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日本兵佔領榮成
『壹』 威海衛戰役
威海衛戰役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1894年年底,為了能在將來的談判中對清政府進行更大的勒索,日本決定發動新一輪的軍事進攻。1895年1月,日軍兩萬人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偷襲威海衛炮台,並以軍艦封鎖東、西港口。由於李鴻章避戰求和,陸上防備亦未加強,威海衛最後失守。北洋海軍困守劉公島之後,廣大士兵仍然積極抵抗。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脅逼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於2月11日自殺。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彎伏維新時期的一系列改革,軍國主義成為明治政府時期的基本國策。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逐漸實現「脫亞入歐」的目標,到十九世紀末已經步入帝國主義國家之列,綜合國力迅速強大的日本由於國內市場狹小資源短缺對外掠奪和擴張的野心迅速膨脹。於是地大物博,軟弱落後的中國就成為日本所覬覦的對象。1880年到1893年,日本軍費支出由19%猛增到30%,日本的軍事力量迅速增強,為對外侵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力支持。
早在1887年,威海衛海防工程開工之時,日諜就前來窺探搜集情報,同年,日本參謀部就已經制定出《征清方略》,提到「以威海衛為根據地,侵入直隸灣,轟擊沿岸炮台及其他要地,以援助陸軍部隊進攻北京」,由此可見威海衛戰役的發生並非偶然。1888年10月,北洋海軍在威海衛正式成立,綜合實力世界第四,亞洲第一,名噪一時。12月份,日本參謀部密令海軍大尉關文炳到達威海刺探相關情報長達70天,並在搜集相關情報後寫了一份《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提出「欲占威海衛必先取此灣為基地」明確表示榮成灣是最理想的登陸地點。這受到參謀部的高度重視,多年以來多次派遣間諜考察榮成灣具體情況,《成山衛志》《倭島村志》都有記載。日本間諜在刺探到大量情報後,繪制了《威海設防圖》。北洋海軍建成後,再無添置,逐漸衰落下去,這些信息都已經被日本人所獲得。1890年日本內閣埋敏攜首相山縣有朋公然拋出「大陸是日本的生命線」的就職演說,之後又逐漸演變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日本為了為了實現其所謂的「八紘一宇」的目標為侵略中國選擇了一個理想的跳板——朝鮮。日本對中國的藩屬國朝鮮進行內政干預和經濟侵略,強迫朝鮮的大米輸往日本引發朝鮮國內「東學黨」農民起義,清政府派兵入朝平息了起義。
隨後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鮮牙山口外擊沉清朝運兵船「高升號」同時聯合艦隊在旗艦「吉野號」帶領下率先攻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挑起豐島海戰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開始,清政府被迫宣戰,由於腐敗無能准備不足,清軍一路敗退。黃海大戰,清軍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損失了「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五艘軍艦,北洋大臣李鴻章指令「避戰保船」,北洋艦隊最後退守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此時,北洋海軍的主力鐵甲艦「定遠」和「鎮遠」尚存。當時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度對外擴張掠奪,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朝鮮和中國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認可與支持。
起因:黃海大戰之後,日本取得了黃海的控海權,李鴻章指令「避戰保船」,北洋海軍在旅順港口做了2個多月修整,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一直退守在旅順港的行為十分不滿,電令丁汝昌:「率定鎮等出巡威灣旅一帶」並責問丁拿衫汝昌:「現船全數伏匿,將欲何為?」旅順港口狹小,如果北洋水師停留在港內,日軍封堵住港口勢必對於北洋水師出海作戰不利,李鴻章致電丁汝昌,「即使船塢淪陷,船斷不可全毀」,於是1894年11月13日丁汝昌帶領北洋水師離開了旅順港,11月14號退守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在駛入威海衛軍港時,鎮遠觸礁,嚴重損傷,連續修理一個月也沒有完全修好,失去了出海作戰的能力,鎮遠和定遠是一對姊妹艦,作戰可以成為掎角之勢,相互配合,鎮遠不能夠出海作戰,這對北洋艦隊的作戰能力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貳』 甲午戰爭經歷的四次戰役是什麼
中日甲午戰爭經歷的四次戰役按照時間排序分別為: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海戰。
一、平壤戰役:1894年8月發生在朝鮮境內平壤之戰是中日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炳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可惜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於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
二、黃海海戰: 1894年7月25發生在我國境內黃海北部海域的黃海海戰是我國歷史上較著名的戰役,尤其是清朝北洋水師的丁汝昌、林泰曾、劉步蟾等將領的英勇事跡,鼓勵著後代的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斗燃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6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
三、遼東半島戰役:1894年10月24日發生在我國遼東半島的遼東半島戰役,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這場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英、美等國支持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自1894年10月24日開始,到1895年3月9日結束,歷時近5個月,中經鴨綠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最後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結束。
