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是什麼樣子
㈠ 日本投降後,日本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
日本為了戰爭,幾乎將整個國家的物資都運到了戰場上,這些老百姓甚至將自己家中能用的東西都送到了戰場上。戰爭結束之後,後果就顯現出來了。人民們幾乎沒有可以吃的東西,再加上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把日本的兩個大城市都給炸毀了,物資就更加緊張。
不過這些人還是有一點人性的,他們把僅有的物資都先留給孩子。日本當時的青壯年很多都已經戰死在戰場上了,國內勞動力十分缺乏,生產力跟不上,就剩下一些老弱婦孺。很多日本市民甚至直接就餓暈在街頭。
而且日本作為戰敗國,對於其他受害國家,是要進行大金額的賠償的,這些對於當時的日本人民來說,簡直就是無法承重的負擔。只能說,這都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怪不得別人。
㈡ 日本投降後,國內平民過得怎麼樣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投放下去沒過多久,日本天皇因為害怕這樣繼續轟炸下去會威脅到他的利益,所以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對同盟國宣布正式投降。那麼日本投降之後,國內平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然而,美國曾經說過原子彈下無冤魂,當時日本上下全都加入了這場戰爭,不管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或者是老人,所以他們都不是無辜的。如果別人同情他們,那又有誰來同情那些遇害的中國人呢?
㈢ 日本戰敗投降後,幾百萬歸國日本士兵如何生存
這些日軍,為國出征的時候舉國歡送,被視為英雄,回來的時候,被民眾視為累贅和恥辱,被老百姓嫌棄。
說他們是累贅,因為戰後的日本,大中城市基本成了廢墟,物資嚴重不足,大家都吃不飽肚子,現在又回來幾百萬青壯男子,除了打仗啥也不會。
說他們是恥辱,戰爭後期,日本不斷敗退,民眾對戰爭的真相逐漸了解,尤其是戰後思想解放了,這些日本兵在海外乾的壞事也逐漸被更多的日本人所了解,這讓死要面子的日本人感覺非常恥辱。
日本戰敗之後,從中國、朝鮮、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約有數百萬日軍陸續從海外回國,這其中,中國區域含台灣朝鮮日軍約198萬,東南亞區域72萬,太平洋諸島還殘留11萬人,此外,還有數十萬的海軍。
這幾百萬個累贅,就在苦悶中一個個被送回了國。
有一些反應日本士兵戰後生活的照片,他們的遭遇,各不相同。
曾經的皇軍向美軍投來了羨慕的一瞥,在戰後的日本,勝利者主宰一切。
大量的退伍士兵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在戰後初期的亂世中,會打仗的他們迅速下沉到了黑 社會 ,打架斗毆。
面對焦土般的故鄉,這個士兵很茫然,戰爭中,日本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被炸光了。
這個赤膊的老鬼子准備重建家園,畢竟回家了,希望總是還要有的。
這個退伍的老鬼子看起來小日子過得還是比較舒心的,閑暇之餘還能看看報紙。
許多歸國士兵在原來長官的帶領下,參與清理城市戰爭廢墟、城市建設等工作。
老鬼子經常跑去美軍的垃圾場找吃的。如果能去美軍軍營里擦皮鞋,就是莫大的榮耀了。
老鬼子在沿街要飯,可能比較羞恥,還戴了眼鏡。
戰後日本實行配給制,海外回來的士兵也得和民眾一樣排隊領取
這個應該是大阪師團的鬼子,比較擅長做生意,他們從一回國,就迅速在美軍軍營前做起了小生意。
老鬼子給美軍幹活,戰後能有工作,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
這個舊軍人成了流動攤販。
反觀這些士兵的長官們,戰爭期間慫恿士兵們為天皇去送死,到了關鍵時候,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比如東條英機。
戰勝國的士兵們打敗了法西斯,成為民族國家英雄,這些法西斯的士兵們,戰爭期間給別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戰爭結束後能僥幸活著回國,逃脫懲罰已經算是很不錯了,比起那幾十萬被掠往西伯利亞做苦工的關東軍士兵,那些日軍真是燒高香了。
自明治維新以來,靠著一次次豪賭,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也走上了迷之自信的不歸路,不顧自己的實力夢想瓜分世界,一朝夢醒,再回頭,發現已被鐵鏈鎖了70多年。
戰敗國的待遇是怎樣的?戰敗的國家不僅要輸掉國家的尊嚴,更要在各個領域受到敵對國的侵佔,日本在二戰成為了戰敗國,國家的經濟一度崩潰,甚至他們的國家都淪落到美國人的領導下。
正在前線戰斗的日本兵自然也不好過,他們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已經宣布戰敗了,那些回到自己國家的日本兵過的也不好,他們抱著戰友的骨灰盒,扛著自己的槍,乘著國家派來接他們的輪船,一路回到了祖國?
