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荒日本投降多少人
㈠ 二戰日本死亡多少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如下: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2000萬左右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如下:
總計平民死亡:約2730萬人
總計死亡:約5000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范圍了,中華民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萬到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飢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華民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准有所變化。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佔76%,因傷致死佔16%,因病、事故等死亡佔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佔82.9%,因病減員佔16.6%,凍傷佔0.5%)。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㈡ 汕頭淪陷日的其它信息
日軍發動進攻後,駐扎在汕頭的國民黨部隊獨九旅、廣東省保安團第四、第五團和武裝警察數千人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得不撤離汕頭市區。6月21日傍晚,汕頭的國民黨駐軍就開始撤退,汕頭市淪陷。
汕頭淪陷後,潮州、澄海也相繼淪入敵手,在侵佔潮汕地區的過程中,日軍殘暴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民眾,對抵抗的鄉村實行「三光」政策,姦淫燒殺、無惡不作。 6月29日日軍佔領了澄海、燒殺搶掠,在城外遭到澄海抗日民眾自衛團的阻擊,日軍惱羞成怒,於7月16日,重新派兵第二次佔領澄海,對澄海進行大燒殺。據現在的資料記載,當時7月16日的那場燒殺中有姓名可考的、被殺害的民眾達700多人,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日軍侵佔潮汕地區後,淪陷區的廣大民眾流離失所,被日軍殺害以及死於飢荒的人不計其數。潮陽海門鎮在淪陷前還是潮汕地區著名的漁港, 1941年3月25日淪陷後,侵略者對海門實行慘絕人寰的血腥統治,他們濫殺無辜,殺人如麻,把海門變成了人間地獄。據統計,海門原有5萬人口,至1945年日寇投降時,整個海門僅剩18000人。如今位於海門蓮花峰下的「萬人冢」便是日軍侵華罪行的一大鐵證。潮汕地區淪陷後,廣大潮汕人民迅速投身於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當中,多個抗日救亡團體相繼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與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不懈斗爭。
汕頭市淪為日本法西斯的統治達六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汕頭民眾才獲得新生。
㈢ 6月21日防空警報,汕頭淪陷日怎麼回事
其為1939年的「汕頭淪陷日」設定為汕頭市防空警報試鳴日。
自2002年起,汕頭官方將每年的6月21日,即1939年的「汕頭淪陷日」設定為汕頭市防空警報試鳴日。汕頭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稱,活動旨在讓市民不忘歷史,牢記當年淪陷日;同時增強國防觀念、人防意識和憂患意識。
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軍出動飛機44架次,對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通商港口城市汕頭進行了大規模轟炸。隨後,日本海陸部隊從海上大舉進攻汕頭,汕頭淪陷。在此之前的兩年時間里,日軍共空襲汕頭地區397批次,出動飛機803架次,投彈789枚,炸死炸傷中國同胞1300多人。
(3)飢荒日本投降多少人擴展閱讀:
廣東汕頭防空警報試鳴的相關情況:
1、汕頭市各警報點鳴放警報,汕頭市廣播電視台和汕頭移動通信系統也發放了警報信號。試鳴時間共15分鍾,分為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三種信號。
