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黃金怎麼做
① 日本科學家松本高明發明「人造黃金」的事是真的嗎
金,俗稱黃金,在化學元素家族中「排行」79,密度19.3克/立方厘米(20℃),熔點1063℃,沸點2600℃,與銀、銅、鐵、錫等同是歷史上最早發現的元素,但黃金以它美麗的光澤,優異的性能和稀缺的資源卻被人類視為「尊貴」之物,特別是幾千年來用它作為貨幣(現今仍是國際上公認的硬通貨)和飾品,倍受人們的青睞。
1980年,美國勞倫斯伯克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又一次把83號元素鉍轉變成了金。他們把鉍置入高能加速器中,用近乎光速的粒子去轟擊鉍的原子核,結果4個質子破核而出,剩下了79個質於,鉍原子的結構便發生了相應的突變,一躍而成為金原子。用類似的方法,他們把82號元素鉛也變成了金。
遺憾的是,黃金目前只能用這樣的人工方法製造,且只能在極少數擁有高科技的實驗室里進行。可以想像,用此法來獲得黃金無疑是「得不償失」。但人類能人工製造黃金這件算本身比金子值錢得多。我們相信,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總有一天人們能夠建立一個經濟上高度可行的系統,使黃金能由廉價金屬方便的製造出來,可是到那時,或許黃金會由「貴族」淪為「庶民」了。
② 日本黃金市場的市場分類
日本的黃金投資市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高端客戶市場。資金實力雄厚的高端客戶對99.99%千克金條,如住友、三井、三菱等大財團推出的千兩箱中的10千克金條非常青睞。第二類是中產階級市場。中產階級投資者傾向於購買金銀幣或參加黃金積累計劃,在數年時間內每月購買少量產品。第三類是投機性機構市場。投機性機構一般都參與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的期貨和期權合同交易。 財大氣粗的高產階級鍾情於購買千兩箱。
在高端客戶市場流行的千兩箱用傳統珍寶箱包裝5個至10個千克金條或者100個至500個1盎司金幣,其中,1000克和500克的金條最受歡迎。它 們大部分是用進口的倫敦金熔化後製造的金錠,以田中、三菱和住友的品牌最為著名。每克2100日元的金錠零售差價為每克60日元,比例約為3%。之所以如此昂貴的差價也能被顧客接受,是因為客戶實際購買時比較注重零售商的信譽,並願意為此支付較高的溢價。2006年,日本千兩箱銷售了22噸,金條銷售了68噸,金銀幣銷量為11噸。進入2007年,金條的回售數量劇增,大量二手金條被熔化後再轉售。 日本的中產階級是黃金投資及消費的主力軍。在日本,中產階級主要參與一項被稱為「黃金積累計劃」的黃金投資業務。「黃金積累計劃」是指客戶每月以固定的日元購買黃金,金價低時買得多,金價高時買得少,當合同到期時,客戶累積的黃金可以兌現,或者以金塊、金幣形式交付,或者換成黃金首飾。這一計劃每月的起點為3000日元,收取1%至2%的手續費。一般為一年期合同,但是客戶可以連續購買3年至5年。黃金積累計劃針對的客戶群為20歲至50歲之間的投資者。對女性客戶來說,合同到期後能夠轉換成黃金首飾是選擇計劃的一項重要考慮,因此各款式的珠寶商品與黃金飾品質量之間存在競爭。黃金被保存在分配賬戶或未分配賬戶上。在分配賬戶上,若出現訂約方倒閉或破產,客戶的黃金儲備可以受到保護。在未分配賬戶上,黃金可以被出租,客戶會收到少量的固定收入回報,不過黃金並沒有受到保護。
黃金積累計劃的經營者范圍很廣,包括礦業公司(如三菱材料、住友金屬礦山等),金銀機構(如田中貴金屬),綜合性貿易商社(住友、三井、三菱等)及期貨公司。而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公司則在這些批發商的保護下擔當黃金積累零售商的角色。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日本的黃金積累計劃每年開立48萬個賬戶,替客戶儲存約190噸黃金。2006年,黃金積累計劃被作為嬰兒潮時期出生人口的個人養老金計劃的一部分進行推廣。在未來的3年內將有50億日元的退休金被一次付清,所以各銀行在這個市場上的競爭將異常激烈。 日本的黃金期貨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是亞洲地區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其每年的黃金期貨交易量僅次於紐約市場,排名世界第二。交易所的黃金交易合同單位為1千克,每個合同原始押金9萬日元(約為交易額的5%),傭金為300日元~500日元,每日波動限度為60日元/克。2005年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的黃金期貨交易量為17958噸,2006年黃金期貨合約的交易量增長24%,達到2200萬張,約合22228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