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建設了多少橋梁
①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1)日本在建設了多少橋梁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② 日本橋的橋梁
作為橋梁,日本橋橫跨於東京都中央區的日本橋川之上。1603年(慶長8年),開創了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提出建設全國道路網的計劃,日本橋就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1604年(慶長9年),日本橋成為五條街道的基點。明治時代後期,為了紀念東京遷都30周年,在日本橋兩端修建了被稱為「綠門」的鳥居(於1898年(明治31年)落成。 鳥居:常修建於日本神社前的一種門,日本人認為它是人間俗界和神域之間的結界)。
最開始建造的日本橋為木質結構,只連接了室町一丁目和通一丁目兩條街道。這座木橋曾被大火燒毀,在那以後的幾百年中則經過了代代的修繕重造,並於1911年(明治44年)將其改建為花崗岩制雙拱石橋。最後一次對日本橋的改裝工程於1999年(平成11年)完工,這已經是第19代日本橋了,它被列為日本的重要國家文化財產。
從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浮世繪中,有不少都是日本橋與富士山一同出現在畫面中的。但是與其他有名的「富士見」場所一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視線逐漸被高層建築遮擋,那種在日本橋上就能遠觀富士山的情景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在19世紀的高度經濟發展時期,為了舉辦東京奧運會而於1963年(昭和38年)建成的首都高速公路正好位於日本橋的上空。在日本橋上仰望,已是連天空都很難見到。生活在日本橋附近的居民因此提出了將高速公路改為從地下通過,從而恢復舊有日本橋景觀的構想。對此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雖表示支持,但石原慎太郎知事卻提出反對。高達5000億日元的工程預算使城市景觀建設和行政問題發生了矛盾。 設計日本橋的時候,當時建築界的領軍人物妻木賴黃擔任建築顧問,他提出將青銅材質與西洋建築風格融合的設計方案,眾所周知,青銅是中國古代禮器的常見材料。但是,日本除了鐮倉時代可見一下青銅製品(鐮倉大佛)外,並不見大型的青銅雕塑,以青銅為材料這一提案,明顯反映了受歐洲青銅雕塑藝術的影響。另外,從橋身的設計和整體造型上看,也彰顯了濃烈的歐洲風情。這座明治時代的建築似乎名副其實的代表著日本脫亞入歐的戰略思想。
不過,日本存在的諸多矛盾是不允許我們對他進行如此簡單的分析。橋上的大型雕塑雖然是以青銅雕塑,但主題卻是麒麟和唐獅子。麒麟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傳說中的神獸。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功的融入並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明治時代的麒麟已經不再有唐味,而成為可以與西方文化相對立的日本文化的象徵。不過,麒麟本無翅膀,日本橋的青銅麒麟卻像波斯帶翼神獸一樣被按上翅膀。正如《麒麟之翼》小說中提到的那樣,這對翅膀,被賦於了明治時代日本騰飛的象徵意義。另外,青銅麒麟的坐姿,酷似西方惡龍的坐姿,也是這座橋「和西折中|的一大看點。
位於橋兩端的獅子像在塑造當初,參考了奈良手向山八幡宮的雕塑狛犬(唐犬、獅子狗,平安時代由中國大陸引進)。但是東方的獅子是不持盾的。當時妻木把歐洲持盾獅子像與傳統的唐獅子形象融合,設計完成了現矗立於橋兩端的獅子像。獅子所持的盾牌則成為東京都的都徽。這樣一座融合了東洋文化與西洋文化的近代代表性建築,足以令觀者體會到那鹿鳴館時代的光華,以及明治維新之後積極引入西洋文化的時代 。 根據戰前的道路法,日本各個市町村都要在道路的起點設置道路元標,而道路元標的所在地一般就是市政府、縣政府等政府機關的設立地點。作為首都的東京市繼承了江戶時代的做法,將日本橋作為東京的道路元標。雖然現行的日本道路法中沒有關於道路元標的規定,不過日本橋中央依然設有著「日本國道路元標」的文字標志,橋兩邊也設有其復製品。以日本橋為起點的國道有以下7條:
