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當時怎麼跟日本戰犯交流

當時怎麼跟日本戰犯交流

發布時間: 2023-05-22 12:40:53

⑴ 抗戰期間,日本兵會說中國話嗎

自然是不會的。雖然日語大量的借鑒了中國的漢字,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無法直接聽懂彼此的語言,二戰期間的日本兵自然也不例外。其實從影視劇中的一個角色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淪陷區

為了便於統治,日本人也需要與殖民地的人進行溝通,語言不通自然是交流的極大障礙,也十分不利於日本的統治和壓榨。因此,日本開始在其殖民地強行推行日語教育,目的除了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之外,也是為了便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本鏈襲統治時間最久的朝鮮半島和台灣,就有大量的人會一口流利的日語。

⑵ 中日的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麼朝代雙方使者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麼

中日關系的現狀、原因及其發展前景

一、 中日關系的歷史考察:幾個大的歷史階段

1 、 19 世紀 60 年代之前(明治維新): 中強日弱,日本長期處於中國的「朝貢體系」當中,是中國在東亞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的一員。儒家文化是日本社會長期學習的文化。

2 、 19 世紀 60 年代( 1868 年)—— 19 世紀 90 年代中期( 1894 )—— 1945 年: 明治維新是日本邁向西方式現代化的第一步,「脫亞入歐」,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免遭西方列強殖民和統治的國家。中日之間的關系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中強日弱逐步變成中弱日強,日本成為東亞首屈一指的國家。中日之間的關系徹底改變,日本上升為東亞的霸主,中國成為逐步成為日本主導的東亞秩序的一員,成為其殖民地。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 9.18 事變——全面的侵華戰爭

3 、 20 世紀 40 年代中期—— 20 世紀 70 年代: 日本戰敗,被剝奪了正常國家的地位,日本成為美國的軍事保護國。經濟上實現了巨大成就,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稱為世界政治大國。日本的對華政策追隨美國,雙方在一種互不影響的狀況下各自發展。

4 、中日建交( 1972 年)——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 中日關系全方面發展,尤其是在經濟領域。

5 、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至今: 矛盾和摩擦開始增加,中日關系呈現「政冷經熱」的狀態,並且政治領域的關系持續下降。

二、 中日關系的現狀及其具體表現

中日關系當前呈現經熱政冷 的局面,尤其是在政治領域雙方關系又持續惡化的趨勢。

1、 經濟關系狀況:

(1) 1993 年以來,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 2002 年中日貿易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 1019.1 億美脊灶元。中日貿易佔中國貿易總額的 16.4% 。對日本而言,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無論在出口方面還是在進口方面,日本貿易中的中國位置均為第二位。 2001 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占日本出口總額的 7.7% :來源於中國的進口占日本進口總額的 16.6% 。

(2) 中日貿易的互補性

兩國之間在經濟上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低技術成分的機械電子產品 ( 如家電 ) 、紡織和食品為主,而日本對中國的主要出口項目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機械電子產品 ( 如電機 ) 、汽車和化學製品。 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日本約為中國的 40 倍。

(3) 日本對華直接投櫻盯扮資、貸款和援助( ODA )

1993 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外資接受國。 2002 年中國接受的外資超過美國,總量居世界首位。 自 1997 年以來,日本企業一直將中國看成最有魅力的投資國。在中國內地接受的外資中,絕大部分來自香港特區和中國台灣。與其它亞洲較為發達的國家 ( 如韓國,新加坡 ) 相比,日本對華投資較為謹慎。 2004 年,在日本的對外投資中,中國占 14% 。

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貸款國和援助國。在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沒有資金來源的時候,日本就提供了日元貸款。當時的日元貸款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用於修鐵路和港口。中國總長 13000 公里 的電氣化鐵路的 35 %(則世每 3 站地有 1 站地)利用日元貸款。另外,中國大約 470 個大型泊位中大約 60 個泊位(每 8 個有 1 個)利用日元貸款。

自 1979 年日本首度表示對華提供日元貸款以來,截至 2002 年 3 月底,日本政府對華日元貸款的累計額達 28293 億日元,摺合人民幣 1433 億元,占外國政府對華貸款總額的一半以上。不承擔還款義務的無償援助,到 2001 年末,累計合 53.6 億人民幣;對華技術合作,截至 2000 末,達 64.8 億人民幣,援助項目涉及教育、醫療、農業、環保等領域。

