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什麼舞

日本什麼舞

發布時間: 2022-04-15 08:11:41

Ⅰ 日本有什麼特色舞蹈

神樂
原始的日本舞蹈是用於祭祀活動的,稱神樂,以招魂、鎮魂和祈禱動作為基礎。它是根據名著《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所描寫的天岩屋戶和天鈿女命「神靈附體」的祈禱舞發展而來的(見民俗藝能)。最初由巫女(游女)來跳,後來也有男性(游男)跳的。原始社會的這種舞蹈根據祭祀活動分為定期和不定期的兩種。定期的與狩獵、農耕等有關,根據季節和時令而定;不定期的因人間的生死、災病、婚姻、戰爭而舉行。封建時代,宮廷制定御神樂,巫女的職務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傳在民間的神樂稱鄉神樂或里神樂。至今猶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禱舞,都保留了古代神樂的傳統。現在島根縣隱岐島燒火山神社還有巫女舞,舞蹈時巫女2人戴天冠,著白衣緋,執扇而舞,以請神祇降臨。伴奏樂器有大鼓、銅鈸子等。神樂因廣泛流傳於民間,後也包括在民俗藝能之中。

雅樂
又稱舞樂,是日本宮廷中祭祀、燕享時的音樂舞蹈,與中國古代舞蹈中的雅樂含意不盡相同。日本雅樂包括日本固有的樂舞催馬樂、朗詠等。此外還有三韓樂、渤海樂、伎樂、唐樂(隋唐燕樂)、

日本舞蹈

散樂(缽頭、蘭陵王)以及西域諸國的樂舞如天竺樂、林邑樂、度羅樂等。文武天皇設雅樂寮,其後,雅樂分為左右2部,左部為唐樂(包括天竺、西域系統的樂舞),其中有:《春鶯囀》、《萬歲樂》、《太平樂》、《皇帝破陣樂》、《桃李花》、《打球樂》、《採桑老》、《皇獐》等。右部為高麗樂舞,並包含林邑、 百濟、 新羅、渤海樂。高麗樂有:《蝴蝶》、《延喜樂》、《林歌》、《白濱》等。渤海樂則有《綾切》、《新》等。這些樂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漸日本民族化。奈良時代(701~704)宮廷設立雅樂寮、雅樂所,並置伎樂師和伎樂生。左部為氏(平民);右部為多氏(朝臣)掌管。實行世襲制度。室町時代(1467~1588)應仁之亂(1467~1468),樂人四散,傳統中斷。江戶時代(1603~1868)雅樂復甦。明治四年(1871)雅樂的三方樂所被解散,樂人為宮內省(現宮內廳)樂部吸收,雅樂得以延續。現在宮內廳仍上演雅樂。

自古以來雅樂舞蹈是一子相傳,故稱為秘傳。現已擴大了范圍。其舞蹈節奏緩慢,動作不同於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劍指」、「騎馬蹲襠式」等姿態,步法別具一格。雅樂的音樂大都有「序」、「破」、「急」的 3段。所用打擊樂器,左方有大鼓、鉦鼓、鼓;右方有大鼓、鉦鼓、三鼓。管樂器有篳篥、笙、橫笛、高麗笛、神樂笛。弦樂器有:樂箏、樂琵琶、和琴。

伎樂
是從中國吳地(江蘇省一帶)和西域(新疆一帶)傳到日本的樂舞。據日本欽明朝(539~571)《新撰姓氏錄》記載,「自吳國傳來佛像一軀;伎樂調度一具」推古天皇時(612)百濟人味摩之從中國吳越學得伎樂,在日本朝廷傳習。據鐮倉時代(1192~1333)《教訓抄》記載,伎樂有師子、吳公、迦樓羅、金剛、波羅門、昆侖、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 9種。樂器有笛、三鼓鉦鼓3種正倉院藏有伎樂面具和天平勝寶年(752)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的伎樂服裝。現在大阪四天王寺聖靈會,尚保留著傳統的伎樂。師子(獅子舞)在日本民間極為盛行,後發展為具有地方特點的民間舞蹈。《太神樂》為獅子神樂的一種,2人披獅子皮,戴獅子頭而舞,後來又加上曲藝雜技等演出。能樂中的「石橋」系統為獅子舞,它在歌舞伎中發展為《鏡獅子》《相生獅子》、《英執著獅子》、《三人石橋》、《連獅子》、《枕獅子》等,均為優美的獅子舞。《鏡獅子》由兩段構成,前段為女性舞蹈,後段為獅子精游戲於牡丹、蝴蝶間,舞蹈還表現獅子的眠卧、洗毛等嬉戲動作,成為膾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節目。