在這里,他們受到的可不是國民的優良待遇,反而許多人十分厭惡這群日本兵,因為他們是失敗的,是沒有尊嚴的。
為了戰爭的勝利,日本派出的士兵數目簡直不要太多,本來他們的人口數目就比較少,這一次派兵直接將國內幾乎所有能上陣的適齡男子都派了出去,許多日本兵還是小孩子,也有一些已經是六七十的老人。
戰敗以後回國的日軍,不用想也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由於戰爭時期日本沒好好的發展經濟,他們也沒法工作,畢竟被幾個超級大國夾在中間,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經濟。
太平洋戰爭的失敗,更是讓日本本土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日本的權貴都面臨困境,又靠什麼養活這群戰敗的日本兵。
也許是武士精神作祟,戰敗歸來的日軍遭受到了眾多平民的敵視,本來日本已經很窮了,還沒有人願意接納這些日本兵,他們的處境也每況愈下,許多日本兵都淪落到了乞討街頭的地步。
美國人曾經一度給過日本兵幫助,靠著這種補助他們牢牢的把控住了日軍,後來他們也沒有再給這些日本兵補助,這時候的日軍完全沒有了養活自己的資本。在侵略的時候,這些日本兵估計也想不到他們最後能淪落到這種地步。
後來統治者為了避免這種亂局,給了這些戰敗士兵一些工作的機會,即使如此,他們也只能管的住自己的溫飽。
隨著美國的幫助力度加大,再加上美國人爆發了朝鮮戰爭,美國人的補給全部都是從日本下的訂單,這種做法讓日本的經濟迅速復甦,許多日本人再次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比起來過去的艱苦生活,他們後來簡直到了天堂。
之前日本戰敗的士兵為什麼會淪落到那樣的地步,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國家太窮了,沒有錢自然什麼都不要期待。但是朝鮮戰爭開始以後就不同了,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這些戰敗士兵的待遇自然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當初的他們只能沿街乞討。
為了對抗我國的新勢力,美國人決定扶持日本,讓他們成為牽制中國的地方勢力,為了讓這個屠刀變得更加鋒利,美國人開始培養日本,有意的讓他們的經濟發展越發迅速,甚至是後來又讓日本獨立處理內務。
過去的軍中大佬再次上任,他們給退役老兵的待遇相當好,因為日本的經濟發展的也很不錯了,所以這些老兵竟然可以每年領到200萬日元的補助,這已經超越了許多普通工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時候,居然還有幾百萬日本軍隊,而且絕大部分還手裡有槍有炮。當年日本高層就怕強硬派先斬後奏再來個「神風特攻」,或者被教育要跟美國人同歸於盡的日本民眾真的抱著炸葯包往美軍軍車軲轆底下鑽。萬一發生這樣的情況,結果肯定是美國繼續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事實上,日本高層想多了,那些「強硬派」連煮熟的鴨子都不如——人家是肉爛嘴不爛。美國大兵一來,「強硬派」馬上變成了慫包軟蛋,搖著尾巴討好美國大兵,那叫一個爭先恐後。什麼鷹派燕派,都變成了拔了毛的小雞崽,要多乖巧有多乖巧。
一看自己奉若神明的高級將領們變成了寵物狗,日軍整個崩潰了:「原來我們被你們當傻子耍了!要比起臉皮厚、不要臉,我們也不差啥!」
於是有飛機的「神風特攻隊」開著飛機去偷糧食,然後空運倒賣,就連那些穿著護士服的日本女醫生護士,也直接偷走全部葯品和醫療器械逃掉了,留下滿醫院的傷兵在那裡鬼哭狼嚎。
絕大多數老百姓餓得肚皮貼到脊樑的時候,日本黑市最紅火,各種軍需物資、糧食、葯品卻暢銷無阻,而這些緊俏物資的背後,都有日軍高級將領甚至黑龍會等組織的影子,要知道,就在幾天前,他們還在各種公開場合鼓勵軍民自殺殉國呢。日本戰後道德的淪喪,連美國大兵也驚掉一地眼球:「僅僅數月前還樂於為國捐軀的人,打算櫻花般純潔、優美地凋謝的人,現在正無情地欺詐自己的同胞!」
