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貿易便利化屬於什麼水平
①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1)日本貿易便利化屬於什麼水平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② 日本對外貿易有什麼特點
1.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2. 據日本海關統計,2007年1-6月,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為629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同)增長6.6%。其中,出口3362.6億美元,增長8.8%;進口2934.2億美元,增長4.3%。實現貿易順差428.3億美元,增長54.7%。同期,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仍然最多,為342.9億美元,但受日本對美國出口下降影響,日對美貿易順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6.0%。從各季度情況看,第二季度日本出口額為1695.0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1.6%;進口額為1486.1億美元,環比增長2.6%。
(一)進出口市場構成
2007年1-6月,日本主要進出口區域為亞洲、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盟15國,這三大區域合計占日本進出口總額的87.8%。其中,日本對亞洲地區和歐盟的出口增長較快,出口增幅分別為11.3%和8.8%%;日本對NAFTA出口下降0.2%,出口額為797.5億美元。其中對NAFTA出口最多的機動車輛和機電產品都有小幅滑落。1-6月,日本從這三大區域進口額分別為1797.6億美元、418億美元和301.9億美元,分別增長2.4%、4.3%和5.4%。
從出口國別來看,美國仍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國。由於房地產市場放緩、次級貸款問題和零售消費下滑等影響了美國經濟增長和進口增加,對日本對美出口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1-6月,日本對美國出口692.4億美元,下降1%;美國占日本出口市場份額繼續下滑至20.6%,比上年同期下降兩個百分點。中國和韓國是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出口市場,1-6月,日本對兩國的出口額分別為501.8億美元和263.4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4.9%和7.8%,分別增長17.2%和7.3%。在機動車輛出口大幅增長帶動下,2007年上半年,日本對俄羅斯出口額達到47.9億美元,大幅增長54.2%。因第二季度日本對荷蘭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速,1-6月日本對荷蘭出口89.1億美元,增長29,2%。在日本前15大出口貿易夥伴中,除美國外,日本對中國台灣省和加拿大的出口也出現小幅下滑,分別下降2.2%和2.6%。
中國和美國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進口市場,1-6月,日本從中、美兩國的進口額分別為609.7億美元和349.5億美元,占其進口總額的20.8%和11.9%。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繼續維持日本第三大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但由於日本原油進口的數量和價格均有小幅回落,日本從上述兩國的進口增長大幅下滑,其中,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額下降15.7%,而上年同期進口增幅為52.5%;從阿聯酋的進口也僅增長1.0%,與上年同期43.4%的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在日本前15大貿易夥伴中,日本從韓國、中國台灣、德國和伊朗的進口出現小幅下降。
(二)進出口產品構成
車輛及其零附件(HS87)、機械設備(HS84)和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是日本主要出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這三類產品合計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60.9%。
2007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車輛及其零附件749.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2.3%,增長11.1%。按HS4位編碼排序,載人機動車輛(HS8703)是其中的第一大出口產品,出口503.8億美元,增長12.9%。美國仍是該產品最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日本該產品出口總額的41.6%,比上年同期下降4.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俄羅斯市場的開拓成效顯著,1-6月日本對俄羅斯載人機動車輛出口34.2億美元,增長60.9%,俄羅斯已經躍升為日本載人機動車輛的第二大進口國家。
1-6月,日本出口機械設備672.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0.0%,增長9.1%。其中,印刷機及輔助機器(HS8443)的出口增幅非常明顯,出口額為82.6億美元,大幅增長841.5%。同期,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出口額為626.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8.6%,增長4.7%。日本該類產品主要出口國家是中國和美國,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一直維持較快的增長,但對美國的出口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從具體商品來看,半導體;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是日本電氣和電子產品出口最多的產品類別,出口額合計占該類產品出口總額近一半的份額。在半導體產品中,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半導體器件(HS8541)的出口最多,上半年出口額分別為159.2億美元和49.9億美元,分別增長14.4%和2.1%,產品主要都銷往亞洲。1-6月,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出現較大回落,主要是對美國出口下滑所致。其中,視頻、音頻發送設備(HS8525)、視頻、音頻發送設備的零部件(HS8529)和電視接受機(HS8528)的出口額分別為52.9億美元、43.0億美元和14.3億美元,分別下降9.6%、21.5%和19.8%。
礦產品(HS25-27)、機電產品(HS84-85)是日本主要的進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上述兩類產品進口合計占日本進口總額的51.6%,進口額分別為887.1億美元和626.7億美元。化學工業及相關製品(HS28-38)和金屬及製品(HS72-83)的進口也較多,1-6月進口額分別為194.7億美元和190.7億美元,占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6%和6.5%。
從具體產品來看,1-6月原油(HS2709)仍是日本第一大進口產品,占日本進口總額的15.3%,但原油進口數量和進口價格均有小幅回落,導致原油進口額下降7.9%。1-6月日本原油進口來源地也發生一些變化,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0.4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進口額為零,俄羅斯成為日本原油第八大進口來源國。在機電產品中,進口額最多的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HS8471),上半年進口額分別為102.8億美元和66.3億美元,分別下降2.1%和30.3%。有線電話、電報設備(HS8517)的進口增長幅度最大,進口額為44.1億美元,增長293.3%。
3.日本對外貿易結構的特殊性和貿易政策的調整
