來說,8月10日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神秘的期限,但對於美國政治領袖來說,他們明白這是前蘇聯向盟國保證的參戰日期。」
雖然,西方國家曾多次破壞關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保證,但他們並不懷疑前蘇聯會信守諾言於8月10日對日宣戰。為此,美國一定得趕在8月10日之前採取行動!要製造一種假象:彷彿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蘇軍的打擊,而是美國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在此刻展示新武器的可怕威力,還可以使戰後的世界對美國俯首聽命。
一個是美軍擬定的攻取日本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1945年9月佔領日本本土南部。1946年3月攻佔東京。但鑒於日本頑抗的立場,盟軍將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征服日本,估計會損失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而倘若首先使用原子彈,則情況將會大為改觀。
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把20多億美元花在了原子彈的研製上,政府官員們認為無論如何做一次試驗是十分必要的,既然要試驗,與其投在無人知曉的荒漠之上,不如扔在敵人的頭上,以雪珍珠港之恥。
從以上這幾個觀點出發,原子彈的使用首先能夠使美國達到長遠的政治目的,又能取得軍事上的直接優勢,同時也獲得了原子彈實戰使用的效果,一舉多得。
正因為形勢的需要,使得杜魯門終於把羅斯福一直猶豫不決的事情敲定了下來。不過此時的杜魯門似乎還良心發現,在他授意之下,從1945年7月27日~8月1日,美國每天都出動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發《波茨坦公告》和其他傳單。傳單上這樣警告說,如果日本還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內容,它們將會受到更猛烈的空中轟炸。而且,每次傳單散發後1小時,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次普通炸彈的猛烈轟炸。對於這一種先撫後殺的手法,頑固的日本政府一點也不擔心。
終於,到了8月2日,執行轟炸任務的特殊大隊機群進行了最後演習。
8月2日,大隊接到命令,派出7架B-29飛機轟炸廣島。其中一架飛機運載原子彈,由大隊長蒂貝茨親自駕駛,另兩架飛機擔任觀測,3架飛機擔任氣象偵察。此外,還有一架飛機作為預備隊,留在硫磺島機場,隨時准備替換發生故障的飛機。在轟炸以後,還指定有兩架飛機進行效果檢查。第20航空隊負責擔任援救任務。
8月5日下午2時,用蒂貝茨母親的名字命名、代號為「埃諾拉·蓋伊」的B—29飛機裝載了原子彈,彈身上滿是用鉛筆寫的給日本天皇的信。這天晚上,飛行員們吃驚地從蒂貝茨那裡獲悉,他們要執行的具體任務是扔一顆破壞力相當於2萬噸4N4炸葯的特殊炸彈。
5日傍晚,最後的檢查工作已經全部完畢,原子彈安然無恙,飛機隨時可以起飛。
起飛前,機組人員每人領到一副電焊工用的護目鏡,以便在炸彈爆炸產生強烈閃光時護住眼睛,接下來進行祈禱儀式,機組人員都把頭低下來,由年僅27歲的德教牧師威廉·唐尼進行祈禱:「……上帝啊,我們向您禱告,願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早日重臨人間。上帝保佑今晚飛行的飛行員安全無恙返回……」這是所有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
D. 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僅有的兩次核武器打擊。那麼,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吧!
