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看日本人生孩子時候怎麼樣
『壹』 日本人生孩子的方式
日本人為啥不想生孩子?
界面新聞
2019-12-21
訂閱
圖片來源:Unsplash
「
新一代福睿斯 躍級新家轎
廣告
新一代福睿斯 躍級新家轎
生孩子?算了吧,不給別人和自己添麻煩了。
」
中國有「留守兒童」,日本有「待機兒童」。兩兩相望都甚是可憐。「待機兒童」是指那些到了年齡但是無法進幼兒園的日本小朋友。日本內閣府兒童育成會提供的資料顯示,近6年來,每年都有超過2萬名的「待機兒童」。
我們曾經講過日本幼兒園的人性化程度非常之高,但不能否認的就是,想進去也沒那麼簡單。這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日本對於幼兒園、保育園老師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那為什麼不多建一些幼兒園、保育園呢?除了經費問題,還有就是日本對小孩子盤踞的建築質量要求非常高,比如抗震要達到一定的等級,這自然是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但無形中提升了幼兒園、保育園的建設成本。
所以,對於日本人來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這至少是日本為什麼出生人口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最近,日本持田Health Care株式會社做了一個關於「你為啥不想生孩子」的調查,結果顯示,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就是教育經費太高,而第二位則是會犧牲自由時間。
日本是一個危機意識很強的民族,他們甚至擔心日本這個民族就快絕種了。於是日本政府想盡辦法讓大家生孩子。
日本內閣公布了《令和元年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裡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戰後日本迎來了嬰兒潮時期,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從1975年開始人口增長開始放緩。而前一年,日本新生兒有210萬人,這一年則減少了10萬人。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是不到95萬人,去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是92萬人,而2018年有130多萬人去世。
此前我們寫文章還分析過日本少子化的一些數據,比如一個婦女生孩子的平均數量,就不贅述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說歐洲人也不怎麼生孩子,但從這份白皮書里可以看到,歐洲人生孩子的數量正在緩慢增加,至少比日本情況要好些。時間進入2000年之後,法國和瑞典女性生孩子的積極性都有後所提升。
日本人進行了反省,他們認為,政府主動承擔一部分養娃的成本是這兩個國家開始恢復人口的重要原因。
日本有一個獨特的詞叫「家族關系社會支出」,具體來說就是指為了育兒花費的費用,比如幼兒園的修建、老師收入的支出、生孩子的補貼等等。
那麼2016年,日本政府對「家族關系社會支出」佔GDP的比例是1.29%(數據同樣來自於白皮書),而法國的這一數字是2.96%,瑞典和德國都在是3.5%左右。一句話,日本政府在養孩子這事兒上花的錢遠遠少於法國、瑞典。
所以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開始一系列措施促進生育,比如提供免費教育等等。但是我們站在國民角度來看,日本人不想生孩子除了覺得支出太大,還有別的原因嗎?難道對他們來說承歡膝下不美好嗎?
