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蟲病病源是什麼
㈠ 血吸蟲病是怎麼得的
血吸蟲病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且第一感覺就是這個病有點可怕。血吸蟲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通過傳染源傳播,是非常可怕的流行性疾病。血吸蟲病主要傳染源就是血吸蟲病人的糞便,因為他們的糞便中是含有活卵病菌,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皮膚,水還有粘膜。血吸蟲易感群體是人和動物。這是一種慢性的寄生蟲疾病,范圍廣,發病群體較為普遍。
溫馨提示大家,如果是得血吸蟲病羨明,在護理的時候要避免直接接觸病人及其代謝物,處理好患者的排泄物等,做好防護措施及污水處理,避免二次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均衡營養,增強抵抗力。
㈡ 感染與傳染病學日本血吸蟲病
【概述】
日本血吸蟲病是日本血吸蟲寄生於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籍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變是蟲卵沉積於腸道或肝臟等組織而引起的蟲卵肉芽腫。急性期有發熱、肝腫大與壓痛,腹痛、腹瀉、便血等,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腫大或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晚期表現主要與肝臟睜野門靜脈周圍纖維化有關,臨床上有巨脾、腹水等。
日本血吸蟲病在我國流行歷史悠久,據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屍與湖北江陵西漢男屍體內發現血吸蟲卵的事實,證明2100餘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建國初期調查證明在我國長江流悄早襪域及其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和上海等12個省、市、自治區共373個縣(市)流行;釘螺面積達148億m2;12省區累計查出病人1200多萬,其中有症狀者約40%、晚期病人約為5%,受威脅的人口在1億以上;查出病牛120多萬頭。經過30多年的防治,我國血吸蟲病流行狀況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至1988年止,已有上海、廣東、福建兩省一市達到消滅血吸蟲病的標准,全國有263個縣(市)達到消滅或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標准,有110縣(市)仍處於流行狀態;全國有螺面積34.6億m2;查出病人43.5萬,急性感染4,441例。但近年來,釘螺面積呈徘徊、增加趨勢;急性感染增長,晚期病人不斷出現;部分地區流行較嚴重。疫情回升。血吸蟲病的流行態勢值得重視。
【病因】
日本血吸蟲主要寄生於腸系膜下靜脈內。雌雄異體,雌蟲12~28×0.3mm大小,雄蟲較粗短(10~20×0.55mm),其腹吸盤後體兩側向腹面卷折,形成一溝槽(抱雌溝),雌蟲即居留其中。兩性成蟲體表具細皮棘,表皮層經常脫落,由細胞體形成的膜結構不斷輸送至皮層予以更新,被認為是逃避宿主免疫攻擊機理之一。蟲體逆血流移行至腸粘膜下層靜脈末梢中交配產卵。一條成熟雌蟲日可產卵1000~3000個(為曼氏和埃及血吸蟲的10倍)。蟲卵70~100×50~80μm大小,呈卵圓形或圓形,有一短小側棘。蟲卵產出後沉著於組織內,發育至成熟約需11d,成熟後至死亡歷時10~11d.隨糞便排出的蟲卵入水後,在適宜溫度(25~30℃)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間宿主釘螺,在螺體內經母胞蚴和子胞蚴兩代發育,7周後即不斷有尾蚴逸出,平均每天逸蚴70餘條。尾蚴在水面浮游,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從皮膚(或粘膜)侵入宿主皮膚後,脫去尾部形成童蟲。童蟲隨血流經肺靜脈人左心室至主動脈,隨體循環經腸系膜動脈、終而進入門靜脈分支中寄生,發育至15~16d,雌雄童蟲開始合抱、移行至腸系膜下靜脈發育成熟,交配產卵。
日本血吸蟲在自然界有廣泛的動物貯存宿主,如牛、豬、羊、馬等。
【流行特徵】
日本血吸蟲首先在日本發現。除我國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也有本病流行。台灣省的日本血吸蟲蟲株與大陸者不同,只能在動物體內發育成熟,在人體內則不能。根據地理環境、釘螺分布和流行病學特點,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水網型 主要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平原,包括上海市郊各縣和江浙附近地區。釘螺沿河溝呈網狀分布,居民大多因生產或生活接觸疫水而感染。
