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過什麼成為封建社會
㈠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進入封建社會的
1、繩文時代(約前10000年~約前300年)
日本最原始的時代。人們住洞穴、逐漸發展成部落,過著採集、捕魚、狩獵橡虧芹生活。繩文是指出土的當時的繩文陶器,是那個時期的標志
2、彌生時代(前3世紀~3世紀)
標志是彌生陶器的出現。受到中國文化影響,開始種植水稻,使用各種金屬器,例如銅劍、銅矛等。當時日本總稱為「倭」,分為許多小國。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國王曾遣使通漢,接受了後漢光武帝所贈與的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字的金印,這枚金印於1784年在福岡縣被發現。
3、古墳時代(3世紀後期~7世紀)
初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全國各地,因此被稱為「古墳時代」。這個時期,大量中國的知識、技術傳入梁畢日本。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等技術,並開始使用中國漢字。
6世紀,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聖德太子仿效中國,致力於政治革新,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
4、飛鳥時代( 6世紀末~710)
以奈良南部的飛鳥地區為中心的時代,與古墳時代有重疊的部分。645年,孝德天皇政權頒布《改新詔書》,被稱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從這個時期開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學生和僧人到中國學習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學知識。702年,日本向中國唐朝ZF告知國號為「日本」、君主為「天皇」。
5、奈良時代( 710~794)
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奈良)。平城京是日本仿造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的。這一時期,日本繼續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成績優異,留在唐朝任職,並與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一時代,中國的著名高僧鑒真和尚六渡日本失敗,第七次終於成功。
鑒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奈良的唐招提空如寺里,至今還供奉著鑒真的塑像。另外,這個時代還誕生了日本歷史上幾部著名的書籍,如《萬葉集》、《古事記》、《日本書記》、《懷風藻》。
6、平安時代( 794~1192)
794年日本遷都平安京(現京都)。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不再大量攝取中國文化。這個時期主要是藤原家族執掌政權,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此期間,日本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並誕生了一批反映貴族文化的文藝作品,如《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枕草子》等。
7、鐮倉時代( 1192~1333)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了第一個幕府政權。在文化方面,攝取了中國宋朝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武家文化。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
8、室町時代( 1333~1467)
足利氏掌握政權,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政權。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較為薄弱。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各地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9、戰國時代( 1467~1573)
「應仁之亂」後,進入分裂多戰時期,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期間,織田信長立誓統一日本,逐步統一了尾張、近畿地區。
10、安土桃山時代( 1573~1603 )
織田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所以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自殺。其後,織田家重臣豐臣秀吉於1590年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治的30年左右時間稱為桃山時代。
11、江戶時代( 1603~1867 )
1600年,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政權。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的大約260年間,政權由德川家族掌握,這段時期被稱為江戶時代。
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康下令鎖國。文化方面,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等呈現繁榮景象。
12、明治時代( 1868~1912 )
1868年,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發動了「明治維新」,迫使德川家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日本成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ZF,進入資本主義社會。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