歌舞伎
是根據出雲地方阿國的念佛舞和民間集體舞嬰(1603)條載,「於女院歌舞伎踴有之,出雲國人雲雲,女御之御振舞也」,這是最早的文獻記載。歌舞伎吸收了傳統的舞蹈和現代風俗等要素。其後又以踴

日本舞蹈

為基礎與「人形振」的技藝和人形凈琉璃中的「景事」道行舞蹈相融合。因此,一般認為歌舞伎以前為「舞」的歷史,從歌舞伎開始為「踴」的歷史。其舞蹈的特色為「舞」、「踴」、「振」(模)三要素相結合。「舞」為古典「能」的手法,幽雅而含蓄;「踴」則多具有民間舞蹈特色,生動活潑;而「振」則是戲劇性的動作。三要素有機的結合,成為歌舞伎的特徵。歌舞伎採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樂人歌唱。伴奏樂器以三味弦為主。舞蹈音樂以「出端」、「中端」、「入端」 3段形式組成;伴奏音樂有「長唄」、「凈琉璃」、「常磐津」、「清元」、「義大夫調」等。

自元祿至享保年間(1688~1736)產生了右近源左門、水木辰之助、初世瀨川菊之丞、初世中村富十郎等歌舞伎名師。有《沿海之路》、《槍踴》、《七化》、《道成寺》、《石橋》、《鷺娘》等不朽名作。其後歌舞伎發展成為以旦角為主的表演形式,但也有極為著名的男性舞蹈,如初世中村仲藏創造的舞踴劇《關之扉》等。

自寬政時期(1789~1801)經文政期(1804~1830)新型舞蹈「變化物」問世。劇中由一名舞者扮演幾個角色,大都表演富有變化的舞蹈小品。流傳至今的有《鷺娘》、《娘》、《六歌仙》、《越後獅子》等。特別是市井風格的舞蹈,例如《供奴》、《賣團子》、《粟餅》、《神田祭》等流傳更為廣泛。明治前期出現了四世中村芝、九世市川團十郎等名家。近年,又出現了七世坂東三津五郎、六世尾上菊五郎等。由歌舞伎振副師(編導)從歌舞伎中獨立出來後,歌舞伎逐漸發展為多流派的舞蹈,目前已有300多個流派,主要有志賀山流、間流、西川流、花柳流、中村流、坂東流、吾妻流等。各流派在節目上大致相同,

日本舞蹈

但在舞蹈處理上則有顯著區別。較古老的志賀山流、間流節奏稍慢,動作較大,而新興的花柳流、若柳流等則節奏稍快而動作細膩。這些流派中著名的振副師(編導)有花柳壽樂、西川扇藏等,著名演員有初代花柳壽美、初代蔭靜枝、初代西崎綠、花柳壽輔、花柳壽南海、花柳照奈、花柳茂香、五條珠實、間秀齊、吾妻德穗等。

上方舞
江戶時代的劇場誕生歌舞伎的同時,於京都大阪一帶興起了上方舞(座敷舞),也稱京舞或地唄,即本地流行的歌舞。有冢流、井上流、吉村流以及後來出現的茂都流等派。上方舞動作洗練、含蓄而靜雅。在技藝方面吸收了能的輕柔以及人形凈琉璃(文樂)和歌舞伎「振」的動作。著名上方舞家有井上八千代、武原吭、吉村雄輝、茂都陸平等。

編輯本段舞蹈曲目
產生於歌舞伎的日本舞蹈,具有許多江戶時代起流傳下來的古典舞蹈。代表作品有《勸進帳》、《忠臣藏》等表現

日本歷史人物的故事性舞蹈,還有以舞蹈表現戀愛和感情的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非常有名),也有取材於「能樂」的作品(祈禱天下太平的舞蹈《壽式三番叟》很具代表性)。

除了表現女孩子的可愛和天真的傳統女舞《櫻花》、《花相比》之外,還有取自於日本歷史題材的《武田信玄》、《宮本武藏》等男舞,2004年還出演了以漫畫《犬夜叉》為題材創作的新作。

Ⅱ 日本有什麼舞

您知道あほ是什麼意思庅?譯成中文就是一個【笨】字,試問日本怎麼可能會有笨的舞蹈?