2.湖沼型 流行最為嚴重,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兩岸及其鄰近湖泊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釘螺呈大片狀分布,有螺洲灘冬陸夏水,種植蘆葦,有利於釘螺孳生,有螺面積大。居民啟激常因防洪搶險、打湖草、捕魚摸蟹、游泳等感染,易引起急性血吸蟲病。此外,耕牛在湖沼地區放牧常易被感染而成為本病重要傳染源。
3.山丘型 釘螺沿山區水系自上而下呈線狀分布。地廣人稀,病人較少而分散。大山區是指以川、滇兩省為主體的高原山丘。高原山區可分為高原平壩和高原峽谷兩種類型。高原平壩地區主要傳染源為居民,而高原峽谷區家畜,特別是耕牛為主要傳染源。
(一)傳染源 本病的傳染源為病人和保蟲宿主,視不同流行區而異。在水網地區主要傳染源為病人。在湖沼地區,除病人外,耕牛與豬亦為重要傳染源。在山丘地區,野生動物如鼠類也可作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糞便入水、釘螺的存在和接觸疫水是本病傳播的三個重要環節。
1.糞便入水 糞便污染水源方式有河邊洗刷馬桶、稻田採用新糞施肥、糞船行水等,病牛隨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
2.釘螺的存在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故僅有釘螺存在處,可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分布於我國的釘螺為湖北釘螺,其殼口有角質厴片,水陸兩棲,多孳生於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隱蔽的灌溉溝和湖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溫下降深入地面下數厘米蟄伏越冬。釘螺活動范圍有限、速度緩慢,但可附著於水面漂浮物體上,通過牛蹄或草鞋夾帶等擴散至遠處,使孳生范圍擴大。釘螺感染的陽性率以秋季為高。
3.接觸疫水 居民因生產(捕魚摸蟹、割湖草、種田等)或生活(洗澡、洗手洗腳、游泳等)接觸疫水而感染。飲用生水,尾蚴亦可從口腔粘膜侵入。清晨河岸草上的露水中也可有尾蚴,故赤足行走也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對血吸蟲普遍易感。患者以農民、漁民為多。男多於女。5歲以下兒童感染率低,感染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但以15~30歲青壯年感染率。夏秋季感染者最多。感染後可有部分免疫力,重復感染經常發生。兒童及非流行區人群一旦遭大量尾蚴感染,易發生急性血吸蟲病。
【發病機制】
自尾蚴侵入皮膚、經童蟲移行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後交配產卵,蟲卵沉積於腸道和肝臟等組織內,日本血吸蟲生活史的這四個階段對宿主均可造成損害。但尾蚴、童蟲和成蟲引起的病變均為一過性、或較輕微,病變主要由其蟲卵引起。
曼氏和埃及血吸蟲蟲卵肉芽腫的形成已公認可能主要是由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遲發型變態反應)的結果。由成熟蟲卵中毛蚴釋放的可溶性蟲卵抗原(SEA)滲透至周圍的宿主組織中,致敏宿主淋巴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致敏T細胞及其釋放的各種細胞因子在蟲卵肉芽腫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參與作用的細胞因子有CD4+T細胞亞型Th1釋出的IL-2與IFN-r,Th2釋出的IL-4、IL-5和IL-10等;巨噬細胞釋放的TNF-α和IL-1以及其他細胞因子如纖維生成因子、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日本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某些方面雖與曼氏血吸蟲者相似,但有許多獨特之處,如:日本血吸蟲產卵量為曼氏血吸蟲的10倍、蟲卵多成簇地聚集沉著在宿主組織內,不同於曼氏血吸蟲蟲卵的單個沉著;急性期肉芽腫易液化呈膿腫樣損害、浸潤細胞以多形核粒細胞為主;在肉芽腫及門脈周圍炎症區中可見較多的漿細胞,在感染過程中肉芽腫致敏B細胞並能合成抗SEA抗體,蟲卵周圍出現嗜伊紅放射樣棒狀物(HoeppLi現象);由於大量蟲卵在組織內成堆沉積,故所形成的肉芽腫較大,其周圍細胞浸潤亦多,細胞組成與曼氏血吸蟲蟲卵肉芽腫者有所不同。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血清中循環免疫復合物與嗜異抗體的檢出率甚高,故急性期患者是體液與細胞免疫反應的混合表現,而慢性與晚期患者的免疫病理變化則屬於遲發型變態反應。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纖維化是在肉芽腫基礎上形成的,SEA、巨噬細胞和T細胞均可產生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的淋巴因子、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蟲卵肉芽腫反應對宿主既有利又有弊:通過肉芽腫形成,將蟲卵破壞和清除,蟲卵內毛蚴逐漸皺縮、變性,繼而崩解或完全消失,蟲卵鈣化;此外,肉芽腫的形成,可能將滲出的抗原物質局限於蟲卵周圍,從而減少免疫復合物引起的全身性損害,為其有利的一面。但宿主對蟲卵抗原過度的免疫反應,可引起不良後果,不斷形成的肉芽腫及其隨後的纖維化實際上損傷和破壞重要臟器的功能,最終危及生命。因此深入探索蟲卵肉芽腫病變的控制因子,調節宿主的免疫應答,以達到控制病變的目的將是一值得研究的方向。