2、日軍侵佔潮汕地區後,淪陷區的廣大民眾流離失所,被日軍殺害以及死於飢荒的人不計其數。汕頭市淪為日本法西斯的統治達六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汕頭民眾才獲得新生。
㈣ 蘇軍為什麼只用十幾天的時間就把日本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
起來,日本關東軍成立之初確實稱得上是日本軍中不可一世的精銳。這支軍隊成立於1906年,最初只有一個步兵師和一個重炮營,輔以6個獨立的守備營作為鐵路警衛,總兵力1.4萬人,總部設於旅順。
此後,日本關東軍一直作為侵華的急先鋒,並且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略預備隊存在,所以精銳異常。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後,從這里抽到了大量部隊南下作戰。即使如此,到了1941年,日本關東軍還是達到極盛,總兵力高達70萬人。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關東軍成為唯一可以大規模派往東南亞一帶執行陸上作戰任務的部隊,數10萬訓練有素的官軍士兵被抽調走,截止到1945年,日本大本營從關東軍中共抽到了13個師團前往太平洋戰場。
除了派往太平洋戰場之外,到了1945年4月,隨著美軍推進到日本本土日本大本營,又從關東軍中抽調了7個精銳師團回防。
兩者相加總兵力將近60萬,所以從1941年底到1945年初這三年多的時間,整個日本關東軍幾乎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換血,更不要說之前還把大批精銳派到關內。
到了1945年,為了抵禦中國軍隊和蘇聯軍隊,雖然關東軍總部進行了一次擴編,將總兵力再一次擴充到70萬人,但這個時候已經早不是過去那種不可一世的精銳之師了。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身體素質也比以前的老鬼子差得遠了。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第2天,日本關東軍即放棄抵抗向蘇聯投降。根據當時的統計顯示,從1945年8月8號莫斯科時間深夜23點蘇聯正式對日宣戰開始,到8月8月23號蘇軍攻佔旅順之後雙方有組織的戰斗基本停止為止,蘇軍共俘虜了將近60萬戰俘。
隨著美蘇兩國的交惡,蘇聯決定將這些戰俘比較 健康 的成員運往西伯利亞作勞工,以表示對美國總統拒絕美蘇分兵佔領北海道的報復措施。根據蘇聯1946年2月跡燃26號內務人民委員部上呈斯大林的報告顯示,統計在冊的59.4萬名日本戰俘中,499807人被移送到蘇聯地區,還有94193人留在了當地,已交給了中國,或者因為是非日本籍俘虜而被釋放。這些沒有被移送到蘇聯境內的日本籍戰俘絕大多數是病患、傷員或不堪勞動者。
經過了初步篩選之後,被移送到西伯利亞地區蘇聯境內的日本戰俘主要構成為:166名將軍,21345名軍官和478296名軍士以及普通士兵。
除了高級軍官年齡偏大之外,中下級軍官以及普通士兵的年齡大部分處於18~35歲之間。
可是,這些青壯年男子的身體素質卻不怎麼地。
在進入蘇聯之後,蘇聯軍醫對參加勞動的戰俘根據不同的強壯程度分成了4個等級:
第1個等級,從事石材開采等重體力勞動;
第2個等級,困稿從事木材作業;
第3個等級,從事戰爭破壞物清理,鐵道沿線工事等;
第4個等級,營養不良者,從事戰俘營的清掃、炊事等輔助姿尺虛工作。
4個等級中,第1等和第2等佔到了戰俘總數的80%。
也就是說,經過對日本關東軍的初步篩選之後,已經淘汰掉了百分之十幾老弱病殘的前提下,適合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戰俘只佔到了戰俘總數的80%。這些所謂的18~35歲的青壯年男子竟然還有20%只能從事柔弱婦女才做的輕體力勞動或者搞搞衛生、做個飯之類,可見日本關東軍戰俘的身體狀況總體上是非常虛弱的,稱他們是一群弱雞不為過。
被蘇聯人認為可以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那些戰俘只是蘇聯人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工作實踐中他們的體格差遠了,主要體現在無法完成和德國人同樣的工作量。
到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並不是說日本戰俘個子小就應該天然不如高大的德國戰俘工作效率高。
二戰的時候德國兵身高有1米7多,小日本長到1米5都費勁,理論上來說這確實讓他們在重體力勞動中比德國人有劣勢。
不過,蘇聯對德國戰俘和日本戰俘一視同仁,雖然雙方的身高差距不小,但是蘇聯給德國人和日本人定的伙食標準是一致的。也就是說,1米7的人每天分得的口糧跟1米5的人一樣。
