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日本叫什麼
⑴ 日本最初國名叫什麼倭國,日本國名的由來是這樣的
「倭」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論衡》中,早在西周就是周朝的朝貢國。「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大和」一樣為日本國的別名。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睿曾御封當時日本的君主為卑彌呼(即親魏倭王)。直到7世紀後半葉(大唐帝國時期),倭國對外國號修正為日本國。元明天皇治世時,規定以「和」字替代「倭」字,並以開頭附以「大」而始稱「大和」。東漢《說文解字》【卷八】【人部】對倭字的解釋是:順皃。從人委聲。《詩》曰:「周道倭遟。」
關於「倭」字,《詩經·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遲」的句子。《毛詩正義》將「倭遲」釋作「歷遠之貌」。《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倭」字:「順兒,從人,委聲」。「順」在這里有「順從」的意思。據此,筆者以為,「倭」在古代本有綿延曲折之意,後引申出順從之意。東漢光武帝賜給倭王的「漢委(倭)奴國王」金印,可能就同時表達了東漢朝廷對倭方所寄託的「感其遠道而來」且「冀其臣服」的意思。
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國名不雅,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有「夏民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國名——「日出之國」。
其實,「日本」國名最初是作對外使用的,對內仍用「倭」這一稱謂。而且,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到向唐朝通告更號事宜再到最終獲得唐朝的承認,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白江戰役倭國慘敗後,最遲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國已經決定把對外的國號改為日本。至於改號的原因,往遠說,可能是與隋唐以來倭國爭取對等外交的願望有關;往近的說,也不排除通過改變對外的國號來消除白江戰役後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消極影響這種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這次遣唐使在朝見唐朝官方時,很可能就已經向唐朝提出倭國對外改稱「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上有記載:「咸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
天武天皇上台後,中斷了與唐的外交關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對內仍稱「倭」)才決定與唐朝恢復外交關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使唐。可能正是從此次往來開始,中國朝廷才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由於當時是武則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上「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的記載。
⑵ 日本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⑶ 三國時期日本女王叫什麼
卑彌呼 ,為倭國邪馬台女王。
她曾經派人參見過魏王曹操並受賜金印一枚,現已出土。
三國時期的倭國相當原始,處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曹操的金印對於當時的邪馬台女王的統治地位有著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