四、威海衛海戰: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佔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佔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共計2.5萬餘人。
1895年1月20日-25日,日本山東作戰軍3萬餘人在山東榮成灣成功登陸,迅速攻佔榮成縣城。由於山東巡撫李秉衡意在與北洋大臣李鴻章掣肘,此前山東省僅僅派出不足2000名民夫防守榮成沿海,形同虛設。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1月20日晨,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須島登陸,佔領榮成。經過在威海衛境內的空虧虛清朝軍隊、膠東民眾與日本侵略軍的數次戰斗,2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以日軍佔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五、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由於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清朝軍隊大敗和軟弱腐敗,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和美國顧問科士達等隨員100多人,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訂屈辱的「馬關條約」空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我國遼東半島、台灣省、澎湖列島等地(後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賠款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由「馬關條約」的簽定,而告甲午戰爭結束。
『叄』 中日甲午之戰是如何爆發的
中日甲午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清朝末期,統治階級腐朽沒落,東西方列強都將手伸向中國。日本早就對中國朝鮮窺視已久。中國對日本的野心也有所察覺,中法戰爭後也積極建立水師。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6月8日抵朝。日本以欺詐手段誘使清軍入朝,後以此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7月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成立傀儡政府。25日,日本軍方突襲清軍。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時,日本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8月上旬,清軍總兵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的率軍兵分四路抵達朝鮮平壤。8月中旬,日本向朝鮮增兵,並伺機攻佔中國奉天(沈陽)以及遼東半島。9月初,日軍兵分四路向平壤推進。9月15日,日軍攻入平壤,葉志超等棄城而逃。26日,清軍全部退回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日軍在奪取朝鮮半島的同時,又將艦隊開赴黃海西部,取得黃海制海權。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艦隊護航赴朝鮮運兵船。9月17日,北洋艦隊在返航時遭到日軍戰艦襲擊,5艘艦被擊沉,4艘被擊傷。
清軍以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駐守鴨綠江。兵力呈一線部署,橘迅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九連城為主要防禦陣地。但防禦各部之間缺少協同,縱深內又沒有強大的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很快就攻破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繼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橋搶渡成功並攻取了虎山。其餘各部清軍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戰而逃。9月26日,日軍順利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同時,日軍第2集團軍在軍艦的掩護下,開始從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登陸持續十多天時間,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陷金州(今屬大連)。7日,日軍沒遇到任何抵抗便佔領大連灣。17日,日軍逼近旅順口。駐守旅順口的清軍經互不統屬,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攻打土城子,只有徐邦道總兵指揮軍隊抗擊。22日,日軍攻佔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1895年1月20日,在山東戰區的日軍從榮成龍須島登陸,很快佔領榮成。隨後兵分兩路包抄威海南幫炮台。30日,南幫炮台被攻陷。2月1日,日軍攻取威海衛城。之後,日軍水陸並進,攻打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人先後戰敗自殺。17日,清軍威海衛海軍基地被攻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遼東戰場自鴨綠江防線崩潰後,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岩、海城等地相繼淪陷。清政府為了挽回敗局,調兩江總督劉坤一指揮關內軍事,並以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多次反攻海城,接連受挫。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出擊,3月4日,攻佔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攻取營口,9日,攻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在遼東戰場全線潰敗。
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中日戰爭前,清政府與日本都有怎樣的作圓羨此戰方針?