人體感染血吸蟲病後可獲得部分免疫力,乃一種伴隨免疫,即患者門脈血管內仍有成蟲寄生和產卵,但對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此種免疫力對體內成蟲則無損。已證明血吸蟲皮層表面有宿主抗原復蓋,能逃避免疫攻擊,因而能長期寄生於宿主體內。動物實驗證明,對血吸蟲尾蚴再感染的抵抗力除取決於體液免疫所產生的抗體外,其主要效應細胞為嗜酸粒細胞,兩者協同作用可殺死入侵皮膚的童蟲,故為抗體依賴性嗜酸粒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㈢ 血吸蟲病是怎麼來的
引起人的血吸蟲病的亮衫病原體主要分為五種,咱們國家主要是日本血吸蟲的感染。血吸蟲病可以有急性的、慢性的、異型性的臨床表現。
血吸蟲感染以後可以引起不同的臨畢鍵數床症狀,主要是根據蟲卵定殖的部手首位不同,會引起不同的臨床症狀。
急性的血吸蟲感染會有急性的症狀,比如說發熱,還有對應的臟器一些臨床症狀,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症狀。
㈣ 日本血吸蟲病原體是原蟲還是蠕蟲
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引起的寄則氏攔生蟲病。它寄生在人的門靜脈內,雌蟲在腸壁小靜脈內產卵。蟲卵進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鑽入釘螺體內發育為尾蚴,而後離開釘螺在水中浮游當人們在水中勞動、洗澡、洗腳、游泳時,尾蚴即可鑽進皮膚,隨血流到達腹腔的門靜脈內定居,發育為成蟲。
本病起病較急,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食慾不振和肝脾輕度腫大。反復多次感核培染血吸蟲,大多表現為慢性血吸蟲病。輕者無自覺症狀。重者常腹痛、腹瀉和粘液血便,並有不同程度貧血、消瘦、營養不良、肝脾腫大。晚期病人出孫胡現肝硬化、腹水及門靜脈高壓症。病人常因肝功能損害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兒童得病以後,還會影響生長發育、身材矮小。女性出現月經失調和不育。
治療血吸蟲病的葯物有銻-273、血防846、酒石酸銻鉀、呋喃丙胺等。晚期血吸蟲病有門靜脈高壓和巨大脾臟時可作手術治療。
㈤ 為什麼日本血吸蟲病是由蟲卵引起
日本血吸蟲尾蚴引起的皮膚症狀主要是由於尾蚴的移行造成機械性損銷橋害以及代謝產物或死後的崩解產物引起炎症反應。大量蟲卵在組織內成堆沉積,形成的肉芽腫,引起周圍有大量單核細胞(漿細胞)與中性粒細浸潤。在日本血吸蟲蟲卵肉答亂芽腫中可檢清斗檔測出高濃度可溶性蟲卵抗原。蟲卵周圍有嗜酸性輻射樣棒狀物,系抗原與抗體結合的免疫復合物,稱為Hoeplli現象。
㈥ 血吸蟲病的病因
1.傳染則明指源
日本血吸蟲患者的糞槐枝便中含有孫配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皮膚,黏膜與疫水接觸受染。
3.易感性
人與脊椎動物對血吸蟲普遍易感。
㈦ 血吸蟲病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血吸蟲病的發病機理
- 5 血吸蟲病的病理改變
- 5.1 尾蚴及童蟲所致損害
- 5.2 成蟲所致損害
- 5.3 蟲卵所致的損害
- 6 流行病學
- 7 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
- 8 血吸蟲病的並發症
- 9 血吸蟲病的診斷
- 9.1 急性血吸蟲病
- 9.2 慢性血吸蟲病
- 9.3 晚期血吸蟲病
- 10 輔助檢查
- 10.1 病原診斷
- 10.2 免疫診斷
- 10.2.1 皮內試驗(intradermal test,IDT)
- 10.2.2 檢測抗體
- 10.2.3 檢測循環抗原
- 11 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
- 11.1 抗蟲治療
- 11.1.1 急性血吸蟲病
- 11.1.2 慢性血吸蟲病
- 11.1.3 晚期血吸蟲病
- 11.1.4 吡喹酮的副作用
- 11.1.5 左旋吡喹酮
- 11.2 腦型血吸蟲病治療
- 11.3 對症治療
- 11.4 治癒標准
- 12 血吸蟲病的預防
- 13 參考資料
- 附:
- 1 治療血吸蟲病的方劑
- 2 治療血吸蟲病的中成葯
- 3 血吸蟲病相關葯物
1 拼音
xuè x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schistosomiasis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schistosomiasis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10)]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WS 261—2006 血吸蟲病診斷標准]
