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怎麼走向民主的

日本怎麼走向民主的

發布時間: 2022-04-24 07:12:28

A. 為什麼日本是民主國家國會議員大多由政治世家擔任

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前是以西邊的國家為榜樣。但是,後來西邊國家裹足不前讓日本失去了目標和榜樣。造成了歐美列強對日本進行商埠開放,特別是美國。日本發現國家將被瓜分,就開始了向西方國家學習政治,文化,軍事。不再將日本列為東方國家,而是西方民主國家。明治維新後,日本就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強國。

B. 二戰後日本政治民主化的內因和外因

1.二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美國向日本推薦美式民主。這是外部原因。 2.二戰後,日本國內受戰爭的影響,到處一片廢虛,為了重建家園,日本政府採取對內寬松的鼓勵性政策,很多方面,搞民意調查,聽取民意,提高了日本重建家園的積級性。

C. 美國如何幫助日本和德國成為民主國家

成為民主國家主要是靠國家人民的內在動力, 外在力量只起比較小的作用。
德國本來就是一個中西歐國家,不單接受西方的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 在一次大戰之前,德國跟西歐國家在人文上沒什麼大的差別。在二戰後只是重新回歸民主國家的成員,談不上是新加入的成員。 至於日本,確確實實是新加入的成員。 聽過福澤諭吉這個名字不? 是日本的思想改革家。提出了脫亞入歐。 日元一萬元面額上的那個頭像就是他。日本之所以作為唯一一個成功從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家,就於因為這樣的一批人提出了要認真學習歐洲文化, 又得到從官方到民間的支持。 所以才成功的。 如果我們某個領導要提出脫中入美的話, 絕對的要下台,還要被草根階層罵死。
日本成功進入民主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從上層到底層都很虛心地接受西方的文化, 而不是想我們的某些人一樣,提出「中學西用」這種半吊子主張。 只想學西方的技術,而不想學他們的文化。其實西方的技術是很容易學的,還可以花錢買, 現在連北韓都可以生產核武器, 文化思想觀念這些不要錢的卻很難學。
當然,本人認為日本人雖然學得很虛心,但因為文化底蘊還沒有完全改過來,所以有些地方也是只學了皮毛,但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 這個從他們在議會里大打出手就可以看出來。

D. 近代日本是如何向西方學習,走上圖強之路的

日本是近代以來東亞第一個霸主,也是在亞洲地區被稱為列強的國家,日本並不是從開始就如此強大且具有野心。說到根子上,日本的開國其實比清王朝更晚,但是日本卻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廢除舊制度,在鞏固國內統治以後向西方學習。

當時的日本學者確實對這三者民主的憲法頗有感悟,日本國務大臣的伊藤博文的激烈反對。認為在實際政治生活當中,日本應該效仿普魯士的憲法思想,而非一味的追求完善。伊藤博文曾說,青年書生讀西洋書籍以及理論為萬古不移之定論,乃淺薄之論,不過是憑空創造。

後伊藤博文在1882年赴歐洲考察普魯士的憲政成就。日本國內的民主運動也進一步曲折發展。明治政府所要達到的君民共主,出現了執行和發展上的偏差,民主運動聲浪越來越高,引起了政府和伊藤博文的警惕。對於普魯士的道路,明治政府就顯得更為迫切的學習和引進,主張將日本國內民眾的個人主體性進行消解,民眾參政和選舉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呈現了一種悖論。通過普魯士的模式,天皇統治最終得以穩固。

E. 日本的民主政治架構,如何運作

其實直接網路應該能網路出來的吧?
孫國父的三民主義是跟日本學的,或者其實你可以查查看三民主義

日本是君主立憲制,最高首領是日本天皇,但是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內閣總理大臣。內閣是最高權力機關,對眾參兩院負責。
眾參兩院議員主要由各政治黨派。日本主要政黨有自民黨(自由民主黨)、民主黨、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社會民主黨)、保守黨等。其中自民黨大部分時間把持著政權,直到前兩年(沒太注意有沒有兩年= =||)由鳩山由紀夫代表的民主黨終於改變自民黨的壟斷地位,不過現在來看民主黨下台是肯定的了╮(╯_╰)╭
總理大臣不是直接由人民選出,而是各政黨提名,由眾參兩院選出。所以其實焦點在眾參兩院議員選舉上。另外總理大臣當選之後,內閣成員是由總理大臣直接任命的,不過當然,你也有拒絕的權利
其他的就是三權分立吧?就是立法、司法、行政權利分開....
大概想起來的就這些...別的你再查吧= =||

