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侵襲日本是什麼時代
① 介紹一下元朝出征日本的事兒
元朝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元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元朝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元朝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元朝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元朝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元朝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② 中國在元朝時期是否侵略過日本
1,元朝的時候中國(准確點說應該是蒙古)的確入侵過日本,日本歷史上稱之為元寇襲來。
2,當時蒙古入侵了日本兩次,兩次分別都失敗了。
3,第一次的時候由於蒙古人輕敵、充當先鋒的南宋人和朝鮮人厭戰,所以在登陸後很快就被早就埋伏好的日本人迅速擊潰。
第二次蒙古人認真准備了,但是由於台風天氣而導致蒙古人擅長的弓箭和馬匹在日本沒有發揮出來,而近戰肉搏又打不過那些不怕死的日本武士,不過蒙古人仍然憑借著龐大的艦隊成功登陸,好景不長,台風和海嘯再次來到的時候捲走了蒙古人的艦船,這下蒙古人軍心渙散、紛紛被反攻的日本人給擊潰。
③ 元朝軍隊在13世紀的日本鐮倉時代為什麼兩次進攻日本
元朝軍隊在13世紀後期(即日本鐮倉時代)攻擊日本,實質是侵略戰讓亮爭,是有原因的。首先,蒙古多次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每次都拒絕接見來使,也拒絕回復蒙古國坦埋寬書。然後,導致蒙古國在位的忽必烈憤怒不已,當然,也不排除已經在此之前有侵略日本的意思,也可能液好是只是以此事為幌子,本身就已經做好出兵日本的侵略准備。於是,接二連三地進攻日本。但是,因為三番兩次渡海時的海上颶風,使得每次的元朝軍隊進攻日本都是損失慘重,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④ 成吉思汗什麼時候入侵日本了嗎詳細描述一下
是忽必烈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⑤ 蒙古兩次征伐日本分別是什麼時候日本又處在什麼時代
第一次伐日本是建元之後,平宋之前。
第二次進攻日本至元17年,元朝滅南宋。
一、戰爭的目的:實質只是要求日本朝貢。
南宋時期,日本和南宋保持正常友好的朝貢關系,鐮倉幕府的源實朝將軍准備過要親自率60名隨從訪宋,只是因新建的大船無法在鐮倉的由比海濱下水才未能成行。中國遼,宋,金分據對峙的時期,日本只承認漢族的宋朝正統。遼和金據有中國北部的時期,日本沒有和遼,金發生任何政治關系,和宋朝交流時廢棄了傳統的北路(過朝鮮西海岸到遼東或山東),只走主要走直航明州(寧波)的南線。日本並不了解當時中國的局勢,至元7年,日本國相營原九成在《贈蒙古中書省牒》中說「蒙古之號,於今未聞」。
第一次伐日本是建元之後,平宋之前。元世祖也不了解日本,高麗人趙彝建言世祖通日本,說:「漢唐以來皆通使中國,可令高麗向導與之通使」。至元2年,元世祖要求日本通使,朝貢。日本只承認南宋,對於元的要求予以回絕。至元7年,元世祖認為和平使日本朝貢的手段悉已用盡,便決定使用武力的手段使日本臣服。至元11年侵日,失敗。至元12年遣使,使為日本所殺。
至元12年,元開始滅宋,經略日本的事被擱置,元專心滅宋。至元16年元朝滅南宋。隨後組織第二次攻伐日本,戰前範文虎以私人名義遣使日本要求日本朝貢,日本殺使臣。至元17年元軍遂第二次進攻日本,再次失敗。
有人說元軍襲擊日本是為了劫掠日本白銀,不然。宋朝時日本國內無自己的貨幣錢,基本國內全使用宋朝的銅錢,日本的經濟依賴中原。日本盛產銀的只是對馬島,元軍佔領對馬後並沒有止兵於此,可見元軍志不在銀,不在當時日本薄薄的錢,而在日本政權的趨向,希望日本臣服。600年後的清代日本搶劫了中國2億 3000萬兩白銀的國家財富,盛產白銀的日本才使日本貨幣真正上升到銀本位。(可以買117條吉野艦,當年日本為了買幾條艦全國餓肚子,憋足了勁搶中國。這樣的清政府不倒才怪。)日本方面記載侵日的元軍隨船攜帶了大量的農耕工具,顯然是要軍隊屯田日本的,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要劫掠日本。
究深層次的原因,元世祖是想要享有以往中原王朝盛世君主天下一統,萬國來朝的功業,元世祖想得到前王朝「萬國咸臣」的正統地位。兩次戰役之後,元朝都放任日本在兩國的貿易中漁利,希望日本朝貢,直到至元20年元庭仍「宣諭」日本,要日本來朝。世祖想急於用武力達到這個目的實際上是過於迷信武力了。元世祖沒有看到前朝也不是單用武力才實現這一目的的。攻擊日本前臣下勸阻過元世祖,世祖不聽。用武力使日本朝貢,戰勝了也是得不償失,失敗了更是賠本,失敗倒應了事先劉復亨「上損國威,下損士卒」這句話。實際當時要求日本朝貢根本不用使用武力,元世祖要保持元代中國對外國的宗主地位,對日本的手段用錯了,本來先文就可以不武,結果終元朝一代中國和日本沒有建立正式的政府外交關系。 本貼中心想說兩個字「不值」。
戰爭對日本的影響,元軍兩次進攻日本失敗後,日本雖然沒有被佔領,但統治日本的鐮倉幕府因此戰爭迅速沒落。稱有功的御家人按制紛紛到鐮倉要求幕府「恩賞」,幕府無力給予,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因「奉公」能得到「恩賞」的幕府與御家人的關系,兩者關系逐漸惡化,誘發了倒幕的內亂。50年後新田義貞攻陷鐮倉,主政的北條氏自殺,鐮倉幕府滅亡。又過2年,日本陷入分裂,南北兩個政權對峙,日本進入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分裂60年後日本重新統一,室町幕府滅南朝,取代鐮倉幕府的統治地位。
兩次元軍侵日失敗後,日本才看清地跨歐亞的元朝的強大時反而嚇得一身冷汗,海風兩次吞元艦,自己也不清楚元軍失敗的原因,所以日本舊史書寫元軍敗於所謂 「伊勢神風」「八幡宮鏑矢西風」「天野明神出戰」。當然此類是無稽之談。後來的日本人慢慢自大起來,忘記兩次擊敗元軍的是大自然,不是日本,竟然認為元朝的軍隊沒征服日本的意志=日本能戰勝征服歐亞的元朝蒙古=日本可以比蒙古人更偉大,所以才敢犯明朝以後的錯誤。其實勝敗兵家常事,元軍遠征爪哇,先得後失,才令元世祖真正耿耿於懷稱「猶癢在心」。有的日本人自己把這事兒看重了。自己反而學得更加唯信武力,窮兵黷武了。
⑥ 元朝時日本是什麼時期元朝強還是日本強
元朝時日本是鐮倉時代,從總體而言元朝遠強過日本。
鐮倉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院政,開始親征。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天皇密謀倒幕,但計劃被幕府得知,主要大臣遭到流放,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後醍醐天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元弘之亂後,近畿、東國為首的各地武士和農民的倒幕運動此起彼伏。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政權,途中倒戈,攻下了鐮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鐮倉幕府滅亡。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鐮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
由於元日戰爭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並且神風這個詞也是由此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