隨著中日經濟發展勢頭發生變化、中日政治摩擦開始抬升,日本鷹派首先在各種政治場合和媒體上對對華援助提出了疑問。日本國民就是在這種負面的政治氛圍下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的,他們對政府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感到不解,對有些日本媒體宣傳的「中國得到援助卻一點也不感謝」、「中國接受日本援助來增強軍事」、「中國接受日本援助,卻還援助其他國家」等說法產生共鳴,因此,近年來,日本國民對對華援助的負面認識逐漸上升,國內有呼聲,要求政府大規模削減對華援助。

因此,日本政府首先改變了對華援助的撥款方式。從 2000 年開始,日本援助款由以往的 5 年一次給齊的方式,轉為每年審核批准。

另一方面,在援助准則上進行大面積修改。 1992 年,日本內閣發表新的 「ODA 大綱 」 ,制定了 4 點政治原則,加入援助必須看被援助國的民主化情況、軍備情況等政治化內容。

根據這一大綱,日本針對中國 1990 年代中期的核試驗首次發動了部分凍結無償援助、緩談日元貸款續簽協議進程等制裁。此事之後,日本國內又開始蔓延 「 中國軍事威脅論 」 和 「 中國經濟威脅論 」 ,日本的對華援助開始向減少數額、改變援建項目、與政治軍事問題更多地掛鉤的方向變化。

2000 年,日本政府不僅取消了對中國的資金優惠劃撥方式,而且大幅度削減 ODA 額度,減幅每年在 20 %以上。據日本外務省資料, 2001 年,日本政府對華日元貸款削減 24.7 %,並宣布停止向東部沿海地區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援助,將重點放在內陸貧困地區以及環境保護方面。

到 2008 年日本將完全停止對華援助。

( 4 )中國經濟發展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中國快速的發展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復甦。

2、 當前中日關系中日益突出的具體問題

( 1 )歷史問題和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 兩國民眾相互厭憎和敵對的心理情緒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持續惡化。歷史問題是激化中國民眾對日心理惡化的發酵粉,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是造成一直以來以經濟「優等生」自居的日本出現對中國莫名恐懼和敵意的主要因素。這兩大因素對中日民眾心理的影響還將隨著日本國內政治的「右傾化」和中國經濟在可預期的將來持續增長而不斷加大。我們應該看到,現實的經濟政治摩擦是雙方民眾心理情緒惡化的導火索,民眾心理的敵對和不信任又將是經濟和政治矛盾的倍增器,如果處理不好,兩國民眾心理的惡化將會同現實的經濟和政治摩擦形成惡性循環。如何防止兩國民眾心理情緒進一步惡化,避免中日民眾經久對立是中日關系中極為緊迫而重大的問題。

靖國神社是日本明治時期建立的,是日本為祭祀在歷次戰爭中戰死的人修建的,戰前,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與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日本對外侵略中,軍國主義勢力利用靖國神社煽動崇拜天皇、為天皇陛下赴死的軍國主義情緒,為侵略戰爭服務。戰後,靖國神社改為獨立的宗教法人,但其作為軍國主義精神支柱的影響依然存在。日本政客頻頻參拜的東京靖國神社裡供奉著東條英機等 14 名二戰甲級戰犯和約 2000 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

自1975年起,日本歷屆在任首相均以「私人身份」到這個神社參拜。1985年8月15日,以中曾根康弘為首的日本內閣大多數成員以公職身份正式參拜靖國神社。1996年7月29日,當時的首相橋本龍太郎也以「內閣總理大臣」身份參拜過靖國神社。日本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已經 5 次參拜靖國神社。

小泉的想法:作為日本首相,向「英靈」發誓為永久的和平而努力這本身是自然的,各國有各國「慰靈」 的方法。日本人認為死者都是「神」,而中國人則認為壞人即使死了也是壞人。