確實沒那麼美好。男人認為婚姻內沒有自由,女性又不願意在結婚後失去獨立的工作,那就不結婚吧。況且日本家庭之間相對獨立,父母也不會逼婚、逼著你生孩子。有了自由,同時也意味著被流放。
今天日本整個社會都表現出一種靜謐的、消極的氛圍。就如同村上春樹筆下的那些年輕人:愛不愛都行,生命就是沒有色彩的巡禮。
這背後其實是日本進入一個相對成熟期之後的反應。在二戰之後,經濟高速發展,昔日的軍國主義思想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自由生活的趨勢。
日本著名學者堺屋太一曾對接受戰後教育長大的日本人予以如下評價:
「他們不崇拜天皇,也不信奉舊式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他們崇拜的是脫離家長制的個性主義,信奉的是安全即正義、暴力是絕對的惡、勇氣與果敢是一種過去式、膽怯被稱贊為『謹慎』、溫柔則演變為男人的美德。」
所以,他們開始變得佛系、變得鹽系、變得性冷淡。
學者大前研一甚至寫書闡述了日本進入《低慾望社會》的現狀,他說,別說結婚生孩子了,日本年輕人目前對買奢侈品都沒什麼慾望了。所以無印良品和優衣庫才會大行其道——質量好、便宜即可。與其費時挑選花色,不如就穿基本款。
可是很快就有網友在大前研一的博客下留言寫道:「不是低慾望啊!而是對未來的恐懼超過了慾望。」
恐懼什麼呢?有可能是錢,有可能是責任,有可能是情感的脆弱吧。
另外,日本人尊崇的價值觀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如果你在電車上遇到一個推著孩子的婦女,孩子大叫一聲,婦女都會馬上指責孩子,因為這影響了別人。
既然不想給別人添麻煩,那麼也就不要給自己添麻煩了,就別生了吧。
『貳』 為什麼日本人不生孩子呢
生活成本高,而且現在都是高壓力的現代社會,生孩子就意味著給自己增加壓力,而且還會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一般條橋滲件不好或者觀念西化的男虧並女都銷消跡會選擇丁克。
『叄』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說,我們中國的父母親,常常會對孩子說這么一句話:「爸爸媽媽每天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為了你嗎?」孩子聽了這句話,他會產生什麼概念?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爸媽的一切都是我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閉著眼睛任憑父親的「自由」。
雖然這樣的流浪漢人數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會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葩。
我們很難斷言,中國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還是日本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我想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系,都有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只是對於年輕人,多數日本人有這樣一個觀點:
年輕人不能總躲在父母的大樹底下,靠轉嫁自己的生活壓力來獲取幸福,必須自己去奮斗,自己去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獲得所有,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擁有一切。
『肆』 日本人生孩子事先可以知道或選擇性別嗎
日本懷孕四知絕個月以後醫生就會問孕婦想知道性別嗎。如果想知道就會告逗陵訴你的。不想知道的人等出生的時候自己看。選擇這個問題是沒有選擇。寶寶的性別是受孕的時候就決定了。沒有選擇。而且日本禁止墮胎 就算生出來的寶貝是有問題的寶貝。我們在預約醫院的時候就會簽一個協議。如果在33周以後出生的嬰兒有各種自身殘疾的話會得到很多補償的。好像最多是3000萬日元具體多少我不記得了。這個保險費用大約5萬日元。這個就有了保障。如果寶寶有了問題政府也會補助。山猛戚給家庭補助還可以減稅之類的 比較仁義的。
『伍』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有一位中國媽媽,她的女兒在日本幼兒園上學,下面是她記錄的一些令她目瞪口呆的事情。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 裝被子的袋子 裝衣服等的袋子 左邊是裝閱讀書的袋子,右邊是裝鞋子的袋子。 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背著或者手裡拿著。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孩子空手,家長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和日本家長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孩子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復那麼一套換衣程序,孩子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為了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孩子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讓人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孩子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有菊花,有百合,孩子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於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孩子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裡,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後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乾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年長組最後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後,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後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我家寶寶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寶寶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於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 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則10個人,多則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能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隻母雞,3隻貓,5隻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但是看看那位老師每天還是輕輕鬆鬆的表情,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1 2)佛教的影響 京
『陸』 孩子該怎麼養這部播了29年的日本綜藝,所有父母都應該看看
系鞋帶,是大多數人生活里常做的事情,所以這個事件引來網友吐槽, 「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太差,竟然還是初中生」。
中學生動手能力差,問題出在哪裡?
被吐槽的學生中,有人委屈,「從來沒穿過鞋帶,平時拿到的鞋子,鞋帶都是串好的。」他們中的學生家長也替孩子委屈,「孩子學習負擔那麼重,哪有時間做家務。」
這是一群70後、80後的家長,他們把孩子的學習教育放在第一位,自動承擔了孩子的其他事情,甚至包括系鞋帶這樣的瑣事。
細細反思,系鞋帶雖是小事,卻間接折射出現代大多數家庭,對孩子「動手能力「的教育缺失。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想起最近看的一檔叫做《初遣》的日本綜藝,它記錄了2~7歲寶寶們的第一次「派遣」,節目至今已持續播出29年,不少身為父母和子女的網友們評論,「看完後被暖哭了」。
這個節目,也給父母和孩子們上了最好一課。。
01
孩子第一次獨立,如何正確引導和鼓勵?
