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日本是什麼情況
Ⅰ 日本歷史大事年事表
1875年7月24日, 日本強迫清朝藩屬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央政府朝貢,妄圖割斷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79年4月4日, 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沖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正式割斷了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94年8月1日 ,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4年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895年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00年8月24日, 日本侵佔廈門。
1905年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領土。
1906年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907年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1908年3月13日,二辰丸事件。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1910年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1910年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 月8 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1913年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914年8月17日, 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1914年9月2日-11月7日, 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
1916年8月13日,鄭家屯事件,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1925年5月15日, 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3 月1 2 日,日本4 艘驅逐艦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1927年12月13日,日本派遣軍艦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5 月3 日,「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 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淞滬抗戰)。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省。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3年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
1933年12月11日,4 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佔領廈門。
1935年7月6日 ,《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7日,日本製造「華北事變」,策動漢**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北京。
1936年11月23日,「綏遠事件」,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9日 ,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1937年7月26日,北平、天津淪陷。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實行抗戰,即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3月15日至4月6日,「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1938年4月20日,徐州會戰。
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
1938年5月29日,中國空軍向日本空投傳單。
1938年10月12日,廣州淪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938年11月26日 ,日軍佔領深圳。
1938年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9年3月17日,南昌淪陷。
1939年2 月1 0 日, 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1939年11月15日,南寧淪陷。
1939年12月28日,昆侖關戰役(廣西省賓陽縣)。
1939年5月1日,隨棗會戰(湖北省隨縣、棗陽)。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湖北棗陽、宜昌地區)。
1940年8月20日-1 2 月5 日 八路軍「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6萬人。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0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江西省上高縣)。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1943年5月5日,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1日,常德會戰(湖南省)。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緬北會戰。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
1944年5月26日,長衡會戰(長沙、衡陽地區)。
1944年10月28日,桂柳會戰(廣西桂林、柳州)。
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寧次代表侵華日軍簽署的日軍投降書。
1945年10月17日,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方面投降。被日本侵佔5 0 年之久的台澎諸島,從此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4日,美、日背著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三條錯誤地把日本所竊取的琉球、釣魚島等島嶼交予美國託管。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作出澄清聲明:「琉球行政權可望於1972年歸還日本。關於此等島嶼主權之不同主張,我方認為應由涉及爭執國家解決之。」
1971年5月26日,美國國務院進一步聲明:美國歸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是行政權,與主權無關。台灣「行政院」即行立法,於12月間將釣魚台列嶼劃歸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琉球、釣魚島被非法交給日本。
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
Ⅱ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哪些侵華戰爭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有: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屠殺我國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對德「作戰。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Ⅲ 19世紀末日本經濟為何突然騰飛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19世界中期,1853年日本是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國門就莫名其妙的被美國海軍准將佩里所率領的黑船就這么「撞開」了,並且受到了步步緊逼,相繼於次年開始簽署不平等條約,答應開放通商口岸,放棄了關稅自主權。在這之後,俄英法荷諸國也紛紛跟進,要求訂立同等條約。
看來,閉關鎖國是行不通了,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尊王攘夷"也不現實,怎麼辦?國難當頭,退無可退,唯有變革圖新才是最佳選擇。於是在列強環伺的背景下,一些先進的日本人開始實行明治維新,以期通過改革壯大國家實力,廢除不平等條約,最終實現主權獨立。
參照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模式,維新政府迅速出台"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大刀闊斧地進行全方位革新。
在此情形下,幕府時期死氣沉沉的局面一去不返,走出封建桎梏的廣大民眾由此迸發出極大的熱情,他們積極投身於國家建設,為不讓日本陷入殖民地深淵而奮斗。
不過,在資金、技術、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日本要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近代化強國談何容易?如果說當時還有點零星工業的話,那也只能稱為"原始工業",就是德川時代盛行於農村的手工紡織業,只是這種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如何同已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相比?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轎游水不可斗量",就是這種情況,日本在二十世紀前的明治中期,經濟還是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使得國家實力大踏步提高,並在十多年後一舉廢除了所有不平等條約。
那麼,日本在這一時期是如何實現經濟飛速增長的呢?