3 概述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1][2])是指感染血吸蟲所致的寄生蟲病[1][2]。是一種人和動物都能受傳染的寄生蟲病[3]。在我國特指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疾病[4]。
血吸蟲病屬於我國丙類傳染病,需要報告疫情[3]。
長江流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群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通常在11~20歲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後下降[3]。
血吸蟲病流行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復雜,成蟲寄生在人、牛、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的血液中,蟲卵從宿主的糞便中排出,蟲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鉆進釘螺體內寄生,釘螺被稱為中間宿主;一條毛蚴在釘螺體內可發育、繁殖成上萬條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後在淺表的水面下活動,遇到人或哺乳動物的皮膚便鉆入人體內,進入血液,使人或動物感染血吸蟲[3]。有尾蚴的水稱為疫水[3]。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復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於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范疇內。
4 血吸蟲病的發病機理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宿主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肉芽腫反應將蟲卵破壞清除,並能隔離和清除蟲卵釋放的抗原,減少血液循環中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和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破壞了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接的疤痕,導致干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組織血管內形成,堵塞血管,破壞血管結構,導致組織纖維化,這類病變主要見於蟲卵沉積較多的器官,如肝和結腸。在肝內,蟲卵肉芽腫位於門脈分支終端,竇前靜脈,故肝的結構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重度感染患者,門脈周圍出現廣泛的纖維化,肝切面上,圍繞在門靜脈周圍長而白色的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稱干線型纖維化(pipestem fibrosis),是晚期血吸蟲病特徵性病變。
5 血吸蟲病的病理改變
5.1 尾蚴及童蟲所致損害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伴有出血、水腫,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實驗證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細胞被動轉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種(初次接觸尾蚴),也可產生尾蚴性皮炎。說明這種免疫應答在早期是抗體介導的。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5.2 成蟲所致損害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5.3 蟲卵所致的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隨著病程發展,卵內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漸消失,壞死物質被吸收,蟲卵破裂或鈣化,其周圍繞以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異物巨細胞,最後類上皮細胞變為成纖維細胞,並產生膠原纖維,肉芽腫逐漸發生纖維化,形成疤痕組織。
6 流行病學
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於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長江流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3]。