還記得,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第一次和父母分床睡,第一次和父母吵架,第一次獨立出遠門么?
孩子無數個第一次瞬間,也有家長們的滿腹擔心,在父母眼裡,無論你長多大,還是個孩子。
他們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也害怕孩子一個人遇到危險,擔心他們不能處理,但事實上,家長學會「放手」,也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驚喜,他們做的會比你想像中要好。
《初遣》綜藝里,「小心粹」一家,父母與孩子是怎樣的相處模式,日本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他們一家住在日本關東平原東南部,在千葉縣富浦地區的港町,是以捕魚業為生的島民。
3歲零9個月的小心粹,是家中的二女兒,有一個小哥哥還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弟弟。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受到眾人寵愛。
她與父親相處模式,就像我們常說的,「女兒是父親的貼心小棉襖。」
小心粹很懂事,會幫媽媽整理衣服。
有一天,小心粹的爺爺和爸爸像往常一樣外出捕魚,忘了帶便當。媽媽拜託小心粹給爺爺爸爸送便當,開始人生第一次初遣。
然而,完成本次初遣最大的問題,是怕小心粹會哭,機智的媽媽給了小心粹一個護身符,護身符上寫著一句暗號「嚶嚶」,正是心粹的爸爸所寫。
以往,小心粹遇到不順心的事會嚶嚶大哭,每次爸爸只要一說「嚶嚶」,小心粹就會變得堅強起來,這慢慢變成了她與爸爸之家的約定。
「想哭的時候看看這個,會保佑你的,看一下這個,一直努力到最後。」小心粹臨出門的時候,媽媽這樣囑咐她。
第一次初遣,小心粹從家裡到碼頭,全程1.2公里。但一路上,她並沒大家所擔心的那樣嚶嚶大哭。還雄赳赳氣昂昂的奔赴她的目的地。
一路上,遇到沒有斑馬線的馬路,她會放慢腳步,左右張望,謹記過馬路的方法。
小心粹到達港口,已接近中午,看到爺爺與爸爸的船停泊到碼頭附近,她非常激動地向遠方揮手,嘴角默默念著「爸爸」,然而,並沒得到爺爺與爸爸的回復。
小心粹有些沮喪,再度揮幾次手之後,她打算離開回家。
「明明只要大聲喊出來就好了。」正在看節目的我,很替小心粹糾結。
但如果了解小孩子的心理,會發現小心粹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很正常。「第一次做的事往往都會慎重,一般說著『做不到『立刻就放棄了』』節目組也進行了剖析。
小孩子就是這樣,如果第一次沒有成功,之後沒有正確的鼓勵與引導,她做這件事的決心就會受到重創 。
原本假裝不知情的爸爸,看到心粹努力呼喊自己的模樣,忍不住的悄悄抹了抹眼淚。
在大眾眼中,這只是一次簡單不過的出行,對於小心粹這個年紀的小孩子來說,卻是自我獨立成長的一次歷練。
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被爸爸媽媽派出去「打醬油」,雖然也會有著一些「零錢」的小誘惑,但這個過程潛移默化的塑造了我們自我行動的能力。
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除了溫柔舒適的家,還有這個有風雨也有愛的世界 。
《初遣》所流露出來的治癒與真實,讓觀眾「笑中有淚」,也讓觀眾懂得了:父母的一次放手,孩子的一次成長。
02
4歲孩童都懂得感恩父母,你學會了么?