( 2 )領土爭端和東海劃界問題

東海大陸架位於中、日、韓三國之間,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東海大陸架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產、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礦產資源。近年來,我國勘探人員先後在中國東海大陸架上發現了 7 個油氣田。我國的態度是,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中日間專屬經濟區的劃分應該遵循 「 大陸架自然延伸 」 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兩國海洋專屬經濟區分界線應在沖繩。日方說法:日本一直主張採用陸地間等距離中間線來劃分中日兩國之間的東海大陸架。日方所謂 「 本國大陸架 」 勘測的范圍包括中國領土釣魚島、日本與韓國有爭議的獨島等海域,總面積達 65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面積的 1.7 倍。依據日本的 「 中間線 」 劃分法與依據中國主張的 「 大陸架自然延伸 」 原則劃定的日本專屬經濟區的面積差了約 30 萬平方公里,約相當於 3 個浙江省的面積。

起因:日本認為中國正在建設的東海春曉油氣田侵犯了日本的油氣資源。日方認為中國正在開發的油氣田礦床延伸到了 「 日方一側 」 。這個油氣田位於寧波市東南 350 公里 的東海西湖凹陷區域,由春曉、殘雪、斷橋和天外天 4 個油氣田組成,總面積達 2.2 萬平方公里。自 2004 年 8 月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

4 月 13 日 ,日本啟動了允許民間企業在東海海域資源試掘權的程序。試掘的地點就在日本單方面主張的所謂中日東海 「 中間線 」 靠近日方一側,此地區系中日兩國東海經濟專屬區的爭議區。

( 3 )修憲問題

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國民真誠地企望以正義和秩序為基調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和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交戰權。」 《日本國憲法》共十一章一百零三條,其中第二章《戰爭的放棄》只有第九條一條,足見第九條在整部憲法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憲法第九條是《日本國憲法》的靈魂和根本原則之所在。由於它明確規定永遠放棄戰爭和武力、禁止國家保有一切軍事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所以,《日本國憲法》也被稱為 「 和平憲法 」 。

對於日本修憲的舉動,我們有理由保持警惕,但修憲也並不就意味著日本必然上走軍國主義的道路。

1992年,日本政府通過採取強行措施,在國會通過了「海外派兵法」,使日本自衛隊在二次大戰後首次跨出國門,發揮軍事作用,為後來的類似行動打開了突破口,具有劃時代的作用。此後,日本通過對「自衛隊法」進行修改,放寬了自衛隊在海外執行任務時使用武器等方面的限制。1999年,日本通過了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即「周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及「日美相互提供勞務和物資協定修正案」)2001年,日本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等三項法案,實現了戰時向海外派兵的企圖,使日本向海外派兵發生了質的飛躍。2002年通過了「有事法制」三法案,即「武力攻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正案」,其核心內容是在認定發生「武力攻擊事態」的情況下,日本首相在認為必要時可自行決定派兵赴海外對付所謂「周邊事態」。「有事法制」三法案在國會通過後,日本為了進一步拓寬向海外派兵的道路,又迅速通過了「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別措施法案」,在加緊謀求「做有軍事實力作後盾的政治大國」的道路上又邁出新的一步。

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日本已經為其軍事發展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日本軍事戰略由「本土防禦型」向「海外干預型」逐漸轉變。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日本軍隊建設的目標是「合理、高效、精幹」,具體來說,就是要將日本自衛隊建成一支規模適當、裝備精良、高速機動、整體作戰能力強的軍隊。為此,日本每年投入世界第二的高額軍費。目前,日本主戰裝備水平僅次於美國,有的甚至還超過美國。日本建立了世界最先進的中央指揮系統,這一系統與日美聯合司令部、西太平洋美軍的有關系統聯結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換情報,採取軍事行動。通過該系統,可以對實施海外干預的自衛隊部隊進行有效的指揮。

( 4 )台灣問題。 中日安全關系實質上一直取決於中美安全關系。在中美安全關系中台灣是最核心的問題。但是由於日本長期在台灣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台灣問題並不是兩國安全關系的重心。但是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因素卻日漸突出,開始上升為中日安全關系的核心問題。美國為其全球安全戰略考慮,日益賦予日本在東亞安全問題上更多的自主性。日本也利用這一機會在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為其自主的軍事和安全戰略進行努力。在國內,一是試圖修改《憲法》第九條,二是藉助伊拉克戰爭,於 2003 年通過了「有事三法案」,為爭取更大的對外活動空間消除國內障礙;對外則是依託日美同盟提升自身在地區安全問題尤其是台灣問題上的影響力。 1997 年,修改日美同盟的防禦范圍,將其擴大到台灣海峽,日本的安全政策也從保衛日本轉向軍事參與周邊地區甚至全球任何地區的軍事沖突。 2005 年 2 月,美日 「2 加 2 會談 」 大幅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宣布, 「 台灣海峽的安全問題 」 將成為兩國的 「 共同戰略目標 」 。日本在東亞安全尤其是台灣問題上參與慾望的大幅增加是導致近來中日關系緊張的另一大因素。