F. 列舉二戰後日本實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一, 否定天皇專制制度, 修改憲法國家權力的歸屬問題, 是日本國體的核心問題。明治維新後, 天皇成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並被「神化」 。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宗明義地宣布:「大日本帝國是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的」 。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元首; 擁有裁決法律、擬定法律的權力; 軍隊歸天皇統帥, 議會是對天皇負責的附屬品; 內閣的組成由天皇決定。可見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基礎。1946年1月1日, 在美佔領當局的監督下, 天皇被迫向全國人民宣布「天皇神格否定宣言」 , 第一次把自己降為「人」 。這對日本人民在精神上是一次大的解放。1947 年4 月3 日, 新的《日本憲法》正式施行。從總體上說, 這是一部反封建、反軍國主義、反戰爭的和平憲法, 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原則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使日本由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天皇為象徵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這一民主化改革協調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 緩和了已激化了的階級矛盾, 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日本的和平發展, 對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 農地改革
戰前, 日本農業非常落後, 農民生活十分困苦。明治維新觸及到土地問題, 但很不徹底。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大批自耕農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破產, 造成了土地所有權的集中, 少數地主仍佔有大量土地, 使階級矛盾日益尖稅, 經濟發展受阻。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擺脫國內的困境, 從而走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農地改革是戰後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一項改革, 始於 1947 年, 結束於 1949 年。農地改革法案規定出租土地一公頃以上者為經營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頃以上的租佣土地強行收購, 一公頃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過農產品收獲總量的20 % , 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佔全國耕地的81. 7 %) 這些地主交出的土地大部分轉到農民手中。農地改革從根本上瓦解了農村的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寄生地主作為一個階級迅速消滅, 鏟除了軍閥主義、法西斯主義存在的最主要的土壤, 消滅了農村中的半封建主義的
生產關系, 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日本農業迅速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三, 解散財閥和整肅運動
日本的財閥形成和發展有很長的歷史, 早在德川幕府時他們就是巨商富賈, 以後在明治政府的扶植下, 成為享有特權的「政商」 , 發展到近代壟斷資本後仍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財閥既是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重要支柱,也是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有力支持者, 戰爭大大加速了財閥資本的積累和集中, 使他們大發橫財。戰後, 要使日本經濟民主化, 解散財閥勢在必行。1945年11月, 盟軍總部發出凍結三井、三菱等十五家大財閥資產的命令, 1946 年4 月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強行拍賣、處理財閥及控股公司掌握的股票, 切斷資本內部的相互聯系, 解散控股公司, 限制持股額,使股權分散。1947年9月解散了三井物特產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在此期間, 還公布了針對財閥的《禁止壟斷法》和《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 。通過此項改革, 打破了家族主義的經營方式, 促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造成了一個競爭、開放的經濟環境。整肅運動從1946年1月至1952年4月, 前後歷時六年多。它是一場由美佔領局發動和領導的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大規模清洗運動, 是戰後民主化改革的重要一環。整肅對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在運動中一大批原來處於較低職位的年輕幹部被破格提拔到企業最高領導崗位上來。這些人具有經濟和經營管理的專門知識, 他們走上領導崗位後, 大膽引進美國的先進的技術, 積極採用歐美型的企業經營管理方式, 大力推進企業的現代化, 對於戰後日本經濟的復興和重建作出了貢獻。此外, 整肅運動還促進了美國對日本提供經濟援助。由於戰敗, 日本經濟空前混亂。美佔領當局認為, 要順利推行佔領政策, 必須給予日本最低限度的援助。但由於美國人民對於日本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仍有憎惡感, 因而在政府內部, 不同意提供經濟援助的人佔多數。因此, 要改變美國朝野對日本的印象和態度, 就需要懲處軍國主義分子, 鏟除與日本軍國主義關系密切的舊勢力, 起用親美的、具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一代新人, 推行以美國為楷模的民主化改革。美國佔領當局一手搞起來的整肅, 正是為開辟美國對日經濟援助鋪平了道路。而經濟援助對
戰後初期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輸血打氣的作用。
除上述幾項主要改革措施外, 日本還進行了「勞動改革」 。在文化領域, 採取了美國「六· 三· 三· 四」的教育制度, 禁止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在軍事上, 解散了軍隊, 規定日本的軍費開支必須保持在國民總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這使日本節省了大筆的軍費開支用於經濟發展。所有這些民主化改革, 沖擊了日本的舊制度, 使日本從封建法西斯軍國主義時代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時代。

