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大臣有哪些
⑴ 日本二戰名將
日本二戰名將有: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岡村寧次、南雲忠一、山下奉文等。
1、山本五十六
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國海軍將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
2、井上成美
1889年12月9日 -1975年12月15日,帝國海軍最後一個大將,與米內光政和山本五十六組成鐵三角,強烈反對三國同盟和對英美開戰,太平洋戰爭開始的第四艦隊司令,因為戰果不理想,被譏為日本的趙括,45年後以一個教師的身份渡過余年。
3、岡村寧次
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侵華日軍戰犯,百團大戰後調任華北方面最高司令長官,指揮日軍對八路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抗日戰爭末期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昭和軍閥的三羽烏的第三位。
4、南雲忠一
1887年3月25日-1944年7月6日,日本海軍大將(死後追晉)。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的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率領艦隊參與偷襲珍珠港及中途島海戰而聞名於世。
5、山下奉文
1885年11月8日-1946年2月23日,日本陸軍大將,甲級戰犯。他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最著名的陸軍高級將領。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任第25集團軍司令,指揮所部進行馬來亞戰役,攻佔英國遠東海軍基地新加坡,在戰場上此人勇猛狡詐,被稱為「馬來之虎」,是盟國遇到的最危險的對手。
(1)日本軍事大臣有哪些擴展閱讀:
1、山下奉文和參謀長鈴木宗作中將、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在新加坡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他們判定出敵對分子後,當即處置(死刑),這便是著名的新加坡大屠殺。山下奉文多次對平民進行屠殺,戰後1946年在馬尼拉被處以絞刑。
2、彭德懷曾對八路軍的將領們作過關於對岡村寧次的評價:「這個傢伙,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山田醫生告訴我,20年代初期,他和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被稱為天皇黨羽集團的三羽烏;後來在對華戰爭中,他是日本軍界的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合區川和東條英機
所以一定要注意他。他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致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准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
你從他的講話里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搜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日本侵略朝鮮和東北三省的副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
⑵ 日本在二戰期間,出現了那些著名的海軍將領
海軍大將 (33)
百武源吾(1882年-1976年),1937年4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
長谷川清(1883年5月7日-1970年7月2日),1939年4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4期。第三艦隊司令長官,日本支那方面艦隊司令,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兼第三艦隊司令長官,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第18任台灣總督,軍事參議官兼海軍戰力視察官。1946年11月21日作為戰犯嫌疑人被捕,1947年1月14日無罪釋放。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大角岑生(1876年5月1日-1941年2月5日),海軍大將,男爵。海軍兵學校24期。軍事參議官、高等技術會議議長。1941年其座機被中國軍隊擊落身亡。
嶋田繁太郎(1883年-1976年6月),1940年11月15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軍令部作戰部部長,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軍令部次長,海軍大臣,軍令部總長。山本五十六同期同學。1948年11月作為甲級戰犯被判無期徒刑,1955年4月假釋。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深圳市愛沛德電子有限公司
致力於RF天線的研發設計與生產銷售 把好的產品和服務奉獻給廣大客戶。
豐田副武(1885年-1957年9月),1941年9月18日晉升海軍大將。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海軍省軍務局局長,戰時第四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令部總長,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司令長官。1945年12月作為戰犯被收容,1949年被聯合國軍事法庭判處無罪釋放。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深圳市愛沛德電子有限公司