三、中日關系的走向及其原因分析

中日之間矛盾和摩擦頻起,歷史原因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更大范圍看,主要還是因為中日之間的關系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變遷。正是這種結構性的變遷導致了中日之間結構性的矛盾和沖突。所謂結構性變遷是指兩國間的實力對比在內容和程度上出現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雙方固有的關系模式正在經歷根本性的轉變。

從歷史上來看,中日間關系的結構性變遷和矛盾有兩次:第一次是發生在從日本明治維新到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不到 30 年時間內的中日關系的巨變;第二次就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日漸凸顯的新一輪中日關系結構性變遷。

中國的強大最先受到沖擊的是在地緣政治上同屬東亞的日本而不是美國。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實力的增長,從近期來看,還無法直接挑戰其在東亞乃至世界的霸權。同時,美國並非是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直接地控制東亞地區,其在東亞地區的霸權留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並且隨著東亞地區經濟持續增長,各國自主性的外交意願增大。這樣,在東亞地區有實力的國家都有發揮自己外交潛力的空間,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韓國都在努力增強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因此在短時期內,中美之間不會發生結構性的競爭,而中日之間的結構性沖突將首先凸顯出來。

(一) 中日經濟關系的結構性變遷

一直以來中日之間的經濟關系都被認為是互補性和無太大競爭性的關系。但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中日經濟關系開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從長遠來看將是一種結構性的變遷。中日經濟狀況的「逆向變化」趨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東亞地區經濟主導權的競爭。一直以來日本憑借其經濟和技術優勢在東亞建立了一個「雁行」經濟模式,但是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日本經歷了一個 「 失去的 10 年 」 ,難以繼續扮演 「 領頭雁 」 的角色。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則蓬勃向上,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迅速提高。 2001 年 5 月 18 日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經濟產業省的該年度《通商白皮書》,其中第一次明確指出: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經濟 「 雁行發展 」 時代業已經結束。 「 後 『 雁行模式 '」 時代日本雖依然是這一地區最有實力的經濟體,但其牽引東亞經濟的 「 火車頭 」 作用已大為減退。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正以產業技術上的跨越式趕超和經濟規模上的 「 巨國效應 」 ,開始日益發揮更多的牽引作用。 「 後 『 雁行模式 '」 時代的到來,實質上就是 「 中日兩強 」 趨勢的首次出現。[1]日本作為東亞傳統上的經濟領導者,對於這種「兩強局面」的出現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而是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與中國在東亞地區展開競爭。二是中日兩國貿易分工模式從「垂直分工」型向「水平分工」型轉變。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產品大部分屬於勞動密集型,而日本則是出口技術密集型的工業製成品,這是一種「垂直型」貿易分工模式。從近期來看,中日在產品競爭上矛盾並不明顯,但是從長遠來看,由於中國技術進步迅速,在國際市場分工上將向上層躍進,中日間某些產業趨同的趨勢將增強,中日貿易將從「垂直分工」型向「水平分工」型轉變。三是中日之間的能源和原材料關系,從「互通有無」向「彼此競爭」轉變。長期以來由於中國經濟規模相對較小,本身又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同世界上第二大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國日本之間不存在競爭的問題,相反,中國每年還向日本出口一定量的石油、煤炭以及其它原材料。進入二十世紀 90 年代,中國的經濟由於積累了龐大的規模並且發展迅速,工業化進程進入關鍵時期,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急劇上升,開始改變中日之間原有的能源和原材料關系。 2003 年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增長了 30% ,超過日本,僅排在美國之後 ,同時,中國鐵礦石進口量也首次大幅超過了日本。 中國在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上的迅猛提升,引起日本的極大不安。由於中日地緣上的相近性,能源與原材料需求的同質性,進口地的同源性,使雙方在能源和原材料問題上存在不可避免的競爭。