日本戰前制定了海陸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主要的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的直隸(今河北)平原與清軍主力進行決戰,擊敗清軍主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並且海上作戰是派信決定此次戰事的關鍵。為此,又將作戰計劃分成兩期:首先以陸軍攻佔朝鮮,牽制清軍;海軍則相機與清海軍主力決戰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看海軍戰況決定下一步計劃。
而清軍在戰前沒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階級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戰前沒有一個專門的作戰機構,更沒有一個兼顧全局的戰略部署。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和日本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清政府向日本賠償軍費白銀2.3億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等,喪失了大量的國家主權。日本既佔領了台灣等島嶼,又獲得了2.3億兩的白銀。這些使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大了軍備。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清政府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推進了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肆』 威海衛戰役的戰爭過程
作戰計劃獲得明治政府批准,日軍大本營將原有軍隊改編,組成「山東作戰軍」,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下轄第二師團(包括第三旅團和第四旅團)、第六師團(包括第十一旅團)和混成旅第十二旅團,再加上軍兵站部等,總兵力達到25000人,日軍裝備、素養極高。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月20日,以大山岩為司令官的日軍在聯合艦隊25艘軍艦、16艘魚雷艇的掩護下,進攻威海衛東南10餘里處的榮成。
清軍僅在煙台以東的部隊就有43營,21000多人,但清軍陸軍缺乏訓練、裝備落後,而且駐扎分散,戰鬥力低下。榮成縣並無軍隊駐守,知縣楊承澤因海防吃緊,下令縣內士紳籌辦民團,稱榮成縣海防總團,但是隊伍沒有槍支,每人手持一根長矛,操練時各隨鼓點舞動,如同演戲一般。
,日軍艦曾經佯攻炮轟登州城,吸引清軍注意力,沒想到清軍根本沒有能力應付佯攻,日軍佯攻的牽製作用竟可悲地沒有起效,日軍登陸,登州帆碼守將則從倉庫里拖出一門名為「鎮海侯」的古董鐵炮,而這個古董竟然是三百年前的戚家軍所鑄造。日軍見佯攻不成便回軍撤退,被山東官員看作是古代神器發揮了作用,把倭寇嚇逃跑了。
日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榮成縣城,在榮成的電信局裡接到威海的一封電報,詢問日軍登陸情況,日本技師回電:「沒有一個日本人。」隨即切斷了煙台和威海之間的通信電線。潰敗下來的清軍逃至榮成縣城外,見大門緊閉,便繼續蜂擁西去。守城兵士見狀已經嚇破了膽,也打開城門西逃。眼見大勢已去,楊承澤跑到城裡躲了起來,幾天後稿轎顫逃往濟南。
威海衛通向榮成的道路,可分為從崮山-河東村-鮑家村-三官廟-溫泉寨-龍家村一線靠近海邊的北路,稱威海大道;從羊亭集-虎山-溫泉鍵敗湯-橋頭集-埠柳集一線的南路,稱為芝罘大道,至今這兩條路仍然是威海至榮成的交通要道。
1895年農歷大年初一,即西歷1月25日,日軍全部登陸算起,沿著芝罘大道的方向向威海挺近,沿途僅遇到微弱抵抗。1月30日,日軍對威海的南幫炮台發起了總攻。不到一天的時間,南幫的陸路炮台和海岸炮台陸續失守,其中的陸路摩天嶺炮台被日軍佔領後,用俘獲的大炮調頭轟擊我方陣地。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在攻下摩天嶺炮台、讓隨軍記者擺拍時,被北洋水師軍艦的精準一炮送上了西天。
日軍佔領威海南幫之後,本想從海邊大道直搗威海衛城,但受北洋艦隊的炮火封鎖,繞道西路進攻威海衛。中國守軍在極為有利的情況下,又主動撤退,日軍隨即轉敗為勝。清軍撤退軍官雖被正法,但威海衛城內已無清軍。
在威海衛的東北方向,還有北幫炮台,由於守將戴宗騫御兵無方,防守兵士幾乎逃散殆盡,實際上已無兵可守。北幫炮台被日軍攻佔。威海衛陸地全失,劉公島成為孤島,北洋艦隊處於日本海陸軍的合圍之中。
30日,日軍進攻南幫炮台,聯合艦隊也從海上封鎖港口,正面炮擊威海衛。30日下午南幫炮台失守,統領劉超佩逃至北岸。北幫炮台失守,北洋艦隊陷於日陸、海軍的夾擊之中。
1895年2月3日,日艦及占據南幫炮台的日軍水陸合擊北洋海軍,「定遠」中雷後擱淺,不久自毀,「來遠」、「威遠」、「寶筏」等相繼沉沒,擅自逃跑的12艘魚雷艇,皆被俘。日旗艦「松島」受重創,沉毀魚雷艇5艘。北洋海軍內的外國顧問英國人馬格祿、美國人浩威等,勾結部分貪生怕死清軍將領,公開威脅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得到陸路增援無望密報後,令各艦同時沉船,以免資敵,遭到抵制,旋又令剩餘艦船拚死突圍,也無人執行。
『伍』 威海是哪年被日本佔領的
1895年威海大戰中被日軍佔領。
本來北洋水師的實力略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則禪(傳說是黃海大戰後,慈禧下的懿旨,沒有考證仔盯枝過。)將北洋水師圈在威海衛,任由日艦橫行海面。1895年1月,日軍兩念敏萬人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偷襲威海衛炮台,並以軍艦封鎖東、西港口。在日軍海陸夾擊下,北洋水師如瓮中之鱉,可憐,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戰艦定遠號自沉,鎮遠被俘。