Ⅲ 日本舞蹈都有哪些分類

日本舞蹈大體上分為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民間舞蹈和近世舞蹈。古代舞蹈包括宗教舞蹈、外來舞蹈和外來舞蹈與本土舞蹈相融會的舞蹈。中世紀舞蹈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民間舞蹈有風流和念佛舞。近世舞蹈有能樂和歌舞伎。日本本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近世舞蹈。

Ⅳ 日本傳統舞蹈

日本舞蹈廣義指流行於日本各地的各類舞蹈,如古代舞、樂、能、民俗舞、歌舞伎舞蹈等;狹義專指包括各種流派的歌舞伎舞蹈。在日本,「舞」古時也稱「游」,中世紀後稱「踴」。最初的日本舞蹈稱神樂,如巫女舞,是用以敬神、娛神、通神的舞蹈。

日本舞蹈-舞蹈簡介編輯本段 日本舞蹈廣義指流行於日本各地的各類舞蹈,如古代舞、樂、能、民俗舞、歌舞伎舞蹈等;狹義專指包括各種流派的歌舞伎舞蹈。在日本,「舞」古時也稱「游」,中世紀後稱「踴」。最初的日本舞蹈稱神樂,如巫女舞,是用以敬神、娛神、通神的舞蹈。

奈良到平安期間,從外國傳入伎樂(百濟人味摩之從中國吳越一帶傳來)、雅樂(唐代燕樂)和散樂(中國民間歌舞、雜技、幻術、百戲),使日本舞蹈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中世紀的能樂也受到中國儺舞和傀儡戲的影響。江戶時代歌舞伎的產生和發展,開創了日本舞蹈的新局面,出現了很多不朽的名作和著名演員。
日本舞蹈-舞蹈形式編輯本段 神樂
原始的日本舞蹈是用於祭祀活動的,稱神樂,以招魂、鎮魂和祈禱動作為基礎。它是根據名著《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所描寫的天岩屋戶和天鈿女命「神靈附體」的祈禱舞發展而來的(見民俗藝能)。最初由巫女(游女)來跳,後來也有男性(游男)跳的。原始社會的這種舞蹈根據祭祀活動分為定期和不定期的兩種。定期的與狩獵、農耕等有關,根據季節和時令而定;不定期的因人間的生死、災病、婚姻、戰爭而舉行。封建時代,宮廷制定御神樂,巫女的職務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傳在民間的神樂稱鄉神樂或里神樂。至今猶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禱舞,都保留了古代神樂的傳統。現在島根縣隱岐島燒火山神社還有巫女舞,舞蹈時巫女2人戴天冠,著白衣緋,執扇而舞,以請神祗降臨。伴奏樂器有大鼓、銅鈸子等。神樂因廣泛流傳於民間,後也包括在民俗藝能之中。

雅樂
又稱舞樂,是日本宮廷中祭祀、燕享時的音樂舞蹈,與中國古代舞蹈中的雅樂含意不盡相同。日本雅樂包括日本固有的樂舞催馬樂、朗詠等。此外還有三韓樂、渤海樂、伎樂、唐樂(隋唐燕樂)、散樂(缽頭、蘭陵王)以及西域諸國的樂舞如天竺樂、林邑樂、度羅樂等。文武天皇設雅樂寮,其後,雅樂分為左右2部,左部為唐樂(包括天竺、西域系統的樂舞),其中有:《春鶯囀》、《萬歲樂》、《太平樂》、《皇帝破陣樂》、《桃李花》、《打球樂》、《採桑老》、《皇獐》等。右部為高麗樂舞,並包含林邑、 百濟、 新羅、渤海樂。高麗樂有:《蝴蝶》、《延喜樂》、《林歌》、《白濱》等。渤海樂則有《綾切》、《新》等。這些樂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漸日本民族化。奈良時代(701~704)宮廷設立雅樂寮、雅樂所,並置伎樂師和伎樂生。左部為氏(平民);右部為多氏(朝臣)掌管。實行世襲制度。室町時代(1467~1588)應仁之亂(1467~1468),樂人四散,傳統中斷。江戶時代(1603~1868)雅樂復甦。明治四年(1871)雅樂的三方樂所被解散,樂人為宮內省(現宮內廳)樂部吸收,雅樂得以延續。現在宮內廳仍上演雅樂。

