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有哪些戰爭
❶ 中國和日本的戰爭
1、唐高宗時期,唐軍在朝鮮半島大敗日軍。
2、元代忽必烈3次遠征日本,但皆遭遇「神風」船毀人亡
3、日本豐臣秀吉遠征朝鮮,遭中朝軍隊(鄧子龍+李瞬臣)痛擊,失敗
4、明代戚繼光抗倭寇
5、1894年甲午海戰
6、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展開,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
7、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
8、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37-19458年抗戰從現在才開始算,不知道東北的3000萬同胞作何感想)
9、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1950年抗美援朝,日本曾派出小股後勤部隊幫助美軍,我軍在朝鮮和小日本又有交手。
希望你能滿意~~
❷ 中國與日本的著名戰爭有哪些
請到網路上搜索。這是最好的辦法。
❸ 中國和日本打過哪些戰爭
多了!從明朝抗倭,甲午海戰、九一八事件、七七盧溝橋事件等等,小日本太猖狂。
❹ 中國與日本一共有哪些戰爭
第一戰:唐高宗龍朔三年白江之役:勝利
http://post..com/f?kz=85120594
第二戰:1274年,1281年忽必烈的元朝兩次征倭大戰
http://post..com/f?kz=86776169
第三戰:十六世紀慘烈的抗倭援朝戰爭
http://post..com/f?kz=85113766
第四戰: 1882年,甲申朝鮮一役,也是最後一次勝利
http://post..com/f?kz=85426404
第五戰: 北洋水師的甲午海戰
http://post..com/f?kz=87078649
第六戰: 中華民族死傷三千多萬人的抗日戰爭
http://post..com/f?kz=87091973
四敗兩勝。
真正對日本有威脅的元朝那的進攻,其他的都在朝鮮或者中國的國土。
--------------------------------
第一戰:唐高宗龍朔三年白江之役
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曾在朝鮮半島的白江(今韓國錦江)打過一個漂亮勝仗,使得倭寇偃旗披靡、一蹶不振。
-----------------------------------------
第二戰:忽必烈功虧一簣的元朝征倭大戰
1274年(至元十一年)派忻都、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因矢盡船毀而還。1281年(至元十八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範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今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
關於十三世紀元帝國兩次入侵日本的慘重失敗,當時從東亞到歐洲的許多史籍都有記載,不過最原始的紀錄來源不外三處:一為元帝國的記載;一為朝鮮的記載;一為日本的記載。這三種記載都有偏,相互矛盾處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證,又有考古發現作旁證,互相比較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真相。其中朝鮮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戰爭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因此他們的記錄更可信些。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北方中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准備南征,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生產地和出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裏無疑是塊肥肉。
西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 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斗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 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 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斗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沖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這裏再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的戰刀: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 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中國最好的刀劍一般由 進口的馬來鋼製造。大馬士革鋼為高級合金鋼,冶煉技術復雜,成本高昂,具體製造技術已失傳。在古代,大馬士革鋼刀一般只有貴族才能擁有。最頂級的大馬士革鋼刀為烏茲鋼刀,位於印度,其次為波斯切爾彎刀,位於波斯。斯切爾彎刀的做工和裝飾極盡精緻奢華,是蒙古貴族的愛物。相比之下,日本鋼其實並無太大特色,日本戰刀的優良性能主要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大馬士革鋼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論: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這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因此日本人的戰術可謂十分高明,當然這也需要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做後盾。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准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准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准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本各藩 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斗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西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 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沖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准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 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
元軍第一次征日,日軍野戰打不過元軍,只好據守要塞與元軍僵持,元軍因糧食消耗殆盡只有撤退,
第二次征日,元軍因為台風造成人員船隻損失慘重,喪失鬥志,正要撤退被日軍圍殺,說真的,日本就只能靠神風打敗蒙古人,雙方武器與戰術而論就差了一大截,元軍的弓箭射程遠超過日本弓,火器更不必說了,日本從未見過,蒙古馬耐力與體力也優與日本武士的座騎,日本武士擅長單打獨斗,卻在元軍的隊形戰術下招架不住,
元軍的水師大部分是南宋降軍,水師是南宋的專長,南宋水師曾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虧,而且南宋的遠洋航行與造船技術在當時是屬一屬二的,元朝統一了江南繼承南宋造船技術與航行技術,因此水師並不亞於日本水軍 在地形上,日本地形崎嶇加上地勢不熟悉對於習慣於平原作戰蒙古人造成劣勢,但是仍然把日軍逼進要塞僵持不下,要是在平原決戰日本可能全軍覆沒了 我個人覺得神風的確帶給日本一個奇跡身,風吹垮了敵人,如果沒有神風,實在難以看出日本能以其他條件勝利
--------------------------------------
第四戰: 1882年,甲申朝鮮一役
1882年,在大清帝國的屬國朝鮮發生的「壬午兵變」,就是這樣一件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事件。在這場發生在海外異國的兵變中,卻令人驚異地出場了好幾位在此後三十年的中國政局中呼風喚雨、顛倒乾坤的大人物:袁世凱,在平定這場兵變中一役成名,更加意義深遠的是,這一場事變其實是中日這一對百年冤家真正的民族和國家較量的開始,在這一場沖突中展示和逐漸形成的兩國不同的國家對外戰略深刻影響到此後兩國的命運.