致力於RF天線的研發設計與生產銷售 把好的產品和服務奉獻給廣大客戶。
豐田貞次郎(1885年—1961年),1941年4月4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3期。海軍省軍務局長,海軍艦政本部總務部長,佐世保鎮守府司令長官,海軍航空本部部長,海軍艦政本部部長,海軍次官,軍令部總長,外相。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伏見宮博恭王(1875年1月16日-1946年8月16日),47歲晉升海軍大將,元帥。海軍兵學校16期。橫須橫鎮守府司令,海軍大學校長,第2戰隊司令,第二艦隊司令長官,軍事參議官,海軍軍令部總長。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皮膚醫院哪個好
皮膚醫院哪個好
如何去掉痘印
如何去掉痘印
日本旅遊
日本旅遊
變形金剛出租
變形金剛出租
變形金剛5
變形金剛5
大變形金剛模型
大變形金剛模型
變形金剛模型
變形金剛模型
小米5
小米5
岡田啟介。海軍大將。海軍次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臣,日本首相。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深圳市愛沛德電子有限公司
致力於RF天線的研發設計與生產銷售 把好的產品和服務奉獻給廣大客戶。
高木武雄(1892年1月25日 - 1944年7月6日),1944年7月8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9期。戰前海軍軍備計劃的主持者,第二艦隊參謀長,第5(巡洋艦)戰隊司令,台灣澎湖島的馬公警備府司令長官,第六艦隊司令。1944年7月,高木武雄中將在塞班戰役自殺沖鋒中戰死,追晉海軍大將軍銜。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高橋三吉(1882年-1966年)1936年4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
高須四郎(1884年10月27日-1944年9月2日),1944年3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5期,第一艦隊司令,中國方面艦隊第2艦隊司令,第1(戰列艦)戰隊司令,西南方面艦隊司令官兼第二南遣艦隊司令,第十三航空艦隊司令。古賀峰一失蹤後,代理(戰時第三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1944年在東京病死。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古賀峰一(1885年9月25日-1944年3月31日),1942年5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4期。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戰時第二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飛機失事(海軍乙級事件)失蹤。追授元帥榮譽軍銜。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及川古志郎(1883年—1958年),1939年11月15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1期。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兼第三艦隊司令,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海軍大臣,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司令長官,軍令部總長。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加藤隆義(1886年11月30日-1955年2月10日),子爵,1939年4月1日晉升海軍大將。海軍兵學校31期。第二艦隊司令長官,吳鎮守府司令長官。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192名將領錄(圖51)
吉田善吾(1885年-1966年),1940年11月15日晉升海軍大將。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陸航艦隊司令長官,軍令部總長。山本五十六同期同學。
近藤信竹(1886年9月25日-1953年2月19日),
⑶ 日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在明末清初
豐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完成統一日本事業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也是江戶時代(1603—1868)封建統治體制的奠基者,日本史書上的「桃山時代」(1582—1598)即指秀吉的統治時期。
豐臣秀吉(原稱木下藤吉郎秀吉,後稱羽柴秀吉,1585年始用豐臣秀吉名),出生於尾張愛知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早喪,八歲便開始了流浪生活,足跡遍及三河、遠江、駿河一帶,十八歲回尾張,不久,投奔織田信長幕下,充當地位低微的什役(稱草履取)。以後,一直追隨信長以民勇士卒(足輕)、民勇頭目(足輕組頭、足輕大將)名義,走上戰場,並取得正式武士身份(士份)。1573年,由於歷年軍功,得近江北三郡食邑22萬石,建統治據點於長濱(今滋賀縣),成為擁有「從五位」貴族身份的地方小諸侯。