很快日本老百姓就發現,無論是糧食,還是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老百姓得不到的,黑市商人通過托關系,總能從政府手裡得到。
日本 社會 民怨沸騰,首相東久邇開始「打老虎」,但他悲哀地發現,那些黑市背後的靠山,是他這個出身皇族的首相也惹不起的,於是他也不當首相了,拿著自己家裡下屬送來的古董,也做起了黑市買賣。
當然,也有比較有「骨氣」的,比如一個叫山口忠良的檢察官就堅決不去黑市購買糧食,結果他真餓死了……
當年前蘇聯扣留了數十萬日軍戰俘去挖煤,日本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倒不是日本良心發現要贖罪,而是前蘇聯要真把戰俘送回去,日本也養活不起。
戰敗撤回日本的軍隊和家屬,有七百多萬,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和擁抱,而是市民扔過來的磚頭瓦塊。日本老百姓見到美軍就恭順地低下頭,回過頭來看見穿軍裝的日軍,馬上就橫眉立目大聲咒罵,連皇宮衛士也都不敢穿軍裝,而是換上了黑制服,一度被日本民眾誤認為是登陸的中國軍隊,結果一開口就漏了餡,老百姓又是一通扔石頭。日本實在餓得受不了了,接班的背鍋俠首相吉田茂只好去央求麥克阿瑟:「給點糧食吧,要不然日本就破產了。」按照現在的標准,吉田茂只要求470噸食品的要求實在是不高。
但是麥克阿瑟琢磨了半天,覺得給日本這個敵國糧食,美國老百姓要罵娘的。於是國內打了個報告:要不就給他們點糧食,要不就多給我些子彈,我把他們全乾掉!麥克阿瑟那句「給我糧食,或者給我子彈」,還成了名言。
結果美國給了日本70萬噸糧食,居然就緩解了糧食危機(估計高官吃飽了),氣得麥克阿瑟去罵吉田茂:你小子敢獅子大開口報花賬忽悠我!
吉田茂賠笑:我們就是不識數呀,要是真會算數,哪敢跟你們打仗……
日本戰敗後確實慘,明治維新以來,所得海外利益全部丟光,本土被美軍佔領託管。有很多人都在說回國日軍不受歡迎,我特別奇怪這一點,這是怎麼傳出來的?特么的當時的日本,除了這些人,那還有壯勞力可用?這些人不受歡迎的話,誰來養家糊口?
都靠日本女人去當「潘潘」,也得美軍有那麼大消費市場啊!實際上當時是美國的麥克阿瑟在致力於挽救日本,以急需重建日本秩序為名,拚命向國內討要物資,支援日本,以彰顯他仁慈的父之名,每天都陶醉於天皇兩口子的各種吹捧之下,他藉助國內的關系,討要物資的行動,甚至干擾到當時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讓馬歇爾抱怨,到底還要不要先歐後亞了?!當然,當時到日本的物資,在美國人看來,少的可憐,跟後來朝鮮打起來後比,也真少的可憐,但是日本政府就是藉助這些物資度過難關的。
第一是恢復近海捕撈採集,以前不吃的海菜也都拿來下到鍋里,這是日本唯一可以大規模立即恢復的應急救命的食品。在戰後被毀的城市大規模整理,重建基礎工程,以工代賑,幹活的人每天一個雜米飯團,一個「混合糧」飯團,這就是參加工作的人自己活命和養家的口糧,聽上去確實到底線了,尤其美國人聽上去,真產生最初的殺人不過頭點地的白左情懷,這就是麥克阿瑟在國內討要到物資,甚至還離奇的收集到捐助的理由,只是美國人沒搞清楚,特么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多少年就這么過來的,這也就輸光了搶來的東西,重過回老日子罷了。
這其中,活著回去的那些青壯敗兵,就是絕對主力,別說政府重建工作急需,民間開個相親會,傷殘的男人都搶著要,那來的不受歡迎?每天能掙兩個飯團的,得算白領了好吧?!五,六年後,朝鮮開打,重建好的日本趕上了第一批訂單,從此開始經濟奇跡。
日本宣布投降後,大部分在海外作戰的日本軍人,放下武器後陸續回國,當然,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除外,作為日本與蘇聯高層之間的協議,這些官兵都被作為賠償的一部分,交給蘇聯作為勞動力使用,「請盡情地使用」,除了關東軍外,還包括部分偽滿洲國官員、軍屬(日語里的軍屬指的是被軍隊僱傭的平民)等,這些人在1950年前,只要沒死在蘇聯(死亡率很高,但比德國戰俘低,蘇聯人對德國戰俘完全是報仇),基本都回到了日本。
根據本人看的日軍戰後回憶錄,日軍在回國後,會免費發放一種票據,可以搭乘火車回到家鄉,但除了這個就沒別的了,更別說發放各類補助。如果參軍前的公司還存在,可以申請回到原公司工作,但戰後日本經濟凋敝,加之戰爭的破壞,有些退役官兵還是無法回到原來的公司工作。