『陸』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戰爭起因及雙方軍事准備 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歷羨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圓棚,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余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制詳細的軍用地圖。
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日本將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事件後,尤其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對象為日本。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練成軍,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敗,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體制不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只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肢腔拍,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雙方戰略方針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
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確保京畿門戶安全,並策應在朝清軍。
戰爭進程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 8月上旬,總兵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等四部援朝清軍萬餘人先後抵達平壤。其時占據漢城之日軍為混成第9旅,共8000餘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營根據海軍主力決戰時間難以預料,並以年內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乃修改其"作戰大方針"第一期作戰計劃,除已派第5師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師參戰,兩師合編為第1集團軍。將陸軍在朝鮮的牽製作戰改為攻勢作戰,由第1集團軍執行平壤之戰,相機進攻奉天(今沈陽)的任務。同時,決定組建第2集團軍,待機攻佔遼東半島,為爾後直隸平原決戰建立前進基地。
9月初,日軍第5師和第3師一部由漢城等地出發,分四路向平壤推進,對平壤清軍取包圍之勢。新近由成歡敗退的提督葉志超奉命總統平壤各部清軍,因其戰守無策,各部心志不齊。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斗至為激烈。午後,玄武門失守。入夜後,葉志超等棄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在陸軍爭奪朝鮮半島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亦前出至黃海西部,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挑戰,企圖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拘於"保船制敵"之令,主要巡弋於威海、旅順之間,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上旬,清廷鑒於平壤將有大戰,擬由海路迅速運兵赴援,北洋艦隊奉命護航。9月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准備由大東溝口外返航,突與搜索前進的日聯合艦隊遭遇,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戰斗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適時調整作戰計劃,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劃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使爾後的戰局能朝著其二期作戰計劃的第一案方向發展。
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 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後,日本為實施"作戰大方針"中直隸平原決戰的計劃,決定以陸軍第2集團軍向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登陸作戰,突破渤海灣門戶。陸軍第1集團軍則向鴨綠江清軍防線發起攻擊,造成對清朝祖宗陵寢之地奉天的巨大壓力,掩護第2集團軍的登陸作戰。清廷則採納李鴻章之議,實行"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針。在實際兵力部署方面,由於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以及過分眷顧祖宗陵寢,集重兵於鴨綠江一線和奉天、遼陽之間。同時,為保衛北京,又令各省抽調兵力,駐守山海關至秦皇島之間,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縣)等地。致使地處渤海門戶正面的遼東半島兵力不足,又多系臨時填防部隊,加之黃海制海權已被日軍所得,失去海軍掩護,防禦極其空虛。