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群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通常在11~20歲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後下降[3]。
在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中,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是叄個重要的環節。
7 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
根據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狀態、營養狀況、治療是否及時等因素不同而異。日本血吸蟲病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叄期。當尾蚴侵入皮膚後,部分患者局部出現丘疹或蕁麻疹,稱尾蚴性皮炎。當雌蟲開始大量產卵時,少數患者出現以發熱為主的急性變態反應性症狀,常在接觸疫水後1~2月出現,除發熱外,伴有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糞便檢查血吸蟲卵或毛蚴孵化結果陽性,稱急性血吸蟲病。然後病情逐步轉向慢性期,在流行區,90%的血吸蟲病人為慢性血吸蟲病,此時,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和不適,也可能不定期處於亞臨床狀態,表現腹瀉、糞中帶有粘液及膿血、肝脾腫大、貧血和消瘦等。一般在感染後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開始發生晚期病變。根據主要臨床表現,晚期血吸蟲病可分為巨脾、腹水及侏儒叄型。一個病人可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表現。在臨床上常見是以肝脾腫大、腹水、門脈高壓,以及因側支循環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靜脈曲張為主的綜合征。晚期病人可並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嚴重症狀而致死。兒童和青少年如感染嚴重,使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及其他因素可影響生長發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因肝纖維化病變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並且對治療反應甚差,從而導致臨床上難治的晚期血吸蟲病。
8 血吸蟲病的並發症
異位損害或異位血吸蟲病。
9 血吸蟲病的診斷
血吸蟲病的診斷包括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兩大部分。病人的確診需要從糞便中檢獲蟲卵或孵化毛蚴,隨著血防工作深入開展,糞檢蟲卵的難度日增,因而不斷改進檢查方法,同時提出一系列血清學診斷方法,這些方法日趨完善,簡便有效。
9.1 急性血吸蟲病
[3]
a)發病前2~3周有疫水接觸史。
b)發熱、肝大、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為主要特徵。患者伴有腹脹、腹瀉。
c)糞便檢查血吸蟲卵或毛蚴陽性。
d)血吸蟲血清免疫反應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9.2 慢性血吸蟲病
[3]
a)居住流行區或有疫水接觸史。
b)無症狀或腹痛、腹瀉,肝臟腫大。
c)糞便檢查血吸蟲卵或毛蚴陽性;或直腸活檢發現活血吸蟲卵。
d)無血吸蟲病治療史或治療三年以上者,血吸蟲血清學檢查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9.3 晚期血吸蟲病
[3]
a)長期反復疫水接觸,或明確血吸蟲病治療史。
b)臨床:門脈高壓或侏儒症或結腸肉芽胂表現。
c)糞檢找到蟲卵。
d)血吸蟲病血清學檢查陽性。
a)+b):疑似病例;a)+b)+c):確診病例;a)+b)+d):臨床診斷。
10 輔助檢查
10.1 病原診斷
從糞便內檢查蟲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蟲卵。有:⑴直接塗片法:重感染地區病人糞便或急性血吸蟲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檢查到血吸蟲蟲卵,方法簡便,使蟲卵檢出率低。⑵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陽性檢出率。⑶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蟲蟲卵計數。⑷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人腸壁組織增厚,蟲卵排出受阻,故糞便中不易查獲蟲卵,可應用直腸鏡檢查。
10.2 免疫診斷
10.2.1 皮內試驗(intradermal test,IDT)一般皮內試驗與糞檢蟲卵陽性的符合率為90%左右,但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與其他吸蟲病可產生較高的交叉反應;並且病人治癒後多年仍可為陽性反應。此法簡便、快速、通常用於現場篩選可疑病例。
