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科技為什麼那麼發達

日本的科技為什麼那麼發達

發布時間: 2022-03-13 22:42:44

A. 為什麼日本的科技較先進

日本的教育發達,而且不是這幾年發達,是發達了一百多年.

此外,日本人對於外來的文化,新知以及科技,
可以比較抱持包容學習的態度.
在中國人看來,也許認為日本人崇洋;
但反過來看,日本人相對於中國人,比較能夠正視別人比較優秀的地方而加以學習.
比如說日本的文化來自唐朝,他們從中國借用了漢字來當自己文字的一部分;
而現代日語中,外來語佔用的比例非常高,
這顯示日本人的確是可以很快吸收外來文化長處與優點的民族.

相較之下,華夏民族的包袱就很大.
我們很難真心誠意地去理解其他國家的優越,
更遑論學習.
從清朝的自強運動來看,就算跟洋人打仗打輸了,不得已要學人家,
也要說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
結果就是學也只學到皮毛,遇到明治維新徹底西化的日本,
就被打得灰頭土臉.

日本的科技進步並不全然來自於美國,
日本成為工業大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因此科技底子比中國大陸好是很正常的.

B. -為什麼日本科技這么發達,航天技術卻不如中國

誰說航天技術不如中國?你就以為中國幾名航天員上去了就可以了?和日本的科技還有幾十年的差距啊、日本的航天科技也不知道超過咱們多少年、加油吧。

C. 日本科技為什麼如此發達 到底是什麼原因

跟日本人的大腦有關!包括他們吃的食物,還有教育方法都是有機密切的關系!

D. 日本人為什麼創新能力那麼強呢

日本人創新能力強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強調「科技創新立國「並積級開展尖端科技的研究開發。
日本提高創新能力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從「科技模仿立國」走向「科技創新立國」。
1,從8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躋身於世界科技大國之列。但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遠不及美歐等科技發達國家,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基礎科研經費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將「科技創新立國」做為基本國策。
二,調整科研領導體制,加強對科研工作的統一領導。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學技術廳、文部省、通產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領域分別負責。
2,科技廳和文部省主要負責基礎科學和大型研究項目,通產省主要負責應用技術的開發。由於這幾家科研主管部門各自為政,不能通盤考慮日本的整體科研戰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開。
3,日本眾議院立法通過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科學技術廳和文部省合並,組建教育科學省,並將現屬通產省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負責基礎科研的機構劃歸教育科學省,建立起一體化的科研領導體制。
第三,確保優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決定實施研究人員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終生制,促進科研人才流動。在任期內達不到預期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使國立科研機構成為最優秀科研人員匯集之地;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果斷提拔年輕人負責研究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銜接,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為了縮短科研成果走進工廠的時間,日本設立了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委託開發」和「開發斡旋」制度,由國家出錢委託企業開發,實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體系,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學、特別要把國立大學的研究生院建設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並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研究體系,增加新學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充實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日本政府還要求中小學教育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及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E. 為什麼日本科技那麼強大

滿意答案寬銀恆達17級2009-07-14雖然日本對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侵略罪行,中國人民不能忘記國恥。但是,對日本人無母何恃要客觀的看待,知己知彼嗎。日本戰後迅速崛起,一是因為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強,勇於吃苦;二是他們十分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些年來,日本的綜合國力很強啊,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有了錢 ,又具備高科技人才,他們的發展速度就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們一方面要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另一方面也要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做到知己知彼嘛!追問: 你的角度不對,我沒有強調這段歷史回答: 對不起,我是怕人誤解我的立場。其實人比人就是靠的敬業精神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我認為,中國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製造機器人,神五、神六上天,連航母都能製造,機器人不能製造嗎?

F. 日本為什麼那麼多高科技

日本科技很發達,這一直給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不要只看日本的科技,現在我們國家也很厲害,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定可以超越日本的!