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3萬人,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兵力成一線部署,各部之間缺乏協同,縱深內又無強大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繼於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並攻佔虎山。其他各部清軍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在日軍第1集團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將指揮日軍第2集團軍2.5萬人在日艦的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餘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佔金州(今屬大連)。7日,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唾手而得大連灣。17日,日軍開始向旅順口進逼。駐守旅順口地區清軍7名統領互不統屬,1.4萬余名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只有總兵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擊。22日,日軍陷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
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占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 日軍攻佔旅順後,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冬季封凍,登陸困難,決定暫時擱置直隸平原決戰方案,代之以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劃。為此,以陸軍第2集團軍為基礎組建"山東作戰軍",大山岩上將任司令長官,共2.5萬餘人。又令聯合艦隊協同山東作戰軍作戰,並以陸軍第1集團軍在遼東戰場進行佯攻,繼續吸引清軍主力。
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並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山東作戰軍"在榮成龍須島登陸,占榮成。隨即分南北兩路向威海南幫炮台進行抄襲。30日,南幫炮台陷落。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先後自殺殉國。17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見威海衛之戰)。
遼東之戰持續時間較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之後,連占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賦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後數次大規模反攻海城,皆遭挫敗(見海城之戰)。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出擊,3月4日佔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營口,9日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百餘營6萬餘人便從遼東全線潰退。
戰爭結局和影響 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甲午戰爭結束。日軍未經直隸平原決戰便達到了預期的侵略目的。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佔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見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佔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變了遠東地區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柒』 誰知道榮成歷史急~~要寫兩千字
查《李秉衡集》,首先提到榮成布防情況的,是1894年12月27日(甲午年十二月初一日)李秉衡致總理衙門的電報。李秉衡在匯報中講到:新調集的兵力共16營,「只泰靖、精健兩營系舊營,余俱新募」,且「泰靖、精健兩營並馬隊一哨」已經「馳扎榮成」。12月30日,李秉衡報告說「前十日」閻得勝已兼統精健營。1895年1月7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李秉衡說:他「擬將親軍營及五台山所扎二營調扎文登縣,約半月後可以拔隊。」五台山在寧海(今牟平)境內,此「二營」當為趙得發的河成左營、戴守禮的河定左營,而文登、榮成在當時人眼裡的區別並不是十分嚴格的。1月8日,李秉衡令成山電局將電報送交「凱臣兄」(閻得勝),並轉告濟字右營的徐撫辰。 以上情況說明了什麼呢?一,至1895年1月8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三日),榮成縣的山東巡撫轄屬的東兵,有副將閻得勝的泰靖左營、都司葉雲升的精健前營和巡檢徐撫辰的濟字右營;睜衡搭二,此時,閻得勝並不是駐榮成東軍的分統。 到1895年1月11日(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情況有了變化。11日這一天,李秉衡同意威海衛綏鞏軍統領戴宗騫拉榮成沿海漁船上岸的建議,並電報通知「榮成濟右營錫太守」,請其就此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錫太守,即錫良,乃李秉衡在山西為官的同僚,李秉衡撫魯,特調其來委任「總理行營營務處」;楊令,乃榮成知縣楊承澤;徐管帶,即統帶濟字右營的巡檢徐撫辰。第二天,李秉衡致電戴宗騫,又再次告知拉漁船的進展。