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
認識上的兩大誤區
第一種說法是,原子彈是使冥頑不化的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武士道精神長期以來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日本軍人在戰場上一直都以頑強和寧死不屈著稱,很少有日軍主動投降,甚至是在戰局已經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日軍也寧可選擇自殺沖鋒或是“神風特攻”之類同歸於盡的方式也不願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盡管美軍已經攻佔了沖繩,兵鋒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認為日本肯定還是不會投降,一定會死撐到底。美國依靠原子彈,才徹底粉碎了日本頑抗到底的決心。
其實並不是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是從1945年2月開始的戰略轟炸和代號“飢餓戰役”的水雷封鎖。柯蒂斯·李梅少將在1945年1月擔任美軍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對日本情況進行了仔細分析和研究,採取了夜間低空投擲燃燒彈的新戰術,史稱“李梅火攻”,從3月到7月底,美軍總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B-29轟炸機1.5萬架次,投彈16萬噸,其中7月投彈就超過4.27萬噸,美軍計劃8月的投彈量將超過10萬噸!有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毀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毀面積最高,達到96%,甲府為72%,日立為71%。在空襲中死亡約23萬人,傷47.6萬人,失蹤2.4萬人,有244萬幢建築物被毀,800萬人無家可歸。3月9日夜間,一個晚上的空襲就造成東京10萬人的傷亡,甚至超過了廣島原子彈轟炸的傷亡人數。
173架B-29轟炸機夜襲富山市,將其夷為平地
由於這樣恐怖的空襲給日本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恐慌,李梅又結合空襲實施心理戰,通過空投傳單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將要轟炸的地點和時間,這就更加劇了平民的驚恐,共有85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軍事工業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達50%。加上工廠廠區在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如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直接導致軍事工業產量的急劇下滑——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飛機月產量從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達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儲備為四十萬噸,美軍第315轟炸機聯隊對日本煉油廠和油庫進行了重點轟炸,共投彈9100噸,至8月,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石油儲備在轟炸中被焚毀近六萬噸,日本的戰爭潛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經濟幾近崩潰,毫不誇張地說以“李梅火攻”為代表的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1945年6月4日,美軍轟炸神戶港口,炸彈如雨
同時,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橡膠、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鐵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佔90%),糧食的20%都依賴進口。因此美軍決定實施攻勢佈雷,封鎖日本港口、航線,達到破壞海上運輸的目的。從3月27日至8月15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餘艘船隻,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總噸位140餘萬噸,相當於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
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隻1艘,而美軍損失極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飢餓戰役”的成功實施,幾乎徹底切斷了日本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1945年8月與1945年3月相比,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幾乎完全中斷,瀨戶內海也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隻。在這四個半月中進口物資下降90%,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所以經過近半年的戰略轟炸和水雷封鎖,日本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創,賴以維持戰爭的國家機器已經基本崩潰,此時幾乎是全靠所謂的精神力量在支撐,但是槍里沒有子彈,飛機沒有燃料,肚子里沒有吃的,光靠精神還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彈,日本也撐不過一兩個月了。
第二種說法是,扔了原子彈,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陸了。美軍確實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計劃,但這只是預案。熟悉美軍情況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哈爾西上將和斯普魯恩斯上將兩人各自帶著一個參謀團隊,當一個團隊在前方指揮作戰時,另一個團隊就在後方策劃下一場戰役,一個戰役結束再轉換角色。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陸的“奧林匹克”計劃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如果真要實施的話,完成各項戰役准備至少要到11月,日本無論如何也撐不到那個時候——即使不投原子彈。
正如美國戰略轟炸評估委員會那份著名 報告 所說的:“根據戰後對當時局勢和日本國民經濟狀況的完整調查,期間包括許多前日本政府領導人的協助和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發動前,日本一定會選擇無條件投降,即使沒有投下原子彈,或者蘇軍沒有出兵東北。正式的登陸行動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為日本已經無法支撐下去了。”
所以,投原子彈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扔原子彈?
日本,快點投降!
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了一兩個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會投降,但是美國人卻等不了那麼久了!因為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為了讓蘇聯參與對日作戰,同意了蘇聯開出的一系列苛刻條件,包括外蒙古獨立的現狀須予維持、恢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國的權益(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來共同經營、蘇聯在東北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這些條件如此優厚,使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向睿智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誤,甚至有人認為因為羅斯福沉痾重症在身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羅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國在太平洋反攻階段最艱難的時候,以血腥殘酷聞名的硫黃島戰役就發生在這時,美國很清楚,隨著戰線越來越向日本本土推進,日本的抵抗也就會越來越頑強。作為同盟國陣營一員的蘇聯怎麼可以在對日作戰問題上袖手旁觀?蘇聯也得參加對日作戰,而且是必須的!當然,為了換取蘇聯出兵的那些條件,損害的都是中國的利益,又不是美國的利益,出賣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出兵,從而減少美國的損失,何樂而不為?
