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元朝是怎麼征戰日本的

元朝是怎麼征戰日本的

發布時間: 2023-06-06 21:49:04

① 蒙元帝國元世祖忽必烈的東征日本之戰(上)

我是小樹,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您分享精品歷史故事與真實歷史事件揭秘干貨。

蒙古帝國相繼平定了西夏、西域、東歐、西亞、金國、高麗、大理、金齒、吐蕃、南宋等東西方數十諸強國之後,由原來負責漠南漢地諸多事務的世祖忽必烈,於1260年在開平即位蒙古帝國新任大汗。同年,高麗國王元宗向世祖忽必烈稱臣納款,高麗國成為蒙古帝國的東藩之地。1264年世祖忽必烈移至燕京,選天下五經之首易經之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稱帝建立了大元王朝,定都城為大都城,下令要求高麗王派出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令日本國接高麗國例臣服。

據元史中真實所載,日本國在東海之東,古時候稱為倭奴國,或雲惡其舊名,故更改名稱為日本,其國人以其地接近日出之所而得其名。日本國土遠離中土,又廣相隔著大海之闊,自漢以後歷魏、晉、宋、隋各朝皆來中原朝貢天朝。唐代至永徽、顯慶、長安、開元、天寶、上元、貞元、元和、開成年間則日本直接派遣使者入朝學習,稱之為「遣唐使」。宋代雍熙元年,日本僧人暐然與其門徒六人渡海而來,奉日本國書入貢天朝,並獻上了銅器十餘件。僧人暐然善於書寫隸書,但不通中華之語言。君臣問其日本列島風土人情,他便但書文字以對,據他所說日本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卷。暐然歸還日本國之後,又來便者名叫滕木吉,以僧人來中土者名叫寂照和尚。寂照認識中土文字,而且書法水平很高繕寫甚妙。至宋代熙寧以後,日本國連貢方物,其出使來者皆為僧人。

世祖中統元年,封高麗世子王倎為高麗王,派遣其還高麗國,高麗大臣等都說高麗國與日本國相連遣使皆可通日本。此時日本國統治者為龜山天皇,年號文應時期。至元二年秋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了出使日本的使者,兵部侍郎黑的佩虎符,充大元帝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佩金符,充大元帝國信副使,並賜高麗國王書:「今爾國人趙彝來告,日本與爾國為近鄰,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與通和。卿其導達去使,以徹彼疆開悟東方向風慕義。茲事之責,卿宜任之,勿以風濤險陰為辭,勿以未嘗通好為解。恐彼不順命,有阻去使,故托卿之忠誠。卿其勉之!」高麗王禃乃遣其樞密院副使宋君斐與禮部侍郎金贊,為黑的等向導。

元世祖至元二年,黑的、殷弘等持世祖忽必烈元帝國國書出使日本。國書的大意為: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元帝國的使者黑的、殷弘攜國書赴日,但是被日本拒絕入境,使者轉交國書後歸國。日本朝廷在收到國書之後一面祈求大神的保佑,一面又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的實際撐權者將軍北條時宗令大宰府諸番加強備戰,加強了九州沿海各要地的警備力量。其後元世祖忽必烈又兩次派出使者,但都遭到日本朝廷的拒絕面見。至元十一年1274年,世祖忽必烈大怒發動了東征日本的戰爭。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日本國主龜山天皇讓位於其太子,稱號為俊宇多天皇,改元建治。同年三月,世祖忽必烈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邱等諸將,將屯高麗軍及女真軍並漢軍水師共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會以七月為期同時進攻日本國,又下命令讓高麗國發兵助戰。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以平番元帥忽敦、右副元帥洪茶邱(洪福源之子)、左副元帥劉復亨等諸將抵達高麗國南部,高麗國則以大都督指揮使金方慶為首的諸將率高麗三翼軍,共八千多人助戰元軍,忽敦等諸將統率蒙、漢、女真、諸軍二萬人、高麗水軍六千人、水手六千人。總計四萬多人由合浦港進攻對馬島,首先開始了攻日之戰。日本國大將允宗助國率八千日本騎兵進行抵禦,同時派出翻譯人員至船上來問原故。忽敦等人也不回答,直接率兵強攻登陸,雙方直接開戰。經過激烈廝殺允宗助國一陣戰死。