G. 為什麼日本科技那麼高

戰後日本科技發展道路及其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戰敗的廢墟上,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文擬從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起步人手,分析其發展的途徑、特點和原因,總結其成功的經驗,以期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專制主義的國家體制和天皇制官僚軍事機構的專制政治體制,其顯著特點就是帶有濃厚的對外侵略擴張的軍事特性。日本這種近代以來形成的國家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科學技術體制帶有明顯的殖民地性、落後性和軍事性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戰爭作準備的相當長時間內及戰爭期間,軍國主義思想充塞人們頭腦,一切都服從於、服務於戰爭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戰結束時,日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完全陷人了誤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科技體制的畸形性。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科技體制逐步演變成了戰時軍事科技體制,並以此來規范科學政策的研究制訂及科學技術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戰爭的需要,結果導致了科技體制的畸形發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都服從於戰爭的需要,尤其在軍事技術方面單一畸形發展,這從陸軍兵器製造的增長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為100計算,1931年至1936年,陸軍兵器製造只佔4. 800,而1937年至1941年就劇增至39. 5%, 1942年至1945年更躍增至55. 70o。相反民用產品如纖維、紙張、食品等生產,1940年8月與前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13. 9環,7. 2腸,39%。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單一發展,產品趨於純軍事用品,造成了科研與應用、重工業與輕工業、工業與農業等方面關系的嚴重失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現倒退現象。
2.科技的極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對外擴張的國家。為了軍事侵略擴張的需要,面對落後的科學技術,日本不是千方百計地自主研究、自主開發,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愉竊、抄襲、仿造西方的科學技術。例如,側距儀、透鏡質量、雙筒望遠鏡、照相機等技術都是繼承戰前軍事技術發展起來的,而這些軍事技術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基礎上的。到二次大戰結束時,它自身的科技獨創性極少。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學史有一個必須給予特別注意的重點,這就是日本科學技術的殖民地性。吻這種殖民地性對建立獨立的科學技術體系是極大的障礙,給日本戰後科技發展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3.科學領域內強大的官僚、學閥性。由於受天皇制國家性質的影響,日本的科學技術機構、科研人員均完全受控於封建軍事官僚、學閥、財閥手中,致使某些技術陷人了狹隘、低級甚至偽科學的地位,學術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學技術、領域內彌漫著一股強大的官僚、學閥性。學術領導大權完全操縱在少數學閥手中,他們不顧科學的真理性和嚴肅性,一味投封建軍事官僚們所好,致使日本科學技術完全變成了封建軍事官僚、資本家和學閥們手中的獨占品,這給日本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也是促使日本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日本的科技與政治、經濟等一樣一片蕭條。然而日本人經過痛苦的反省後,面對現實,勇敢地走出怪圈。這個「現實」首先表現為前述種種「誤區」,其次是由於戰爭對國家經濟的毀滅性打擊和破壞所導致的資金、人才、設備等等的嚴重Iff乏,最後是科技的發展要受制於來自佔領國(美國)的強大左右力,在具體發展道路上,又面臨著民族自尊的問題。面對這種現實,戰爭一結束,日本就在美國的「幫助」下,立即採取措施恢復科技的正常發展。首先,將幾乎所有重工業部門停止運轉,進行改造,廢除戰時產業統制諸法令,從而使鋼鐵、造船、汽車、人造石油等重工業部門大多數關閉或壓縮,將原屬陸、海軍部的404個軍工廠、505個重化工廠置於佔領軍監控之下,進行強制性改造。其次,將許多用於為戰爭服務的研究機構進行改組,更換其研究項目和內容。例如將原來的中央航空研究院合並到鐵道技術研究院內,東京大學的航空研究所解散,改組為自然科學研究所,等等。其三,解散有關科研領導機構,清除其間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1945年9月,佔領當局就解散了作為領導全國科技工作的中樞機構—技術院。1945年10月,對包括滕原曉平、八十秀次、松前重義等部分軍國主義分子進行了清洗。總之,在戰後初期過渡時期,由於日本人民的推動、佔領當局的強制性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舊的日本科技體制在組織、人事、各項法制機構等方面都徹底崩潰,新的科技體制逐步確立起來。從此,日本科學技術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日本在戰後科技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內外情況,採取了許多鼓勵科技發展的方法和措施,並由此表現出自身的特點。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次大戰結束前,日本的軍事科研和技術都擁有一定的水平。戰後通過佔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轉向,把軍事技術屯軍事設備用於民用科技事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就。同時,戰爭結束以前,由矛戰爭的需要,日本政府相當重視軍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全民科技意識、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注意加強「青少年的技術訓練,在社會上普及科學技術的教育,使國民生活科化」。③因此,戰後日本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優勢、民眾堅韌不拔的傳統精神、超前的科技意識、強烈的競爭慾望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的、強有力的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戰時的軍事科技體制崩潰後,在佔領當局的倡導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開始著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國性的學術領導機構。1947年1月,召開了學術研究體制發起人會議。同年8月,組成了「學術體制改革委員會」,研究討論建立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的問題。同年,美國學術代表團抵達日本,指導日本學術機構的改革。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49年1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由政府領導的學術領導機構—日本學術會議,負責領導國內科研工作的開展。該組織機構十分龐大,由以會長為首的210名議員組成,下設7個部和眾多委員會。1956年6月,國家又設立「科學技術廳」,負責協助政府制訂科學研究的方針政策,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門領導全國的科學工作。1959年,政府又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作為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的最高領導和咨詢機關,由政府首腦直接領導,其任務是制訂國家科研總方針和長遠科研規劃目標,日常工作則由「科學技術廳」和『學術委員會」掌管。這三個強有力的學術領導機構,對戰後日本科技事業的發展,從組織、制訂目標計娜及保證順利發展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網羅科技人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究機構種類齊全、分布廣泛、結構合理、人才密集。中央級的科研機構人員眾多,實力雄厚,在科技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到1973年初,科學技術廳所屬的研究機構有六義個,科研人員1656人,1972-1973年度科研預算經費達890億日元。④此外,各省、各大學、各私人經營單位都建立了眾多的科研機構。例如,通產省下設工業技術院,包括十三個科研、實驗所,研究領域涉及金屬、力學、宇宙火箭、原子能量轉換、化學、自動化控制等。大藏省下設財務研究所,郵政省下設電波研究所,文部省下設統計數理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等等。大學是日本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70年代初,日本共有880多所高等學校,許多大學都設立有科學研究機構。在私人企業中,科研機構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據1972年統計,擁有10億日元資產以上的大公司75%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機構,10億日元資產以下的公司44寫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所(室)0 1980年的統計材料顯示,日本共有972個科學、技術研究所,其中688個是國立、縣立和特別法定的。此外,較大的公共組織和私人企業都有自己的專門研究部門,其數目無法准確統計。⑤在自然科學方面,日本每一萬人中有26名科技人員,僅次於前蘇聯(56人)和美國(28人)居第三位,高出德國((16人)和法國(13人)。