不過,日本經濟有一個特點,就是存在大量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生存期補償,員工們的工作期也有限,跳槽是很正常的事,戰後大量日軍就被這些小微企業吸收,當然,也可以自己單獨工作,或者籌措資金開一家小店,諸如炸天婦羅的店面。退役軍人們,這里說的是那些沒關系沒背景的,似乎經歷了戰爭的生死和困苦後已經不再懼怕別的,埋頭苦幹,生活上最起碼能吃飽,不少戰俘還抱團組織小型株式會社。
根據回憶錄看,戰後日本一般百姓的生活相對可以,當然,沒法跟今天的富足相比,但比起當時的蘇聯,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很多日本士兵都來自農村家庭,當年的日本農村生活極為困苦,可能類似於中國80年代,很少吃魚吃肉,蘇聯在戰後初期,尤其是遠東的極度貧困,震驚了這些出身農村的日本戰俘。
那些年的日本人,包括戰俘,似乎都在拚命工作,重建日本,朝鮮戰爭的美國訂貨起了部分作用,但主要關鍵還是戰後日本政府發展市場經濟的正確政策,以及日本人的埋頭苦幹,大約在60年代,日本生產的 汽車 和家電就已經具備強大競爭力,那個時候的日本百姓生活也大幅提升, 體育 用品店這類消費型行業開始發展,不少曾經的日本兵也在這一時期跨入中產階層。
戰時的士兵人數肯定會比和平時期的多得多,戰後日本的士兵除了保留一部分作為基本的安保力量外,其餘基本都遣散安置了,加上戰後的日本,因為戰爭征調了大量的青壯年,導致 社會 普遍缺乏勞動力,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裁撤下來的士兵自然成了很好的補充。
當年就給侵害國家無盡的傷痛,可以說自作孽不可活,1945年8月15日,日即無條件投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的派遣軍隊多達300餘萬,這些士兵在投降之後,被陸續押送回國,那他們回國之後,都從事什麼工作呢?
在這數百萬回國士兵中,只有極少一部分被日本政府安排了工作,從事了維持日本當地治安的工作,在工作時還要被盟軍所監督,而且薪水極低,只能勉強糊口,因為戰爭是極度消耗資源與破壞經濟的,當時的日本糧食極度匱乏,失去了工作的士兵,為了生存,只能到美軍的垃圾場內尋找食物,或者是給美國大兵擦皮鞋、打掃衛生,也許就能得到一頓剩飯剩菜,不願意給美軍幹活的士兵,有的來到街頭去變賣自己的軍裝、軍鞋、紀念品等等。
在日本投降後,日本黑幫的發展是十分迅速,大部分是這些退伍軍人,因為這部分士兵是從戰場上下來的。
戰爭結束後,絕大部分的歸國日本士兵的日子都不好過。為了維持生存,有的選擇拿出積攢的一點錢,做點小生意糊口。有的選擇與其他士兵抱團,互相幫助,共同開辦公司或者工廠。有少數幸運兒,原來所在的公司並沒有在戰火中消失,還能夠回去繼續上班。比不過總的來說,他們的日子是不好過的。
圖為戰敗後在國軍士兵監督下離開的日本士兵
還有一部分歸國士兵成為了政府的安保人員,拿著微薄的薪資干著警察和保安的活。相對來說,他們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這些人至少還被安排了工作,可以糊口。還有一些幸運兒被駐日美軍招聘,為美國士兵服務,以換得些微的報酬和可能的打賞。有的人比較慘,只能在美國人的垃圾堆里翻找殘羹剩飯聊以充飢。
圖為美軍士兵監督下的戰敗日本士兵
拉包爾的日本駐軍基本上是最幸運的。由於這一區域有著為數不少的各種工廠,而且在本土補給斷絕前實現了完全的自給自足,他們並不僅可以攜帶不少的食物回國,更能夠攜帶珍貴的種子和農具。這些人在回到日本後,往往能夠盤下一塊農田,出售農作物獲得頗為可觀的收入。
圖為正在清點的戰敗日軍
總之,在戰爭結束後,這些往日里驕狂慣了的日本人在回到家鄉後,入目之處只有滿目的瘡痍。侵略的懲罰可能沒在他們身上施行,但是已經刻在了他們的家鄉,讓他們用艱難的生活部分償還曾經的罪孽。
二戰時期,日本作為軸心國主力,在戰場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僅會侵略他國,還常常虐殺他國無辜百姓。可以說,日本在戰爭 歷史 上有著與德國不相上下的「功績」,可謂惡魔。後來到了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世界各國的日本士兵撤出他國。除了犯下重大罪行的軍人被處以極刑以外,其它的普通士兵都被放回來國。