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實多肇端於此役。
此時的朝鮮還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向中國稱臣納貢,內政自理而接受中國保護,對外沒有獨立主權。
1884年,這時中國南疆果如袁世凱所預言,中法在越南開戰,戰事往北蔓延,5月,吳長慶率三營淮軍回防中國北方,僅留三營軍隊駐防朝鮮漢城,袁世凱是駐軍的三
位長官之一,任軍務幫辦,幫助朝鮮訓練軍隊。處心積慮欲吞並朝鮮的日本這時候看到機會了,日使和朝鮮國內親日派勾結發動政變,劫持國王,處決親華派。這就
是朝鮮的「甲申政變」。這時中國駐軍領袖提督吳兆有急忙請示北洋大臣李鴻章,欲待北洋定奪對策。袁世凱一看,這等緊急時刻,哪裡還等得及國內研究之後發指
示,力請出戰,救出國王。那兩位軍事長官不肯「擅作主張」,怕承擔責任,最後經不住袁世凱嚴厲要求,決定出兵干涉。袁世凱一人帶隊直沖王宮,苦戰一日一夜,將朝鮮國王救出帶往清軍大營。日使和朝鮮親日派看大勢已去,再不可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連忙狼狽出逃。 甲申朝鮮一役。這一次勝利,是中國在朝鮮和日本交鋒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勝利。
❺ 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有哪些
明代抗倭戰爭,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台灣戰爭(我軍為非政府武裝),抗日戰爭,另外1905年日俄戰爭中也有中國人參與
❻ 中國和日本以前有哪些戰爭 (好了會加分的)
1、唐高宗時期,唐軍在朝鮮半島大敗日軍。
2、元代忽必烈3次遠征日本,但皆遭遇「神風」船毀人亡
3、日本豐臣秀吉遠征朝鮮,遭中朝軍隊(鄧子龍+李瞬臣)痛擊,失敗
4、明代戚繼光抗倭寇
5、1894年甲午海戰
6、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展開,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
7、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
8、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37-19458年抗戰從現在才開始算,不知道東北的3000萬同胞作何感想)
9、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1950年抗美援朝,日本曾派出小股後勤部隊幫助美軍,我軍在朝鮮和小日本又有交手。
❼ 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有幾件
中日第一戰:白江一戰,鎮倭千年
時間:唐代1300年前
交戰雙方:中華[唐],日本[倭]
結果:日本大敗,近1000年不敢與我中華再戰
中日第二戰:元朝伐倭戰役
時間:元代
交戰雙方:中華[元],日本[倭]
結果:元,宋,朝聯合水軍大勝日本,後因台風來襲失敗
中日第三戰:明代抗倭戰役
時間:明代
交戰雙方:中華[明],日本[倭]
結果:倭寇戰敗,退出我東南沿海
中日第四戰:明代援朝抗倭戰役
時間:明代
交戰雙方:中華[明],日本[倭]
結果:倭寇戰敗,退出朝鮮,領袖豐臣秀吉病亡
中日第五戰:清日甲午戰爭
時間:清代
交戰雙方:中華[清],日本[倭]
結果:清朝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中日第六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20世紀
交戰雙方:中華民國,日本[倭]
結果: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
綜上所述,中日歷史上6次戰爭,中方4勝2敗,占據絕對優勢!!!
還有一種說法是4戰,即除去明朝沿海抗倭戰爭,將甲午到抗戰勝利合為一戰。
個人認為應去除蒙元對日本的戰爭,因為那時與中國無關,中國正是亡國期。
❽ 日本侵略者當年和中國的戰爭有哪些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有日本,九一八,七七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還歷史上還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也就這幾個了
❾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有什麼戰役
歷史上的五次中日戰爭 中日第一戰:唐日血戰白村江 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聯合新羅准備先滅百濟,次滅高麗,一雪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百濟國受到新羅和唐朝聯軍的進攻,王城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前往日本求援。663年初,百濟君臣內訌,新羅乘機進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為保護這個精心扶持的半島跳板,傾其國力,派出了三萬余軍隊應援百濟。這就是史稱的「白村江之戰」。 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8月,日軍進入白村江河口。嚴陣以待的唐和新羅聯軍,派出170艘戰艦迎戰。日本諸將輕視對手,自以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向大唐堅陣發起進攻。唐軍以逸待勞,巧施包抄合擊之術,予以反擊。這一戰直殺得日月無光,海水染紅。唐軍「四戰而捷,焚其艦四百」,日軍潰不成軍。《日本書紀》載「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經此慘敗,日本試圖在朝鮮半島上擴張勢力的野心成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戰後與唐重新修好。 中日第二戰:忽必烈飲恨日本海。 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後發動兩次侵日戰爭。由於台風的緣故,全部以失敗告終 中日第三戰:明朝抗日援朝戰爭。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慾望以及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便開始了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征服朝鮮入侵中國,進而稱霸東亞。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秀吉於1592年4月正式開始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復,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中日第四戰: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前幾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鮮。 清軍在朝鮮戰敗,遼東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被迫求和,簽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 中日第五戰: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沈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29軍不準,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❿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有過哪幾次戰爭
中日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詳情請登錄:
http://ke..com/view/32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