忽敦等將領轉攻壹岐島,在成功登岸後樹立赤幟數面於日本國土,日本大將平經高戰敗逃走,嬰城自守。翌日,城池攻陷,平經高戰死。忽敦等將數日便連破日本三島,大軍登岸之後由於日本人堅決抵抗於是令大軍肆行殺戮,經過屠城之俘虜的婦女以索貫穿手心,系於大船的一側其他的人無一倖免。數日之後元軍已逼近肥前沿海諸島,敢於抵抗的日本武士全部喪生。一十九日元軍戰船駛進博多灣,於翌日開始登陸作戰。日本軍守將藤原經資指揮日軍抵抗,但是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這些島國士兵哪見過如此戰法,日本守軍完全處於失利的狀態下。

這支由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組成的第一次征戰日本的元朝大軍,是由蒙、漢、高麗數族大軍隊組成的聯合部隊。元軍不但在戰鬥力,而且還有戰略戰術方面上都遠遠高於日本軍。據日本史書中的記載:元軍的攻勢方法在於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本軍隊的戰馬聽後都驚恐不安,原地跳躍打轉,當日本武士撥轉馬頭准備沖向元軍時,就已經被元軍射中身體。蒙古弓矢短小,但弓矢根部都塗有毒液,射中身體即中毒。元軍數百人便箭射如雨,長柄矛非常鋒利輕松就可以刺進鎧甲縫隙之中。

而且元軍隊列成行,有敵人逼近者,中間隊列馬上分開,兩端合圍而出,給予以全面消滅之戰。元軍的甲輕便、又極善騎馬,戰士普遍力氣很大,肉博又從不惜命,個個豪勇異常,而善於進退人人知兵法。元軍大將則據高處而指揮全軍,進退擊鼓,全軍按鼓聲命令行動。在元軍後退之時,陣中又布有鐵炮,炮中裝鐵彈,隨著火焰全面噴出,四面烈火,煙氣彌漫。炮聲凄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辯東西,被擊斃的日軍極多。雙方激戰至暮,日軍敗走撤至太宰府水城一線防守。

此時日本國人大震,朝野上下馬上徵集全國各藩屬兵馬十萬二千餘人進赴援救。忽敦元帥率諸軍等與日本大軍戰於博多,諸將憑高鳴鼓,指揮兵士,進退應鼓聲。日本武士浪人組成敢死隊有大量陷陣者拚命前沖,全部被元軍包圍而全部殲滅。又狂發連珠鐵炮,殲滅日本兵馬無可計數。日本軍失敗逃走,忽敦乘機進兵至今津,佐屬與日本大將菊池康成等血戰於赤坂城,又與少貳沉惠大戰於百道原,均擊敗日本軍。日軍覺惠子景資十分善於騎射,一箭竟射落漢軍大將劉復亨墜馬。忽敦等列陣松林,日本半大坂賴康率大軍來拒,復被打敗水逃走。日暮之時大風呼起天降暴雨,諸將乃次第登舟以避。

高麗大將之間向來不和,導致了元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很有問題,因此高麗大將金言慶對忽敦、洪茶邱說:「我兵雖少,但是已入敵境,人自為戰,即孟明焚舟、淮陰背水計也,請復決戰。」元帥忽敦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敵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劉復亨受傷極重,當晚先引所部先歸。時值半夜大風又起雨更爆,元朝官軍戰船在角崖石多之地都被破壞,忽敦眼見後斷不力於是令諸將等乃乘夜引兵退走。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又復派出使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帶著元朝國書又想通好於日本國,高麗國郎將徐贊及捎工上佐等三十人前導同行。同年四月,杜世忠等至長門室津,既而移步於築前太宰府。八月,太宰府派出專人護送世忠等至鐮倉。九月,日本幕府將軍北條時宗下令斬殺杜世忠、何文著、撒都魯丁及書狀官董畏、高麗人徐贊於日本龍口。這便引出了元世祖忽必烈二伐日本列島。

感謝您的觀看和分享,您的支持是小樹創作的強大動力,歡迎轉發、評論、點贊、收藏,咱們下期不見不散。

② 介紹一下元朝出征日本的事兒

元朝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元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元朝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元朝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元朝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元朝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元朝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③ 元朝是忽必烈侵略日本叫什麼事件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答培世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中悉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清肢。

④ 元朝為什麼攻打日本

1、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2、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告隱。於是,忽必烈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馬島。元襪升廳軍笑賀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3、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搶先攻擊博多灣。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鐮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這兩次侵略企圖盡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 元日之戰——一場由忽必烈主動挑起的戰爭

忽必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後的又一著名蒙古族領袖,帶領著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的蒙古鐵騎南征北戰,最終稱霸亞歐大陸,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地域最遼闊的王朝大元王朝。大元朝剛建立,他就對日本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發動了對日本的戰爭。

與其它幾次中日戰爭不同,這場戰爭是中國軍隊漂洋過海進攻日本本土的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以侵略者的身份進行對日戰爭的,由於元朝時的中國是蒙古族當政 ,所以日本稱這次戰爭為「蒙古襲來」。

【背景】

忽必烈在滅金以後,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與南宋政權分庭抗禮。

蒙古族是一個在草原上成長起來的剽悍民族,崇尚的是武力征服,建立政權後便要求周圍的國家和少數民族向其臣服。中國的周邊國家懾於元朝的武力,很識相的紛紛與元朝遣使通好,唯獨日本是個例外,沒有任何與元交好的實際行動。這是霸道慣了的忽必烈所不能容忍的。

其他國家都識時務,怎麼就出了你這個例外呢?

