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泡沫是怎麼回事

日本泡沫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3-05-31 06:51:28

❶ 什麼是日本泡沫經濟危機

所謂的日本經濟泡沫危機就是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國內因為過熱的國際投資(准確點來說叫投機)注入,導致國內經濟增長虛高(尤其表現在房產這一塊上面),而日本國內很多有勢力的企業則大量購買國外地產資本(地產的變現能力很差),導致日本國內資產虛高,當國外資本突然撤出,而國內資本無法填補這個空擋是,吹起來的泡沫就破裂了~~

❷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日本泡沫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❸ 日本泡沫經濟是如何形成的詳解

日本泡沫經濟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1.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資金需求減小,金融業開始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房等領域傾斜融資政策。 2.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由於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此外,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賬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 1985年到1986 年期間,隨著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雖有所下降,但是國內的投機氣氛依然熱烈。1987年,投機活動波及所有產業,當時樂觀的觀點認為只要對土地的需求高漲,那麼經濟就不會衰退,而且市場也鼓勵人們不斷購買股票,聲稱股票從此不會貶值。當時日本媒體為了給這種經濟繁榮狀況命名,還希望募集像岩戶景氣、神武景氣類似的名稱。但當時也出現了少數反對論點,認為土地價格已經遠遠超過其實際需求,日本經濟將在不久的將來陷入衰退。 從經濟學原理來說,土地價格上升,導致租用土地的工廠或寫字樓的企業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購入債券,因此會帶來土地需求下降。根據供求理論,價格終將趨於均衡。但是日本企業普遍實行以賬面價值計算土地資產的做法,因此從表面上看企業的收益率也並無變化,而賬面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差額就導致了賬面財產增加,從而刺激日本企業追求總資產規模而非收益率。 當時為了取得大都市周邊的土地,許多大不動產公司會利用黑社會力量用不正當手段奪取土地,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毫無收益可能的偏遠鄉村土地也作為休閑旅遊資源被炒作到高價。從土地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被用來購買股票、債券、高爾夫球場會員權,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動產(如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名貴的藝術品和古董、豪華跑車、海外旅遊景點等等。當時這種資金被稱為「日本錢」(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經濟的關注和商家的追捧。當時隨著股票價格上升,日本國內購買法拉利、勞斯萊斯、日產CIMA等高檔轎車的消費熱潮也不斷高漲。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所謂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機者喪失了投機慾望,土地和股票價格將下降,因此反而導致賬面資本虧損,由於許多企業和投機者之前將上升的賬面資本考慮在內而進行了過大的投資,從而帶來大量負債。隨著中央政府金融緩和政策的結束,日本國內資產價格的維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38915日元87錢,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萬4000日元左右。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❹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原由

以下是轉發

泡沫經濟主要是因為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

1.教訓一:貨幣政策應該是圓潤的、穩健的,過度擴張與突然收縮都有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突然收縮的貨幣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少人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廣場協議」之後,日元的確出現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當局允許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擔心貨幣升值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因此,在1986-1988年實行了過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嚴重資產泡沫(黑田東彥,2003)。

從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個月里,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大幅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而且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減稅1萬億日元,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後又補充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日本的貨幣供應量持續上升,1987-1989年,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造成國內過剩資金劇增。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大量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暴漲。 與貨幣政策的極度擴張一樣,貨幣政策的突然緊縮也同樣會給國民經濟帶來災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並引發危機,至少從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銀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結果」(清水啟典,1997)。因為在泡沫無法自我支撐時,正是經濟系統存在流動性壓力和危機的時候,此時的正確做法是採取「凱恩斯療法」,即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能夠使泡沫在一種有序的政策引導中有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地釋放。而1989-1990年,日本銀行緊急收縮信貸的做法「無異於拒絕向一個掉進冰窟中的醉漢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樣,可能致他於死地」(羅賓斯,1979)。實際上,面對經濟泡沫,如果只是簡單地採取收緊銀根政策,必然會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就好比城裡有房子失火,消防隊不是向房子噴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樣(三木谷良一,2002)。

2.教訓二:貨幣政策決策應是科學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誤都有可能把經濟推入絕境。同時,貨幣政策應是靈活的,必須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如果日本銀行能在1987年或1988年就提高利率、緊縮銀根的話,日本的泡沫經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