自古以來雅樂舞蹈是一子相傳,故稱為秘傳。現已擴大了范圍。其舞蹈節奏緩慢,動作不同於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劍指」、「騎馬蹲襠式」等姿態,步法別具一格。雅樂的音樂大都有「序」、「破」、「急」的 3段。所用打擊樂器,左方有大鼓、鉦鼓、鼓;右方有大鼓、鉦鼓、三鼓。管樂器有篳篥、笙、橫笛、高麗笛、神樂笛。弦樂器有:樂箏、樂琵琶、和琴。

伎樂
是從中國吳地(江蘇省一帶)和西域(新疆一帶)傳到日本的樂舞。據日本欽明朝(539~571)《新撰姓氏錄》記載,「自吳國傳來佛像一軀;伎樂調度一具」推古天皇時(612)百濟人味摩之從中國吳越學得伎樂,在日本朝廷傳習。據鐮倉時代(1192~1333)《教訓抄》記載,伎樂有師子、吳公、迦樓羅、金剛、波羅門、昆侖、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 9種。樂器有笛、三鼓鉦鼓3種正倉院藏有伎樂面具和天平勝寶年(752)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的伎樂服裝。現在大阪四天王寺聖靈會,尚保留著傳統的伎樂。師子(獅子舞)在日本民間極為盛行,後發展為具有地方特點的民間舞蹈。《太神樂》為獅子神樂的一種,2人披獅子皮,戴獅子頭而舞,後來又加上曲藝雜技等演出。能樂中的「石橋」系統為獅子舞,它在歌舞伎中發展為《鏡獅子》《相生獅子》、《英執著獅子》、《三人石橋》、《連獅子》、《枕獅子》等,均為優美的獅子舞。《鏡獅子》由兩段構成,前段為女性舞蹈,後段為獅子精游戲於牡丹、蝴蝶間,舞蹈還表現獅子的眠卧、洗毛等嬉戲動作,成為膾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節目。

歌舞伎舞蹈
是根據出雲地方阿國的念佛舞和民間集體舞嬰(1603)條載,「於女院歌舞伎踴有之,出雲國人雲雲,女御之御振舞也」,這是最早的文獻記載。歌舞伎吸收了傳統的舞蹈和現代風俗等要素。其後又以踴為基礎與「人形振」的技藝和人形凈琉璃中的「景事」道行舞蹈相融合。因此,一般認為歌舞伎以前為「舞」的歷史,從歌舞伎開始為「踴」的歷史。其舞蹈的特色為「舞」、「踴」、「振」(模)三要素相結合。「舞」為古典「能」的手法,幽雅而含蓄;「踴」則多具有民間舞蹈特色,生動活潑;而「振」則是戲劇性的動作。三要素有機的結合,成為歌舞伎的特徵。歌舞伎採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樂人歌唱。伴奏樂器以三味弦為主。舞蹈音樂以「出端」、「中端」、「入端」 3段形式組成;伴奏音樂有「長唄」、「凈琉璃」、「常磐津」、「清元」、「義大夫調」等。

自元祿至享保年間(1688~1736)產生了右近源左門、水木辰之助、初世瀨川菊之丞、初世中村富十郎等歌舞伎名師。有《沿海之路》、《槍踴》、《七化》、《道成寺》、《石橋》、《鷺娘》等不朽名作。其後歌舞伎發展成為以旦角為主的表演形式,但也有極為著名的男性舞蹈,如初世中村仲藏創造的舞踴劇《關之扉》等。

