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在中國的戰俘有多少
① 日本宣布投降時,在中國還駐扎了多少軍隊
1、而如果同樣以投降當天做為計算標準的話(即8月15日),於日本本土服役的軍職人員總人數為433.5萬人,另外布署於海外地區的軍人還有352萬人。(合計785萬)
其中在中國關內、台灣的第10方面軍、越南北部的兵力約有一百一十萬。
關東軍70萬。(所以日本在我國的部隊大約為180萬)
2、幾天後日本軍人下降為(720萬)。
3、1945年8月15日當天,日本共有軍人700多萬。而後,很快就減少了65萬。是因為關東軍被蘇軍擊敗。約70萬關東軍被俘(擊斃)。所以軍人數量減少。
②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據日本政府戰後公布的數字,日本戰敗時在海外的軍人和僑民有六百二十九萬。
東北的日僑總數約在二百六十萬左右。葫蘆島大遣返,日僑歸國的是一百零五萬人
最後大約一百萬日僑都是「化整為零」,用種種方法,融入了中國社會之中
其中有兩三萬日本人留在了東北解放區,為我軍所用。
③ 日本戰敗後,320萬日本戰俘被送回國,不準帶走哪三樣東西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國並沒有對日本人進行趕盡殺絕,當時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數量可謂非常之驚人,大約統計有320萬之多,由於我們嚮往和平,優待俘虜,於是這些人被分批遣散回日本,特別規定禁止打罵虐待,其在中國的待遇標准,「與各地中國正規軍之待遇同」。就這一個同字,一下給中國帶來了不少麻煩和壓力。但是對於這些人,有三樣東西是不允許被帶走的,具體是那三樣呢?
遣返325萬日人是個龐大的工作。在陸續遣返之前,300多萬人等船時就是一件大麻煩事。這么多日人,不但要吃要喝要住宿,生病安全問題中國還得管,因為他們是國際關注的戰俘。為此,都十分重視此項工作,從上到下一條線,費時費人費力還費財。由於當時日本由美軍接管,國內一片廢墟。什麼時候遣返、能否遣返,怎麼個遣返法,由美國和中國共同商量決定。幾次商議決定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經過嚴格的體檢,中國規定日人可以帶行李,但有3樣東西在禁止之列:
一、毒品槍支彈葯武器刀、作戰用的望遠鏡、軍犬。
二、金條寶石奢侈品、香煙、雪茄等。
三、古董、歷史書籍、文件、報告書等資料。
不可否認,中國遣返的日俘日僑為戰後日本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寬大政策也為兩國後來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④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二戰日本投降後,大約有一百萬以上的僑民和投降士兵滯留中國(有數據顯示在150萬左右),主要在東三省地區居多,隨後幾年時間陸續遣送回國,到了解放前夕,大約仍有幾十萬,主要滯留區域仍為東三省地區。
⑤ 投降後,中國各地有沒有對投降軍人和在華日本人的報復
應該是這樣說,中國沒有對投降的日本軍人和在華日本人,進行報復!當然,民間個人的,無組織的小范圍的報復行為,難以避免。但是,總體上中國在二戰結束後,對日本在華的人員,可以說是以德報怨。
中國在二戰結束後,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且在戰爭中蒙受重大損失的中國,卻對戰敗國與戰爭的發動國——日本採取了迄無前例的寬大政策,中國以寬厚大度的姿態,不帶歧視和報復,將近214萬日本戰俘與僑民遣返回國,對日本戰後復興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根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記載,日本投降後在中國境內的戰俘與僑民多達214萬。把數目如此龐大的日本戰俘與僑民在短期內完全遣返回國,對於當時中國疲憊不堪的運輸力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為了推進遣返俘僑工作,中美雙方於1945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遣送日本俘僑的聯席會議,會議制定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與日僑遣送歸國計劃》。該計劃規定,中國戰區日本官兵與僑民的遣送歸歸國由中國政府負責,同時還要盡量利用日方人員及少數美方人員予以協助負責中國政府與美國海軍之間聯絡事宜。該計劃還規定,除了炸葯、軍刀、照相機、望遠鏡、光學儀器、金條、銀條、寶石、股票、藝術品等嚴禁攜帶外,日本官兵與僑民可以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對於攜帶的款項,軍官可以攜帶500元(國民政府貨幣單位),士兵可以攜帶200元,一般僑民可以攜帶1000元。
日本在二戰中給中國造成巨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如果換成1937年的美元計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日本侵略的戰火,遍及中國22個省區,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然而中國卻以德報怨。1907年海牙國際公約規定,交戰國可以利用戰俘勞動力,根據其能力進行生產恢復。作為戰勝國,中國羈留日本戰俘修復被其破壞了的道路、橋梁、工廠並不為過。中國政府的做法使包括日本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感到意外。
中國遣返日本戰俘與僑民政策對日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說中國的對日政策奠定了日本戰後復興的基礎並不為過。