10.2.2 檢測抗體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異性抗體,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檢者未經病原治療,而特異性抗體呈陽性反應,對於確定診斷意義較大;如已經病原治療,特異性抗體陽性,並不能確定受檢者體內仍有成蟲寄生,因治癒後,特異性抗體在體內仍可維持較長時間。目前檢測抗體的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環卵沉澱試驗(circun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通常檢查100個蟲卵,陽性反應蟲卵數(環沉率)等於或大於5%時,即為陽性。糞檢血吸蟲卵陽性者,COPT陽性率平均為97.3%(94.1%~100%)。
2)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糞檢血吸蟲蟲卵陽性者與IHA陽性符合率為92.3%~100%,正常人假陽性率在2%左右,與肺吸蟲、華支睾吸蟲、旋毛蟲感染者可出現假陽性反應。IHA操作簡便,用血量少,判讀結果快,目前國內已廣泛應用。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此試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並且可反應抗體水平,陽性檢出率在95%~100%,假陽性率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療後半年至一年有50%至70%轉為陰性。
4)免疫酶染色試驗(immunoenzymic staining test,IEST):值得提出,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某些高科技和新方法被逐步引用到血吸蟲病的診斷和研究領域。例如免疫印漬技術(immunoblotting)又稱(western blot),是在蛋白質凝膠電泳和固相免疫測定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具有分子水平的免疫學新技術,有力推動了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的進展,它不但能對血吸蟲抗原的限定組分蛋白進行分析和鑒定,而且能用以診斷病人和區分血吸蟲病不同病期的新型血清學診斷方法。又如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McAb)的應用。採用特異的McAb純化血吸蟲抗原,用於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也可應用McAb檢測循環抗原,為血吸蟲病診斷提供新的途徑。
10.2.3 檢測循環抗原由於治療後抗體在宿主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其陽性結果往往不能區分現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易於評價療效。循環抗原是生活蟲體排放至宿體內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蟲體排泄、分泌或表皮脫落物中具有抗原特性,又可為血清免疫學試驗所檢出。從理論上講,CAg的檢測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反映活動性感染,而且可以評價療效和估計蟲種。
11 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
11.1 抗蟲治療
吡喹酮為治療血吸蟲病首選葯物[3]。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輕、口服、療程短等優點。
11.1.1 急性血吸蟲病吡喹酮總量120mg/kg,6天治療,一半劑量在第1、2天口服,第3~6天口服其餘一半劑量[3]。
兒童140mg/kg,分4~6次,共2~3d服完。服葯後多數患者體溫漸降,一般情況改善,8~9d後體溫完全正常,但有少數患者服葯後體溫反較服葯前升高,待療程結束後數日,體溫漸降至正常。
11.1.2 慢性血吸蟲病吡喹酮總量60mg/kg,分兩天服用,或40mg/kg,一日頓服[3]。
兒童70mg/kg,最高總劑量為3.0g,1天內分3次服;成人亦可用40mg/kg(體重超過60kg者,亦以60kg計)頓服。
個別年老體弱者,總劑量可減至35~40mg/kg,分2次服。
慢性血吸蟲病並發症需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治療[3]。
11.1.3 晚期血吸蟲病吡喹酮總量60mg/kg,分兩天服用,或40mg/kg,一日頓服[3]。
多數伴有各種加雜症。又因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後,葯物排泄慢,血濃度明顯升高,且維持時間較長,葯物劑量宜減少,通常可按總劑量35~40mg/kg計,頓服或1天分2次服完,並加強觀察,服葯期間宜停用利尿劑。