1266年,忽必烈派遣使者在高麗官員的陪同下攜帶國書出訪日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求日本迅速派遣使臣前來通好。

忽必烈在國書中對日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允許日本以平等國身份與中國交往,而且聲明只要日本遣使通好,中國將與日本加強貿易往來互通有無,也可以給日本一些經濟上的幫助,最後又以如果日本堅持不通好那就要對日本用兵進行恐嚇。

這封國書話說的在情在理,也給足了日本面子。忽必烈認為國書一到日本必會馬上遣使通好,正常的國家統治者也會順應時勢遣使通好。可是忽必烈這次錯了,日本此時的統治者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根本沒按正規套路出牌,對元朝國書採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

此時的日本正處於鐮倉幕府統治時期,日本國內已是軍人掌權,常年習武的武將們與知尺嫌如書達理善於心計的文官不同,他們一般都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此時當政的北條時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狂妄自大慣了,根本沒仔細考慮與元通好的利弊,就將忽必烈的通好要求給一票否決了。忽必烈國書末尾的恐嚇更是激起了北條時宗的好勝心,他心說就不與你通好,我氣死你,你要敢來打我我就跟你拼個你死我活,我還怕你不成,你瞧瞧這想法多孩子氣。

就這樣,忽必烈的第一次遣使通好失敗了。

忽必烈不甘心,於1668年再次遣使來日本,可日本方面仍然無動於衷,給忽必烈的答復也更具諷刺意味,說根本就沒聽說過蒙古國還談什麼通好。

都說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往往越想得到,忽必烈此後或遣使或通過高麗或發送信件,三番五次的與日本方面溝通,能使出的方法都使了,可是日本是油鹽不陵啟進,均採取不予以理會的態度,反而加強了本土的防禦准備抵擋元朝的進攻。

忽必烈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向來都是別人跪拜自己,今天自己主動示好卻熱臉貼到了日本的冷屁股。

忽必烈怒了,他認為日本小小島國的無理傷害了大元王朝的自尊心,老虎不發威你拿我當病貓是不是,於是決定教訓一下自不量力的日本。

征日戰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起來了。

要我說忽必烈和北條時宗都是思想上很極端的人,過於爭強好勝。

忽必烈的完美主義心理太強了,這在現代心理學上應該叫強迫思維。這和有潔癖的人不能容忍一點點細菌而反復洗手是一個道理。日本不通好忽必烈並不會少塊肉,對元朝的發展和名譽也沒什麼影響,但忽必烈心理上無法承受這一所謂的污點,非用極端方法解決問題。

北條時宗更像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不去理性思考與元建交的利弊,也不去想與元朝通商的好處,而是直接賭氣產生你來打我呀我還怕你不成這樣的想法。

所以說日元戰爭是忽必烈和北條時宗兩個犟種拿數萬士兵的生命開的一次玩笑。

【第一次出征】

1274年,被日本的無理激怒了的忽必烈決心發動對日本本土的侵略戰爭,他要動手了。

對於這次戰爭忽必烈進行了充分的准備,打仗可不是兒戲,戰略上沒把日本放在眼裡,但在戰術上還是要重視對方的。

忽者者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船900艘,限期完工,否則嚴懲不貸。

高麗王知道忽必烈不是好脾氣的人,不敢公開違抗他的命令,但忽必烈交給的任務實在艱巨,弄得高麗百姓怨聲載道,就是起早貪黑也完成不了上面安排的任務,不敢明著理論就只能暗中玩手段了,於是高麗人在造船時偷工減料,造出的船隻根本不符合出海航行的要求,這為征日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這樣的船出海遇到大風浪不翻船才怪。

好在元軍都是旱鴨子,不精通水戰,對造船技術更是一竅不通,因此高麗王才用不合格產品瞞過了忽必烈。

高麗國造好船隻後,各路軍馬和糧草也都已准備完畢。

10月3日,由大將忻都、劉復亨等率領的蒙漢高麗大軍共計3.23萬人從高麗出發遠征日本。

16日,遠征軍逼近了日本沿海島嶼,日本雖然也加強了沿海的防禦,但由於日本島可登陸的地方太多,兵力布置分散,不可能將沿海地區都嚴整布防,因此日軍在與元軍遭遇後只能倉促應戰,日軍首戰告敗,幾百武士喪生。

