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日本戰爭在哪裡
① 有沒有人可以科普明朝中日戰爭.我只知清朝中日甲午
這就是萬曆三大征之一
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二場就是有名的抗日援朝戰爭,也是三大征中,規模最大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時豐臣秀吉剛剛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國,日本的軍隊武裝也達到了頂峰。然而豐臣秀吉的野心卻並非僅僅滿足於統一日本,而是夢想侵佔整個東亞。在1592年的時候,豐臣秀吉的一封信里就提到「構建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的夢想」,事實上在一年前,他的一份文書中就已經說「今也欲征大明國,蓋非吾所為,天所授也」,到了朝鮮京城漢城被日軍攻佔以後,豐臣秀吉更是為征服明朝列出了詳細的時間表,甚至連侵佔中國以後的計劃都已經做了具體的安排,一共列出了二十五條「大陸經略計劃」,其中有「把天皇移行至北京(第十八條),日本本部的天皇則由皇子或皇帝出任。
日軍侵佔平壤以後,明神宗接到來自朝鮮的求援報告,當即下令兵部「朝鮮危急,請益援兵,你部里看議了來說。王來,可擇一善地居之」。樊樹志說「盡管有一些傳聞,神宗還是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東征御倭援朝、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
決定是作出了,但這次依然是開局不利!首先兵部依然是企圖搪塞敷衍了事,「只派游擊史儒率少量兵馬前往平壤」,結果兵敗陣亡,「副總兵祖承訓隨後統兵三千渡鴨綠江增援,又遭挫敗,僅祖承訓隻身逃回」。
隨後主持抗倭援朝事宜的經略宋應昌,兵部尚書石星等人都是怯敵懦弱,膽小怕事,昏庸無能之輩。宋應昌,才剛上任就想辭職。兵部尚書石星更是懦弱無能,一心想求和招撫,結果兩人被神宗狠狠痛斥了一頓。「浮言反重於朝命,國紀何在?倭報已緊,宋應昌可即日擇行。九卿科道依違觀望,今亦不必會議。……再有瀆擾的,一並究治。」
石星推薦到軍前擔任游擊將軍的沈惟敬也是一個無賴出身,行同漢奸,唯一的長處就是精通日語。此人到了朝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試圖與日軍接觸求和。
幸而神宗這時也任命了李如松為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東征前往朝鮮戰場。李如松到達朝鮮後,正月初八日,即與當時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展開激戰,結果日軍大敗,「半夜,小西行長提兵渡過大同江,退保龍山」,隨後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復開城、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到了四月十八日「日軍放棄王京南撤,退保釜山,漢江以南千餘里朝鮮故土得以收復」
日軍和明軍在朝鮮的第一次交鋒,以日軍失敗告終,隨後兩國開展談判。萬曆皇帝致信給朝鮮國王,要他以後吸取教訓,改弦易轍,勵精圖治,不要再玩忽懈怠。同時表示明軍從朝鮮撤出,自己無意於朝鮮的一寸土地,朝鮮以後也應該自強,不能總是指望明政府救援「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之,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為常事,使爾國恃之而不設備,則處堂厝火,行復自及。猝有他變,朕不能為王謀矣」。 散慶隱十二月,神宗下令大兵盡撤,但同時強調,雖然撤兵,「但倭情狡詐,未可遽稱事完」。
事態的發展果然被神宗不幸言中。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被明軍挫敗,早就惱羞成怒,又豈肯善罷甘休。盡管表面上撤出朝鮮,並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冊封,甚至對神宗皇帝差判冊封誥命中的「萬里叩關,懇求內附」的話內心惱怒,但也只能忍氣吞聲的接受(日本書中說豐臣秀吉當時就撕裂冊書,不過是騙人的),第二天還「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設宴招待明朝使節」。但實際上早就在積蓄力量,醞釀再一次對朝鮮大舉進攻。