《初遣》里小初粹與家人的故事,還只是一些「淺嘗輒止」的細節展現,那麼節目中另一對兄弟——柊哉和奏哉兄弟二人,則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力量與責任感。
他們是德島縣池田町的一對小兄弟。哥哥柊哉4歲,弟弟奏哉2歲。
這天,兄弟倆被媽媽派遣去十幾公里外的地方買花、咖啡和烏冬面。
第一次出遠門,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旅程。出了家門後,哥哥輕松地上了公交車,但弟弟只有兩歲,上公交車很不方便,只能爬著上去。
上了公交以後,弟弟昏昏欲睡,一旁的哥哥貌似有些緊張,生怕錯過了目的地,雙眼緊緊注視前方。
到達目的地後,哥哥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弟弟,兩人向遠處的花店走去,由於道路很窄,哥哥和弟弟只能一前一後,盡管弟弟奏哉走得很慢,但是他知道哥哥,肯定會在前方等著他。
他們既是兄弟身份,也是這次任務中堅不可摧的「盟友」 。
「哥哥」,萬萬沒想到,一直不會說話的弟弟奏哉此時竟說了人生的第一句話,而且還是『哥哥』。奏哉的突然成長,竟是替媽媽買東西時,對於熒幕前的媽媽而言,真的是一次很神奇的體驗。
不一會兒,哥哥牽著弟弟來到了花店,這是他們爸爸經常買花送給媽媽的一家店鋪,哥哥讓店員叔叔包好媽媽囑托的花後,自己又選擇一束黃色水仙百合,他想送給媽媽,並囑咐店員要用蝴蝶結形式紮好,幫著在賀卡上寫「感謝爸爸媽媽」字跡。
哥哥柊哉是個很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在這次外出表現出做哥哥的擔當責任,這時他也僅僅4歲。
比如,買花花了大半時間,公交車還要兩個小時一趟,弟弟年幼步伐跟不上,怎麼在規定時間內做好媽媽交代的任務呢?哥哥先去買咖啡和烏冬面,最後也趕上了公交車,兄弟倆成功完成了任務。
花,義大利面,咖啡終於買齊全了,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這是給他們父親祭祀要用的祭品。
兩年前,柊哉和奏哉的爸爸伐木工作的過程中,不幸被突然傾倒的樹木壓倒在地,從那一天起,他們失去了父親。
「每天晚上在小兒子睡了之後,都在陽台那邊哭泣。」兄弟倆的母親在節目里談到愛人去世。
她常常一個人哭泣,但當時僅有兩歲的哥哥柊哉,把母親的悲痛與努力生活的樣子看在了眼裡,除了幫助母親照顧弟弟以外,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幫母親分憂。
「 從那天之後我就不會在孩子面前哭了,已經不會再哭了,今後我既是父親也是母親,就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兩個人的角色 」
因為知曉媽媽的苦楚,小小年紀的柊哉才會這樣的靠譜和懂事,父親不在了,他要代替父親照顧媽媽和弟弟,於是憑著自己小小的身軀,他成為了媽媽的依靠,弟弟的守護者。
「 我現在常常依靠著哥哥,哥哥想要做的事情是能讓媽媽開心的事情。」媽媽在節目中說道。」
什麼才是成長?