⑥ 有多少中國抗日軍民被俘虜
日軍在中國先後設有各種戰俘營「上百個,關押戰俘百萬人以上」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所俘虜之日軍,不過數千人。該數據若與成為日軍俘虜的中國抗日軍民數量相比較,尤能使後人直觀體會一純農業國抗戰一極發達之工業國的艱難程度。
抗戰期間,共發生22次大會戰。依據日軍戰報,1938年俘虜中國士兵10921人,1939年俘虜24024人,1940年俘虜7351人,1941年俘虜48603人,1942年俘虜85952人,1943年俘虜86558人,1944—1945年俘虜30291人。以上1941年後的數據僅包括華北地區,總計有293745人之多。
除了來自國軍、八路軍等軍人外,俘虜還包括縣區地方游擊隊隊員、地方獨立武裝、抗日游雜部隊、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區、村抗日幹部和民兵,以及很多有抗日嫌疑的老百姓,因此俘虜的總體數量龐大。
為收容中國俘虜,日軍在各地建立了一批戰俘集中營。集中營有兩種,一種是臨時的,如1941年中條山戰役後,國軍俘虜被安置在戰場附近的運城等地;1944年的洛陽戰役後,日軍將俘虜的國軍,關押在西工等地。
另一種是具有一定規模、長期設立的集中營,通常位於各省重要城市,或日軍主要駐地。華北方面軍駐地北平,第1軍駐地太原,第12軍駐地濟南,華北方面軍直屬第110師團駐地石家莊,設立了日本在中國最大的四個戰俘營,日常關押人數都在5萬以上。
這些俘虜大多被送到偽滿洲國,從事繁重的勞役。當過偽滿撫順警察局長的柏葉勇說: 「自1940年被日軍俘虜後,送撫順煤礦做苦役的中國抗日人員共4萬余名」。②此外,使用戰俘的地方還有阜新煤礦、遼陽煤礦、本溪煤鐵公司、鞍山昭和制鋼所等數十處。自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每年約有10萬戰俘,被押至偽滿洲國。如此計算,僅被安排在東北做苦工的戰俘就有數十萬。
綜上,學者何天義的這個判斷是可信的:「日軍設在中國的集中營有50餘個,關押戰俘約50萬人,加上日軍在各地臨時設立的俘虜收容所、留置場,足有上百個,關押戰俘百萬人以上。」
日軍將大量中國戰俘運往日本充當勞工
⑦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滯留中國東北的百萬日本僑民去了哪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當時在中國尚有數百萬的日軍和日僑。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戰區(不包括東北三省)等待遣返的日俘、日僑共計200.16萬餘人。加上後來沈陽日僑聯絡總處統計的東北待遣返日俘、日僑約110萬人,整個中國的日本人總數在310萬以上。這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對於這些日本人,國共雙方都曾加以使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衛生工作史》記載說,當時衛生部門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許多日本關東軍戰俘也積極加入解放軍,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45年,我東北人民自衛軍第二支隊解放舒蘭縣城時俘虜了一批日本戰俘,這些日本兵投降後開始積極協助解放軍。
⑧ 日本投降後還有多少軍人在中國
日本投降後還有128萬軍人在中國。
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底,日本的總兵力已達到240萬人,其中海軍約30萬人,海軍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一部分被拴在了中國戰場,而其210萬陸軍除40萬留在本土之外,有130萬在中國戰場上疲於奔命,能夠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陸軍兵力僅有40萬人。
⑨ 八年抗戰共俘虜了多少日軍
短史記第232期討論「八年抗戰消滅了多少日軍」後,有不少讀者來信希望了解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總共俘虜了多少日軍。
關於日軍戰俘的問題,日方的數據,據岡村寧次說:投降後,「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①以上各項數字相加共1858人。…[詳細]
國民政府方面並沒有公布過詳細的戰俘數字。據曾參與日俘管理工作的鹿地亘(日本左翼作家)說,「在1938年的台兒庄、徐州戰役中聽說抓住了大批俘虜,而此前在戰場上幾乎沒有多少俘虜。在武漢戰役開始後,多少見到了陸上的俘虜。」國軍戰報顯示,台兒庄戰役俘虜日軍719名,第三次長沙會戰俘虜日軍139名,遠征軍俘虜日軍647名,湘西會戰俘虜日軍247名等。②因戰時宣傳需要,以上數字存在一定誇大,不宜輕信。…[詳細]
相比之下,通過考察中國戰俘營曾關押人數,得出的結論應當更為可靠。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建立過兩個俘虜收容所,第一收容所始設於陝西西安,後遷寶雞;第二收容所最初在湖南常德,先後遷往貴州鎮遠、重慶巴縣。1939年時,桂林、重慶曾設臨時收容所(關押的戰俘後來都轉移至第一、第二收容所)。…[詳細]
第一收容所早期關押的多為日軍飛行員,他們在飛機被擊落後成為俘虜。③延安也曾將部分日俘交至第一收容所,1939年交14人,1940年交2人,1941年交3人。據統計,在「收容所設立期間,先後收容俘虜五百餘人」 ④。…[詳細]
至於第二收容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1943年7月視察時統計,共有俘虜403名,包括日本人、韓國人、台灣人,以及一名俄國人。俘虜以步兵為主,大都在中國東南部被俘,原屬日軍第三、第六、第十三師團。國際紅十字會的報告還統計:「自從1937年7月鎮遠收容所開始收容俘虜以來,總計收容603名俘虜,其中有約150名俘虜死亡。」⑤…[詳細]