本文認為,日本政府採取的有效應對措施,是日元長期升值條件下日本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方面採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繼續大力推行產業政策以促進出口。從二戰後到70年代,日本經濟處於追趕歐美發達國家階段,與「貿易立國」戰略密不可分的產業政策,是日本經濟追趕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在由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沒有放棄一貫實行的產業政策,即使在90年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條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界、科技界、財界以及經濟學界就日本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前景和出路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並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一方面對鋼鐵、有色金屬、造船、石油化學、纖維和造紙等消耗能源較多的產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產品換代;另一方面將電子、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宇宙和海洋開發等作為重點扶持的產業,大力推動這類產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現在看來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車發動機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飛機用碳素纖維、生產用機器人、辦公自動化機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如醫葯、農業、食品、能源;信息產業產品如游戲軟體、半導體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視聽產品等領域,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出口額也穩步增長。比如,日本多年來一直是生產機器人的最大出口國,日本在這一行業的優勢甚至於超過美國。
2.加速日元國際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早在60年代就開始了,其主要標志是1964年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8條款成員國」,開始承擔日元自由兌換的義務。70年代以後,以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地位的危機為主要背景,日元國際化進程得到發展。1978年放寬了對外匯的管制,1980年實行了新的外匯管理條例,1981年修訂《新銀行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關於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前景》,所謂金融自由化指開放日本國內金融市場和歐洲日元市場並使利率自由化,日元國際化是指在國際交易中廣泛地使用日元,讓日元成為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為了促進日元國際化,日本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擴大對外提供日元貸款、在貿易中更廣泛地使用日元作為結算和支付貨幣、吸收歐洲日元貸款和放寬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條件等。上述措施使日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比如從1975年到1985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從0.5%上升到7.6%,日本出口貿易中日元結算比例在1997年達到了36%,這就意味著日本36%的出口貿易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1998年4月1日,日本實行了新的外匯法和外貿法,公司和個人可以自由在海外日資銀行開設美元賬戶,存儲美元,在國內可以使用美元購物。如今,日元已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日元匯率波動對其對外貿易的影響大大減輕。
3.大力發展互補型對外投資。日元升值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開始不斷增加。197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9億美元,1973年超過了30億美元,此後逐年增加,1981年達到約90億美元,1984年突破100億美元。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更是急劇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時間對外投資累計1028億美元,超過了戰後1951——1985年35年累計對外投資總額的837億美元。1989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為441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 368億美元和英國的352億美元,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25億美元(以平均匯率折算)。從投資結構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集中於製造業,投資額最多的電氣、汽車、化學、鋼鐵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占其對外製造業投資的64%.日本對外投資中服務業一直未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限於金融保險、商業服務和不動產。從投資地區構成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依次為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法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另外對開曼群島和巴拿馬的投資也比較高。日本對外投資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與對外貿易的互補性強。比如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繞開NAF- TA和EU的貿易壁壘,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換句話說,日本將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轉移到其他東亞國家,通過利用這些國家廉價的工業用地和勞動力而形成生產能力,再向歐美國家出口。所以,從全球的角度看,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超過國際貿易統計的數額。而且,日本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使這些國家對日本資本密集性資本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出口增長得以保持。
4.推行戰略性進口保護政策。從統計資料看,日本關稅和直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並不高於同類發達國家,但日本市場的保護程度卻非常高,主要體現在間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和產業政策、商品標准、政府采購等方面。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進口。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統計,從80年代初期到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前,日本向GATT通報的,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是508件,同期美國為500件,歐盟國家為226件,澳大利亞為54件。1995年到2001年,日本通報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為265件,同期美國為215件,歐盟為191件,澳大利亞為106件。所以,日本是世界上採取技術貿易壁壘最多的國家,這些措施對減少進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保護的領域看,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葯品、生物技術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皮革等。就農業領域看,日本二戰以來一直對農業採取高保護政策,為此已經與美國發生了數次貿易摩擦,和中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爭端也開始出現。另外,日本還在進口通關手續、政府采購、動植物的檢驗和檢疫及產品標准方面以及服務貿易領域為進口設置了重重障礙。由於日本的戰略性進口貿易保護政策實施已久,美國與其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收效並不明顯,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