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吃什麼糧食
㈠ 日本人古代吃什麼
必須是蘿卜,鹽多的時候也腌點鹹菜。
日本是島國,但海邊的人口畢竟不多。內陸地區蘿卜才是王道,一般都有種米(可惜自己吃不到)。
㈡ 古代日本人早餐吃什麼
古代的日本人都是每天只吃兩頓飯,直到進入江戶時代,町人文化盛行之時,一日三餐才漸漸風行起來。
幕府將軍的早餐一般是:梅乾和煮豆子、燒醬,兩菜一湯
㈢ 日本也吃麵粉類的食物,為何很少看到他們吃饅頭
日本是東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日本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封閉落後的國家。由於古代日本與海外隔絕,地理區域狹窄,生產力水平低,食物匱乏,普通人往往吃不飽。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我們中國人吃最多的米飯和面條,但是日本人很少吃米飯和面條。那日本人為什麼不經常吃米面呢?沒有米面他們吃什麼?日本人不吃米飯和面條的原因不是因為日本人沒有,而是因為他們買不起。
第三個擔憂是這些午餐的飲食不佳,不是碳水化合物大餐就是各種油炸食品。那頓午餐絞盡腦汁,好不容易找到一種每天都要刷的蔬菜。有人說出去吃飯可能不健康,但也有健康的午餐就是有點貴。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像網上照片一樣做看起來又好又健康的午餐。例如,蔬菜太少了。因為在傳統的日本飲食中,蔬菜的數量很少。在日本料理中,小碗通常放在小盤子里。如果你把它放在你的午餐盒裡,你只能吃一口。除了好看,我們還可以研究我們有多少蔬菜進食量。日本上班族也喜歡喝酒,尤其是啤酒。看完這些才發現日本人的飲食也不是很受歡迎啊。
㈣ 平安時代的日本人吃什麼
平安時代的人,一天只吃兩頓,上午10點一頓,下午4點一頓。村上天皇的右大臣藤原師輔於950年左右所寫的《九條殿遺誡》中,有這么一段:「朝暮膳,如常勿多食飲,又不待時克(時刻),不可食之。」可見平安時代的人們是相當注重用餐時間的。
吃飯
主食是米飯。一般分「強飯」與「姬飯」,前者用瓦制、圓形、底層有許多細孔的蒸籠蒸制,蒸出來的米飯很硬,沒有黏性;後者則用水去煮,《和名抄》中說明是「非米非粥之主也」,比「強飯」軟,相當於現代的白米飯。天皇吃的通常是「強飯」,但私下偶爾也吃「姬飯」。這時已有陶瓷器具了,貴族用陶瓷餐具,庶民則用木碗。不過,大多數庶民的主食仍是五穀類,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米飯。
若將曬乾的「姬飯」用冷水浸泡,便成為「水飯」。有關「水飯」,《枕草子》、《源氏物語》、《今昔物語》等古籍中,皆有記載。《今昔物語》二十八卷第二十三話《三條中納言食水飯》一文中,描述三條中納言因太肥胖,於是聽從醫生建議,夏天吃「水飯」,冬天吃「湯漬」。由此可見,「水飯」適合在夏天吃,也有減肥效用。三條中納言雖堅守醫生的建議,夏天只吃「水飯」,只是,佐飯的菜餚是「十條三寸長的干瓜,三十尾香魚壽司」,結果,越吃越胖,最後成為相撲力士體形。「湯漬」正是現代的茶泡飯。
還有一種「屯食」,簡單說來是握飯,也就是現代的飯團。《源氏物語》第一章《桐壺》中,描寫光源氏於加冠之禮時,准備了眾多賞賜諸官的禮品,除了盒裝料理、籠裝點心外,還有「屯食」。第三十六章《柏木》中,也描寫了女三宮產後第五天,秋好皇後派人送禮品來,其中也是有五十板「屯食」。「屯食」通常盛在木板上,而一板到底有多少個「屯食」,則不太清楚。大概因人而異吧。這些「屯食」,基本上是給訪客隨從吃的。
粥有兩種,一種較稠,另一種較稀。除了普通白粥,還有紅豆粥、山芋粥、粟粥,等等。元月十五日吃的「望粥」,正是現代的「七草粥」。平安時代的「望粥」,材料是米、粟、黍子、芝麻、紅豆等七種谷類,或許跟佛教的臘八粥類似;而現代日本於元月初七吃的「七草粥」,材料是水芹、薺菜、鼠麴草、繁縷、稻槎菜、白蘿卜、蕪菁。不過,「七草粥」的內容是因地而異。
再來是干飯,有「糒」、「餉」二種。「糒」是旅行便當或軍糧。「餉」本來專指旅途中的所食干糧,後來泛指旅行時隨身所帶的一切食物,不見得就是干飯了。
至於年糕,當時的年糕是用糯米、麵粉混合製成,與現代年糕有點不同,但都用於供神或慶賀節日上。正月初一吃的什錦年糕湯、元旦供奉在壁龕的雙層大小圓形「鏡餅」、三月三日女兒節吃的「艾蒿糕」、五月的粽子,以及春分、秋分吃的「牡丹糕」,這些風俗習慣都延續了千年以上。平安時代還有一種「三日糕」,是婚禮第三天讓新人吃的喜餅,表示第四天開始,兩人將成為正式夫妻。
配菜
佐飯的菜餚,或許不如現代花樣繁多,烹調方式卻大同小異,壽司做法是在魚身上抹上鹽,用壓板壓一晚,去掉水份,再與冷飯一起裝在木桶里,上面用鎮石壓幾天,自然而然便成了壽司飯。
飛鳥時代,天武天皇下令禁止吃食牛、馬、犬、猿、雞,8世紀中旬奈良時代,聖武天皇又禁止屠殺牛、馬,因而9世紀後的平安人,已養成不吃任何獸肉的習慣。此禁令持續至明治維新後才解禁。話雖如此,還是有人以狩獵為生,提供獸肉給病人或體弱的人當補品,這些補品主要是野雞、野鴨。
調味料有鹽、味噌、醋、蜂蜜、甘葛、酒。水果種類與現代不相上下,不過,點心類可就大相徑庭了,光看字義的話,完全想像不出到底是什麼點心。10世紀初由源順編撰的網路辭典《和名抄》(《和名類聚抄》)中,就列出不少莫名其妙的點心名稱:餲糊、桂心、黏臍、錘子、團喜、結果、捻頭、素餅、粉熟、餅餞、餺飩……
大抵說來,貴族的日常生活因受到種種限制,且非常迷信,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加上缺少運動,健康狀況往往不如無拘無束的庶民,尤其終年生活在垂簾內的女性,平均壽命僅有二十七歲而已。
㈤ 戰國時日本人只吃米飯,他們為什麼不吃菜呢
戰國時期日本可沒有現在那麼有錢,每年都打仗,每年都徵收糧食和徵兵。那些貧窮群眾哪有菜吃,戰國那時候的日本能吃上大米燒高香了。大部分窮人只能吃野菜,一斤大米一家人得省著吃十八天。戰國時期的日本經常鬧飢荒,餓死比打仗犧牲的要多。
03、日本在戰國時期畜牧業種植業不發達除了水稻日本還能自給自足外,蔬菜和肉類才是日本最欠缺的東西。日本物價蔬菜和水果是最高的。沒有別的原因,日本蔬菜和水果類很少有人種植。古時代打戰最缺的還是糧食,國家肯定要農民大量種植糧食。這樣才能保證軍隊的糧食儲備,這就導致日本民眾吃飯都看不到葷腥。別說海鮮,連豬肉一年都吃不到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