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至少有兩次因為日本銀行對形勢的判斷的失誤,錯過了貨幣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後果。一次是1986年,日本出現了「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這次經濟衰退的時間非常短暫,完全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很快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然而,日本政府由於判斷失誤,作出了過度反映,並由此開始實行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另一次是1987年秋天,當時世界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1987年9月底,美國、德國等開始調高利率,日本也准備於1987年年底以前提高中央銀行貼現率。恰在此時,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災」爆發。「黑色星期一」之後,世界經濟很快恢復增長,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尋找機會,提高利率,日本銀行卻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中央銀行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日本銀行是在1989年5月份才提高貼現率的,這時距離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了,距離日本銀行實行超低利率已經27個月了(見圖9、圖10)。「長期的超低利率政策,使得本來資金已經十分富裕的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引發了資產價格的惡性膨脹」(鈴木淑一,1993)。現在看來,「如果當時日本銀行及時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的話,日本的泡沫經濟問題就有可能避免」(清水啟典,1997)。

3.教訓三:貨幣政策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過分遷就行政干預和國際壓力。貨幣政策的調整關繫到宏觀經濟穩定和國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政治交易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當貝克的「國際經濟協調新措施」開始實施時,中曾根政府與里根政府正處在外交政策上的密切合作期,此時,日本政府曾把貨幣政策作為改善美日貿易關系、提升日本國際形象的一個重要政治工具。

比如,1986年,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固然有應對「日元升值蕭條」的原因;同時也是受大藏省干預而不情願作出的。大藏大臣竹下登同樣也是屈服於中曾根和美國的壓力。如上所述,在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的行為中,第四次降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結果;第五次降息更是日本政府為了能夠在七國首腦會議中獲取政治上的主動權而採取的行動。

又比如,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之後,由於日本經濟增長較快,日本銀行打算提高利率、收緊銀根,而且此前美國和德國已經上調了其中央銀行貼現率,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對「黑色星期一」心有餘悸,認為此時日本實行緊縮性政策、提高日元利率可能會導致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大幅貶值,從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所以,一再要求日本和德國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日本銀行最終放棄了提高利率計劃,一直到1989年5月。正是這一拖延造成了日本資產價格的劇烈膨脹。與日本的情況相反,德國政府置美國反對於不顧,1988年開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1988-1992年德國貼現率由2.5%提高到了8.7%,保證了經濟的穩定運行。

實際上,德國也是當時參與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國家,但是,由於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所以,每當美國就貨幣政策問題向德國政府施壓時,德國政府總是以德國《中央銀行法》為依據,毫不含糊地向美國政府表明,德國的貨幣政策是由德國中央銀行完全獨立作出的,德國政府無法影響之,更無法干預之。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日本一橋大學清水啟典教授曾說過,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成就了德國經濟;日本中央銀行的依附性損害了日本經濟。很明顯,日本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西方七國中最弱的一個(清水啟典,1997)。

4.教訓四:雖然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低通脹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在低通脹條件下,仍有可能發生資產價格膨脹;並且在低通脹條件下,資產泡沫破滅可能會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即使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的形勢下,中央銀行也要對資產價格膨脹保持警惕。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為什麼日本銀行無視資產價格的劇烈膨脹,堅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呢?一個重要原因與其貨幣政策目標有關。根據日本《中央銀行法》規定,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從物價水平上看,日本在20世紀整個80年代中都非常穩定,即使是在資產價格急速上升的1986-1990年間也是如此(見圖11)。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的現實使日本銀行相信日本經濟仍處在正常運行之中,忽視了資產價格的膨脹。資產價格過度膨脹是造成日本泡沫經濟的主要原因,對資產價格的忽視是日本中央銀行的一個深刻教訓。日本銀行在反思泡沫時期的貨幣政策時認為,當時拘泥傳統的物價水平目標,忽視了資產價格是一個重大失誤。 傳統經濟學認為,在一個物價水平低而穩定的環境中,可以保證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地增長。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即使在低通脹條件下,仍有可能發生資產價格膨脹。因為當物價穩定,名義利率下降時,「貨幣幻覺」會使人們誤認為實際利率也在下降,從而發生大規模的借貸活動。同時,在低通脹期間,中央銀行容易認為貨幣供應量上升是貨幣實際需求增加或貨幣流通速度減緩的結果,從而繼續擴大性貨幣供給。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低通脹條件下,資產泡沫破滅可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更大的危害,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資產價格的實際調整隻能通過名義價格的大幅下降來實現,而名義價格的急劇下降會對家庭、企業和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狀況產生嚴重沖擊,進而危及金融體系和國民經濟安全。不僅日本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經濟學家Kent and Lowe通過對澳大利亞20世紀70年代初與80年代末兩次房地產泡沫比較分析後發現,雖然這兩次資產價格實際跌幅相近,但由於前者發生在通貨膨脹率較高時期,後者發生在物價水平較穩定時期,因此,後者的名義價格跌幅更大,造成的經濟衰退更嚴重。為了避免資產價格膨脹和最終崩潰所帶來的破壞,應當把資產價格納入貨幣政策的監測目標范圍之中。即使是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時期,中央銀行也應該對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提高警惕。

