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怎麼對待傣族

日本怎麼對待傣族

發布時間: 2022-04-24 20:32:36

Ⅰ 傣族的習俗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顯著特點。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戀愛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節日或盛會場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談情說愛,傣族習俗中稱「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輕女」的意識,多生超生情況不多見。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會問題不多。由於家長制的薄弱和對個人個性發展的束縛較少,對傣族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們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閑著,他們那邊的男人娶妻,就像我們這邊的男人入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慢慢的變弱了點,但在一些平困地區,這種現象還是很嚴重!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隨幼子或幼婦女同住,家庭財產由幼子女繼承,幼子女負責贍養父母;已分居的兒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財產,數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經濟獨立,
婦女在結婚前就開始有個人積蓄,結婚帶男方家的財物一旦離婚可以攜帶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門期間,若夫妻關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東西回父母處。寡婦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門。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婦死去,不管年紀多大,都要辦離婚手續,手續簡單,將一對蠟燭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2.竹樓
竹樓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點。竹樓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上層竹樓中間安放火塘,內間為卧室。竹樓由木柱支撐,正房四周由竹片圍成,樓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頂是人字形茅頂,人們要從梯子上樓。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3.服飾
傣族的服飾顏色特別鮮明,大膽。像是明清時期的彩繪,特別漂亮。衣服上面繪畫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蘿等一些花,比較高級的用存手工綉,這種工藝已經比較少見了,價格也比較貴!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線,手工制出來的,做工特別精緻,耐用,上面的畫案是一針一針綉出來的,如果現在還能保存這種工藝的話,應該也會像阿拉伯地區的掛毯一樣聞名於世了吧!
傣家婦女穿筒裙,上著窄袖短衫,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質地柔軟輕盈、色澤鮮艷大方,適於表現女子的體態,非常美麗。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會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塊布縫成一個圓筒,圍在腰間,大概有一圈半!這種穿法一般只有當地人會穿,一般人穿一會兒就要掉!不過現在由於越來越多的人不會穿,方法已經改進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裝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據你的各部位貼聲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丟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無領對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頭。男人紋身較普遍。現代由於傣族的貧困和落後,及穿傣族服裝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傷大雅。所以越來越少的人穿了,盡管很多人會給自己定做一兩套,卻不怎麼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與宗教有關。如進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須脫鞋,不許撫摸小和尚的頭。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坐門檻;不要進主人內室等。
5.飲食
與大多數亞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飲食以谷類為主。不同地區的傣族主食谷類稍有不同。根據仲富蘭在《傣族風俗介紹》一文中所記載,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雙版納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類主要為豬肉、牛肉和雞鴨,很少是羊肉。(仲富蘭 3)苦筍、苦瓜是傣族的常見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蟲,蟬、竹蟲、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蘭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他們用手抓飯吃~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家菜很少是熱菜,很少向中國的傳統菜一樣炒,他們不用油,幾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後沾蘸水伴著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點辣。他們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問這都不想吃,但口感卻特別鮮嫩爽口,比如說他們的特色菜臭筍;有的夾雜著各色的香菜,他們的香菜種類特別多,很多的涼拌菜和蘸水都會加入不同的香菜,向雲南的過橋米線就是特別細的米線加香料在家檸檬汁涼拌而成!對於那些連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計雲南菜他們是無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與漢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沒有菩薩信仰,也沒有燒戒疤的陋俗。與其他小乘佛教地區一樣,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彌戒,在寺廟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後他們可以選擇還俗成家或留寺繼續修行成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將被視為未成年或沒有教養。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亦稱小乘佛教[5]。據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達麻」。帕召達麻指的就是佛祖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宗教習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認為這樣才算有教化,不野蠻。並且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 節日
傣族節日大多為佛教節日,其中最著名者為潑水節。在《傣族潑水節的起源和來歷傳說》一文當中,作者指出潑水節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的儀式,後被佛教吸收,成為浴佛節。潑水節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開始。(1)潑水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中旬。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8.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現在比較為眾所周知的是雲南白葯
9.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11. 戲劇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長輩、男子居下時,婦女不和早樓。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婦女不得過。媳婦不能與公公、叔伯直接傳遞東西,必須傳遞時,媳婦要把傳遞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適當的地方,再請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讓路於下方。路遇公婆,媳婦要把裙子拉緊躬身讓路。祭龍時,外族人不能參加祭典;參加祭典者不能抽煙,不得講外族話,不得作農活,不得帶一枝一葉進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時須脫鞋,不許摸小和尚的頭。客人上竹樓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Ⅱ 日本民族是怎樣對待其他民族的長處的

看看大街上的和服木屐,茶道插花,京都奈良的建築,自然能清楚了

Ⅲ 關於傣族的問題

主要分布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500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民族語言

傣語屬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紀,漢朝史籍《史記》、《漢書》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朝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Ⅳ 日本民族是怎樣對待其他民族的長處的

日本人很具有民族精神,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內部的爭斗是為了更好和和其他的民族爭斗,所以看起來他們確實非常的標漢,如果看下歷史,亞洲國家對歐美國家的戰爭中,唯一有勝跡的就只有日本,亞洲國家在被歐美突然崛起侵略後沒有哪個國家能立刻重新定位自己站起來的,只有日本靠一種種族的精神爬了起來。這也是戰敗後日本在一篇廢墟中繼續成長的原因。
日本人的思維邏輯很強,如果你能讀些日本的經濟方面和歷史總結之類的書的話你會看到他們分析事物的能力很了不起,總結和預測的能力真的很強,是個有遠見和內省能力的國家。
缺點:
日本人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歷史是從明志維新的幕府時代開始的,此後才找到了發展哲學,民族永遠的缺陷。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Ⅳ 1943日本侵略中國西雙版納時的情景