G. 美國是怎樣幫助德國和日本成為民主國家的

主要是經濟上支持起作用
另外文化上的渲染 政黨的扶持 再說德國本來就是那種民主國家 日本天皇一被限制 必然全跟著美國走

H. 從君主立憲走向近代化,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是從1876年開始明治維新,建立了像德國一樣的君主立憲政體,頒布的憲法是學習德意志帝國憲法,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了核心權利。天皇擁有召集國會和任免官員的特殊權利,還可以立法,否決立法,天皇大權獨攬。進步的一點是日本國民開始有了選舉權,民主精神開始貫徹到整個日本。國會就是日本政治近代化的核心體現。明治天皇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個角度全方位的學習西方。日本對於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就如同日本在隋唐時期學習我們隋唐的制度一樣,有人稱日本的文化為終點文化或者叫黑洞文化,什麼文化到了日本人手中都可以發揮到極致。


I. 日本政體的形成

君主立憲制。天皇是國家元首,是日本帝國的象徵;首相是政府首腦,稱內閣總理大臣,雖然是選舉產生但要經過天皇任命。總之記住,國家元首是世襲的如皇帝、國王等等就是君主立憲制,像英國、日本、泰國等等;國家元首是選舉產生的就是民主共和制,像美國、法國、韓國、中國等 一,議會內閣制
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政體。其特點為議會中心、內閣(首腦)集權、「議」「行」相容、議會內閣互相制約。
1) 議會中心
根據日本內閣制原則,哪個政黨執黨,取決於其在議會擁有多數議席或能結盟湊足多數。所以政黨活動首先而且主要圍繞爭奪國會議席進行。只有在國會選舉中獲勝,政黨才能組閣,否則就淪為在野黨。政黨發揮的影響力也取決於在議會中席位的多少。
2) 內閣(首腦)集權
議會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議政表態,實際的問題,要政府解決,政府的權力又集中在內閣乃至首相手中。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權力,取決於執政黨能否在選舉中獲得穩定多數及其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相當微妙和復雜。如果首相是黨內最大派系的領袖,便可以象英國首相一樣大權獨攬,甚至在下野後仍可以操縱大權。比如田中角榮控制了自民黨內被稱為「田中集團」的最大派系,因「洛克希德」案下野後仍控制日本政治多年。20世紀80年代,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是自民黨的實權派,首相的當選必須得到他的同意。所以首相如果沒有最大派系為依託,便不可能長期穩定執政,重要決議都要看別人的臉色。
3)「議」「行」相容
日本內閣制政體的形式是「議行合一」,但「議」誰都可以「議」,在「行」上只是由議會極少數人控制。這部分人就是內閣成員,他們既是議員又是行政上層首腦。「議」「行」相容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議和行必須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否則不是議會被解散,就是政府下台。「議」「行」的一致還取決於執政黨在議會有無優勢(在特定情況下,未獲得議會多數的政黨也可以組成少數黨政府),有多大優勢,能否保持這種優勢。自民黨在93年以後都是和別的小黨組成聯合政府,如果照顧不到小黨的利益,就會產生政府下台的危機,所以自民黨不易推行自己的政策。
4)議會內閣相互制約
日本議會對內閣的制約主要體現在監督政府的活動,特別是在必要時可以通過不信任案迫使內閣辭職;當然,內閣反過來也可解散議會。若是前者,議員還可以照當;若是後者,議會和內閣要重新組成。議會要政府下台,政府就要議會解散;所以雙方互相制衡,都不能輕舉妄動。
二,一極多黨的政黨制度
戰後民主化促進了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戰後日本保持了一極多黨政黨體制。自民黨得到美國的支持,是日本最大的保守政黨。從1955年成立以來就把持政權,除自民黨外,還有社會黨(1995年更名為社民黨)、公明黨、共產黨、民社黨,在93年後出現了民主黨、自由黨、保守黨。自民黨之所以能夠長期控制政權,是因為它在國會佔有多數的席位,每每強行通過法案,如1960年岸信介內閣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92年6月的聯合國維持和平法,都是在強行將反對黨議員驅逐出會場,或強行中斷委員會辯論而進行表決的情況下通過的。1993年,自民黨內部派系斗爭導致政黨分裂,雖然很快和在野黨組閣重新執政,但在議會的議席數一直不能超過半數。因此象以前一樣唯我獨尊,我行我素是不可能了。1996年實行小選區制後,有利於多黨兩極制的實現但現在尚無這種苗頭,所以很可能走向義大利式的不穩定的一極多黨制。
同樣施行議院內閣制的英國政黨體制為兩極多黨政黨制,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另外還有11個小黨如綠黨等。在小選區制下,小的政黨一直無法與兩大政黨競爭。
