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機槍叫什麼
㈠ 二戰有什麼重機槍
二戰時期重機槍基本上是三腳架的:
前蘇聯:馬克沁M1910/30 ,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德什卡DShK1938
美國:M1917勃朗寧重機槍、M1919勃朗寧氣冷重機槍,M2大口徑重機槍
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機槍,92式重機槍(精度最好的重機槍)
德國:MG34/42重機槍,經典的通用機槍
法國:Reibel 1931機槍,供彈具很個性
中國:民24式重機槍(仿德國MG08),三十節式重機槍(仿勃朗寧M1917)
㈡ 二戰時日本用的重機槍叫什麼就是那把子彈是一排排的
九二式重機槍。來源:日本陸軍於昭和4年(1928年)開發了以對空射擊為主的使用7.7mm子彈的八九式迴旋重機槍。陸軍於是將八九式重機槍進行了改裝,以用於地面部隊,並進行量產裝備。但以當時的日本的工業能力,無法大量生產八九式,所以在昭和7年(1932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機槍(1914年裝備陸軍)試驗開發度使用7.7mm子彈,因為口徑增大,加強加大了槍體使其更加堅固也導到全槍重量增加,之後從昭和7年到8年對樣槍進行了射擊試驗,昭和14年(1939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機槍的名稱定型,並批量生產裝備部隊,投入到侵華戰爭中。優點: 採用光學瞄準,命中率高 握把折疊,容易機動 使用槍口消焰器(不影響射手的觀察)但說達到了「對方很難被發現」的程度還是有疑問的 ) 缺點: 比改裝前的三年型機關槍更重了 發射速度和當時的其他機槍相比慢(這也是其最大的缺點,重機槍是可日軍的火力支柱) 戰時更換槍管困難 性能和數據:皇記2592年定型,導氣自動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7mm 槍管長:721 mm 全槍長:1156 mm 重量:55.3 kg 裝彈數:30發保彈板 發射速度:450發/ 分(最大)實際200發/ 分 子彈初速:800 m/sec 表尺射程:2400m 最大射程:4500m 生產商 日立 總產量45000挺由於九二式重機槍在射擊時會發出咯咯咯響的聲音,所以抗日戰爭時被抗日軍民稱為雞脖子。
㈢ 二戰時期在中國戰場的日軍主力輕機槍
兩種,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即歪把子以及九六式輕機槍~歪把子比較早,問題比較多,太平洋戰爭之前就被九六式取代,因此九六式產量會更多一些~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簡介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機構為楔閂橫動閉鎖,楔閂位於槍機後部,由槍機框上的開閉鎖斜面帶動楔閂作上下起落運動。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0毫米步槍彈以及標准5發彈夾,使用方便,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它最為獨特的是彈斗供彈原理,開放的供彈彈斗容量為30發,彈斗位於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彈鬥上方的蓋子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後疊在上面彈夾會進入輸彈位置。彈斗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依次反復。仿效法國「哈奇開斯」(Hotchkiss) 用潤滑油潤滑子彈,彈殼需要潤滑才可以靠搶機後坐提供的動能退殼。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退殼不暢。理論上只要不斷向彈斗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葯裝填繁瑣,實際射速不能達到理論射速,很難達到150發/分。在實戰中存在槍管過熱(不能換槍管)、結構復雜易出故障等問題。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被昭和天皇十一年(1936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的用30發彈夾供彈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曾被中共敵後游擊隊繳獲大量使用。
日本九六式輕機槍
日本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是日本於昭和天皇十一年,即公元1936年研發的一型輕機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6年,故將該型機槍年式確定為「九六式」。九六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是繼「歪把子」之後,日本侵略者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從該型機槍出台的時間可以看出,研發該型機槍,是日本軍國Z義加緊擴大侵華戰爭准備的一個具體舉措。在中國,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的名聲,並不像它的兄長「歪把子」那麼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然而,它在日本侵略者手中,對中國人民乃至亞太地區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卻一點也不比「歪把子」少。當然,在烽火連天的K日戰爭中,中國K日軍民也曾經繳獲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其數量並不在所繳獲的「歪把子」數量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