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日本來中國的人叫什麼
❶ 唐朝時日本高僧來中國求法
有非常多的僧人在唐朝至宋朝時期來華求法。現在日本的和服、古典建築等都融合了當時唐朝的文化,當時先後有幾百位日本升人來華求學,同行的還有工匠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醫學、建築、工藝、商貿、軍事等。
唐貞元二十年(804),最澄、空海奉敕到中國求法。回國後,最澄在比睿山創立日本天台宗,成為台密的創始人;空海在高野山創立日本真言宗,後被稱為「平安二宗」。其後密教大盛,主要流行於貴族之間。平安朝日本佛教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要使本國固有的神祗崇拜,與外來的崇拜佛、菩薩相融合,即所謂「神佛習合」思想。在佛寺的境內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內也可以建佛寺,神號與佛號一致。這種思想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神佛分離」臘埋之說後才結束。另一種是對教理深奧流傳於貴族中的天台宗與真言宗等表示不滿,凈土思想漸次普及,以至後來產生了凈土宗、真宗、禪宗、日蓮宗等許多宗派。
中國晚唐時期,禪宗極盛,然尚未正式傳入日本。9世紀時,嵯峨帝皇後桔氏特派僧慧萼來華延請齊安。齊安推薦高足義空應請。義空率法弟道昉東渡,初住京都東寺,後為檀林寺開山,數年後回國。此後,日本到中國的名僧有芿然、成尋、俊芿等。俊芿為京都泉涌寺開山,真言律宗之祖。
這一時期日本佛教受盛唐影響,多在名山建立寺院,即「山嶽佛教」。佛教的任務是祈禱國家平安,從政教合一轉變為政教並立,並逐漸日本化。最澄的天台宗已是台、密、禪、律的「四宗合一」、「圓密一致」。空海的《十住心論》對佛教本身來說也是一種發展。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殲困,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在6次東渡日本中,鑒真等人遇到許多挫折,第一次東渡前,將和鑒真同行的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結果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後接連失敗,第五次東渡最為悲壯。那一年鑒真已經60歲了,船隊從揚州出發,剛過狼山(今江蘇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風巨浪,在一個小島避風。一個月後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島時,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時,風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飲海水度日,最後抵達海南島南部靠岸。歸途中,鑒真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輪改螞,雙目失明。
鑒真手跡《請經書帖》
鑒真最後一次東渡也並非一帆風順。正當船隊揚帆起航時,一隻野雞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頭。鑒真認為江灘蘆葦叢生,船隊驚飛野雞不足為怪,而日本遣唐使卻認為不是吉兆,於是船隊調頭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歷盡艱險到達日本。鑒真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生鑒定葯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鑒真死後,其弟子為他製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
❷ 唐朝時日本開往中國的船上面的人物被稱為什麼
唐朝時日本開往中國的船上面的人物被稱為:遣唐使。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為著名。日本政府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餘人。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告豎等,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評價:
遣唐使們在航海技術未發達時,乘坐簡易的使船,為了完成任務拚命地來到中國。遣唐使團內有很多成員,他們各自擔任不同的工作,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遣唐使們在中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成歸國的人給日本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影響,還促進了中日的貿易往來。另外,也有很多的遣唐使留在了中國,為唐朝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鎮橘這謙虛好學,不畏困苦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以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在現御友團在如此發達的科技下,跟以前相比我們有著各種方便與優勢,因此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同締造一個和諧共進的社會!