第四,為發展科學技術而大力投資。大力投資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下了大力氣。從1961/1962年度到1972/1973年度國家對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設計工作撥款總額由593億日元增加到3740億日元,增長了約六倍;政府另撥款給高等學校和國家研究機構的定貨(科研項目)補助金,也由118、億日元增加到838億日元。⑧到80年代,日本進一步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和政策,一官方也隨之大幅度地增加科研投資,1982年,日本用於科學研究的支出費用達F J1800億日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 20o0'D1991年度,政府批准「科學技術廳」的預算經費就高達522億日元,該項經費首次突破五千億大關。⑧以上這些尚不包括國家直接參與的大規模科研項目,如人造衛星、運載火箭、大型電子計算機等。除此之外,私營企業對科技研究的投資總額比國家還大,佔全國科研經費總額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科研經費為2100億日元,占其銷售收人的7. 30o,而最多的是化學工業凱法公司,其研究開發支出費用達到銷售收人總額14.70o0。在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中,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費超過了其設備投資,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由此不難發現,日本的科技投資至少有兩大特色:首先,一般國家的科研經費主要是由國家撥款,而日本更主要的是依靠運用國家職能調動、組織私營企業和社會各種力量籌集資金,不僅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證,而且巧妙地調動和照顧到了私營企業的積極性和利益,從而使日本科技進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次,日本科研經費的絕對數字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多,但它的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級,這表明了合理籌集和使用資金的重要性。
第五,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戰後日本科技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也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最突出的特點。40年代,日本的技術設備水平大約落後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二十年。戰後,『當國力有所恢復後,日本政府就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即「吸收性戰略」,作為堅定不移的國策。在具體作法上,主要是購買外國最先進的技術,特別是基礎技術的專利權。1950年一1972年共引進11786項,年平均增長率在30%以上,技術引進的支出占研究開發活動總經費的45%左右。由於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不但解決了日本工業現代化問題,而且縮短了日本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年限,使日本工亞產品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引進技術的代價是沉重的。在經費上不僅要支付專利權費用,而且要花很大一筆支出購買專利資料使用權(即專利使用費)。日本是世界上購買專利經聾支出最多的國家。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業仍然忍受巨大的犧牲而拚命引進技術,這主要是由於戰後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現實決定的。日本有遠見的政治家和企業家清醒地認識到,時間已成為擊敗競爭對手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毅然決定走引進技術的道路而寡得時間。據統計測算,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產品的工藝,從開始研究到投人生產,平均需要三年時間,而利用外國工藝技術,則僅用一年半時間。日本以犧牲金錢為代價,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了世界技術強國之一。
第六,著力於國產化。「國產化」方針是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非常明確並著力追求的目·標。在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進後進打價側分解,不得個別改良或綜合改革,製造出具有、日本特點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日本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為了節約能源,日本鑰鐵企業1975年前後引進了法國的握式內流方式和蘇聯的乾式軸流方式兩種不同類型的高爐頂壓發電設備。日本分析了這兩種設備的優缺點:認為法國的設備效率雖低(75%),但結構耐灰塵;蘇聯的設備效率雖高(830o),但需要預熱,渦輪常因灰塵積落而停止運轉。日本有關技術部門經過四年的研究、改革,揚長避短,製造出了日本式的「濕式軸流離護頂壓發電設備」,它不需預熱,可連續運轉半個月至二十天,利用變噴技術,使高爐開工率的高低可以調整。這一改進設備很快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可見,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個別改良、綜合改革,直到技術產品國產化,,是日本技術發展的一大特色,它使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終保持較高水平. 除上述科技發展途徑外,日本科技發展有特色的傲法還較多,比如充分利用「科技超前意識」,做到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在各個時期注重利用「拳頭」科研成果帶動幾個行業高速發展,一推動各個領域科技進步等。第二次世界大戰質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日本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一,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佔領國(美國)的支援幫助,軍事科技經費支出少,自然資舔塊乏等客觀因素在日本科技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戰,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給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這場戰爭,許多國家都認識到經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政治實力乃至綜合國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戰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給各國提出了空前尖銳的問題,即大力發展經濟,恢復國力。而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技術立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因此,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技術革命的高潮。日本科技正是在這種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二、二次大戰後,美屬為了自身的政洽經濟目的,以同盟國身分,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開始對日本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幫助,其中亦包括科學技術在內。早在1947年8月,美國就派出一個科學情報調查團到日本,對日本科技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幫助其制訂發展計劃和措施。爾後,在科技經費、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以大規模援助,在「佔領區救濟基金」和「佔領地區復興基金」的名義下,給了日本23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經濟的復甦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在以後日本的科技引進和科技市場的開拓等工作中,美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夥伴。 戰後日本與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使用科研開發經費方面相比,有自己凸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於軍事的科研經費開支最少。戰後日本通過的新憲法明確規定:不以行使武力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永遠放棄戰爭權,不以戰爭為國策。這對於日本經濟和科技的非軍事化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科研開發經費的使用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西德)都把相當一部分用於軍事科學的研究,而日本這方面的費用只佔其總科研經費的2. 4%。這就使日本有更多的資金、人力、財力從事民用科技的發展。