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戰爭的發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堅持不下去,蘇聯出不出兵都已經無關大局。而且蘇聯這時候出兵那真就是來摘桃子,撿便宜了。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就出兵對日作戰,德國於5月9日投降,也就是說蘇聯將在8月9日前後出兵。所以那時美國最著急的就是要讓日本在蘇聯出兵前投降,這樣就可以不用兌現許給蘇聯的優厚條件。但是一向頑固的日本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那就讓原子彈來當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較確切地說,原子彈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動日本盡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彈更不是改變戰爭進程的決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戰爭進程的推進原因。但這一切,既不是為了消滅軍國主義,也不是為了美國大兵,而是為了向蘇聯“賴賬”。
讓全世界看看原子彈的威力
除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特別是要在蘇聯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國扔原子彈還有一個原因,那更是著眼於戰後的考慮。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但是原子彈威力到底有多強,如果不進行一次實戰檢驗,世人無從了解。如果沒人知道原子彈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懾的作用。美國投入了20億美元(1945年20億美元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億美元,如果以黃金價格來比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580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總得最後聽個響吧,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給美國的納稅人一個交代,你看我們花這么錢搞出了這么厲害的武器,還是值得的。
這也是美國把原子彈的第一個襲擊目標選在廣島的原因之一。因為從1945年3月開始的戰略轟炸中,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被摧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早已經是一片瓦礫廢墟,再扔上一顆原子彈,誰知道是原子彈炸的還是之前B-29的功勞?另外,城市規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區的范圍在直徑5公里最合適,這樣的城市規模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原子彈的威力。
因此被美國列入第一批原子彈襲擊的四個城市是:廣島、小倉、長崎、新潟,其中廣島和小倉兩個城市為首選目標,長崎和新潟兩個城市為備選目標。這四個城市的共同點就是,在此前的戰略轟炸中,都只遭到輕微的破壞,城市基本上比較完整,而且城市直徑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來檢驗原子彈的威力。
特別要說的是廣島,是日軍指揮中樞之一,甲午戰爭時期就是日本大本營所在地,二戰後期是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觀察者網註: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編制級別最大的單位,而當時日本本土總共只有兩個總軍,第一總軍司令部在東京)。同時也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地和中轉樞紐,設有規模巨大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碼頭設施。此外廣島市區的東部還有鐵路中轉樞紐和軍火製造、船舶維修等軍事工業企業。
將廣島列為第一目標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以為廣島沒有關押盟軍戰俘,也沒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實在廣島關押有23名盟軍戰俘,主要是在對日本本土空襲中被擊落飛機的機組人員,他們中有10人死於原子彈轟炸。
所以,美國向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一是為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二是出於戰後全球政治格局和話語權的考慮。果然正如美國所希望的那樣,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幾乎摧毀了整個城市。一顆大炸彈就能毀滅一個城市,這樣的威力絕對令人震撼,也使人對美國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敬畏,美國也因此憑借原子彈的核壟斷,穩穩地座上了戰後世界新霸主的寶座。
E. 二戰後期美國為什麼要對日本投放原子彈
許多人常常都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二戰後期,美國明明已經取得了一邊倒的優勢,為何還要對日本投放原子彈呢?