三,多級單軌的司法系統
日本不同於歐美的雙軌制組織方式,採用單軌制。日本在全國只有一個單獨統一的法院系統,只是根據審級的需要劃分為三至五個層級,在較低的審級根據地域設置若干同級法院。日本的法院系統分為四級:簡易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高等裁判所、最高裁判所;真正按法律程序審理訴訟案件的只有後面三級裁判所。而同是議院內閣制的英國,以上院為最高審級,以下便分為民事法院(包括郡法院,高等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包括治安法院,刑事法院)兩套系統,而美國擁有聯邦和州兩套司法系統,各州的實體法和訴訟程序都是不同的。
二.小選區制的實施
顯然,90年代開始的經濟蕭條打擊了日本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日本存在一種使統治者階層利益最大化的產權結構,而非社會總產值最大化的產權結構。比如日本的金融業一直在政府的保護下,金融業的各個領域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控制。日本銀行的儲蓄金是受政府全額保護的,同時業務也受大藏省的管理,在這種機制下,銀行的股東沒有風險意識,存款人也沒有風險意識,所以銀行職員的工作脫離風險控制機制,這成為日本泡沫經濟的主要起因。而政府對金融業的控制,可以使自民黨議員索要政治獻金和其他好處。在中選區制下,對金融的管理也成為自民黨議員分配選票的手段,並由此產生了金融族議員,金融規制和其他經濟規制符合自民黨議員和日本富有者的最大利益。但顯然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
對不良債權的處理需要政府緩和規制,國內的階級矛盾也需要調整。在這個背景下,小選區製得以出台。
1993年國會決議改革選舉制度,實行小選區和比例代表並立制, 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選舉制度下選舉產生了國會。在小選區實行多數當選制,獲得有效票數最多者當選,但必須獲得總票數的六分之一以上。在比例代表區被重復推薦者的候選人若同時當選,則以小選區為先;具體操作是把全國分為300個小選區,每個選區選舉一名眾議員,餘下的200個議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給北海道、東北、北關東、南關東等11個比例區。2000年,自民黨通過方案把眾議院比例代表區議員減少20名,在比例代表區以選區為單位政黨提交候選人名薄,並以選區為單位計算選票,各政黨根據得票率分配議席,確定各黨的議席總數。具體人選由各政黨在選舉前所排定的名單順序確定。
1996年日本實行小選區和比例代表並立制後,廢除了在一個選區必須選舉多個議員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每個政黨的候選人只有一人當選,在同黨候選人之間不必分配選票。候選人以政策作為競爭的手段。只有提出中間政策的候選人才可以當選。所以,城市中產階級的政策取向可以反映到政治決策過程中。但問題是每個候選人為了當選而提出靠向中間位置的政策公約,使每個候選人的政策基本相同,選民無法有別的選擇。這時只有靠候選人自身的經濟實力、守信、人品來決定誰當選。這樣,當地的名門望族就會更容易當選。當前的日本政壇甚至出現了電視、電影界明星當選議員的情況,日本電視台也哀嘆說日本的議員是先當選後學習。同時這種選舉制度使大的政黨處於有利地位。在選舉中採用的多數規則要求選票多數就可以當選,存在幾個候選人時可能20%-30%的得票就可以當選。這樣,議員不能真正代表當地選民的利益。
冷戰結束後,日本反共勢力和國際反共勢力相勾結,開始了新一輪的右傾運動。小澤一郎等人努力推進小選區制。在小選區制,選舉採用贏者通吃的方式,自民黨是大型政黨所以占盡優勢。同時,右翼小政黨面臨聯合組建大政黨與自民黨競爭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占社會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會土崩瓦解。要麽作為一個小政黨出現,要麽和右翼政黨聯合,可能還有執政的機會。日本政黨制的兩極化也是推進小選區制的勢力希望看到的。自民黨一黨獨裁造成日本政壇腐敗丑聞屢屢發生,連帶關系左右自民黨人事。所以,財界也希望日本政權交替,保護自己的利益。
第三節 一極多黨與自民黨的組織結構
2,政黨結構
在日本政黨的組織中,有明顯的國會中心主義,黨的組織以國會選舉和制定法案為中心。日本的內閣制政體決定了政黨在組織上要有全面的控制,黨大會下一般由總裁控制黨的內部事務,這有東方的集權主義傾向。集權主義的政治體制就需要集權主義的組織,只有這樣的組織才會在日本生存下去。在2001年的競選中,電視廣告和各政黨總裁的招貼畫引人注目,在小選區制的今天,集權性的政黨組織依然需要,但不能說議員會被迫服從黨的領導,也不能用日本的共同體文化來解釋。議員們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才組成政黨的。議員們為了在日本的中選區、小選區、議院內閣制等環境下贏得競選,必須組織強大的政黨。而強大的政黨要有強有力的領導人,議員們必須把自己的一定利益貢獻出來,形成一個強大的集團,由黨的中央幹部管理和協調各議員的利益。但如果認為議員在政黨中和政府中沒有發言權是不對的。日本議員委託黨的幹部處理日常的事物,在強大的政黨下,議員權力被削弱,但日本議員的權利比美國議員權利要大,因為多數黨會控制政府並對司法機構有強大的影響力。而美國是議會、總統分立。正是議會、行政和司法的密切關系,反而使日本的議員要放棄一些權利以取得政黨的勝利。在日本的政黨結構中委託—代理 的一些問題是明顯的。議員在委託一些執政和管理黨務的幹部時首先面臨逆向選擇問題,選哪一個總裁、幹事長才符合黨全體議員的利益,在幹部當選後,又如何防止道德風險,防止幹部濫用職權,也是必須考慮的。在討論黨的中央集團之前,黨的派閥組織作為更小的結構也常影響政黨的政策決定,影響政黨的前途。