日本在這個時期實施「脫亞入歐」的政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在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稱「日清戰爭」),1895年以簽署《中日馬關條約》宣告戰爭結束。
13、大正時代( 1912~1926 )
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和中國均參加了戰爭。一戰後戰勝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這成為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15、昭和時代( 1926~1989 )
昭和天皇在位期間。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宣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布投降,標志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相繼投下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戰後,美國對日本實施管制,改日本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6、平成時代:1989–至今上明仁(明治、大正、昭和、平成都是年號)
㈡ 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間(用了幾個世紀)
日本運棚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主要是通過大化改新開始的。
從公元645年6月的乙巳之變開始,622年,在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害怕遲悄碰進一步的改革損害蘇我氏獨攬朝政,於是殺死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剛剛開始的改革夭折。大約持續了二十餘年。
50餘年後,藤原不比等於大寶元年(701)編成日本封建國家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最後完成大化改新的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碼談起點。
可以認為日本社會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從645——701年,基本經歷了近60年左右。
㈢ 日本的封建歷史是怎樣的
日本由「大化改新」步入封建社會,公元9世紀天皇逐漸失去管理政務的權力,而由由藤原氏世襲的關白代替天皇行使權利,這期間在藤原氏的治理下,日本國民安居樂業,史稱「平安時代」,這期間,日本統治階級逐漸腐敗,對臣民橫征暴斂,殘酷壓榨,較小的佃戶只能將自己的財產獻給當時在朝為官擁有免稅權的大地主、豪強才能免於重稅。這些豪強在擁有了大量土地、財富的同時還擁有了自己的小規模軍隊。在這一時期就興起了一個新的階級——武士階級。同時朝廷公卿手中的權力也逐漸落入封建地主的手裡。
在封建庄園主中規模最大的是桓武天皇的後裔平氏(桓武平氏)與清和天皇的後裔(清和源氏),兩家在鎮壓叛亂與農民暴動都為天皇立下了汗馬功勞,並為皇室與公卿上繳巨額費用供其開銷,因此取得了皇室的信任,奪取了藤原氏手中的中央政權。
1155年天皇即位問題出現危機,平氏與源氏分別效忠不同的天皇,最終為此開戰(保元之戰),源氏戰敗,最終平氏大權獨攬,將藤原氏與源氏勢力排除在外。
1159--1160年終於爆發了平源兩家的直接戰爭,最終平氏獲勝,對源氏展開毫不留情的追殺,但並未斬草除根……
1180年平家當主平淸盛的外孫安德天皇即位,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的源氏再次向平氏挑戰,平源之戰持續了五年,以聯合藤原氏對抗平家的源氏勝利而告終,最終源賴朝官拜征夷大將軍,掌握政權,將日本政治中心遷至鐮倉,成立鐮倉幕府。
1199年源賴朝死,平氏後裔北條時政掌權,其子北條伊時暗殺了源賴朝的子孫立2歲的源賴經為將軍自己則掌握實權。在鐮倉幕府統治期間,曾出現了蒙古侵日事件,日本雖然獲得勝利但極大耗費了幕府的實力,加之之後不滿幕府統治的武士與諸侯聯合,以恢復天皇權利之名攻破鐮倉,141年的鐮倉幕府滅亡。
倒募之後,諸侯足利尊氏要求後醍醐天皇立其為將軍,遭到拒絕,於是足利尊氏轉立光明天皇(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逃到南方的吉野建都稱帝(稱為南朝),日本的南北朝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南北之亂」持續了57年,以足利尊氏的勝利而告終,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統一日本之後,將有功之臣都封為諸侯,從而導致了國內諸侯勢力過多尾大不掉,直到應仁元年(1467年)諸侯山名家與細川家應將軍繼承權問題終於在京都展開戰斗,這便是持續了十一年的「應仁之亂」。「應仁之亂」幕府名存實亡,家臣弄權,群雄並起,農民暴動頻頻,各地有力大名紛紛自立,日本最為著名的歷史「戰國時代」拉開序幕……
戰國時代期間,日本國內硝煙並起,各個大名你爭我奪。其中,尾張領主織田信長(1534--1582)異軍突起,1560年桶狹間殺死了兵力十倍於己的今川義元,而後奪取了易守難攻的稻葉山城,將其改名為「岐阜」、頒「天下布武」印(以武力取得天下),在今後的二十年中,相繼消滅了36家敵對勢力,但在1582年由於部將明智光秀突然謀反,含恨自戕與京都本能寺。這就是震驚日本的本能寺事變。
之後,遠在中國(日本地名)作戰的信長又一部將--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迅速回兵京都,剿滅明智光秀,並在之後的數年中統一了日本,被天皇賜姓豐臣,但豐臣秀吉並不滿足統一日本的功績,出身卑賤的他妄想將整個東亞納入日本的版圖。為此兩次入侵朝鮮,但都被中朝聯軍擊敗,1598年豐臣秀吉憂憤交加病死。秀吉死後,諸侯德川家康利用秀吉麾下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掀起關原合戰,德川家康一派獲勝,家康趁機取得政權,與1603年成立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