1月17日(甲午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秉衡致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凱臣兄」:「倭、俚島等處務派馬隊晝夜瞭望、傳信,切勿稍懈。」同日,李秉衡將此部署通報戴宗騫:「駐榮五營已早飭派馬隊瞭望、傳信」,並令他們前往倭島、俚島一帶「查看形勢,撥三營前往分駐」。倭島,乃今榮稱尋山半島一帶。 以上情況又說明了什麼呢?一,戴、趙兩營11日尚未到榮成,該兩營的到達時間在12~16日間;二,錫良代表李秉衡來榮成作短暫部署後,16日前離開榮成,而閻得勝是在錫良離開榮成後,才「分統」榮成東軍的;三,1月17日,閻得勝、戴守禮並未前往倭、俚島;四,此前榮成東軍的布防,李秉衡是知情的,因為有錫良隨時電報。 1月1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即日軍龍須島登陸的前一天,李秉衡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徐管帶」:「前函商請以三營分扎倭、俚,是否開拔?請即電示。或撥兩營留三營亦可,請酌。」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五日),倭寇上岸,李秉衡急電戴宗騫、張文宣::「今日黎明立電飭開往倭、俚島五營折回援應成山。」這里的「五營」,當為「開往倭、俚島三營」及留榮成二營。 這些電報可以說明什麼呢?一,閻得勝、戴守禮是接李秉衡18日電報,才開往倭、俚島的。開拔的時間應為19日,因為若18日接電當天出發,閻得勝可以電報(成山局電線被切斷,是20日9時後的事情),就不會有李秉衡19日的電詢了;二,20日,李秉衡已經得到閻得勝、戴守禮開往倭、俚島的報告。 至此,我們已經清悉拿楚了駐榮成東軍調撥的脈絡。接下來,我們該看看這些東軍的駐防情況。 根據《日清戰爭實紀》報道,進入榮成縣城(成山衛)後,日軍詢問當地居民,有「城內原駐步兵二千餘人」的說法。「兩千餘人」,正是「五營」之數。小小的成山衛城,能否一下容納「兩千餘」士兵,是很可疑問的。更多的可能是,這些隊伍迅速分散到城外駐扎,而徐撫辰的扎地離城最近或在城內,從李秉衡電「榮成濟右營錫太守」並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拉漁船上岸一事,可以看出來。 戚其章先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有人回憶說:閻得勝統率四營兵進駐榮成,城南兩營,城東兩營(沙寨子一營,落鳳塂一營)。另一人說:榮成駐了四營兵,東門外沙寨子以東兩營,南門外二營。這是什麼時間的駐防情況呢?我曾說過:鄉人不可能正確區分遠道而來的軍隊的具體情況。查榮成地圖,沙寨子不是一個村莊,應是指成山衛東南海濱的沙丘。我們從此僅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成山衛城東南、南門外駐扎過東兵。而日軍進程後,出南門外「出城數町」,擊潰了「步兵約500名,騎兵五十餘攔攜」,可以證明,南門外的這一個營,距城很近。 1935年印行的《中日甲午戰爭紀要》說: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此間中國派遣在榮成附近諸營中,鞏軍之中營三哨,在落鳳崗及大西庄任龍須島及成山角附近之警戒,又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精健前營及泰靖左營在姚上附近,河定右營在里島,任附近海岸之警戒,均受閻得勝節制。」此前的甲午史著包括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均未有此記載和詳細的描述。《紀要》是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所編,以期地位和勢力,必有所據,他們可能掌握了大量的日本資料和中國方面不為一般人知的資料。所以,我們排定東軍五營在榮成的部署,還是可以採納《紀要》的說法的。 這里可以稍作修正或補充說明的是,「鞏軍之中營三哨」,實為綏軍2哨、鞏軍中營1哨;「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當有1營扎衛城之東南「沙寨子」;「姚上」,當為「窯上」(戚其章先生《中日甲午威海之戰》指為「肖水河」,未指明所據);可以疑問的是,戴守禮的「河定右營在里島」,是何時抵達?戴守禮難道不是和閻得勝同期出發的嗎?何以閻得勝僅走到離縣城僅10幾里的窯上村?是他並未行動而是原來就駐扎於此?窯上村的說法自何而來?這些個問題,我得承認,我還沒有發現更進一步的資料,只能姑且存疑了。 1月23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當日軍佔領榮成縣城之後,李秉衡在向朝廷的匯報中,介紹了榮成縣城失守的情況:城中本無營駐扎,其原扎附近之徐撫辰。趙得發兩營開隊應敵,奮力抵禦,勢不抵,傷亡頗多。閻、葉兩營先後趕到,被倭炮轟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1月28日(乙末年正月初三日),李秉衡再次向朝廷匯報:榮成所派駐五營,內閻得勝。葉雲升兩營派防倭島,戴守禮一營派防俚島,僅徐撫辰、趙得發兩營扎榮成西。二十五日,倭人由落鳳塂登岸,直撲縣城。徐撫辰等兩營向東迎戰,倭眾我寡,勢太不敵。迨閻得勝兩營趕到,被倭炮猛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李秉衡顯然是得到東兵的報告,才作了上述描述的。其兵力布防情況大體與《紀要》相當;《紀要》的說法有些也是來自李秉衡的報告,如戴守禮一軍。至於「奮勇抵敵」等說法,未免有些誇張,在所難免。我們也沒有理由責備這些東兵,因為他們「本系河工,未習戰陣」。這些平日手操箕鋦鍬鎬的「土夫」,如何與近代化裝備的倭寇對陣!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件事。一,榮成縣楊令承澤,日寇進攻前,即組織了團練,樹起了「榮成海防總團」的大旗,看來還算是以為負責的官員。二,東軍西逃時,走到不夜村附近,見跟蹤而來的日軍人數很少,即停步插旗還擊,而日軍偵察兵並無戰斗任務,遂折馬而回。說明清兵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敢於一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