1號國道(終點:大阪市)
4號國道(終點:青森市)
6號國道(終點:仙台市)
14號國道(終點:千葉市)
15號國道(終點:橫濱市)
17號國道(終點:新潟市)
20號國道(終點:鹽尻市)
(註:這7條國道中實際以日本橋為起點的只有1號國道和4號國道,其他道路均為這兩條國道的重復路段)
早在江戶時代,那些以日本橋為起點的古老道路的兩邊就有著鱗次櫛比的商鋪。隨著現代社會地發展,三越、高島屋等有名的百貨商店也都雲集在日本橋附近。 第19代日本橋於1999年(平成11年)5月13日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建築物)。日本橋與山口縣的錦帶橋、長崎縣的眼睛橋一起被稱為「日本三名橋」。
不過隨著日本首都道路建設的步伐,日本橋的舊有景觀已經被現代道路所覆蓋。2005年(平成17年)12月,以早稻田大學的伊藤滋教授為代表的「創建美麗景觀」活動中,日本橋被評選為「百個差景觀」(悪い景観百景)之一。而東北大學的助理教授五十嵐太郎則以「象徵日本土木技術高度發展的首都高速道路比日本橋更具有歷史價值」的觀點表示對此評選的反對。 日本橋邊上的魚河岸,在日本橋左手邊的橋詰,曾經是一片魚類銷售市場。那裡的魚市是德川家康入府的時候,30多人的漁夫一起來到這邊,他們將進貢剩下的魚在這里進行出售,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日本橋的魚市被人們所熟知。
日本古老的貨幣精準的換算成現在的貨幣價值比較難,但是據一些資料記載,在古代日本的1兩=4000文,當時的木工一天的工資是86文,如果這樣考慮的話,大概1兩=20萬日元。一年魚市運營250天,總共創造1500日元以上的價值,從這個數字上想像一下,就能知道當時江戶時代日本橋的魚市,給日本人的飲食文化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③ 日本四國與本州之間的大橋叫什麼名字
明石海峽是橫跨在本州島和四國島之間的一道大海峽。日本人為了溝通兩島的交通,在海峽之上修建了一座鐵索斜拉橋,這便是日後號稱世界上最長的鐵索式斜拉橋——明石海峽大橋(說實在的,名字起的真爛!修在哪裡就用地方起名字,還是世界第一呢!切!-_-)。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的是好象是金門大橋,接下來就是楊浦大橋了。
明石海峽大橋飛躍整個海峽,整整用了8年的時間(記不清了)才建造完成!其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應用了很多先進的建築施工技術。其最終的建成轟動了世界!不過,還是要佩服一下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強烈譴責日本右翼勢力無視歷史事實,肆意美化侵略戰爭,掩蓋歷史真相的同時,又對日本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團結一心,克服困難,勇於攀登技術高峰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贊揚,並在他老人家的詩詞當中預見性的評價了明石海峽大橋建成之後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④ 日本的江島大橋,為何被說是最奇葩的建築
中國人在基建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許多國家都達不到的高度。中國人建設的橋梁設計的中規中矩,非常符合標准,適合車輛通行。與中國設計師不同的是,日本的設計師腦洞大開,想像特別豐富,設計出了一座最奇葩的橋梁,這座最奇葩的橋梁就是日本的江島大橋。
如果距離這座橋很遠拍攝側面景緻,是看不出這座橋有多陡的,只有親自到橋上去看,才能夠感受的到。如果站在橋頂眺望橋下的景緻,可以觀賞到碧水東流,壯麗波濤。特別是在黃昏,站在橋頂觀賞日落,那景色美不勝收。
如果有時間到日本去旅遊,除了去看櫻花和寺廟,別忘了看看江島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