原文:http://..com/question/557099373.html

❺ 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泡沫是怎麼回事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伍桐李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輪咐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動機,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總結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日本的經驗教訓表明:
第一,匯率的調整並不腔遲能阻止經濟的泡沫化;
第二,尤其在CPI的穩定時期,更應該當心資產的泡沫化;
最後,應處理好眼前的經濟繁榮與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當前反對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經濟過熱並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響經濟繁榮。速水優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反省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面臨這兩種風險時,犧牲暫時的經濟發展的損失,比起聽任泡沫經濟擴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要小得多。
總之,不應過多地糾纏於CPI的漲跌,把CPI的漲跌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唯一風向標,重蹈日本的覆轍。

❻ 日本債券為什麼稱為泡沫

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以及1984年日元—美元委員會推動的金融自由化。

經濟破裂了,之前銀行給企業和個人發的貸款,都收不回來了,政府出手管控,為了挽救清薯經濟,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幅提高開支,救銀行救企業,導致財政的窟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還得放水降息,基本在98年之後,你看日本一直是0利率時代,現在是負利率。負利率啥意思,今年我跟你借100塊錢,明年我可以還99,沒想到吧,世界上還有這好答做者事。
再加上他們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幹活的人少,福利又多,靠稅收是滿足不了的,還得發債。
於是日本就靠著它強大的信用老底,國債越欠越多,越堆越大,截止的2021年,日本的債務規模是它GDP的2.4倍,如果把它比作一個人,這典型的資不抵債了,不得不說就這個模胡巧式全世界也就是日本,別的國家都復制不了。

❼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怎麼產生的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燃槐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7)日本泡沫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的政策失誤是造成泡沫變大運跡的重要原因。1985年東京的土地價格開始飆升。1986年波及到大阪等大城市。1987年以後才波及到日本全國各地。

如果日本政府在1987年左右能夠採取果斷措施,泡沫就不會變大,其危害也會很小。1985年9月22日,著名的《廣場協議》發生,日元開始迅速升值,匯率從1美元∶240日元升值到1美元∶120日元左皮悄友右只用了兩年時間。

廣場協議在日本的經濟史上具有轉折意義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美國用廣場協議打敗了日本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❽ 日本房地產泡沫怎麼產生的

形成:1. 從1970年代時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升檔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悔缺、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2.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揚由於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

❾ 求日本泡沫危機詳細解說

直接復制的答案,抱歉啊實在不想打了,呵呵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38915日元87錢,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萬4000日元左右。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日語中「平成景氣」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不過上文沒說的是《廣場協議》,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帳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另外,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1.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2.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❿ 日本為什麼會有泡沫經濟,最後怎麼破裂的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原因:

1、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

會上5國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下調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當時日美貿易不均衡已成為日美之間的一大政治問題,美國再三要求日本「擴大內需」。地價上漲、稅收增加、財務支出擴大,結果造成日本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2、還有一個原因是1984年,日元—美元委員會推動的金融自由化。

當時日本仿照歐美,實行銀行和證券的融合,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證券業雖放寬限制改革進展緩慢,但是在某些政策層面上容易操作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尤其是存款利率自由化後,銀行之間競相上調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

這導致了日本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大量資金湧向高利息、可融資的不動產和建築方面。最後造成企業投資過剩,加速泡沫經濟的發展。

二、泡沫的破裂:

泡沫經濟破滅的誘因一般認為是1989年5月日本銀行調高法定利率和1990年3月大藏省對房地產融資實行的總量規制。

1990年1月股價就開始暴跌。當時誰都知道泡沫遲早會破滅,但資產價格開始暴跌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都還在推行擠破泡沫政策,致使情況雪上加霜。直到1991年7月才開始下調法定利率,而總量規則直到1991年年末才被撤銷。

(10)日本泡沫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泡沫對我們的啟示:

一、匯率大幅升值,未必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從而未必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經濟蕭條。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應對外部需求的沖擊,不能過多地依賴於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尚存空間的情況下,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是總需求管理的較優選擇。

二、進一步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工應當明確,互相獨立。

財政政策主要負責調節需求和經濟結構,而貨幣政策則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能受到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或者承擔過多、過寬的政策目標。

宏觀調控如果過於依賴貨幣政策,將蘊含著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除此之外,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總供給方面的效率改革也將有利於緩解總需求方面的政策壓力。

三、關於穩定金融市場在央行政策目標中的定位。

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央行實現其他政策目標的前提。而且,在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當中,也只有央行掌握著穩定金融市場的信息以及政策工具。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應當及時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做出判斷並採取措施。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1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