一、日本列島—「雲南熱」風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又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鳥越憲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4年夏秋,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隊抵滇,隨行考察的有大約30餘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之,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卷到了頂峰。

在一陣陣「熱效應」的沖擊下,我國部分學者聞風而動,他們爭相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展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諸族,究竟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彝族」之「彝族說」

「彝族說」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葯。遇大風,倖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此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秦王室家庭屬羌戎。羌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此看,彝族應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彝族說」而言,當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實並非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游牧生活。在青海、西藏的廣大草原地帶,分布有「細石器遺址」,部分可能屬於仰韶文化范疇,距今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彝人的祖先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創造了足夠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在雲貴高原的彝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而「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則是距今800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謀猿人」,那是距今135萬年到170萬年間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陽歷」則是彝人祖先對世界天文、歷法的一大貢獻;再從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銅文化中,還有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彝族銅鼓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也曾經由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又到大洋州的巴布亞紐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製作粗糙而後加工更為精美的各式銅鼓,珍藏於東京博物館。彝州大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又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是,仍然沒有在血緣和人種諸方面,證明彝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彝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里,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里。這一傳播途徑,不管我們從當時或今天來看,比之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朝鮮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謂便捷之道。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如同哈尼、彝、壯、拉祜、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證。

三、「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說」

「哈尼族說」者認為:「在70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一般來講,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系,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相聯系。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為女性就不足為奇。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傳說中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印證。總之,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眾多的民族主要崇拜女神,這從古印度樹神(女性)雕像,從古希臘文化,從標志出身血緣關系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早期姓氏中,我們既可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又可以從中了解到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西方不同民族對「女神」崇拜的共性。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族怎麼又都會崇拜「穀神」呢?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並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在印尼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種則是地威斯利女神的賞賜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壯、哈尼等等少數民族都有稻米崇拜,並相信稻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村寨在亡者出殯前,要在亡者腳前放一碗紅米飯,飯上置鴨蛋和雙筷供其享用。出殯中,本族本家少男縱列跪拜,八人棺木從其頭上抬過,並由長者邊撒穀子、紅米,邊「叫魂」。何以如此?在東方文化中,人們都相信稻米是女神所賜,既然它有靈魂,則可視為親戚而與之說話,那麼,撒出去的稻米就會將其親人的祈禱和祝願,轉告在天亡靈。

日本人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則以龍樹為神聖。龍樹即落葉喬木的大葉萬年青。哈尼山寨每村必有大龍樹,隆重的「祭龍」活動在各村的龍林里舉行,當「祭龍」進入高潮時芒鑼大鼓轟響,銅炮槍聲大作,鞭炮回盪遠山。哈尼族年年「祭龍」,定期「祭龍」,凡有重大事件,必定「祭龍」。由此看,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族和哈尼族之聖物。

四、「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之「傣族說」

「傣族說」都主要有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鑒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定論並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徵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類型,這一人種類型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干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現代也還有這種上門婚占壓倒優勢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亞熱帶地區,干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幹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干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如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描述當地哈尼族婚俗「貧則入贅多年,始得攜妻歸」。

五、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其實,「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均是在日本人種起源的南來說」、「北來說」、「大陸說」等諸多觀點上發展起來的新說。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並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然而,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其不種稻穀而成不了日本人的「祖先」。於此反證之中,鳥越憲教授等又將調研、取證轉向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許多日本人類學專家紛至沓來,並分別提出了「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

但是,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更具遠見卓識。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裡,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築波山一帶更甚。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彝、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台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均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質,社會文化便促成外來諸種民族帶入的奇風異俗與當地民風民俗融合而形成今天的共有文化。因此,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著以雲南多種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族、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風。各民族文化在日本島展現著自己的特點,最終形成一種多元的復合文化。這一復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南部、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這一廣大的照葉森林帶之中產生和培育起來的。他以平原文化、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組合起來,當中既有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雲南楚雄彝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出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族的人種起源有種種假說,其目的絕然不是論理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先」,無外乎尋找出亞洲諸民族之間與日本民族存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文化現象,這與民間、民族中找「趙錢孫李」等血緣祖先的提法相去甚遠。但是,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人發展和借鑒了外國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將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拋棄,那麼,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就所剩無幾。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都在大量吸收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許多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都源於中國,因此,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都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系,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為什麼又要到中國南方以及雲南各少數民族中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所在

Ⅵ 搜集傣族的相關資料了解傣族的風俗習慣

以下為我為你搜集的望採納
1、傣族人的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2、傣族人的婚禮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准備後,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
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後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於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願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
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後,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後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後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願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願詞。拴完線後,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

3、傣族飲食文化: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4、傣族重大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類達人 陳旭推薦
評論
535 150

Amber_mon
採納率:86% 來自團隊:網路知道生活5 擅長: 文化/藝術 人文學科 娛樂休閑
其他回答

村寨多在平壩近水的地方。干欄式建築和竹樓別具風格。飲食以大米為主,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檳榔。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色長筒裙,結發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德宏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著對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發於頂。婚俗:婚前社交自由,小夥子找到合意的姑娘後,請父母托媒說親。喪葬: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為主。重大節日有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在傣歷六月(公歷4月)舉行,傳說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殺死了霸佔她們的魔王,但遭魔火燒身,眾人見此情景,皆潑水滅火相救,人們為了永遠懷念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潑,洗塵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裡消災祛禍,身體健康。禮節:老人受尊敬,村中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以示對長者的尊敬;熱情好客,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還...

Ⅶ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戲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

2、織錦

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3、樂器

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

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靡大江南北。

4、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Ⅷ 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Ⅸ 傣族的風俗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Ⅹ 日本民族是怎樣對待其他民族長處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