看到哥哥柊哉,我紅了眼眶,僅僅只有四歲的孩子,卻明白了獨立與責任的含義。
沒有誰是天生的聰慧與懂事。但擁有「愛與勇氣」的人,足以「創造奇跡」。
看完這幾期節目,我覺得日本的孩子真的很獨立,就算是不願意,不敢去,最後也沒有放棄或者回頭找家長。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相較於國內而言,一直很有特色,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干凈,另一個就是不麻煩別人。像是節目《初遣》中所放送的那樣,大多數小孩子早早就會被父母或者老師安排一些獨立完成的任務。
在日本,通常認為孩子在兩歲左右就具備了自己穿衣吃飯的能力,一些家長或老師很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穿衣服穿鞋子,慢吞吞的吃飯。
相比之下,我身邊的一些家長由於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當然也不排除像之前文中提到的,為了孩子的成績,系鞋帶也要親自操辦,讓部分孩子喪失了獨自生活的能力。
美國教育學家戴爾曾經說道: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過多地做了,就會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
同樣,在日本,你會發現他們的秩序感都很好,不論是坐電梯,等公交,食堂打飯,商場購物結賬,都會排隊進行,過馬路也會認真遵守交通規則,看紅綠燈。而這些都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做到的。
我們身邊大城市秩序相對較好一些,但再往下看,一些城鎮鄉村,往往是一堆人蜂擁而上,很容易造成踩踏事故。
當然並不是鼓吹日本的教育有多好,畢竟凡事都有兩面性。由於幼年時的教導, 日本的父母在與孩子間的相處方式上,他們更加追求相互獨立,彼此保持尊重和禮貌,與朋友之間也不像國內一樣特別看重人情 。所以大部分時間伴隨學習與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是寂寞。
尤其近兩年日本的單身率攀升,老齡化加劇,孤獨已經成為成年人崩潰的最大原因之一,甚至不久前還有相關新聞報道:不安者接近六成,四五十歲就開始做死前准備。而孤獨死已成為日本的一個較大的 社會 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利有弊,但是對於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這件事而言,我覺得中國父母在這方面還是有些欠缺。
回想起最近的一個熱搜,某高校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費,卻遭到母親拒絕,憤憤不平的她像朋友發消息抱怨。高中時候各種補習班報名,高額的教學費用繳費時眼睛都不眨一下,上大學三萬塊的費用,也絲毫沒有抱怨什麼,反而偏偏計較自己的生活費。
當這一消息出現在網上時,我一位朋友都震驚了,她表示,要知道北京的普通上班族一個月生活費也才3000元左右,這姑娘到底要過什麼神仙生活?
而且就報告看出,作為新一線城市的成都,平均工資也只有4600元。
事實上,近幾年的學生生活花費普遍在提高,有些孩子們為了自己的「詩和遠方」,想活得更高級精彩一些,但他們期待的「歲月靜好」,卻要父母負重前行。
父母撫養你,供你讀書是他們的責任,也希望孩子們成為更好更優秀的人。但享受理想主義的生活同時,要學會感恩體諒父母的不易。
03
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女孩為何一次次肆無忌憚的向父母索要高額生活費,父母在教育上也有一些責任。他們只注重孩子的教育,忽視了子女在獨立生活的能力,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父母給孩子生活費是應該的,但不能無節制的索取,不懂得感恩。當我們想要一件東西時,除了向父母索要,也可以找機會靠自己的雙手和勞動獲得。
在日韓,尤其是歐美,兼職打工是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美國教育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美國的1600萬大學生中,有 78%的學生在打工賺生活費;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周要工作超過35小時。
在日本2017版最新修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也強調糾正"寬松教育"的弊端,並進一步培養"生存能力"的理念。於是就有了日本學生高考完之後,必須要完成的最後一項課程——打工。
在《初遣送》節目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在各種初遣之旅中,得到了生活的最好歷練,在日本現實生活中,也很好地貫徹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從娃娃抓起,提倡重在實踐,且招數「千奇百怪」。
比如在日本的公交上、路上,能看到許多孩子都自己上下學,他們和同學結伴上下學,並隨身攜帶警報器。也會在大冬天穿短褲,脫了衣服參加冬季運動會,目的是增強抗寒能力。
日本孩子們內心OS:太難了……
小小年紀的他們,還會參與一些 社會 公益項目以及各種興趣小組。
從長遠來看,實踐機會帶來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成長。
所以,不管以怎樣的形式鍛煉小孩子們,實際上都是為了建立孩子獨立生活的信心,以及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大人羽翼之下成長的時間其實沒幾年,在孩子對父母過於依戀的時候,我們便要開始鍛煉孩子適應分離的能力。