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是先進的、並為人類的文明發展有所貢獻的科學文化知識,不管是古今中外,也不管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都不應排斥。而應抱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善待善學善取善用,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光和襟懷,正確對待那無法避免的文化沖突問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❸ 唐朝時有哪些外國人在中國做官
唐朝有個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曾擔任唐朝的秘書蠢咐監監正。武周時期那個專門研究刑訊逼供的將軍索元禮就是波斯人。
❹ 唐朝和明朝有哪些著名的日本入唐僧人及其貢獻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698—770) ,日本奈良時代入唐留學生。名一作「仲麿」,入唐後始稱漢名「仲滿」,後改朝衡、晁衡。一說生於701年。開元五年(717,養老元年)隨遣唐使使舶赴唐,同行有玄昉、吉備真備等。同年九月到達長安入太學學習。後中進士第,在唐,歷任司經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秘書監兼衛尉卿。工詩文,與大詩人王維、儲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賜名晁衡。二十一年,請東歸,玄宗未許。天寶十二載(753),隨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東歸,途中遇暴風,漂流至安南。十四載,輾轉再返長安。時誤傳其遇難,李白曾有《哭晁卿詩》以悼之。後歷官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官終潞州大都督(從二品)。滯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歲客死長安。詩作存於《全唐詩》中。《古今集》載其和歌一首,為在唐思鄉之作,後被選入《百人一首》。《大日本史》卷116有傳。
哭晁卿衡
唐五代• 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越劇劇目
新編歷史故事劇。韓義、南薇、金笳編劇。1979年為慶祝中國西安和日本奈良建立友好城市而作。事見日本《望江詩》和《人民中國》阿倍仲麻呂故事。
寫唐時日本詩人阿倍仲麻呂,奉命遣唐留學,因勤奮好讀,精通漢文,唐玄宗愛之,授以秘書監之職,取名晁衡。適揚州高僧鑒真應邀赴日傳授佛法,阿被命作唐朝使節訪日,與鑒真同船東渡。不料中途坐船翻沉,漂流安南,鑒真抵日,阿於明州(今寧波)養傷。聞安祿山反叛,深為氣憤,重返長安,為義軍收復洛陽、長安做出了貢獻。平亂後,阿仍於唐供職,迎來了新的日本使節,增強了中日兩國的友誼與文化往來。
❺ 唐朝日本來華的僧人是什麼僧麻呂
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官方坦皮洞先後十多次派人來華,隨行的還有僧人和留學生,空海、阿倍仲麻讓枯呂和吉備真備是其中的代表握和人物.
故答案為:空海;吉備真備.
❻ 唐代時哪個國家派往中國進行學習的人稱為遣唐使
日本和朝鮮,當時的朝鮮叫做新羅,從隋朝時日本就已經派遣遣隋使,但隋朝短命,後唐朝建立之後又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制度文化,典籍,技藝,,後由於唐朝內亂,遣唐使的次數逐年下降,人員也下降許多,在唐朝時間也逐漸縮短,新羅統一朝鮮後,也派遣學生赴唐學習,
日本的著名人物有,吉備真備,阿伂仲麻侶,等等,這些鋒缺遣唐使,是大化革新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著,促進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日本的社會進盯喚步與發展,更促進了日本的封銀則辯建化,加快日本封建化過程,
新羅的著名人物有崔志遠等,作用與日本的遣唐使作用相同,也不細表。
特別提的崔志遠,由於他在揚州任官,揚州現在有崔志遠的紀念館,在韓國,崔志遠也有很高的地位,每年都有韓國崔氏後裔,來揚祭拜,
❼ 唐朝時,日本經常派出使者來中國學習,我們把這些使者叫做什麼
遣唐使,遣隋使
❽ 唐朝貞觀年間有些什麼曰本人東渡到中國
阿倍仲麻呂(698—770年),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❾ 唐朝時,中國、日本的留學生都稱為什麼
就叫留學生。留學生一詞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留學生」這個詞是日本人創造的。
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史來中國。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因而難以更好地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史起,就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
所謂「留學生」就是當遣唐使等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後來,「留學生」這個詞就一直沿用下來,其語義也有了變化發展:凡是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都稱作「留學生」。
給你提供一個證據: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一八四十九 倭國 記載:
「貞元二十年,遣使來朝,留學生橘免勢、學問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國使判官高階真人上言:「前件學生,藝業稍成,願歸本國,便請與臣同歸。」從之。開成四年,又遣使朝貢。 」
❿ 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被稱為什麼
當時被稱為遣唐使。
遣唐使
【拼音】:qiǎn táng shǐ
【解釋】:1.日本派遣至我國唐朝的使節。公元630-895年間,遣唐使到達唐朝者共十四次(一說實為十三次)。使團人員搭橋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及工帆枝中作人員,一次人數往態山往多至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