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資源缺乏的島國,其自身的條件有著嚴重的缺陷,石油、鐵礦石、原煤、天燃氣、木材等資源有50-100%依賴進口。70年代初,日本的資源進口佔世界資源貿易的12 0o。歷史上日本多次對外侵略擴張,其目的之一,也正是為掠奪海外資源產地。二次大戰的結束,宣告這條道路再也無法通行。因此,資源貧乏的「致命缺陷」從筍觀上迫使日本走發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說,科技強國是日本別無選擇的路。
其次,從根本上講,日本科技的發展,是由於日本政府和企業界人士所具有的廣闊胸襟和堅韌不拔精神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科技意識和大膽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這里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把整個國家經濟置於世界的驚濤駭浪之中,駛向世界強大的競爭市場的海洋,並在國內逐步改革體制。國家鼓勵企業向世界市場進軍。經濟的騰飛有賴於技術的進步,技術革新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因此當日本政府為發展科技而採取大力投資、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等重大措施時,能夠在國民尤其是企業中得到積極支持,使各項措施能夠順利實施。從日本出口貿易增長中可以窺視其科技發展狀況。60-70年代,出口貿易碩年均增長16. 9%,其中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品出口佔有很大比重,1970年達到94. 8000
第二,注重加強國民教育工作。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他們是產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發現的源泉。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戰後歷屆日本政府意識到發展教育與科技騰飛的關系,因此戰爭剛剛結束,日本就著手進行教育改革。廢除軍國主義教育,鼎新教育體制,實行學校教育自由主義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斷擴大教育投人。日本教育經費從1950年的15988億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億日元,增長了近50倍。在政府行政費用中,教育經費長期保持在20%左右,高出美國((15 Yo)、前蘇聯((160o);英國(1300)、前西德((1200)。由於高度重視教育,日本培養了大批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60年代,大約近800萬畢業於初、高中的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於各個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高等院校更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高級科技、管理人才。從1951-1973年,各類短期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近150倍,正式大學畢業生增加了15倍,碩士學位研究生從3000人增加到12000人,每1000。人中有26人從事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使日本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意識得到極大提高。所有這些,都為日本科技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從發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的教育至少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重視學校教育和技術教育。表現在重視教育普及率,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學校教育結構和體制,從而促進了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其二,注重在全民中進行科技意識教育,不斷健全「技術突破型人才」的教育、培養體制,通過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培養各行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第三,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日本企業界和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思想。「企業的生存依靠科技進步」早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因此日本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讓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建設服務。各工業企業廣泛設立科研機構,拿出巨資投人到科學研究中,為企業發展獲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學技術。科研機構是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源泉,企業是科學成就的試驗場,只要有前途的科技成果一問世,便可迅速轉化為強大的物質生產力,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正是日本走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科技良性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它既保證了科學技術的正確發展方向,也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迅速轉化。
以上通過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和起步、途徑、原因的分析,不難看出:戰後 日本科技的發展走過了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充滿了日本人高睹遠矚的膽魄,扎實而細致、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態度和求實精神。 同時,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歷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啟示和借鑒。其一,讓本國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擊、成長,發展科技的目標始終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於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其二,高度重視發展教育,著力培養各類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增強國民的科技意識;其三,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要敢於犧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同時注意「國產化」,樹立強烈的「輸入是為了輸出」的科技競爭戰略意識;其四,把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使之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其五,根據本國國情,走適合具有本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以上幾點,對於我們加快改革步伐,實施「科技富國」、「科技強國」,以及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都是值得借鑒的。

