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什麼要從水路進攻日本
1. 明知道蒙古鐵騎不擅長海戰,忽必烈為何還要打日本
早在1265年,朝鮮人趙翼就鼓勵忽必烈派遣出使日本的使者來朝鮮。所以忽必烈先後派了幾個使者去日本,但都沒有得到回應。1270年,忽必烈皇居的重要大臣趙良弼代表忽必烈再次出使日本。在日本列島前後呆了三年,趙亮碧既沒見到日本國王,也沒見到幕府當權,只好白歸。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就一直以對外戰爭和劫掠為生。趙亮碧覺得忽必烈攻打日本的企圖主要是因為對日本財富的興趣。忽必烈第一次對日戰爭的目的比較明確:第一,通過在朝鮮這些雜兵的消耗來了解日本真正的國力。二是馴服日本,至少表面上是這樣,讓日本臣服於自己的王朝。
2. 中國元朝時候為什麼攻打日本
日本常常入侵朝鮮,朝鮮小心翼翼地來向忽必烈告狀,這讓這位大汗起了東渡日本海的心思。那時的忽必烈正在全心對付南宋,沒有功夫騰出手來對付日本,但是他有一個戰略家的考量。
南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主要靠著高麗,日本的海盜現在侵擾高麗,利用海盜來對付南宋在忽必烈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一石二鳥的好主意。
忽必烈派使臣給日本送國書,說要和日本建交。日本在接到國書後膽戰心驚想向蒙古稱臣,可是當時的掌權者不願意。忽必烈虛張聲勢地在高麗屯兵,想要恐嚇日本人。
日本人始終沒有上當,忽必烈最後只好派大軍攻打日本。很快蒙古的軍隊就將日本的一座島嶼佔領,但由於指揮官被日爾武士所傷,士氣大挫。天公也不作美,最後軍隊只能回朝。
(2)元朝為什麼要從水路進攻日本擴展閱讀:
元朝末期民變:
元朝時期,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蒙古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
次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歸故道,動用民夫十五萬,士兵二萬。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
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發動起事,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於是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打出「復宋」旗號,以紅巾為標志,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
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壽輝起義。至此揭開了大元滅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則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起義軍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3. 元朝時為什麼要打日本
我的天啊,蒙古人打仗還需要理由嗎?就他們的那個征服欲,打誰都是合理的!
於是元軍又敗了。
公元1286年,忽必烈下令征調物資艦船,准備第三次攻打日本,但因當時元朝國內連年征戰,國力不支,最終作罷。
4. 元朝為什麼攻打日本
1、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2、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告隱。於是,忽必烈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馬島。元襪升廳軍笑賀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3、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搶先攻擊博多灣。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鐮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這兩次侵略企圖盡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 元朝為什麼進攻日本:元朝東征日本始末
第一次文永之役是因為忽必烈早聽說過關於「黃金國」日本的事(當時日本是產金國),當時他正在對南宋用兵,而高麗的抵抗組織「三別抄軍」也使蒙古軍很頭痛。為了應對這些狀況,同時也為了得到日本的黃金,他希望能夠使日本臣服。於是於蒙古·至元3年8月(1266年·和歷文永三年)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說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等人帶國書,在高麗向導帶領下出使日本。但是使者到了巨濟島就因大風浪而返回,沒能到達日本。次年6月,忽必烈再次派里德出使,嚴令高麗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傳書。1268年1月,潘阜攜國書到達大宰府。閏1月上旬,國書被送到鐮倉幕府。當時年僅18歲,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宗拒絕回復國書(當時的幕府執權是北條政村,於同年讓位給時宗)。2月6日,幕府把國書傳送京都,請後嵯峨上皇御覽。朝廷經過連日的會議,最終得出了個「不回復」的結果。但是國難當頭,朝廷也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由於不掌握軍隊,他們也就只能不斷的在京都各大寺廟進行「敵國降伏」的祈禱。
第二次弘安之役是因為文永之役後日本並未屈服,元軍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就撤兵。於是元·至元12年(和歷建治元年·1275年)2月,忽必烈再次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4月15日到達日本,這次他們順利到達了鐮倉,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全員斬首的命運。斬殺外交使節,這在當時是非常之事,即使在現在,也是嚴重違背國際規則的事情。當時,元朝已經吞並南宋,考慮到南宋一直和日本有各種比較密切的交往,在南宋降將範文虎的建議下,忽必烈再次派南宋人周福出使日本,當時杜世忠被殺的消息還沒有傳回。至元16年(和歷弘安2年·1276年),周福等人在博多被殺。兩個月後的8月,送杜世忠去日本的水手才回到高麗,帶回了使者被殺的消息(可憐的周福,只差兩個月)。至元17年(1280年),消息傳到元大都,忽必烈震怒,大喊「立即攻打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調軍隊(包括南宋降兵),成立征東行省(也稱日本行省)主持征日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