而當時經辦與日本談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又一心欺瞞矇混,竭力對萬曆皇帝掩蓋豐臣秀吉的真實意圖,妄圖僥幸無事。
結果到了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就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這次來勢更加洶洶,准備更加充足。神宗得訊後,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當即大怒,馬上果斷下令,革去兵部尚書石星等人的職務,令邢玠以兵部尚書出任總督,都御史楊鎬經略朝鮮軍務,再次出兵抗倭援朝。同時下諭旨聲明石星罪狀「倭奴狂逞,掠占屬國,窺犯內地,皆前兵部尚書石星諂賊釀患,欺君誤國,……著錦衣衛拿去法司,從重議罪來說」
根據晚明史一書的記述,當時在朝兵力,明軍遠低於日軍,豐臣秀吉調動的侵朝兵力,這時候已達十二萬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軍,最初預定七萬,實際最多時才四萬。沖廳」後來才陸續增兵,「朝鮮李朝《宣祖實錄》的記載,明軍達十一萬人。不過這些數字都是萬曆二十六年的事,萬曆二十五年戰爭初期兵力沒有達到這一水平,日軍明顯占據優勢地位」
所以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進攻也遭到挫敗。但在萬曆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形勢開始逆轉,日軍逐漸抵擋不住明軍的攻勢,根據朝鮮人趙慶男《亂中雜錄》記載:「丁酉九月六日,天將副總兵解生等,大敗賊眾於稷山金島坪,清正等退遁,流下嶺南。。。。麻貴領大軍啟行,至水原下寨,遣兵埋伏於芥川上下,以為後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協出柳浦,右協發令通,大軍直從坦途,鑼響三成,喊聲四合,連放大炮,萬旗齊顫,鐵馬雲騰,槍劍奮飛,馳突亂砍,賊屍遍野,一日六合,賊逝披麾。。。。翌日平明,賊兵齊放連炮,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奇形異狀,驚惑人眼。天兵應炮突起,鐵鞭之下,賊不措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軍遭此慘敗之後,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二十三日又攻取蔚山,最後把日軍將領清正率領的軍隊圍困在島山,眼看飢渴欲死,清正也到了要拔劍自殺的地步,但這時候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天又下大雨,解了清正部隊之危難,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又指揮失誤,倉促撤軍,反而使明軍遭受了損失。可笑的是滿清編寫的《明史》,藉此大做文章,肆意渲染誇張,結果把明軍在朝鮮戰場上總體性的勝利完全淡化,把勝利中一場小失敗,無邊誇大,完全顛倒了事實真相。
② 日本戰國軍隊與明朝軍隊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會戰是那次戰役
『煮酒論史』中日蔚山之戰
:[只看樓主] [關注此帖] [百寶箱使用幫助]
作者:源義經 提交日期:2003-10-1 15:29:00
��歷史上,蔚山之戰共有兩次。
第一次是由慶長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次年的一月四日。
第二次則是由慶長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至十月四日,兩次都歷時十三天。
加藤請正自從在忠清道稷山素沙坪一役戰敗後,為了確保守備忠清道的成功決定在蔚山築城。由其親自設計並與淺野幸長一起指揮建造。此城從慶長二年八月二十日開始修建,同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在明朝聯軍進攻前夕完成。