據統計,二戰結束中,日本留在各大戰場上的人數至少都有500萬人,中國戰場上的日軍都有幾百萬之巨。而當這幾百萬侵華士兵回到日本國內,他們又會接受怎樣的悲慘待遇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而且還是有圖有真相,不過他們也實屬活該!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尚武國家。在二戰爆發之後,日本國內對於挑起人民的戰爭積極性的工作做的非常好。以至於當時軍人在國內會受到很高的待遇。人們會為他們洗衣煮飯,各種推崇,反正就是捧上了天。家人會以他們為榮,政府會給他們各種優厚待遇,就是希望他們能帶領日本走上世界巔峰。結果得來的卻是日本失敗的消息。
因此戰爭結束後,大部分民眾認為是日本軍人無能的原因,所以日本才會失敗。於是這些士兵回到國內,待遇一下子變得很差,這種落差就好像是從一個皇帝變成了一個階下囚,誰都看不起他們,包括他們自己。於是為了填補這種落差,大多數軍人選擇了自殺,還有一些也變得瘋瘋癲癲,完全沒有之前耀武揚威。
在日本投降之後,應美國要求,日本不能組建軍隊,以至於有幾百萬士兵突然無處可去。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只會打仗,其它什麼也做不了,軍隊解散,也就意味著沒有工作養活自己了。
而早在戰爭時期,日本就經歷了美國的死亡轟炸,很多建築都被毀,地區成了一片焦土。這些士兵退出軍隊之後,即使想回家,也沒有家可以回了。他們的親人大多在戰爭中死去,大部分人都成了無親無故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即使有親人的,也因為常年沒有回家,妻子改嫁孩子長大,真正是屬於支離破碎了。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不得不大批流落街頭,悲慘度日。
除此之外,因為日本國內經濟本來就不高,戰爭後更是幾近崩潰。如果不是麥克阿瑟支援的糧食,恐怕日本早就是餓殍滿地。而此時大批士兵的湧入同樣也意味著國家糧食回迅速短缺,他們根本無法分到足夠填飽肚子的吃食,有不少都是餓死的。
當然了,還是會有人想要憑借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因此他們會去做很低等的工作,可那些傷殘士兵就很可憐了,沒有家人、沒有房子、沒有糧食,身體還不好,這樣要怎樣才能活下去。據悉,大部分傷殘人員最終都選擇了做乞丐,成天沿街乞討,只希望能活下去。
看到這里,有心善的可能會說一句好可憐,可是要知道當初他們在中國國土上是何等的囂張。選擇都是自己做到,那麼無論是什麼樣的結局都應該自己承受,這樣的人並不值得同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當時,遺留在中國境內的日本戰俘和僑民數目十分驚人,總計共有300多萬人,其中有一半在東北。
1945年10月25日,中美在上海召開遣送日僑俘會議,從原則上確立了將滯留在中國的所有日僑、日俘有組織地遣返回日本本土,並且制定了遣送日本戰俘與僑民的具體辦法:按照先關內後關外的次序,分期分批地遣返日本戰俘與僑民。其中,中國政府負責通過陸路將這些日僑、日俘向港口集中與輸送,而美軍則組織船隻負責海上輸送。
到1946年6月,關內的200餘萬日本戰俘已基本遣返完畢,遣返的重點轉向東北日僑和日俘。
截至1944年9月,居住在東北各地的日本移民有1662234人。 1946年5月7日,滿載2489名日本僑民的兩艘輪船駛離葫蘆島,「葫蘆島大遣返」拉開序幕。
1946年9月4日,第105批日僑回國,這一天共發4船計15908人,是單日遣返人數最多的一天。
1946年12月25日,當年最後一批3695名日本僑民離開葫蘆島。
1948年6月4日 9月20日,最後幾批日僑共3871人從沈陽空運到錦州,後從葫蘆島乘船回國。
至此,東北日僑全部遣返完畢,總數為10510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