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1——4歲之間。這期間孩子慢慢具有自控能力,家長對孩子照顧要相應減少。6歲以前的分離狀況至關重要,事關人格的核心部分,也是孩子們形成性格的基本時期。
讓孩子從小開始實踐,不僅慢慢學會獨立生活,而且隨著對新事物不斷接觸的情況下,見識各種各種樣的「磨難」,他們也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工作學習,都會養成一些很好的習慣,甚至對於未來也會有明確的目標規劃。這是一種能力的塑造過程,也是一種思維的塑造歷程。
「如果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我最想給孩子留下的,究竟是什麼?」
媽媽千惠,25歲的時候被查出了乳腺癌,在阿花剛滿5歲那年離開了人世。但她臨走時,卻沒有帶任何遺憾,因為她的女孩學會了這世上最了不起的技能——做飯。
阿花出生的時候,是全家人的喜悅,尤其對作為母親的媽媽千惠而言:「 這一刻,我知道還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寶。因為,孩子的到來,證明了我曾來過這個世界…… 」
可好景不長,當千惠被查出癌症的時候,她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該給女兒留下點什麼,才能讓她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好好地活下去?」
思來想去,她決定教女兒如何生活。於是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開始教四歲的女兒阿花學習做飯,學習家務。
她教女兒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
「記得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樣子,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可還是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
衣服翻著脫下來,就翻著還給她,讓她整理好。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讓她自己來。
「阿花,做飯這件事與生活息息相關,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 健康 ,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千惠為了讓女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用她最後的時光,教會了千惠各種生活技巧。
千惠去世後,阿花的爸爸不知如何活下去,一度開始酗酒。可是當他走進廚房看到阿花小小的身體站在凳子上有條不紊的洗菜,切菜,開火,煮水時。爸爸知道這是媽媽千惠留給他最珍貴的禮物。
從那之後,阿花每天早上做好早飯後,會去遛狗,吃完吃完早飯後獨自去上學,放學後,會洗衣服,拖地,把家裡的一切日常事務料理好。年幼的阿花儼然像大人一樣的活著,不禁讓人感慨她的成長,也讓人心疼落淚。
10歲的阿花曾在日記中寫道:「 有時也會因為思念媽媽想要落淚,但是一想到媽媽的囑托和爸爸,阿花就不哭了,也不會忘記微笑。 」
「如果不是現實所迫,誰會願意長大。」成年人的世界還未來的及崩潰,年幼的阿花早已體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歌德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現在的獨立,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選擇,成長或許會經歷風雨,但哭過,笑過,跌倒過,才會有勇氣面對更多未知的冒險 。
『柒』 我女朋友是日本人,我跟她生的孩子會不會跟中國人生的不同
呵呵,這個完全是和基因相關的,並且日本和中國都是屬於亞洲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黃種人,不會有很大差別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給加分啊!
『捌』 我13,我們班同學最近在看那個「日本女人在家生孩子」的那段視頻,他們看我以後都說好血腥,我倒是沒覺
這只是心理素質較強,承受能力較強,我除了對排泄物感到惡心之外,對於其他的我都感覺不大,對於血腥來說,正是我所喜歡的。人各有不同嘛。
『玖』 日本不婚戀女性20年增1.5倍,中國不見生育高峰,讓人生娃究竟有多難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一研究機構報告表明,近20年間日本年輕男女單身率越來越高。不結婚、不戀愛成為趨勢。這20年間不婚戀的男性增加了近11%,女性則增加了1.5倍。而那些收入低或者沒有正式工作的人表現最為明顯。
與之對應的是日本的老年人佔比快速增長,而新生兒卻越來越少。2015年日本60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達到31%以上,近4000萬人。而從1979年開始,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新生兒出生率都在持續下降。不少人驚呼:再過100年,日本將會自然消亡。
盡管日本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提倡婚戀、生小孩,比如生孩子有補貼、幼兒園免費等等。但是日本的年輕人似乎並不買賬。對他們來說,自己壓力已經不小了,再談戀愛、結婚、生小孩,責任更大壓力也更大。