自寬政時期(1789~1801)經文政期(1804~1830)新型舞蹈「變化物」問世。劇中由一名舞者扮演幾個角色,大都表演富有變化的舞蹈小品。流傳至今的有《鷺娘》、《娘》、《六歌仙》、《越後獅子》等。特別是市井風格的舞蹈,例如《供奴》、《賣團子》、《粟餅》、《神田祭》等流傳更為廣泛。明治前期出現了四世中村芝、九世市川團十郎等名家。近年,又出現了七世坂東三津五郎、六世尾上菊五郎等。由歌舞伎振副師(編導)從歌舞伎中獨立出來後,歌舞伎逐漸發展為多流派的舞蹈,目前已有300多個流派,主要有志賀山流、間流、西川流、花柳流、中村流、坂東流、吾妻流等。各流派在節目上大致相同,但在舞蹈處理上則有顯著區別。較古老的志賀山流、間流節奏稍慢,動作較大,而新興的花柳流、若柳流等則節奏稍快而動作細膩。這些流派中著名的振副師(編導)有花柳壽樂、西川扇藏等,著名演員有初代花柳壽美、初代蔭靜枝、初代西崎綠、花柳壽輔、花柳壽南海、花柳照奈、花柳茂香、五條珠實、間秀齊、吾妻德穗等。

上方舞
江戶時代的劇場誕生歌舞伎的同時,於京都大阪一帶興起了上方舞(座敷舞),也稱京舞或地唄,即本地流行的歌舞。有冢流、井上流、吉村流以及後來出現的茂都流等派。上方舞動作洗練、含蓄而靜雅。在技藝方面吸收了能的輕柔以及人形凈琉璃(文樂)和歌舞伎「振」的動作。著名上方舞家有井上八千代、武原吭、吉村雄輝、茂都陸平等。

新舞蹈運動
日本舞蹈運動是和日本新劇一起,由歌舞伎界獨立出來的部分人開始的。以坪內逍遙的名著《新樂劇論》為起點,1904年《新曲浦島》問世,廢除了歌舞伎舞蹈中不合理性和狹隘性的趣味,創作具有藝術美和詩意美的日本新舞蹈。但由於坪內逍遙創造的節目,意圖之高,規模之大,脫離現實,難以實現。進入大正時代,西方舞蹈傳入日本,才真正開始了新的舞蹈運動。初代蔭靜枝組織的「蔭會」,點燃了新舞蹈運動之火。根據中國崑曲《孽海記》創作演出的舞蹈《思凡》,產生了巨大影響。此後,市川猿之助,五世中村福助的「羽衣會」,花柳壽輔的「花柳舞蹈研究會」,花柳(五條)珠實的「珠實會」。花柳壽美的「曙會」等。新的舞蹈組織相繼成立,並產生了新型的舞蹈家。這時舞蹈也開始受俄羅斯芭蕾的影響,採用西洋樂器伴奏,有了群舞。除改編上演《思凡》之外,當時還創作演出了《蟲》、《女人和影子》、《春信幻想曲》、《阿依努之神》、《太鼓的旋律》等新舞蹈。

日本舞蹈-舞蹈歷史
日本舞蹈的歷史追溯日本舞蹈的歷史,早在平安時代(794~1192)起,就有流傳於皇室之間的「雅樂」。它是日本自古以來所具有的歌、舞,加上自中國、朝鮮傳入的佛教藝術所產生的獨有的音樂、歌曲、舞蹈形式。現在宮中舉行活動等的時候依然還在表演。

到12世紀,產生出了一種叫做「白拍子」的歌舞,身著男裝的女子,唱著當時的流行歌曲,和著笛音鼓樂,翩翩而舞。

到14世紀,講述一定故事的假面舞劇——「能」形成了。17世紀時,一位名叫「出雲阿國」的女子,成立了藝能團體,在京都跳歌舞伎的舞蹈,深受普通大眾的歡迎。由此,「歌舞伎」這一戲劇誕生,江戶時代(1603~1868),在歌舞伎劇中演出的舞蹈開始單獨發展起來。

