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背叛美國
❶ 日本為什麼要投降美國
我們從歷史中了解到,日本投降的前期是美國在1945年8月的時候,在廣島與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是難以想像的,轉眼之間,投放之地一片荒涼,日本領土又有很大一部分變成了廢墟。兩顆原子彈引發的爆炸,美國為此發了一份聲明,稱已經與7月26號向日本發起了最後通報,但是日本首領並沒有任何作為,如果一直沒人前來協商,是會在以後持續發起攻擊的。進入八月中旬了,日本天皇與所有人答應投降,結束一直以來進行的對外戰斗,二戰就這樣結束了。日本首領投降儀式於1945年9月2日上午9點正式開始,在東京灣早早靠岸的密蘇里號親自見證了這一偉大時刻。在中國的投降儀式是在1945年9月9日,地點位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宣布日本投降。日本的投降,是美國投放原子彈的功勞嗎?也許有關,但絕對不全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千瘡百孔,已經沒有繼續戰斗的實力。這么說是因為什麼?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華夏民族的誓死反抗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日軍為了轉移經濟負擔,發動侵華戰爭,在中國境內燒殺搶掠,肆意妄為,諸多惡行,早已引起中華兒女的奮力抗爭。與此同時,國際方面也開始全力抵抗日本。1943年的春季,同盟國在太平洋的戰場上也是屢戰屢勝,同盟國幾乎佔領了太平洋的每個小島。日軍已經無路可走了。國際上同盟軍的步步緊逼,中國戰區裡面,解放軍也由弱變強,取得很多勝利。要麼投降,要麼滅亡,就是日本面臨的抉擇。中國的湘西戰場,日軍已經沒有優勢可言,幾乎全軍覆沒,中國士兵更加猛烈的反抗昭示著日軍的失敗,已是定局。
二、日本的滔天罪行被世人唾罵
二戰中,日本在中國犯下了無數的罪行,以至於數不勝數。在他累累罪行中,其中有五項罪行,是作為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仇恨。日本向中國南京發起侵略,對南京人民留下的傷害會是難以磨滅的,全世界人民都感到無比震撼,日軍的惡劣行為由1937年12月13日開啟,一直延續了長達42天的時間,對中國人實施瘋狂殺戮。南京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的城市被毀掉,數不清的婦女被日本人所殺害,最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在面對軍事審判的時候,否認這一事實。通過搜集的大量證據,日本人本難以掩蓋,只說進行戰斗時,殺死了中國俘虜與百姓也就20-30萬人,據資料記載的數據,傷亡人數最少也在百萬往上。第二是細菌實驗。這個有違人性,慘絕人寰的實驗,是日軍官方記錄可以查找的。他們偽裝成關東地區的軍人,在東北地區非法抓捕很多貧民百姓,進行無人道的活體實驗,致使大約三千人喪命於此。重慶大轟炸:抗日期間的日本,為了盡快拿下中國,對重慶的各個地方進行了五年的狂轟濫炸,中國的損失無數。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真的是讓人發指,這些都是受到國際責罵的,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三、美國的宣戰
日本的野心隨著戰爭的進行暴露無遺,他根本不滿足征服中國,他要征服亞洲,甚至征服整個世界。美國通過珍珠港事件認識到了日本人的野心,並決定進行反擊。原子彈順利向日本進行投擲後,美國方面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但日本始終不肯表示,徹底激怒了美國,原本想把日本當朋友,看來也只能為敵了。美國將代號為「胖子」的環鈾彈運出武器庫,隨時等待著投放到戰區,並庄嚴進行了儀式,表明一定會將環鈾彈准確扔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頭上。在即將投放的時候,杜魯門最後一次進行警告,原子彈已經到達了日軍的重工業基地的上方,懇求該地區的平民盡快撤離,以免傷及無辜。原子彈的威力日本人已經請教過一次了,繼續投放會使得日本的國土更加稀少,而美軍投放也是出於無奈,珍珠港基地被摧毀後,已經拿不出更加和平的武器對抗日本了,如果不用原子彈,只會增加美國年輕士兵的傷亡。若是這樣都無法扼殺日軍的狼子野心,那麼只能量產原子彈,徹底消滅日本了。
四、日本國內矛盾激化
日本內部的矛盾激化,是促進日本投降的催化劑。日本即將投降的時候,國內的政治也是非常混亂的,不少的年輕人為了保護國家不再因為戰爭繼續衰弱下去,要挾日本天皇投降。日本天皇作為這個漩渦的核心,成為了國內與國外相互威脅的對象,國內主張抵抗到底的呼聲很高,國外的主和聲音比較高,日本天皇陷入了絕境。不知是誰將日本投降的消息放出去,東京的街頭到處都是切腹自盡的人,連日本天皇的起居地也被保衛了起來,鎮壓行動持續了很久。最後,天皇錄音在世界上被曝光,日本終究投降,日本的罪行永遠記入了我們中國的歷史中中國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中國人是一個永遠被打不敗的民族,面對著異族的入侵,自強不息斗爭到底。這份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珍惜當下,勿忘國恥。
❷ 日本在二戰中退出中國、主要是中國的原因還是美國的原因、使他們退出
日本不是在二戰中退出中國的,是伴隨著日本的投降、退出;二戰才結束的。
當然,主要是美國的原因,2個原子彈的事大家都知道,日本也比較識時務,日本昭和天皇召集大臣討論了好幾天,一致認為這次確實沒辦法了,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差距,原子彈的威力把日本人嚇破了膽,天皇也怕一旦打到最後一刻,天皇制被美國人強行取消了;所以決定投降,認慫;並積極展開外交磋商,允許美國人進入本土對日本進行佔領,號召全體臣民放棄抵抗。最終,如願保留了天皇制,一直到今天。
❸ 二戰時,日本在侵華的時期為什麼同時向美國開戰
這個就要從一戰後說起了,一戰後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國疆土遍布全球,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地遍布北非中東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所以當時的美國還算是個二流國家,這個國家1783年才正式獨立,所以到二戰前才短短150多年的歷史,積累的國力遠不如大英帝國,法蘭西和蘇聯。
