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服裝從哪裡傳來
㈠ 日本和服的由來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下面和我一起來看日本和服的由來,希望有所幫助!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穿的幾乎和和服一模一樣,就是沒有腰後的背包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
提起和服,首先要說源流(歷史傳承)。
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
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鬧毀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掘彎喊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和服源流
從應神天皇統治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錦、綾、絹、羅等高級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進國內。絲織品傳入的`同時也將絲織技術帶了進來,從此絲織技術在日本開始發展。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判野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褲、系帶並垂結於前。面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褲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
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絞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廷喜式的基礎
平安時代的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褲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笠,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㈡ 日本和服來歷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用高級紡織品縫制的衣服則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2)日本傳統服裝從哪裡傳來擴展閱讀;
日本和服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民族服裝之一。度娘里是這樣定義和服的: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於三國時東吳通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本,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
20世紀初國族主義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的概念興起,遂改稱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由於和服具有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等特點,日本人在出席諸如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時都會穿上和服。
㈢ 和服源於哪裡
和服源於日本,是日本的傳統服飾。但和服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改造而成的,所以要論和服的起源,應該還是在中國。因為在唐代的時候,日本和中國交往是非常密切的,和服也是仿照當時浙江人民的服裝樣式的,所以和服也叫做吳服。在日本人學會了吳服的製作方法之後,傳回了日本再經過改造和加工,就成了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
因為日本本身是沒有自己的文化的,在和中國的交流和文化融合當中吸收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文化,所以慢慢的在發展之中融合變成了獨特的日本文化。無論是日本的服飾還是生活方式,在裡面都可以窺探出濃濃的大唐風格。由此看出日本深受大唐的影響,雖然現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已經和大唐時期沒有太大的關系了,但是大唐對於日本的影響還是非常的巨大的。
㈣ 日本的漢服,是怎樣從唐朝傳過去的
日本的和服其實就是源自於唐朝時期的唐服,日本人將其稱之為吳服,其意思就是表明這是來源於中國吳越地區的服飾。與此同時,在韓國的服飾上其實也能夠看到中國服飾的影子。他們都是當初一起在中國學習交流的時候,模仿到了當時那個朝代的服裝特色。中國的文化也影響到了當時周邊的諸多小國家。
㈤ 日本的和服穿著很漂亮,那麼它們起源於哪兒
一、這是三國時期東吳和日本的貿易活動給日本帶來紡織服裝縫紉方法的原因。更准確地說,五福是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棉製和服則稱為「太武」。過去,五福和和服這兩個概念是分開的(因為貴族所穿的和服大多不是來自東吳,而是來自唐朝,這種服裝以前叫「唐服」),但今天這兩個概念幾乎重疊了。如今,許多賣和服的商店都會在招牌上寫上「五福屋」。由此可見,這兩個詞基本上已經同義化了。
上面的文章就是介紹了日本和服他們的起源,雖然他們穿的非常漂亮,但是個人覺得他們太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