到近現代,又受到歐美傳入的芭蕾、歌劇等的影響,脫開歌舞伎的舞蹈框架進行的創作活動走向興盛,至今還有各種各樣的新作「日本舞蹈」面世。
日本舞蹈-舞蹈曲目
產生於歌舞伎的日本舞蹈,具有許多江戶時代起流傳下來的古典舞蹈。代表作品有《勸進帳》、《忠臣藏》等表現日本歷史人物的故事性舞蹈,還有以舞蹈表現戀愛和感情的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非常有名),也有取材於「能樂」的作品(祈禱天下太平的舞蹈《壽式三番叟》很具代表性)。

除了表現女孩子的可愛和天真的傳統女舞《櫻花》、《花相比》之外,還有取自於日本歷史題材的《武田信玄》、《宮本武藏》等男舞,2004年還出演了以漫畫《犬夜叉》為題材創作的新作。
日本舞蹈-舞蹈道具
日本舞蹈中使用手巾、扇子、刀、傘、拐杖等多種道具。

平安時代(794~1192)時日本所設計的扇子,還是日本舞蹈的必需品。舞蹈的過程中揮扇、轉扇等使用方法多姿多彩。它的圖案也隨著演出曲目的不同而多種多樣。

在普通的技藝學習中,各個流派基本上都會使用繪有家徽圖案的扇子。河藤流中,入門者使用白竹扇骨白色質地的家徽扇,隨著級別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也會發生變化,待取得「名取」的地位後,就會使用墨色扇骨,有金色家徽裝飾的扇子。

手巾和扇子相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道具,也有很多種的用法,例如用它當做船篙,或是拭目以表現悲痛的情緒等等。手巾一般多為寬約30cm,長約1.5m的木棉布或者縐綢,顏色、式樣各不相同。還有一些染上了圖案,如圓點花樣(布上染出的花樣如豆粒般的圓點)、山道條紋(如數重層巒疊疊的花樣紋路)等。

此外,如果身穿和服的話,足套也是必需的。除固定的白色足套外,淺蔥色(略帶綠色的淡藍色)、藤色(淺紫色)、蛋黃色(淺黃色)等,都和演出的劇目和服裝精心搭配起來使用。
日本舞蹈-舞蹈動作
日本舞蹈中有幾種固定的舞蹈動作以及小道具的使用方法。把它們加以組合,就可以表現悲傷、喜悅等各種情感,還可以表現祭禮活動時的熱鬧情景以及舞台上的場景。
1、「棹」,是以手巾當作船篙使用。雙手抓住手巾的兩端,伸直,並且做一前一後地擺動,看上去正如劃船一般。

2、「追分」,是把手巾自項前分別搭在左右兩肩上的樣子。它是表現身著和服便裝的男子的氣勢。

3、女舞中所用的「霞流」動作,表現了流雲飛霞般優雅而華麗的感覺。以兩手撐開手巾,優雅地托起雲霞,送往後方。

4、要表現悲傷,或者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鬧脾氣的情緒,則是「松葉流」。它的動作是把手巾用口咬住,左手持手巾,右手則往下作甩手狀。
日本舞蹈-舞蹈妝扮
日本舞蹈基本上是江戶時代形成的,所以當時的風俗一直保留至今。根據扮演角色的不同,和服、假發,還有草鞋和木屐的樣子也分別各有不同。在正式上台表演之前,表演者先要化妝。「日本舞蹈」中一般會把臉部、頸部、背部、手指等塗成白色,用毛刷蘸著溶在水中的白粉刷到身上。

化完妝之後,再穿上服裝。先穿上和服襯衣之後,再請人幫忙穿上和服。最後再戴上假發就好了。
日本舞蹈-教學方法
普通人學習日本舞蹈時,各個流派的教學方法均有不同。大多數的教學方法是,通過逐個學習固定的曲目的方法,逐次掌握日本舞蹈中所必不可少的身段表現、腳步動作、小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動作。

一般情況下,技藝學習時是師傅和弟子一對一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問候。學習開始和結束時,必須正座,互相莊重地鞠躬。這個時候,必定要把手巾豎著折四下,橫著折兩下,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後把非常重要的扇子置於其上。對於學習舞蹈的人來說,扇子是神聖之物,據說它是把日常空間和神聖之地之間劃了一條界線,具有一種佛教的涵義。這也正是「日本舞蹈必定自禮始,以禮終」的說法的由來。