中國也是一樣,雖然於2015年就已經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是五年過去,二孩政策卻沒有引發生育高峰。這其中的原因和日本很相似,比如較高的育兒成本、生活壓力以及越來越突出的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整體學歷水平的提高,年輕人對於結婚、生育等人生大事的考慮將會更趨於謹慎,與其單純勸說他們改變生育意願,不如實施切實的措施,減輕他們的生活和生育壓力,這才是治本之策。
『拾』 窮養、放養、照書養的寶寶有什麼不同,看這部紀錄片就知道了
《陽光寶貝》是2010年出品的一部法國紀錄片,講述了出生於四個不同地域的寶寶的第一年。
四個新生兒誕生在四個不同皮派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即將展開不同的人生。
《陽光寶貝》記錄了這四個寶貝出生後第一年的點點滴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有最平淡的生活記錄。
紀錄片中沒有過多的語言,也沒有對四種生活做出定義,但是每個人觀眾都會有不同的思考,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教育的意義,然後重新定義幸福。
非洲寶寶 Ponijao :自然粗放的快樂小妞
非洲寶寶出生在生猛而粗放的納米比亞大草原的一個原始部落,生活環境最為惡劣,生存需要讓這個小姑娘成為最快掌握站立、行走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放養的教育方式也塑造了她的樂觀開朗的性格。
因小姑娘及家人長期不穿衣服,所以不能放照片[捂臉]
蒙古國寶寶 Bayar :獨自成長的草原漢子
蒙古大草原上游牧人家,游牧的生存方式決定了蒙古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常常是獨自一人,畫面中經常也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人與其交流。
美國寶寶 Hattie :書香世家的小淑女
美國家長經常教寶寶看書、識物,注重與寶寶高溝通教育,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鼓勵孩子自己去 探索 新的事物。
日本寶寶Mari:媽媽的可愛小公主
在日本,特別是大都會東京,爸爸工作繁忙,基本都是由全職媽媽來養育寶寶。日本寶寶還沒滿一歲就開始上各種早教了,也反映出日本家長們希望用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來引導孩子成長。
《陽光寶貝》:世界因多樣而精彩
《陽光寶貝》將不同國家的不同的養育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蒙古,游牧民族大膽粗放,但生產方式決定父母不能長久地陪在孩子的身邊,因此Baryar大多數時候都是獨自出現在鏡頭中,很少與人交流。每日與牛羊等動物為伴,一個人在大草原上頑強地獨自成長。
在美國,從出生開始,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嚴格按照美國科學會的 育兒 網路養育,定期體檢,1歲前就開始帶著孩子閱讀繪本。讀繪本就是每日的必修課。
在日本,富庶的物質和高生存率讓家長們不再花那麼多的精力在生存上,更多地重視孩子的教育。不同於非洲寶寶和蒙古寶寶幾乎沒什麼玩具,日本寶寶從小就被各種益智玩具包圍,媽媽們經常喊昌聚會,帶孩子去動物園、商場、去上早教課程。
看完這部記錄片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才是對的養育、什麼才是好的 育兒 ?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談及拍攝的初衷是說:製作這部電影挑戰了我的信仰,讓我反思是否給了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
從未想過,在同一個地球上人與人的生活會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在這部紀錄片中文化和物質的差異在 育兒 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會有很多人因為非洲寶寶近乎原始的成長過程而心酸,但是可以看得出來非洲寶寶是四個小寶寶中最開朗最愛笑的。
或許有人覺得蒙古寶寶是在孤獨地長大,但是你會發現蒙古寶寶是最堅強的、最獨立的。
或許有人覺得美國寶寶和日本寶寶從小生活在現代 社會 中,生活富足,精神富足,但是他們缺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體驗。
社會 、生活、文化環境的不同決定了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不同,也就決定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這才形成了一個個千差萬別的獨立個體,才構成了這個精彩的世界,真的很難說哪種才是最好的養育方式。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為每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無論接受什麼樣的養育,最終他們都堅強地站起來,踏出燃滲賀了人生的第一步,將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因非洲寶寶和蒙古寶寶比較粗放,裸露的部分較多,因此無法放太多照片,感興趣的可以自己看看紀錄片——《陽光寶貝》。
#21天圖文打卡挑戰第二期# # 育兒 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