20日,元軍在日本博多灣一帶強行登陸,雙方在沿海一帶展開了攻防戰。

日軍這時使用的還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戰術,畫面中出現的也像三國演義中的鏡頭。雙方在排兵布陣後,日本武士隊伍中沖出一個武藝高強的武士來我軍陣前叫陣,大喊誰來戰我,幻想在斬殺元軍一名虎將後大隊人馬隨後掩殺過來將元軍一舉擊潰。

這個時候的中國可不是三國時期了,元軍對於日軍的叫陣根本不予理睬,元軍將士心中暗笑,這二貨,都什麼年代了還玩單挑。

日本武士見挑釁不成,大怒之下率領日本武士掩殺過來,這回元軍開始動了,放箭的放箭,開炮的開炮,擊鼓的擊鼓,一切井井有條的進行著。

日本武士雖震驚但還沒有被嚇傻,可是戰馬受不了這驚嚇,它可不懂什麼軍紀,憑動物的本能調頭逃竄,日本武士也往往在戰馬調頭之時就已經被弓箭射中落於馬下。

日軍根本抵擋不住元軍步炮騎箭的多兵種聯合出擊,與元軍的戰斗是一觸即潰,勝敗立見。

日軍戰敗不是偶然,中日雙方的戰鬥力有天壤之別。

先說說中國方面,在蒙古人、漢人、高麗人組成的聯合大軍中,蒙古軍隊的戰鬥力是最強的。

在草原上長大的蒙古漢子在軍事上本身就很有天賦,一個個都是標準的軍用體格,加上他們受過忽必烈嚴格的軍事訓練,因此個個驍勇善戰,騎兵更是有踏平千里之勢。

戰術在當時來說也很先進。每次與日軍對陣都是擊鼓鳴金,鼓噪前進,這使日本的戰馬很不習慣,往往人未戰馬先怯,像發瘋一樣掉頭就跑,這使得日本軍隊陣型大亂,給了元軍很多可乘之機。

元軍的弓箭很有殺傷力,射程近二百步,可以射穿日軍的重甲,而且箭頭上塗有劇毒,被射中後神仙也救不回來。

最讓日軍膽寒的是元軍的火葯武器鐵炮,綽號震天雷,是元軍攻城的常用武器,在當時是無堅不摧,那大炮的轟鳴聲直接將日本武士軍隊嚇尿了褲子。

再看日本武士軍隊。當時日本雖然是幕府掌權,但幕府控制的軍隊並不多,打仗時他還要依靠那些由庄園制發展起來的地方實力派們,日本與元軍交戰的部隊也是地方上拼湊起來的地方武士軍隊。

他們幾百人一隊,由不同的領隊人帶領著來參戰。這樣的部隊戰鬥力也參差不齊,雖然有的武士部隊很能打,但總體上說軍隊戰鬥力是弱的。

因為他們像一盤散沙一樣各自為戰,根本就沒有凝聚力,從而也就發揮不出戰鬥力。武士們又崇尚一對一戰法,不講究團隊合作,因此更成了散沙中的散沙,這樣的部隊哪裡是元軍的對手。

元軍在作戰中整體氣勢上是壓倒日軍的,可不幸的是當日戰斗中元軍大將劉復亨在親臨前線指揮時被日軍射中,主帥受箭傷後元軍氣勢受挫,指揮部決定撤至船上休整。

天有不測風雲,誰料想元軍休整當夜颳起了台風,高麗製造的不合格產品害了大家,元軍200多艘船隻被風浪摧毀,半數將士都出師未捷身先死。

元軍將領認為這屬於天災,非人力所能制之的事情,軍隊也減員過半,已經無力再戰。元軍統帥只能下令剩餘船隻撤退回國,元軍第一次征日戰爭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出征】

皇帝地位雖高但畢竟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元軍統帥回國後以入其國敗其兵的捷報上報忽必烈,忽必烈信以為真並犒賞三軍。

忽必烈第一次侵日其實只是想嚇唬一下日本,並沒有滅它的決心,他得到的是中國軍隊戰勝的好消息,從而認為日本經過這次教訓應該能變得溫順了,於是再次遣使赴日以求日本通好。