那美國作為列強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國的,墨西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美國不甘心卻又惹不起英法。當時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的潮流剛剛開始,美國是產油國,蘇聯也是產油國,當時中東的石油還沒被完全勘探開發,所以主要產油地區就是蘇聯和美國。但是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這已經是列強心知肚明的事情了。為了石油,為了經濟,為了世界霸權,列強們勾心鬥角起來。當時的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已經擁有產油區,但蘇聯聽說了中東有石油,美國英國法國也清楚,大家誰也不願意把中東那塊肥肉給蘇聯,因為蘇聯離中東非常近,而當時的伊朗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敘利亞是法國勢力范圍。
於是,大家決定找個人來打蘇聯。西方列強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剛在德國上台的希特勒,美國英國通過銀行向德國輸送楊計劃和道威斯計劃,巨額的貸款以及飛機發動機技術輸送給了德國,美國和英國更是縱容世界東邊的日本侵華,日本侵華所需的鋼鐵石油80%來自於美國,美國當時無償貸款給日本,日本拿著貸款來的美元買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侵略中國,從中國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銀財寶,煤炭,木材。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和金銀還美國的貸款。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很好控制。當時美國給日本的任務是拿下中國東北,以偽滿洲國為基地北向進攻蘇聯,配合希特勒的西線進攻,雙線夾擊蘇聯。
當然人家德國和日本也不傻,心裡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於是西線的希特勒與斯大林密謀瓜分了波蘭,閃擊戰打敗了法國,法國是完全沒做好戰爭准備,它沒想到本來說的好好的你去打蘇聯,結果你怎麼回頭打我來了?所以很快法國就覆滅了。雖然德國用煤炭提煉化工油品有一定進展,但是50%的軍用油料還是需要原油進口,英國當時控制著大西洋海道,掐斷了德國的石油貿易線路,沒辦法,希特勒為了第三帝國的輝煌,把眼光瞄向了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個裝甲軍團,兩個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區進攻的,只有一個是莫斯科方向擋住背面的紅軍。
日本也不傻,你美國不是想讓我去西伯利亞打蘇聯嗎?我就派少許的關東軍去試探試探,結果日本陸軍的輕型坦克和馬步槍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強大重型機械化軍團的對手,1939年諾門坎一戰日本慘敗,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亞苦寒之地,佔領了也不好種莊稼,還打不過,不知道硬拼會死多少人,於是乎日本人決定採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兩個分支,一個是向中國內陸地區進攻,另一個是海軍攻打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有橡膠。但當時的東南亞,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支那(現在的寮國柬埔寨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於是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
日本人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美國就非常惱火(小老弟拿下幾片土地後敢不聽黑老大的話了?!讓日本做大的話會影響整個戰略布局,日本不是條聽話的狗!要對付日本了!),開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減少石油對日出口,同時開始扶植蔣介石政權,派飛虎隊從緬甸幫助中國進行空戰,貸款給中國(高息)買美製槍炮。日本人很生氣,覺得想要建立帝國,必然要早晚與美國一戰,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艦隊毀了,這樣能為日本爭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緩沖時間。當然東南亞是日本的戰略運輸海道,因為1941年後,中東的石油開始開采了,日本決定擺脫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只要打通馬六甲,帝國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決。所以不惜與英法美開戰。偷襲珍珠港的同一天海軍保護著陸軍就登陸了菲律賓,把麥克阿瑟打跑了。
❹ 現在的日本鬼子為什麼緊跟美國
這是一個多層次的問題,首先是二戰的時候,美國和日本就戰爭,其次的話,因為日本是戰敗國美國,按照協議美國要幫助日本重建國家那致使美國和日本變成了聯盟變成了盟國,其次的話是美國的經濟本來就比較強,所以說他們關系越來越近。
❺ 二戰期間,日本為什麼突然向強大的美國開戰呢
美國要護住自己在東南亞的地盤。日本想在東南亞“分一杯羹”。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日本要“有所作為”必須要和美國“碰一碰”,於是日本決定向強大的美國開戰!
隔岸觀火的美國被日本拖下水,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美國可能想不通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為何敢對自己動手,而在日本看來他們是別無選擇,在其他地區的“行動”需要兵員、石油、礦產。如果不能擴大殖民地,就很難實現長久的進攻,他們才不得不和美國開戰,這是日本的心理活動,事實證明他們過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