11.1.4 吡喹酮的副作用一般輕而短暫,不影響治療,不需特殊處理,停葯後自行消失。較常見的副作用有頭昏、頭痛、乏力、惡心、腹痛、腹脹等,偶有心悸、早搏、心電圖T波改變、心律紊亂、阿—斯綜合征,精神異常等,多數患者只有一種或數種反應、反應嚴重者應及時對症處理。
11.1.5 左旋吡喹酮左旋吡喹酮是吡喹酮的有效成分,其用量只需吡喹酮的一半,療效同吡喹酮,副反應少而輕。
11.2 腦型血吸蟲病治療
可用吡喹酮150mg/kg,分12份,2/d共6d。有癲癎者輔以抗癲癎葯物,有顱內壓升高者靜滴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多數能治癒。在治療過程中個別患者可發生顱內壓升高或腦疝,經脫水等搶救好轉後仍可繼續治療以完成療程。少數患者可能需手術治療,可在手術前或後加用吡喹酮治療。
11.3 對症治療
對症治療主要針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的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並發症治療[3]。
11.4 治癒標准
經徹底治療後,2~3個月內不發生臨床症狀或體征,以及糞便檢查無蟲卵即為治癒。
12 血吸蟲病的預防
疫區需要開展「滅螺」、「管糞」活動,注意個人防護[3]。
1.查治病人、病牛、消滅傳染源
2.控制和消滅釘螺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媒介宿主。因此,要想消滅血吸蟲病,就必須消滅釘螺。為了保證血吸蟲病流行區居民的飲用水安全,防止血吸蟲感染,應該採取措施排除或殺滅水中的尾蚴。漁民、船民和其他一些流動人群,以及沒有條件建造自來水或打水井仍然飲用溝、渠、河塘水的居民,可將水燒熱至60度以上,即可殺死水中的尾蚴。將2片漂白精片搗碎、加入1擔水中,攪勻,15分鍾即可使用。或者在1擔水中加入生石灰12.5克,攪勻,30分鍾後便能達到滅蚴的效果。也可將疫水盛放在容器中,靜置48小時以後使用。
3.加強糞便管理,搞好個人防護
13
㈧ 日本血吸蟲的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於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中國則見於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十三個省、市、自治區的三百三十三個縣市。台灣的日本血吸蟲未見有人體感染。本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環節:
(一)傳染涁日本血吸蟲患者的糞便中含有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船戶糞便直接下河以及居民在河邊洗刷馬桶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隨地大便,河邊糞坑及用未處理的新鮮糞便施肥,被雨水沖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蟲卵,隨糞便排出,污染水源。
釘螺:為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是本病傳染過程的主要環節。釘螺喜棲在近水岸邊,在湖沼地區及蘆灘窪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區孳生於土質肥沃,雜草叢生,水流緩慢的潮濕蔭蔽地區,溝渠最多,岸邊次之,稻田中最少。釘螺感染率以秋季為最高。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皮膚,粘膜與疫水接觸受染。多通過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魚捉蟹,飢攜緩赤足經過釘螺受染區等方式感染。尾蚴侵入的數量與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的時間長短和次數成正比。有時因飲用疫水或漱口時被尾隱消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三)易感性 人與脊椎動物對血吸蟲普遍易感,流行區以學齡兒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後爛模逐漸下降,此與保護性免疫力有關。
㈨ 日本血吸蟲病經什麼感染
日本血吸蟲寄生於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籍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變為蟲卵沉積於腸道和肝臟等組織而引起的蟲卵肉芽腫。急性期有發熱、肝腫大與壓痛,腹痛、腹瀉、便血等,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腫大或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晚期表現主要與肝臟門靜脈周圍纖維化有關,臨床上有巨脾、腹水等。有時可發生血吸蟲病異位損傷。本病的傳染源為病人和保蟲宿主。糞便入水、釘螺的存在和接觸疫水是本病傳播的三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