北條時宗得知元史到來後大怒,為徹底斷絕忽必烈通好的念頭,將元朝使團一行三十餘人全部斬殺,北條時宗這么做有兩個不是目的的目的,一是為了跟忽必烈斗氣,二是顯示自己的武家風范。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他的這種行為我們只能用目光短淺或年少輕狂來形容。他的目的達到了,他確實徹底成功的激怒了忽必烈,但同時也為他的垮台埋下了伏筆,戰爭是最勞民傷財的事情,他的統治就是在忽必烈二次征日後沒落的。

得知日本朝廷斬殺元史後,忽必烈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在1279年滅亡南宋後,決定增派精兵強將再次遠征日本。上一次如果只是嚇唬一下,還沒有斬盡殺絕的意思的話,這一次可是下了狠心要踏平日本島了。

1281年,出征的准備工作已經完成,元大軍十四萬人兵分兩路殺氣騰騰的奔日本列島而去,這一次從兵力上我們就能看出忽必烈滅亡日本的決心。

七月初,兩路元軍在日本平戶附近勝利會師,七月下旬到達了日本達鷹島。我軍先頭部隊和守在此地的日本水軍進行了短兵相接,直到我軍主力到來後日軍才撤退上島。

可是在即將大舉進攻達鷹島的七月三十日夜,不知是偶然還是命中註定,元軍船隻再次遭到了台風襲擊。

元軍將士缺乏海上知識,已經看到台風將來的預兆而不知靠岸躲避,遭到台風襲擊後大部分船隻沉沒,元軍也再一次不戰自敗,蒙古軍的損失最為慘重,軍隊死傷過半,船隻大多被毀。

元軍統帥雖然覺得窩囊,但見失了銳氣也無心再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元軍收拾殘余兵力倉惶撤退。由於船隻大多被毀,不能全建制班師,約三萬元軍士兵被丟棄在日本島上,他們遭到了日軍的圍剿,大部分被殺害。

第二次征日戰爭就這樣在大自然的作怪中宣告失敗,不知是元軍的點子太背偶遇了台風還是船隻不具備航海能力才遭此橫禍?可以說兩種因素都有吧。

總之兩次征日戰爭都失敗了,日本也躲過了一劫,要是沒有「神風」的幫助,日本可就危險了,因為憑當時元軍的實力滅亡日本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可惜歷史不能被假設。

本文由周傳琦申請的搜狐自媒體「趣味歷史大講堂」賬號發布 2017年2月15日

⑥ 元朝為什麼進攻日本:元朝東征日本始末

第一次文永之役是因為忽必烈早聽說過關於「黃金國」日本的事(當時日本是產金國),當時他正在對南宋用兵,而高麗的抵抗組織「三別抄軍」也使蒙古軍很頭痛。為了應對這些狀況,同時也為了得到日本的黃金,他希望能夠使日本臣服。於是於蒙古·至元3年8月(1266年·和歷文永三年)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說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等人帶國書,在高麗向導帶領下出使日本。但是使者到了巨濟島就因大風浪而返回,沒能到達日本。次年6月,忽必烈再次派里德出使,嚴令高麗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傳書。1268年1月,潘阜攜國書到達大宰府。閏1月上旬,國書被送到鐮倉幕府。當時年僅18歲,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宗拒絕回復國書(當時的幕府執權是北條政村,於同年讓位給時宗)。2月6日,幕府把國書傳送京都,請後嵯峨上皇御覽。朝廷經過連日的會議,最終得出了個「不回復」的結果。但是國難當頭,朝廷也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由於不掌握軍隊,他們也就只能不斷的在京都各大寺廟進行「敵國降伏」的祈禱。
第二次弘安之役是因為文永之役後日本並未屈服,元軍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就撤兵。於是元·至元12年(和歷建治元年·1275年)2月,忽必烈再次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4月15日到達日本,這次他們順利到達了鐮倉,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全員斬首的命運。斬殺外交使節,這在當時是非常之事,即使在現在,也是嚴重違背國際規則的事情。當時,元朝已經吞並南宋,考慮到南宋一直和日本有各種比較密切的交往,在南宋降將範文虎的建議下,忽必烈再次派南宋人周福出使日本,當時杜世忠被殺的消息還沒有傳回。至元16年(和歷弘安2年·1276年),周福等人在博多被殺。兩個月後的8月,送杜世忠去日本的水手才回到高麗,帶回了使者被殺的消息(可憐的周福,只差兩個月)。至元17年(1280年),消息傳到元大都,忽必烈震怒,大喊「立即攻打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調軍隊(包括南宋降兵),成立征東行省(也稱日本行省)主持征日大計。

⑦ 元朝攻打日本

1、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2、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馬島。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3、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搶先攻擊博多灣。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