H. 日本的科技已經如此先進,為何實體經濟依然這么強

日本的經濟已經很發達了,他們已經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有一些年頭了,但是他們的實體經濟仍然非常發達,雖然有網購這種工具,但是他們主要的經濟發展仍然集中在實體經濟上,這是一種經濟正常發展的趨勢。

虛擬經濟現在有飛速發展的趨勢,我們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副業,甚至說是一個投資方向,但是不要對其投入太多的精力,因為現在虛擬經濟很多規則還不完善,就像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些區塊鏈的貨幣,這些東西說它有價值就有說沒有就沒有,因為沒有人購買它就不值錢。

I. 日本的科技發展為何如此較快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大戰景氣)。同時,日本和美國和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劃,日本也受此影響。一些官僚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潰。同時,終身就業與月薪制在這時出現,為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定下基礎。
戰後的復興與高度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經濟規模,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長期低迷與現在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編輯本段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產業空洞化
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近幾年,一些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據點,以防止技術外流和保持競爭力。不少人提倡將企業遷回日本。
金融效率低下
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
創業困難
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針對這問題,日本政府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體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會一書探討日本此種怪現象,可能來自於全球化和產業升級結構,越中下層的人越遭到沖擊,而富人階級卻沒有遭到沖擊甚至因而獲利,導致階級拉大,衍生出價值觀崩壞和職場倫理瓦解等文化現象。
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
由於工業,特別是出口貿易的高速成長。人口逐漸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特別是首都圈。產生了人口過疏的現象,而城市則出現人口過密。為此,日本建設了全國高速路網,在地方興建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持續的大規模公共建設扭轉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經濟成長
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厥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公共債務龐大
日本公債自2006年達八百三十二兆日圓(約七兆美元),約為GDP170%,北海道夕張市亦成為日本首個地方都市因過度擴張支出而宣布破產的政府機關。
勞動環境
日本引以為傲的沿革性職場倫理和終身僱用制,隨著泡沫經濟和M型現象而崩潰,類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應運而生,雖然日本有亞洲相對完善的勞工退休計劃,但是勞動環境持續惡化是不爭的事實。
編輯本段產業
就業人數構成
第一產業-5.0% 第二產業-29.5% 第三產業-64.3%
農業
日本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和外國購買,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日本漁業
礦業
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目前,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 日本製造業
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其他產業:
資訊產業 媒體(娛樂)產業 超細微技術產業・納米產業 醫葯產業 遺傳基因·生物產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