(二)中日政治和安全關系的結構性變遷

長期以來在政治領域中日之間是「中強日弱」的政治關系。但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日本「只做經濟大國」的發展方向開始改變,謀求「正常的政治大國」地位成為日本歷屆政府的目標,並逐步成為大部分日本國民的共識。日本對「正常的政治大國」的理解大致包含三個方面: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獨立發展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戰略、地區問題上的主導性國家。並在各個方面都採取了實際的步驟。日本對正常的政治地位的追求無疑是對中國原有政治優越感的削弱,並且在許多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因此,政治上兩國也在由「中強日弱」向「中日兩強」的局面發展。
(三)中日兩國民眾心理的變遷

中日兩國民眾的心理正在經歷新的變化,即從單一的歷史宿怨向互相的不信任和敵對心理變遷。從原來的「相互迴避」模式向「直面相對」變化,「中日兩強」局面的顯現給兩國民眾的心理都帶來新的沖擊和考驗。這種兩強局面中又摻雜著歷史的宿怨、領土的爭端、台灣問題的敏感,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終於使兩國民眾的心理開始發生變化。

四、如何應對中日關系的結構性變遷

歷史上,中日之間的第一次結構性變遷帶來的是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並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面臨新一輪中日關系的結構性變遷,中日兩國都應避免劇烈沖突的出現。結構性的矛盾是否一定會帶來結構性的沖突?如何解決日漸凸現的中日結構性矛盾? 從世界歷史上來考察,法德關系的變遷可以為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德之間的實力對比和關系發生過幾次大的結構性變遷,每一次結構性的變遷帶來的都是戰爭,法德關系也陷入了「結構性變遷—結構性矛盾—戰爭—新的結構性變遷」的惡性循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德卻建立了新的國家關系的模式,戰爭成為不可想像的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兩國共同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運動,通過地區的一體化消解了兩國因實力變化帶來的結構性沖突。中日關系當然有別於法德關系,主要的是歷史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兩國民眾缺少必要的諒解和互信。但是面臨新一輪的中日關系結構性變遷,我們不能讓其向結構性矛盾的方向發展,出路就在於中日在東亞的區域性合作。只有兩國共同致力於東亞的地區合作才能消解雙方因新的實力變化帶來的不安和沖突。現在很多學者都在探討中日合作、推動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可能性。對於中日兩國來說,區域合作和東亞的一體化將是化解中日新一輪結構性矛盾的唯一出路,並且具有長遠解決中日矛盾的意義。

⑶ 日本投降,當時蘇聯是怎樣處理日本俘虜及女兵的

當時日本投降之後,蘇聯並沒有優待這些日本的俘虜和女兵,這些落到蘇聯手中的日本人的下場非常凄慘。因為當時日本人在戰場上也多次虐待蘇聯人,所以蘇聯人根本就不能原諒日本的一些所作所為。要知道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有多條線路進行作戰,由於他們人口本身就不足,很多青壯年勞動力死在了戰場上。面對這種情況,日本就會派一些婦女到戰場上作戰。

⑷ 為啥說在日本談 戰犯的事情是不禮貌的啊

可能文化這些嘛

⑸ 為何要對日本戰犯那麼好

處決春納戰攜閉犯很容易,改變思想才是困難的事情。如果這些人被感化了,那以後所得到的回報會遠遠多於如今付出的,這才是意義所在。輕而易舉的處死這些戰犯,才是白白的犧扒隱沒牲了國民的性命。

⑹ 蘇聯如何懲罰日本戰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蘇聯面臨著一個異常嚴重的社會成績---女多男少,比例失衡!據統計,二戰後蘇聯孀婦已達上萬萬之多,雖然蘇聯對這些孀婦照顧有佳,可以說是吃喝住不愁,另有工作,也是那些無工作貧困人們羨慕的對象。然則內心的苦楚只要本身曉得。一個沒有男人的女人是悲涼的。