本掛在線上,沒有輕言要對日作戰,但美軍原子彈炸響後,蘇聯的一切規劃都亂了,他們陣腳大亂,最麻煩的是時間慢了。雖然華西列夫斯基早就在邊境秘密進行了布置,可誰都沒與日本政府不斷傳聲的蘇聯明白——日本政府的決心已經到了推一把就會垮掉的地步。
在花了幾天消化掉原子彈這個新生事物後,恍然大悟的蘇軍迅速對日軍發動了攻擊,他們此時已經不奢望能打到北海道,而是期望攫取最大的遠東利益。然而當天上午美軍就出動了第二架轟炸機“博克之車”,轟炸了長崎。
很快,心灰意冷的日本政府選擇了無條件投降,蘇聯的參戰、美軍恐怖的超級炸彈,再加上天皇得知“國統可以得到存續之可能”的消息後,日本再沒有打下去的打算。這一投降,美軍就獲得了絕對的戰略勝利,美軍很快踏上並佔領了日本全島,然後還北上進入朝鮮,直到碰上蘇軍,然後在北緯38度劃了條線。
空出手的美軍不僅在朝鮮頂住了蘇軍的南下,還在中國幫助國民政府來了次“大搬運”,通過海運、空投和其它輔助運輸,大量的中國軍隊被送進了東北,其中甚至包括共產黨的軍隊(長寧空運),這直接遏制了蘇聯有可能耍賴不走的行為,並迅速瓦解了各地的日本軍隊。
最後一點,美軍丟原子彈還有做實驗的因素在內,曼哈頓工程屬於二戰中的超級工程,耗資巨大,動員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作為超級工程的產物,原子彈如果不用出去,就太劃不來了。
實際上,對日使用原子彈,與曼哈頓工程相關人員對杜魯門的游說有關,他們成功的讓總統理解到“此時不用,過期作廢”的道理,同時也通過“三位一體”核試驗,讓杜魯門明白自己並沒有投資錯誤,他掌握了一件史無前例的戰略武器。
F. 「二戰中,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原子彈」
1、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採用「蛙跳」越島的作戰方式一路節節勝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會更加激烈,雖然美軍在火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但代價卻越來越大。所以美國必須找到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方法戰勝日本,原子彈是最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2、自歐洲戰場結束以後,蘇聯和西方陣營已經貌合神離,而通過自諾曼底登陸後,東西兩線對德作戰的戰況評估,雖然德國將主要防禦力量置於東線。
但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仍快於西線盟軍,這讓盟軍認識到一旦和蘇軍撕破臉,一定會被蘇軍打出第二個敦刻爾克撤退。為了達到威懾蘇聯和避免直接對抗的雙重目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
(6)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
但1945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國聯的義務,接受國聯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
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宣布投降。
G. 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射原子彈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軍無條件投降後,日本居然認為這是荒唐可笑的,並對此不屑一顧。從美國截獲的密碼得知,日本打算拖延時間,以爭取可接受的有條件的經談判的投降。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里,美國飛機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猛烈的轟炸。日本城市一個個化為火海,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死去。但日軍發誓絕不投降。查爾斯說到這里,用顫抖的聲音說:「他們准備犧牲自己的人民,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不管死多少人。他們拒絕救助平民,盡管我們的飛行員事先已就可能來臨的空襲投撒了傳單;在一次為期10天的轟炸行動中,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的許多地方化為灰燼。」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8月6日,美國動用了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武器,廣島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受罪體。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只有一枚炸彈,日本可以繼續堅持。在8月6日之後,日本本來有3天的時間用來投降,但利令智昏的日本人卻不願放棄他們已經虛幻的美夢。在長崎受原子彈轟炸後,日本天皇才最後宣布投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斗。一個陸軍軍官團發起叛亂,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詔書。查爾斯對在場的人用不可辯解的口氣說:「這些事實有助於說明我們所面臨的敵人的本質,有助於認清杜魯門總統在進行各種選擇時所要考慮的背景,有助於理解為什麼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是必要的。」
H. 美國為什麼在日本丟核彈
日本軍國主義是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真正罪魁禍首。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戰事終結。而此時的亞洲太平洋戰場,日本正在負隅頑抗。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蘇聯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日本法西斯的失敗命運已不可避免。但日本舉國上下決心負隅頑抗,並幻想時來運轉,贏得轉機。日本軍方甚至制定了魚死網破的決戰計劃,拚命擴充本土防禦部隊數量。
按照盟軍當時的作戰計劃,要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可能會持續到1946年底。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估計將造成約2000萬軍民死亡,其中包括50萬盟軍。
1945年7月16日,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取得成功。盟國方面明白這種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帶來的後果,以及使用者應當承擔的責任。