增加港口數量,發展進出口貿易
日本是島國,總面積近37萬平方公里,到1900年人口總數為4500萬,鑒於此,國內消費市場有限,開展國際貿易才是日本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
隨著維新變革的持續發力,德川幕府被迫對外開放的5大貿易港,已遠遠不能滿足日本經濟發展的需求,國內要求繼續增加貿易港的呼聲日益高漲,而原先與外國訂立的條約中並沒有限制日本開放港口數量,於是政府在原來基礎上又加開27個貿易港。
這樣,日本進出口貿易便顯著增加,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從1880-1913年的近三十年間,日本進出口貿易量增長了8倍,遠高於當時全球貿易總量。在此情形下,進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益凸顯,1885-1914年,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由5%上升至15%,升幅達10個百分點。
德川時代,幕府一直實行鎖大帆裂國政策,根本沒有注意到日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以致於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實力遠不如西方國家,從而遭滾閉致"蠻夷"的欺凌,被迫向其開放口岸。而今,實行維新變革後,嘗到對外貿易甜頭的明治政府,一下子增加了5倍的港口,由原來的被動變成了主動,國民生產總值顯著提高,這從而表明發展港口貿易,實行對外開放何其正確。
做大做強紡織業,提高紡織品的出口含金量
紡織業是近代日本的傳統產業,也是其經濟支柱,但原始的生產方式必須改變,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和質量,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對此,明治政府一方面從西方國家進口了為數眾多的先進生產設備,另外鼓勵國內發明家不斷對傳統紡織工具進行改進,其中豐田佐吉在1894-1897年發明的"自動回線織布機"和G型自動織布機",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並且所產棉布因品質上乘而頗受好評。
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工人,為此,企業主每年都會到廣大農村招收年輕女工。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911年,從事紡織業的工人為47.5萬人,占所有廠礦工人總數的近60%,而紡織女工高達38萬,這些受過初小教育的勞動力大軍,為日本的棉紡、絲織業的發展和出口作出了突出貢獻。
1893年,日本的生絲產量達到了1020萬磅,歐美是主要的出口對象。從1875-1900年這25年間,絲出口量占出口總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此外,日本的棉布在周邊國家非常搶手,尤其是大清帝國,甚至將其譽為"東洋布",足見對這種布料的高度認可。
紡織品產量、出口比重大,這就為日本創造了重要的外匯收入,從而為換取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助推各行各業的有力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維新變革凸顯明治政府高層的膽識和勇氣,他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日本紡織業傳統優勢,並做大做強,使得產量和出口量穩步提升,外匯收入源源不斷,日本打造近代化強國也就有了可能
不斷對外移民,國家收入因其匯款而有增無減
為改善國內貧困人口生活,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政府高層接受商業精英和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建議,積極鼓勵日本人到海外打工,他們多數來自農村,因此到了國外大都從事農業勞動。
在移民海外的國家中,美國和拉美諸國是主要目的地,此外,中國、朝鮮也有不少日本人前往。以美國為例,1890年到夏威夷的勞工數量在5000人左右,加州有1000人左右,到了二十世紀初,在這兩地務工的日本人已躍升至12.5萬。
這些"打工仔"看似無足輕重,殊不知從1890-1924年間,日本的外匯總值有3%來自他們的匯款貢獻,不僅其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國家的繁榮發展也有所促進,難怪日本的有識之士希望通過貿易和移民實現日本和平崛起,而非對外訴諸武力,只可惜他們的忠言無人相信。
向國外輸送勞動力,不僅有助於解決日本的就業壓力,改善貧困家庭的生活,國家還能獲得可觀的外匯收入,雖然數量有限,但對於促進日本的強有力發展不啻為錦上添花。
結語
近代日本發展工業化有著太多的寶貴經驗,對於很多國家和地區而言,不啻為有益的啟示。為什麼置身於內憂外患的日本卻沒有陷入嚴重的殖民地危機呢?顯然,認清形勢,主動順應時代發展,因地制宜,發揮本國優勢,就能讓本國獲得高速發展而不倒。
就拿十九世紀末日本經濟發展的高歌猛進來說,政府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主動擴大港口開放規模,大力拓展進出口貿易;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推進紡織品規模化出口;派出勞動力大軍出國務工,以涓涓細流匯聚可觀的外匯收入,諸如此類,就讓日本的經濟發展有聲有色,不經意間,日本成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強國。
日本發展經濟有一套,不僅表現在明治時代,諸如1929-1933年的"經濟大恐慌"時期、二戰後百廢待興以及"失去的二十年",日本都能坦然面對,尋求對策,在如今世界競爭對手更加激烈的情況下,日本經濟照樣穩摘"探花",僅次於美中,不能不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