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犯在蘇聯吃什麼
⑴ 二戰末期,蘇聯是怎麼對待日軍戰俘的
平心而論,蘇聯沒有特別虐待日軍戰俘,至於在西伯利亞死了十幾萬,畢竟他們不是去做客的,別指望戰後的蘇聯人提供太好的物質待遇。蘇聯正式對日宣戰已經是1945年8月8日,此時的日本早已經被打的精疲力盡,昔日強大的關東軍在多次被抽調以後,剩下的部隊素質堪憂,更糟糕的是出於迷之自信,關東軍認為可以在邊境阻擋住蘇軍,所以把主力部隊集中在邊境一線布防,根本沒考慮逐次抵抗。
住的環境運氣好的有個木屋,運氣差的就只能住棚子了。這種生活條件下加上西伯利亞自然環境惡劣,據說第一年日本戰俘就凍死了5.5萬,之後由於生活條件有些改善,加上日本人也適應了環境,所以到最後遣返時,大約還有45萬人,這個死亡率在二戰各國戰俘里並不算高,所以算不上虐待。
⑵ 二戰末期,蘇聯是怎麼對待日軍戰俘的呢
蘇聯對待日軍戰俘還是非常的殘忍的,他們經常會讓這些日軍戰俘做很多繁重的事情,並且經常的打罵他們,而且給他們吃的東西也非常的差。
⑶ 蘇聯是如何折磨日本戰俘的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集結在蘇聯遠東邊境一帶的蘇聯紅軍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方面軍、遠東第二方面軍 150多萬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等地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突然襲擊。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在整個遠東對日戰役中,蘇聯紅軍擊斃日軍共計8萬多人,俘虜日軍約60萬人。
被拘押在中國東北臨時戰俘營里的日本戰俘被分期分批地押送到蘇聯境內。日軍戰俘總數為60萬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戰俘被安置到蘇聯的遠東和東西伯利亞,由於鐵路和公路交通運輸工具匱乏,除特別重要的戰犯和一部分戰俘是乘火車前往蘇聯的之外,不少戰俘是徒步離開中國東北臨時日軍戰俘營。還有一些戰俘被安置到哈薩克地區以及頓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第一個冬季奪走了大批日本戰俘的生命
沒有住處,日本戰俘只得被迫在窩棚、帳篷和不適合居住的簡易房裡過冬。到了1946年1月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日本戰俘的住房情況仍然沒有改觀,這一點可以從一份解密檔案文件《1946年1月17日第15號戰俘營管理局局長布爾特少校致聯共(布)紅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利亞基舍夫同志的信》中得到證實:「第15號戰俘營管理局所屬的各個戰俘勞改所對冬季仍然是准備不足。黨和政府要求戰俘勞改營的領導人必須完成一個主要的任務:保持在1945年冬季至1946年開春這個時期戰俘人員定額不減員。但是,在現有的戰俘生活條件下,在各個廠礦企業及其領導人對這件事漠不關心的態度下,我們無法完成這些指示……盡管戰俘勞改營不止一次地向濱海木材采運企業提出過要求和警告,但是,除了極少數例外,住房情況仍然一如既往不符合要求。」當年的日軍戰俘、後來被從蘇聯勞改營遣返回國的清水芳夫在多年之後回憶了當時的住處情況:「我們被裝上了『悶罐』火車,從西伯利亞出發,最後被遣送到設在拉達的第118戰俘所,就在莫斯科東南400公里的坦波夫城附近。那時已經是昭和21年1月(即1946年1月——筆者注)。在那裡,我們住的是半地下式的窩棚,一直住到那一年的8月,這些窩棚是幾年以前建造的,窩棚里的柱子是整根原木,已經被手垢弄得黑亮黑亮的。」
日本戰俘們被迫住在窩棚和臨時搭建的簡易房裡過冬,而這樣的住房顯然難以抵禦嚴寒的侵襲。蘇聯勞改營當局給日本戰俘發放了棉襖和氈疙瘩,一直穿到第二年春天,由於冬季多暴風雪,所以棉襖很容易濕透,而氈疙瘩沾上雪也容易濕透,又沒有備用的冬衣可以替換著穿,所以需要每天晚上送到乾燥室烘乾。從事伐木勞動的日本戰俘的日子要稍好一些,因為他們在收工的時候每人可以扛一根粗大的白樺劈柴回去燒爐子取暖。在工地上一般都吃不上熱飯,喝不上熱水。為了防止有人睏乏睡著了被凍死,戰俘們彼此之間時常會互相招呼幾聲。由於剛剛踏上蘇聯的土地,還遠不適應蘇聯的嚴寒氣候,大批日本戰俘在第一個嚴寒的冬季就失去了生命。
⑷ 蘇聯人怎麼對待日本戰俘
蘇聯接收50萬日本戰俘參加遠東、東西伯利亞等地區勞動。這是蘇聯接收日本戰俘的主要處理方式。
根據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1945年9月1日的總結報告記載,「俘獲日軍官兵573 984人,將軍110人。」
1945年8月16日,蘇聯遠東軍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接到斯大林的一項命令,上面有貝利亞等人的簽 字,其中規定:「日本關東軍戰俘將不運往蘇聯,以示完全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在日軍繳械投降後,盡可能在當地建立戰俘營。同時,負責組建戰俘營的前線指揮員還要抽調必要的軍隊來監管和押解戰俘。戰俘的伙食定額按照日軍在滿洲的標准執行,從地方儲備中撥給。戰俘營的組織和管理問題,由內務人民委員部戰俘事務管理總局局長克里文科中將及其下屬軍官負責。」
1945年8月23日,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人民委員部,再次給蘇聯遠東軍下達了《關於接收並安置日軍戰俘參加勞動的第9 898號決議》的密令,規定:「接收50萬日本戰俘參加蘇聯境內的強制勞動,將他們安置到國家的各個生產部門當中,採取適當措施安排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文件指出,從日本戰俘中挑選體力上能適應到遠東、西伯利亞工作的人,每1 000人編為一個營,營、連級軍官從戰俘中的中下級軍官選拔。文件要求為戰俘提供生產勞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汽車及畜力運輸工具等,保證冬夏制服、被褥、襯衣等軍用物品的發放。
「52萬日本戰俘被蘇聯政府從滿洲地區押送到蘇聯遠東與東西伯利亞等地區」
接收如此大規模的戰俘人員,地方當局根本沒有任何准備,缺少住房、棉服,食品和葯品也極度匱乏。營養不良、對氣候的不適應、疾病流行等原因導致日本戰俘營在1945~1946年冬季出現了戰俘大量死亡現象。有數據顯示,「1945年12月死亡3 385人,1946年1月死亡5 168人。其中營養不良死因死亡率佔48.2%,肺炎佔11.9%,斑疹傷寒佔8.4%。」
按照之後蘇聯和日本的長期交涉,蘇聯分批次遣返日本戰俘。(註:無確切遣返數據來源)
日本戰俘尚有部分被編成了戰斗序列,繼續從事軍事戰斗。部分高級軍事人員和科技人員成為了蘇聯軍隊的指揮和顧問,為蘇聯軍隊效力。(註:無確切數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