在這千餘名可以確定的戰俘中,級別最高者為松野榮吉,曾任日軍獨立山炮第2聯隊第5中隊中隊長,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被俘。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被俘虜的日軍士兵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被俘虜的日軍士兵
延安方面數據: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名
八路軍、新四軍也俘虜過為數不少的日軍。因皖南事變後不再向國民政府上交俘虜,故該項數據獨立於國民政府之外。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八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斗總覽》統計,自1937年9月八路軍686團參謀長陳士榘捉住第一名日軍俘虜後,至1945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人。⑥…[詳細]
在戰場俘虜之外,還有746名日軍士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宣感測召下,主動投降。按照通常的說法,1940年,主動投降的日軍人數僅占當年俘虜日軍的18%,1943年是48%,到1945年升至125%。…[詳細]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除將部分日俘交給第一收容所外,主要實行釋放戰俘的政策。1939年2月,毛澤東等在《關於優待日軍俘虜的指示》中要求:「在戰斗中俘獲之日軍俘虜應盡量釋放, 多則不超過兩星期,情況許可時則當場釋放,多加宣傳優待。」後來因為有的日俘在放回後被殺,八路軍遂改釋放為教育。…[詳細]
1941年5月,以教育日俘為目的的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建立,日本共產黨領導人野坂參三任校長。不久,晉西北等地陸續成立分校。至戰爭結束為止,先後有400多名日軍戰俘在延安學習;山東分校輪訓日軍俘虜200多人;華中分校曾有學員43人(日本學員31人、韓國學員12人)。⑦八路軍對日俘極為優待,規定其「伙食費比較我軍菜金增加一倍」「糧食供給機關盡量撥一部大米或白面等供給之」「衣服、被毯、鞋、襪應按需要從優發給」等。⑧…[詳細]
八路軍、新四軍公布的日軍俘虜中,有更多的軍官。其中有姓名可循的包括日軍大隊長三人、中隊長四人。其中,柴田茂在1945年8月12日被俘,岩崎學與山谷悅二郎在1945年12月被俘。⑨…[詳細]
從以上資料來看,日方與國方的統計較為接近,而與共方數據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岡村寧次僅僅計算了被俘的日軍士兵,而沒有包括隨軍家屬、役夫,以及為數不少的韓國人、台灣人和琉球人。還有一些日俘被提前釋放或加入八路軍,以至未被岡村寧次統計到日軍戰俘數中去。其二,延安方面的統計截止時間為1945年10月,不同於一般的統計截止時間(1945年8月日本投降)。⑩…[詳細]
1940年元旦,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成員以日俘為主)晉察冀支部表演棒球競賽
1940年元旦,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成員以日俘為主)晉察冀支部表演棒球競賽
注釋:
① 《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1981年,第99頁;②⑨胡卓然:《敵後傳奇:中日稀見史料對照下的紅色抗日傳奇》,西苑出版社2012年,第90、87頁;③張光祖:《抗戰中的大同學園》,陝西文史研究館編《存真錄》,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0頁;④葛祥鄰:《大同學園碑記》,《寶雞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⑤楊安定:《和平村的日本俘虜》,《新學生》,1944年11月—12月;《鎮遠俘虜抑留所視察報告》,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B02032534600,轉引自袁燦興《康天順與鎮遠第二俘虜收容所管理工作的改進》,《貴州文史叢刊》2014年第2期;⑥《抗日戰爭時期主要戰績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八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斗總覽(下)》附錄,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865頁;⑦肖冬:《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創辦的日本工農學校》,《黨的文獻》2002年第6期;⑧《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關於日軍俘虜優待辦法的規定》(1941年9月1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07頁。⑩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到1946年1月10日國共發布停戰令,華北日軍為固守原防而死傷失蹤的人數高達9000人。見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縮影》,第3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