築城的所在地島山是位於蔚山平原太和江邊的一座僅高50米的小山,此城又被稱為甑城、新城、新鶴城、鶴城、島山城。內城高15米,用石頭壘成,附以本丸及二之丸三之丸。外城為在本城外所壘起的土丘,其上立以松樹,三重木柵。
此城利用太和江,可以到達日軍的補給兵站西生浦,水路70里,陸路80餘里。由淺野父子守衛蔚山城,清正則據守西生浦,二者各以為聲援。
慶長二年十一月,總督薊遼軍事的明兵部尚書刑玠大會諸將商討進軍計劃。
在軍議上明軍將領們認為:如果消滅盤據於南海岸的強敵加藤清正,則泗汌方面的小西行長當不戰而退。於是決定由楊鎬和麻貴率明軍36000人和朝鮮軍11500人從忠州烏嶺出發,趨慶州,專攻清正。
派遣李大諫為使者,去游說行長不要增援清正。
又派人馬屯駐宜城,以增援慶州方向的攻勢並遏制全羅道方面的日軍。剩下的後備軍則佯攻順天等處的日軍,以牽制他們增援清正。 於是,在慶長二年的十二月二十日,聯軍和日軍都以做好了戰斗准備。
明日朝鮮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會戰拉開了帷幕。
十二月二十二日夜,明朝聯軍全軍齊發,副總兵李如梅所部為前鋒。
二十三日中午,李部與日軍在距離蔚山二十里處的海邊遭遇。
李如梅和副將楊登山率大部隊設伏,命令游擊擺賽帶領一小隊輕騎兵出發誘敵,日軍輕率追擊,被誘入了伏擊圈,明軍奮勇沖殺,斬400餘級。日軍大敗,倉惶退入蔚山城。聯軍乘勝直抵城下布陣。
二十四日黎明,聯軍開始了第一次攻擊,軍中大炮齊放,震天動地,硝煙彌漫直沖天空。城中的房屋紛紛中彈起火,加之此時北風大作,大火借著風勢蔓延開來。日軍抵擋不住,蔚山城中一者納時火光沖天。聯軍趁此機會試圖一舉攻佔蔚山城,游擊茅國器領兵奮勇突破兩重木柵,殲滅日軍600餘人,但因地勢險峻,大炮射角受到限制,無法有效支援攻擊,而日軍鐵炮的火力又非常猛烈,游擊陳寅沖鋒在前,被鐵炮擊中了右腿,不得已被送往慶州療傷。聯軍終於沒能突破第三道木柵,不得不在日落時分收兵回營。同日,加藤清正自西生浦率兵強行突破明軍封鎖,進入了蔚山城。
此日,聯軍共殲敵900餘人。聯軍方面,明軍中的浙江兵陣亡700餘人,朝鮮軍陣亡200餘人。
二十五日楊鎬調整部署,為了減少日軍鐵炮所造成的傷亡,楊鎬決定各部轉移到日軍鐵炮射程之外安營。
具體安排為:楊鎬、麻貴在城北扎營,高策在城東扎營,吳惟忠駐扎在城南,李芳春駐扎在城西。
此外,李如梅領兵駐扎在太和江邊以防備西生浦方向的日軍再次增援蔚山。祖承訓則負責應付釜山方向的日軍。
楊鎬認為:蔚山城的地形十分的險峻而且城防工事有相當堅固,念帆明軍所攜帶的大炮是無法摧毀城牆的,日軍鐵炮的火力又非常的兇猛,如果貿然進攻,會造成很大的傷亡。城中沒有水源,糧草也很缺乏,因而決定採取長期圍困,伺機攻取的戰略。
部署完畢之後,楊鎬決定首先掃清蔚山外圍的日軍據點。為此,他將指揮部設在了距離蔚山500米的古鶴山頂。聯軍迅速的攻佔了太和江畔的城隍堂、伴鷗亭,緊接著開始了第二次攻城。
雙方的爭奪異常激烈,下午,東面的高策軍曾一度攻入城內,大約十來名士兵沖上了城頭和日軍展開了肉搏戰,因為後續部隊又被日軍的鐵炮火力所阻無法與其匯合,寡不敵眾而全部戰死。聯軍的第二次攻擊有失敗了。正當楊鎬整頓隊伍准備再戰時,四十多首高沒艘日軍戰船出現在太和江的下游藍江的江面上。楊鎬急令浙江兵2000,騎兵 1000防守太和江岸。
這天夜裡,聯軍的哨兵抓獲了從城中逃出的被擄朝鮮人,經盤問後得知城中的糧食已經所剩無幾且城中無井,日軍全靠雨水維持。楊鎬派人攜帶令劍和賞功旗、免死帖前往招降加藤清正。
清正對使說:「欲為降附,而時未知朝鮮許降與否,未敢即降。若與朝鮮相講,則當即投降。「楊鎬認為這是加藤清正的緩兵之計,所以斷然拒絕其所請。這天夜裡開始,天氣轉壞,雨勢漸多,聯軍官兵露宿野外十分困苦。
二十六日明軍休整一天,不過楊鎬仍命朝鮮都元帥權栗率領朝軍背負柴草准備火攻,但由於日軍火力密集,朝軍始終無法靠近城池。與此同時,藍江方面的日軍戰船趁著雨勢向江邊急馳而來,船上的日軍企圖登陸,在江岸上戒備的明軍見狀急忙開炮射擊將其擊退。
朝軍徒勞的攻了一整天,還是不能靠近城池一步。盡管權栗斬殺了臨山縣監全悌以振軍威,可還是無濟於事,最後只好敗下陣來。
楊鎬安慰權栗道:「您國之軍雖不得焚陷賊營,冒死攻城以助聲勢,極為可嘉。「這天晚上,楊鎬有派人入城勸降。
清正遣人傳話與楊鎬道:「欲戰則當相戰, 欲和則開一邊使之出城。且遣一將官則當議和事。「自然這又遭到了楊鎬的拒絕。
二十七日雨勢加大,聯軍暫停了進攻。但露宿風餐使聯軍將士苦不堪言。士氣漸漸低落,楊鎬、麻貴為此憂心重重。