以是,培養了蘇聯緩喊局「暗娼」這個行業,蘇聯更是被加冕為「艷遇之鄉」。

但畢竟是女少男多,經由過程艷遇來獵取男人的道路也不能辦理上萬萬孀婦的心理必要,以是她們就將眼光對准了日本戰俘營。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一周後,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秋,幾十萬日本戰俘陸續被從中國東北押解到滲拆蘇聯境內,開始了漫長的勞役歲月。最初,日本戰俘踏上蘇聯國土的時候,隨身攜帶的行李里藏有橡膠女娃,用於自慰,辦理本能必要。可是,他們一下火車就遭到了早在車站等候多時的蘇聯居民的轟搶,由於戰後的蘇聯百姓也異常貧窮。因此,日復一日枯燥而繁重的勞役生活讓日本戰俘對異性的渴求越發強烈。


其時,蘇聯當局是有明文規定的,蘇聯主婦不允許私下與戰俘(大部分為日本戰俘,還包括德國和意擾讓大利戰俘)來往,然則若何辦理蘇聯主婦的心理成績,也成為了其時蘇聯一個大困難,以是也就掙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過量干預。

蘇聯主婦之以是樂意跟本國戰俘同居,緣故原由比擬繁雜,或由於純粹的戀愛,或由於心理方面的必要,或由於精神上的孤寂,或由於物質上的引誘。有俄羅斯研究職員說:「勞改營女治理職員偶然出於『物質上的用意』跟本國戰俘同居。


起初,當蘇聯主婦與戰俘同居眾多以後,蘇聯當局覺得這是一起異常嚴重的變亂,能夠帶來不可估量的效果(重要考慮到戰俘的情報工作),以是就再次下嚴令禁止此事,但為時已晚。嘗到苦頭的蘇聯主婦怎樣能夠廢棄這么好的工作呢,堪稱是屢禁不止。起初,另有些許蘇聯主婦與日本戰俘結婚生子的。


家喻戶曉,蘇聯盛產美男,黃色的頭發透著魔幻般的引誘,一雙藍色的大眼睛深奧得像一湖凈水。她們走在街上,俊逸的倩影,一起風姿綽約,就像在跳韻律操,讓民氣神漣漪。尤其是那雙高挑的大長腿,令男民氣生憧憬。有網友感慨:真是廉價了這幫牲畜,戰敗了還能享用蘇聯美男的特別辦事。

⑺ 問一個歷史問題,建國初期我們為什麼葯優待日本戰犯理由是什麼政治原因迫於西方勢力的壓力

應該是優待戰俘,主要是指日軍在華被俘的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吧
戰犯基本都被處理了,一個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決了一批甲級戰犯,而在中國國內的軍事法庭則處理了一批乙級戰犯
首先:優待戰俘是一種國際慣例。二戰期間,日本動用大量戰俘作為勞動力,違反了優待俘虜這一國際規則,以至於後來日軍無論攻擊哪裡,都遭到激烈抵抗,戰爭逐漸處於被動--倘若優待俘虜,對於戰爭時期勸降對手是很有幫助的,而虐待戰俘,則只能讓抵抗更加激烈,增加戰爭成本。即便是戰爭結束,對於戰俘,如果虐俘,只會造成惡劣的國際影響,進而使新中國外交變得困難重重。而優待俘虜,樹立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對於新中國後來的國際外交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其次:這是和二戰時有關--其實在整個二戰中,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熱衷於侵華戰爭,如左格爾案中的日本陸軍軍官中西功等,一批日本反戰人士(包括日本共產黨)其實是反對國家發動戰爭的,因此在二戰中轉而幫助盟軍對抗日本軍部。而二戰中,一批被俘虜的日本中下級官兵其實並不想背井離鄉發動侵略,在被俘後,經過改造,思想發生轉變,在戰爭中,其實中國國共兩黨的部隊里都有日本兵的身影(數量很少),這些人也為後來中日邦交正常化牽線搭橋。
而除了這些人,還有一批,就是二戰後被俘的日本戰俘。他們被俘後,除了部分罪惡累累的戰犯被審判處決外,大多數在受到優待和教育後,送回日本國內。而他們成為最早的一批中日友好人士。優待俘虜其實是為了日後外交做打算和鋪墊。
其實,優待俘虜,是一種政治手段: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今日是敵,未必永遠是敵,事實證明,後來這一行為對中日交流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