1577年,信長分兵三路,展開全國規模的統一戰爭。信長派柴田勝家征討北部的武田氏,派瀧川一益征討東部的北條氏,而包括中國、四國、九州一帶的西部,則由秀吉充任「西國營領」,負責這一主要戰場的指揮任務。秀吉以姬路城為據點,先後平定播磨(兵庫縣)、備前(岡山縣東南)、美作(岡山縣北)、但馬因幡(鳥取縣)五國,這使秀吉在信長諸將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1582年6月,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秀吉立即返師尼崎(兵庫縣),組織聲討明智光秀的「山崎決戰」。秀吉先於信長諸部將高舉討伐光秀、效忠信長的旗幟,這就為秀吉贏得了作為信長事業繼承人的政治聲威。為了鞏固和發展這中聲威,秀吉又於6月27日,會諸主要將領於清州城,擁立一個不懂事的小孩織田秀信(織田信長的孫子),這實際為秀吉自己取得統一政權的領導地位創造了條件。同年10月,秀吉又在京都大德寺主持隆重的安葬信長的儀式,由於與秀吉有矛盾和出於秀吉的安排,不僅信長的老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等均未參加,就連信長的次字(織田信雄)、三子(織田信孝)也未露面。這種安排,表明秀吉決心要排除一切妨礙他確立領導地位的障礙。1583年4月,秀吉終於發動了殲滅柴田勝家與織田信孝聯軍的「賤岳之戰」。1584年4月,又發動了討伐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聯軍的「牧山之戰」。通過這兩次戰爭,秀吉作為信長事業實際繼承人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取得統一政權的領導地位後,秀吉便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來完成信長未竣的統一事業。1585年,秀吉揮師10萬,在掃盪紀州(和歌山大部及三重縣一部)根來寺及雜賀僧徒之後,又攻略越後(新湯縣),進駐飛彈(歧阜縣內),平定本州中部的面北地區。1587年,又興37國兵力30萬,席捲九州,直搗鹿兒島,迫使島津義久削發臣服。1589年,又集45國26萬的兵力,分兵攻武藏(東京都,玉琦縣及神奈川一帶)、相模(神奈川)、上野(群馬縣),包圍小田原(後北條首府),迫使北條氏投降。隨後,又陳兵會津(福島縣內),奧羽(東北地區),至此,共平定38國(當時日本共分68國)。1590年,完成了統一全日本的大業。1593年豐臣秀吉還把北海道正式劃歸日本的版圖。在統一過程中,秀吉建立了強有力的專制集權的中央政權。完全憑借自己武力來實現統一的秀吉卻十分注意借重天皇的名義,不斷自我擢升為近衛少將、上參議、內大臣乃至從一位關白、太政大臣,位列貴族頂端,使個人專制權利,蒙上天皇傳統權威的神秘光圈。
秀吉作為天皇朝廷的關白,統轄軍、政大權,但不承襲朝廷原有的政府機構,而是在關白之下,選擇家臣中的親信,組成分管宗教、司法、行政、財政、土木等事務的「五奉行」,處理中央政府的日常事務。後又自有影響的地方大名中組成「五大老」,通過這個機構,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秀吉還重視擴大中央政權的財政基礎,直轄全國封建領主地租總額的十分之一(有藏入地220萬石),直轄全國金銀礦山年產的大部,直轄全國主要城市(包括京都、大坂、界市、博多等近十座當時日本的大城市)壟斷商工業的賦稅收入,使中央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手段。這樣,秀吉便成了「言是法律、行是命令」的實際統治全日本的最高君主。
為了鞏固統一和強化封建統治秩序,秀吉通過集權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措施。
秀吉統治政策的最根本方面,是土地關系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從信長開始的,信長為了在佔領區內籌辦軍需,徵收地租(稱指出),從1569年起,便開始「檢地」(土地清丈調查)。這種檢地,也有否定庄園領主收租權的含義,但地區有限,且缺乏建設性措施。秀吉則在近江檢地以後,特別在統一全國後的文祿年間(1592—1595),不僅在全國進行檢地,而且還逐步形成新的制度,史書上稱為「太閣檢地」(即秀吉檢地,因秀吉讓關白職於豐臣秀次後自稱太閣)。秀吉正是以「太閣檢地」為中心,確立了一整套對待地方大名和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為建立日本集權封建制奠定了基礎。
實行「朱印地制度」,建立近似國有的大名領國制、強化中央政權對地方封建勢力的控制,是秀吉檢地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這種制度,所有大封建領主(包括皇室朝廷及寺社在內),都需擁有加蓋秀吉印信的土地執照(即朱印狀),才能使自己領地的領有權生效。這種制度,不僅清楚了庄園領主殘存的一切權力,而且構成中央政權控制地方大名的權力基礎。大名為了獲得秀吉對自己領地領有權的承認,便不能不承擔秀吉規定的一系列經濟、政務、軍事的義務。秀吉實行「城割制」,大名要按秀吉意旨拆毀許多具有軍事意義的城鎮據點;秀吉實行「軍役制」,大名要按地租收入的多寡向中央提供軍役。大名在領內開采非直轄的金銀礦山,要向秀吉納稅(運上金);秀吉經營重大建築工程,大名要提供夫役木石。還要防止大名間互相勾結的「禁私婚制」(未經秀吉許可的大名間的婚姻關系稱私婚)及強制大名效忠中央的「人質制」(以大名家屬與得力家臣為質)、「參覲制」(大名本人要移居秀吉政權所在地)等,都保證了中央政權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巨大約束力。所以,朱印地制度的推行,既意味庄園領主的土地領有權向大名領國制過渡,也意味大名領國制向近似土地國有制的江戶幕(中央政權)藩(地方大名)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秀吉當權後的大名對自己領地領有權的不完全,決定了大名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獨立權的不完全,統一後的大名完全喪失戰國大名的獨立自主的性格,統一後的日本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內亂頻繁的動盪局面,當與秀吉對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有關。