動作重復
模仿老師的舞蹈動作。學習一開始,師傅先站起來跳舞,然後由學生也模仿她的動作跳。跳的時候,會細分為幾個場景,反復練習跳很多遍,如以手持長棍棒的年輕男子扮相自舞台左側登場的部分,舞弄長棍棒的男舞動作部分等。

點評
學生對鏡確認並糾正自己的動作。一連串的動作記住之後,接下來師傅就會有很多批評。 師傅的批評甚至包括長棍棒以及手巾的使用方法,頭和腳的方向等細微的部分,每次由學生都把同一個動作反復加以練習。

全套練習
學生先跟在師傅的後面跳,到練習的後半部分,也會嘗試獨自跳。先是以年輕男子的裝束上場之後,使用長棍棒跳舞,然後又戴上男女滑稽面具跳舞,這樣讓人漸漸感覺到祭禮的熱鬧。 每次約40分鍾左右的練習時間中間基本上不休息,集中跳完。最後行禮結束。

以上

Ⅳ 日本舞蹈有哪些類型

日本舞蹈大體上分為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民間舞蹈和近世舞蹈。古代舞蹈包括宗教舞蹈、外來舞蹈和外來舞蹈與本土舞蹈相融會的舞蹈。中世紀舞蹈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民間舞蹈有風流和念佛舞。近世舞蹈有能樂和歌舞伎。

Ⅵ 日本舞蹈的分類有哪些

日本舞蹈大體上分為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民間舞蹈和近世舞蹈。古代舞蹈包括宗教舞蹈、外來舞蹈和外來舞蹈與本土舞蹈相融會的舞蹈。中世紀舞蹈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民間舞蹈有風流和念佛舞。近世舞蹈有能樂和歌舞伎。

Ⅶ 日本著名舞蹈有哪些

日本舞有民間舞(主要是盆舞——主要是在祭典,節日配合日本民謠進行的集體舞蹈,往往是四拍子,簡單的動作不斷的重復。表現的大多是農耕,漁獵生活的場景。),祭祀舞(神舞——由神職人員進行的祭祀時的舞蹈。表現對自然神靈的崇拜和祭獻。),能舞和狂言。
其中能舞節奏緩慢,以極其緩慢的舞蹈動作營造舞台張力和氛圍,看似簡單其實每一個動作都要充分的運用肌肉,每每30分鍾的舞蹈下來,表演者都是汗濕重衣。甚至到了現在,能舞的最佳表演者往往都是7.80歲的老藝術家,在日本被稱為人間國寶。
不同於能舞的要求細節,狂言就是一種有著一定個人表現空間的配合吟唱的動作激烈的舞蹈形式。對於觀看者來說,也是比較有看頭的一種表現形式。陰陽師的扮演者野村萬齋,就是日本狂言世家野村家的繼承人。
比較為人了解的歌舞伎的表演,很大一部分就是從能和狂言演化而來的,一種更為大眾化的表演。其中舞蹈最有名的應該是以女形聞名的坂東家。現任家主坂東藤十郎。
同樣,藝妓和舞妓所表演的祖舞等,則是由民間舞發展而來,只是更具表演性。

Ⅷ 日本的舞蹈是什麼舞

日本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舞蹈的種類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是把歌舞伎中表演的舞蹈部分稱為「日本舞蹈」,不僅是專業的歌舞伎演員,一般的人也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技藝來學習,使得「日本舞蹈」受到廣泛的喜愛。 「日本舞蹈」中的身體動作有兩種,一種是傳自於「能」(日語中稱為「noh」)的「舞(日語稱為「mai」)」,另一種則出自於歌舞伎的「踴」(日語稱為「odori」)。「舞」是比較單純動作的配合、重復,如比較舒緩的「悄步」、快節奏在舞台上旋轉的動作等。曾經是獻給神祗的舞蹈,它的古典美一直保留至今。另一方面,歌舞伎產生而來的「踴」,則多華麗而活潑的動作,具有抬腳、旋轉等多種舞姿。 不管怎樣,跳「日本舞蹈」時,和服是必須的。所用的音樂基本上是三味線,配以歌詞或者是道白,形成一定的場景和故事,用適合該場面的服裝、舞姿來表現出場人物的心理活動。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沒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而是伴以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很多舞者同時起舞的場面熱烈的舞蹈。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