但日軍在菲律賓製造馬尼拉大屠殺、「巴丹死亡行軍」,在中國製造南京大屠殺以及偷襲美國珍珠港等,其殘酷和野蠻已達到了令盟國憤怒的地步。盟軍認為,就日本軍國主義的好戰本性,不使它付出沉重代價,不對其形成致命威懾,日本絕不會放下屠刀,亞洲各國民眾付出的代價勢必更為慘重。
原子彈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8)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日本原子彈爆炸的後果: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沖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
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毀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幸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但是,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
但1945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
蘇聯政府遵守對國聯的義務,接受國聯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文件上簽字。簽字的時間是9點過4分。
接著,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簽字。他代表美國、中國、英國和蘇聯及與日本作戰的其他國家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I. 美國為什麼給日本投原子彈
(1)
美國的B-29飛機的航程有限,原子彈的投放飛機的起飛地點在日本較近的提尼安島上,從美國本土運送兩顆原子彈到提尼安島上,要用軍艦,而且這段路危險很大。日本海軍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潛艇,隨時有可能偷襲美軍運送原子彈的軍艦。那麼,美國冒的風險也太大了。(2)
當時美國製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實驗廠做實驗引爆了。而僅剩的兩顆原子彈,美國竟然都用於攻擊已經沒有很強戰鬥力的日本,而且還是投射在平民區。如果未來幾個月內美國突發意外需要原子彈怎麼辦?而且攻擊平民區與法西斯又有何區別呢?(3)
有很多人看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電影和照片資料,但是,原子彈爆炸過後誰有能力在強烈的核輻射區進行攝影或攝像,日本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防輻射的裝備。此外,電影資料還有一些問題,一些「倖存者」在爆炸後從廢墟中出來後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經過訓練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倖存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4)
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從未發現過一個可以直接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有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有些「倖存者」只看到有大火產生,另一些「倖存者」以自己所謂「受到輻射燒傷的」傷痕,實際上只是火燒傷的痕跡。(5)
在二戰末期,美國飛機的經常對日本的一些大城市狂轟濫炸,大多數市民都跑到鄉下躲避,廣島和長崎也不例外,實際上,據一個在廣島的日本老人介紹,1945年3月以後,在廣島市的市民已經不足五萬人了。當他在四月離開廣島到鄉下時,廣島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當然長崎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日本政府所稱的兩顆原子彈最後造成近3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6)
為了研究原子彈輻射的危害,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廣島和長崎兩地進行了土樣的秘密採集。但是經過研究發現這些土的土質與普通土幾乎沒有區別,輻射劑量並非超常。而且在受到嚴重輻射的土地在幾百年內不可能生長植物,人在該地區生活也相當危險,對其後代的影響十分大,但是這又與今天廣島的事實相悖。(7)
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運用巨型計算機的有限元分析法,對在新墨西哥州、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電影圖像資料進行分析後,其結果發現三份圖像是同一顆原子彈的,只是在同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攝的,就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種種令人不解的疑問和新的發現,不得不令人對美國是否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產生疑問。只是核武器的事件的極其特殊性,這種疑問沒有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於眾。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會被永遠埋沒。
原子彈爆炸
J. 美國為什麼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美國給日本投原子彈有以下幾個原因,但直接的導火索是「珍珠港事件」。
1、抓緊在戰爭結束前檢驗原子蛋實際的爆炸破壞威力。
2、盡快結束戰爭,加速日本投降,減少美軍傷亡。
3、對未來的潛在對手蘇聯以及全世界起到震撼與威懾作用,從而確定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實力地位。
4、為珍珠港雪恥。
5、摧毀日本,使其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基地,不浪費自己在戰爭中已經花費的人力財力。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奇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美國為紀念珍珠港戰役的失敗,將1941年12月7日定為國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