土地關系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對小農永久耕作權的承認。秀吉檢地,規定全國田畝計算方法統一以300步為1段(前此一般以360步為1段);規定每段水旱田分為上、中、下、下下四等的不同租率和絕對納租量(石盛);規定沒段地租承擔者即直接勞動生產者的農民(稱一地一作人制);並規定地租主要應以實物激納(石高制)等等。這些辦法,當然體現了加強封建剝削和維持自然經濟的封建領主的意圖,但重要的是,取締了前此存在於農民與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時的任意盤剝,特別在法律上為了保證收租權而保障了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使土地與勞動力結合起來,使農民從事生產的最低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有了保證,這無疑會提高小農勞動的積極性,促進了被長期戰亂所破壞的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秀吉從強化封建統治秩序的立場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小農的土地要求,這是從十四世紀起各地不斷發生農民暴動,持續近200年的農民運動高潮開始長期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秀吉雖不是農民利益的代表者,但不失為日本歷史上最了解農民,熟悉農民並善於統治農民的封建君主。
秀吉對待商工業者的政策,則具有更多的進步因素。秀吉的統一運動本身,在客觀上就具有促進工業發展的因素。為了鞏固不斷擴大的佔領區,秀吉在全日本徹底廢除所有戰國大名的邊境稅關(關所),甚至包括皇室、朝廷領內的關所(信長時沒有被廢除);修築了聯接全日本的道路橋梁;制訂了航行全日本的船舶制度(1582年秀吉在岩屋便確定佔領區的駁船都可隨戰爭的發展駛出原來的「國」界);統一了全日本使用的度量衡(如36町為1里之制);鑄造了全日本流通的貨幣(1588年始鑄「天正大判」,1596年後鑄造具有交換職能的「小判」和「天正通寶」)。這樣,使商品流通、金融事業和水陸交通事業都有可能突破地方大名的領域經濟的框框,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國市場的形成。
為了奪取庄園領主所壟斷的商工業賦稅收入,為了分化中小商人和農民運動的聯系,秀吉還繼信長之後,在全日本實行稱為「樂座」的廢除商業、手工業封建行會的政策(當時日本商工業行會稱為座),既切斷了一切商工業者與庄園貴族的臣屬關系,也給行會組織外的中小商人、手工業者以自由從業的機會。同時,秀吉在統一戰爭過程中為了爭取統治區外的商品供應,還實行了稱為「樂市」的市場開放政策,免除各種市場稅,保證經營安全和商品的自由買賣。這種樂市、樂座的政策,對於室町時代以來的在戰亂中萌發的商工業自由發展趨勢給予了直接的推動。同時,秀吉還十分注意爭取各地豪商對統一戰爭的支持,給豪商以大名的禮遇,依靠他們籌措軍需物資、收集軍事情報和開展勸降活動。而且,還直接任用了不少出身商家的文武要員(如五奉行之一的長束正家、侵朝日軍先鋒之一的小西行長等),這對當時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是有影響的。另外,在外貿方面,秀吉也曾允許西方商人來日貿易,並實行「朱印船制」,特許八家豪商以九艘海船從事海外貿易,使日本的外貿有了一個正常的渠道。所有這一切,都有利於商業資本的發展。
當然,秀吉削弱地方大名的勢力並不是削弱封建統治,而是強化封建主階級在全日本的封建集權統治;秀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但同時又徹底解除了農民武裝(刀狩會),剝奪農民離開耕地的自由(還住政策:使脫離土地的農民歸還所住地方和耕地的政策),要求農民只能世代務農(身份制),重新給農民套上了一度鬆弛了的封建枷鎖;在對待商工業者方面,秀吉雖不斷製造廢除行會、開放市場的自由氣氛,但同時又不斷通過御用的「商人司」、「職人頭」(即手工業者的把頭)把商工業者重新納入統一王權的封建控制之下。事實上,標志日本室町戰國時期商工業自由發展的自治城市,正是在信長、秀吉的統一運動中最後消失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秀吉統一政權的封建本質。
秀吉政權的封建性質在統一後的對外政策中也有明顯的反映。在完成統一的次年(1591年),秀吉為了轉移封建大名在國內爭奪封建領地的視線,亦妄圖通過對外掠奪以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下令准備侵略朝鮮。1592年,他起兵16萬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佔領平壤後,更妄圖遷都北京,建立包括日本、朝鮮、中國及印度的封建大帝國。由於朝鮮人民的堅決抵抗及明朝政府出兵援朝,才使秀吉的侵略計劃沒有得逞,1596年議和,但未果,豐臣於1597年又派兵14萬侵朝,亦受到中朝兩國軍隊的打擊。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
返回
⑷ 日本一共有多少個大臣
「內閣十九臣」首相(總理大臣):安倍晉三
副首相兼任財務金融大臣:麻生太郎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
外務大臣:岸田文雄
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
經濟再生大臣:甘利明
農林水產大臣:林正芳
法務大臣:谷垣禎一
總務大臣:新藤義孝
國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
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充
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
環境大臣兼任核事故擔當大臣:石原伸晃
國家公安委員長兼任綁架問題擔當大臣:古屋圭司
復興大臣:根本匠
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
少子化擔當大臣:森雅子
沖繩·北方擔當大臣:山本一太
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 在這些內閣大臣里,最沒實權是的首相,這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區別,日本的首相是內閣的召集人,不是主事人,所以盡管換的很頻繁,也不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