二十八日聯軍冒雨進攻,結果仍然是傷亡累累卻一無所獲。
二十九日聯軍仍然採用火攻戰術,但日軍鐵炮火力太猛,明君及朝軍死傷相繼卻始終無法靠到城下。聯軍一直攻到深夜才收兵。而同日午後,藍江方向的日本水軍再次試圖增援蔚山於岸上的明軍互相射擊,一直持續到傍晚。入夜以後,日水軍放出小船9支悄悄靠岸,城上也逃下三十餘人試圖乘小船逃跑,遭遇吳惟忠所部及朝軍的堵截。兩相廝殺,朝軍斬殺1人、吳所部斬殺7人,其餘遁回城中。
三十日,清正遣人投書雲:「欲為講和,而城中未有知文字者,船上有僧,若使出使,則欲修和書。「聯軍將領普遍認為日軍已經窮途末路,決意繼續圍困,然而聯軍的糧草也開始告急,情況令人擔憂。
正月一日、二日聯軍繼續進攻,每天之都要發動了三到四次沖鋒,但都被擊退。與此同時,日本守軍也已到了他們的極限,據大河內秀元的記載:到了正月一日,日軍已經沒有一人能把話講清楚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成了原始人般的嘶鳴。
正月三日,順天方面的小西行長終於經由西生浦趕來增援,楊鎬一邊調遣李如梅所部去抵擋行長的援軍。一面指揮全軍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從三日午後一直戰至四日凌晨,明軍共戰死700餘人,受傷者過3000人。游擊楊萬金、陳愚沖受重傷。
正月四日,島津義弘水軍自釜山來援 ,楊鎬一見日軍大軍雲集未及下令退兵就帶頭先逃,致使聯軍全軍潰散,小西、島津及城中各軍在後掩殺三十里方止。
明軍傷亡數字眾說紛紜,從3000直20000今按李如梅的朝鮮接伴使李德悅所記:「本月初四各營回軍事,則已為馳啟矣。當日諸軍撤還之際,水陸倭賊合兵追擊,至於三十里之外。唐軍死者無數,或雲三千,或雲四千。其中盧參將一軍,則已在後幾近覆沒雲。而軍中諱言,時未知其數也。大抵無端撤軍,賊乘其後,蒼黃奔北,自取敗績。弓矢蹬杖,投棄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無及。「敗退的明軍形同盜匪,他們三五成群沖入朝鮮人家中,強要財物,乃至強奸民女。有一個朝鮮村婦哭訴道:「忍飢舂米以供軍餉,冀見平賊之日,而今反如此,更望得生之路呼?「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斗,就在朝鮮百姓的一片哀號中草草收場了。
7年朝鮮戰爭也快走到盡頭,此戰明日雙方損失大體相當,都約10000人。
③ 明朝時中日朝鮮大戰詳情
萬曆朝鮮戰爭,是400年多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 此戰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鮮挑起。因朝鮮的宗主國是大明帝國,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請求友銀派軍救援,日本佔領朝鮮並試圖殖民同化朝鮮的行動受阻,朝鮮民族文化火種得以保留。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全部從朝鮮撤退。
這場戰爭初好散宴期明朝派兵不過萬餘人將數十萬攻陷至平壤的日軍推進至朝鮮南部沿海。最多一次出兵也不超過8萬人。起初明帝國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所以得存數年反復與日軍拉鋸戰,最終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朝鮮李氏肅宗曾言:「神宗皇帝於我國,掘慧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盪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後來,肅宗於明亡60周年之際修建大報壇,取《禮記·郊特牲》中「大報天而主日也」與「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報反始也」之意命名。
整個東亞歷史因為中朝聯合抗擊日軍而改變。萬曆朝鮮戰爭也是中國史上漢人皇朝最後一次揚兵域外。這是一場大明鐵騎名將對陣日本戰國強兵悍將的戰爭,中方將領李如松、鄧子龍、劉綎、麻貴、陳璘和朝鮮名將李舜臣因萬曆朝鮮戰爭而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