二,自民黨的派閥
自民黨的組織構造是日本政黨中的典型,而派閥在自民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適應選舉制度和內閣制,自民黨必須建立強大的黨組織,這些議員組成派閥,團結在派閥領袖周圍,為自己的利益而形成一定的組織。在一個強大的政黨里,權力是必須集中的,而對權力的爭奪,使議員們團結起來,在爭奪權力時,可能會損害黨的利益。但派閥之間存在凝聚力,這種力量就是為了控制議會、控制政府對議員的壓力。所以,自民黨的派閥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黨的力量。而委託—代理關系中的兩個問題也可以解決。比如,委託—代理中的逆向選擇問題 就是對誰能勝任某個工作不能了解,從而損害了集團的利益。派閥的相互競爭使議員們各展其能,對議員的選拔和培養也由派閥擔任,同時,派閥間的競爭反映了各方的利益,使雙方的信息傳達到黨中央,派閥在中選舉區的分票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派閥在小選舉區下會漸漸消失,因為在小選區制下,派閥對分票沒有作用,但內閣制的存在為派閥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只要權力必須集中在幾個議員手中,派閥就不會消失,日本式的自由競爭就必不可少。
2,派閥機能
派閥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挖掘新人,在黨內的派閥競爭中派閥的領袖為了鞏固在黨內的地盤,會尋找在選舉中最有可能獲勝的候選人。在選舉時要獲得黨的公認,派閥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在黨幹部的公認名單中,一般優先派閥成員。選舉中派閥領袖向候選人提供資金援助。
製造反亂的自民黨議員一般也交由派閥領袖懲罰。不遵守黨的決議會成為政治生涯的障礙。無視這種紀律的議員會受到懲罰。比如,1987年對營業稅投票中鳩山邦夫投了反對票。他所屬的派閥領袖竹下登推遲了他擔任政務次官一年。
自民黨議員在各階段的獲勝都依賴於所屬派閥在選舉、閥務、資金面的支持。派閥幹部們把黨的競選資金掌握在自己手中,支付給中選舉區中的候選人。最重要的是在中選舉區中互相競爭的候選人加入到不同的派閥組織中去,成為重要的分票手段。派閥作為日本政治的特殊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作為後發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依然存在各種封建的殘余,存在落後的方面,這是發展中的問題,只有在發展中解決。
派閥在自民黨內是中間組織,在選舉區是基本競爭單位。派閥的存在是中選區分散黨中央政權的方法,由於黨內候選人的競爭,黨中央不能保持過於強大的力量,否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作為當選的前提--黨的公認、財政支援、人事管理等,一般由派閥領袖提供。作為回報派閥所屬議員幫助領袖競選黨首。中選區下,派閥競爭使自民黨維持了在議會過半數的地位。
派閥的存在也產生相當的弊害。向自民黨獻金的企業必須支付更多的金錢。為了自民黨取得選舉的成功,支持者團體付出了巨大的財富。
三.自民黨的中央組織
各個政黨都有一定的黨綱,在黨綱中規定了黨的組織形態,一般分為黨的中央機構和黨的地方機構。在黨的中央機構中一般分為政策制定機構、地方機構的管理機構、國會對策機構、議員總會、黨紀委員會等。

J. 日本是如何走向強國之路的明治維新序章

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主要是:(1)它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2)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其次,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啟示: 日本民族的這種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創新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創造了經濟奇跡。 3,日本民族確實是一個善於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民族,而又不囿於外來文化的束縛,敢於創新和突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