之後德川家康消滅豐臣家,日本再一次統一。德川幕府中後期逐漸腐敗,統治階級對社會下層大眾進行殘酷剝削,之前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各地就暴動不斷,最終發展成了大規模的倒募運動,最終,德川幕府15代將軍德川慶喜宣布將政權交還維新派的明治天皇(大政奉還),日本封建統治結束,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㈣ 為什麼說大化改新標志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通過班田收授法,將氏姓奴隸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增加了國有土地。土地班給農民,徵收租庸調的國稅,國家與農民的關系是地主國家對農民的剝削關系,從而削弱了舊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改新後,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班田農民從口分田收獲,政府採取戶籍、計帳等方法,將農民緊縛在土地上。農民有生產資料,雖受超經濟強制和剝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屬封建農民。
改新後在封建土地國有制下,生產者主要是班田農民,奴婢只起輔助作用,數目大減。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後,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生產積極性提高,7、8 世紀時,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國民經濟逐步轉向繁榮。但班田制實施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形成。班田農民所分得土地的收獲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糧,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稅下,常常陷入破產境地。
㈤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封建化的
從公元 645年的大化改新起到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封建主義經濟制度。通常分為早期(7世紀中期至8世紀初)、中期(8世紀初至 16世紀末)和晚期(17世紀初至19世紀中)三個發展階段。
早期和中期 大化改新確立以公地公民為基礎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後,出現了早期封建經濟以「公地公民」的土地國有制、班田授受的「計口分田法」、租庸調徭榨取農民剩餘勞動為基本特徵。 8世紀初,日本政府為增加耕地,多次頒布法令,如「三世一身法」 (723)、「墾田永年私財法」 (743)等,鼓勵民間墾田並承認墾田私有。於是有勢力的貴族、寺社積極墾田,設置庄園,史稱墾田型庄園,隨著大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律令制的公地公民原則日益受到破壞。到平安中期(10世紀),出現了一種新的獻地型庄園,並逐漸取代墾田型庄園而成為中世庄園的基本形態。這種庄園主要是地方豪族為擺脫政府的控制,謀取免課特權,把土地所有權名義上捐獻給中央豪族或寺社並交納一定年貢,然後接受這種名義上的領主(稱為領家、本所或本家)的任命,以庄官(庄園的管理者)的身份掌握著庄園的實際領主權。鐮倉幕府成立後,立即建立「守護」、「地頭」制度,以自己的將士擔任這些職務,對原庄園主或自己的新功臣則發給「封地狀」,以確立其佔有土地的權利。於是,庄園制一變而為封土製,封建制度確立起來。庄官職被地頭(武士)所取代,建立兵農合一體制。地頭具有管理庄園土地、統制庄民、徵收年貢夫役以及治安警察等許可權,是庄園的實際支配者。庄園的基本農民是名主和作人。名主一般是包括旁系家族及奴僕在內的家長制大家族共同體。一方面耕種領主的土地,負擔年貢和徭役,一方面佔有少量的名田(自有地),統率全家族從事耕作。這種庄園領主土地所有和農奴(名主)勞動,便成為中期封建經濟的基礎。
鐮倉後期,庄園領主把一部分實物地租(稻穀)通過商人賣給地方市場,以貨幣代替實物地租,促進了原來極不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南北朝室町時期,手工業和商業日趨繁榮,地方市場由原來每年春秋兩次市集發展為每月三次或六次的三齋市或六齋市。戰國時期,城下町和海港城市也迅速發達起來,出現了行會組織(座)、棧房(問屋)、匯兌業(替米、替錢)。
由於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自南北朝以來農村發生分化,名主大家族共同體趨於粗仿解體,小農個體經營日益加強。與此同時,出現了新的村落組織(村)。同時,由於守護大名向庄園擴張勢力,庄園日益守護領化。結果,導致庄園制的解體和守護領國制的形成。
晚期 自織田信長(1534~1582)滅室町幕府(1573)至明治維新(1868)、明治廢藩(1871),是日本封建社會的後期,日本史學一般稱為近世。近世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以幕(將軍)藩(大名)領主的土地所有和小農耕作的農奴經濟為基礎的幕藩制。在幕藩體制下,將軍是全國最高封建領主,掌握全國政權,對大名的封地擁有改易和轉封的支配權。家臣從大名取得土地,但必須同土地分開,住在城裡,把土地委託農民經營,收取以稻穀為中心的年貢,經營這種土地的是單婚制小農民,稱為本百姓,每戶分得約一町步土地。他們被固著在土地上,除擔負地租和徭役外,還受到禁止買賣土地、限制份地以及限制種植等一系列的超經濟強制。農民的生產活動是在村落共同體內進行的,村落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繳納年貢的單位。
近世經濟是以領主剝削農民實物地租為基礎的自然經濟,但領主必須出賣所得實物以購買其他生活必需品。同時由於大名對將軍履行參覲交代和軍役等義務,負擔著多項的領外支出,因而也必須出賣所得實物。為了方便大名出賣米穀,幕府設立了全國中心市場大阪,出現了特權商人和同業行會(株仲間)。這種比較發達的商品貨幣經濟,是幕藩體制必不可少的經濟支柱。與此同時,隨著近世本百姓自給自足經濟的部分解體和剩餘生產物的商品化,農村的衫凳爛商品經濟也日益發達起來。18世紀,幕府為增加收入,實行商業統制政策,確認了江戶、大阪和京都的商人公會。同時,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准許農民經營副業,以強化地租。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從根本上動搖了幕或漏藩體制的經濟基礎。
19世紀,幕藩經濟陷於嚴重危機,幕府雖然多次試圖進行改革,但毫無結果。封建經濟日趨解體,終以開港為契機,爆發了倒幕維新運動。
㈥ 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故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是大化改新.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