從事井下作業的戰俘每天1公斤麵包的供給標准,從事其他地下作業每天900克的標准。
此外還有,75克肉,80克魚,20克動物油,5克植物油,30克糖,10克乾果,600克蔬菜或者鹹菜,200毫升牛奶和20克鹽。
如果按月來計算就是,每個月1名從事井下作業的戰俘可以獲得30公斤麵包,2.25公斤肉,2.4公斤魚,0.6公斤動物油,0.15公斤植物油,0.9公斤糖,0.3公斤乾果,18公斤蔬菜或者鹹菜,6升牛奶,0.6公斤鹽。
對於小日本,蘇聯考慮到他們的飲食習慣,還專門准備了味增湯。
如果不幹活,以上的飲食標准還不錯,可畢竟戰俘們在蘇聯不是 旅遊 休閑,他們是重要的勞動力。所以,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德國人,在這樣的口糧標准下都吃不飽,大個子的德國人尤其餓,但德國人的工作完成度相對於日本人好得多。
根據1946年第1季度的一項統計顯示,德國戰俘工作完成量可以達到105.6%,日本戰俘只能完成76%。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人種不同導致的,其實不是,19世紀中期美國境內修鐵路的華工工作效率超過白人,一戰時期歐洲修工事的華工也受到了英法的稱贊。
華人的表現可見,在同樣營養條件下東亞人的工作效率要超過白人,小日本吃一樣伙食工作效率只有德國人的七成多,只能說他們體格遠低於一般東亞人。
根據蘇聯方面的規定,超額完成工作有獎勵,比如一名戰俘如果他當天的完成量達到了額定值的125%,每天會比標准多供應100克麵包。對日本戰俘來說,只有那些極其強壯者或者幹活的時候特別有技巧才能達到普通德國戰俘的水平。
抗戰初期,中國戰場上的日本鬼子雖然平均身高只有1米5多,但是體重卻達到了110多斤。而那個時候中國軍人的平均身高雖然比日本兵高出半頭,因為長期吃不飽飯,平均體重還不到100斤,體格要遠弱於日本兵,雙方拼刺刀的時候往往是小個子的日本兵可以靠體力優勢取勝。
有記載,中國士兵端起刺刀刺向小鬼子的時候,對方只一撥就能把刺來的刺刀格擋開,有時候甚至會把中國士兵的虎口震裂。
隨著訓練有素的老鬼子被消滅,日本國內陷入飢荒,日本兵的總體素也質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到了1944年,日本兵的平均體重下降了差不多二十斤。二戰後期,我軍在白刃戰中已經取得了對日軍的明顯優勢,小日本從主動和我軍拼刺刀變成龜縮到碉堡里不敢出來。而關東軍由於大量精銳被不斷抽調走,他們的情況和關內的日軍也是差不多的。蘇軍在1945年面對的日本關東軍不是二戰前期那些不可一世的精銳,而是一群由大部分腎虛體弱日本人組成的三流部隊。
進攻日本關東軍的蘇軍卻是武裝到了牙齒,總兵力多達150萬人,是日本關東軍的兩倍多不說,其中一半是曾經接受過蘇德戰場洗禮的精銳部隊。
而且,斯大林的想法不僅是消滅關東軍,還要登陸北海道,所以拿出了猛虎搏兔的決心,不僅總兵力超過100萬,還給這支部隊配備了4300架飛機,5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關東軍不僅兵員素質差,武器裝備更是差得不行。
沒有有效對付蘇聯裝甲洪流的反坦克武器,看著蘇軍坦克沖過來只能乾瞪眼!
只有50架飛機能夠上天,面對蘇軍戰機百倍的優勢那還上啥天!
輕武器彈葯不足,每名士兵配備的子彈只有一個基數,打完就再也得不到補充了!
拼刺刀也不行了,就憑當時日本兵只有德國兵七成的小體格他也拼不過啊!
所以,到了二戰末期日本關東軍面對蘇軍的進攻已經毫無防禦之力,被打得屁滾尿流就對了!
㈤ 日本在二戰時真的只死了二百多萬人嗎
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傷亡人數大約為三百九十萬人,其中死亡的人數大約為兩百萬人,這兩百萬人大部分都是軍人,還有一小部分是死於美軍轟炸和原子彈攻擊的平民。很多了解二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二戰共造成了大約兩億人傷亡,其中死亡的人數大約為7000萬人,受傷的人數大約為1.3億人。那麼作為二戰發起國的日本,傷亡人數為何會比較少呢?
在整個二戰時期,各國的士兵死亡人數都不多,即使是損失士兵數量最多的蘇聯,死亡的士兵人數也只有680萬人。在這680萬名蘇聯士兵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死於德國戰俘營。日本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和中國,中美兩國都優待戰俘,被俘的日本士兵死亡率非常低。從二戰後各國的統計數據來看,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戰死了不到20萬人,我國在二戰時期戰死的士兵數量不到200萬人,這樣對比下來,日本戰死200萬人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