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可以用多少布條

日本人可以用多少布條

發布時間: 2022-04-28 11:09:07

Ⅰ 日本人頭上戴白布條是不是跟秦朝學的,我記得秦朝是戴黑布條

日本人管這個布條叫「缽卷」,其實就是學中國的「抹額」


抹額,最早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創的避寒之物,古時武士多佩戴,中國人佩戴「抹額」,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

《古今注》記載:「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從「抹額」出現開始,歷朝歷代都有佩戴「抹額」的記載,比如《資治通鑒》記載:「陝尉崔成甫著錦半臂,鈌胯綠衫以裼之,紅袹首,居前船唱《得寶歌》。」 這其中的「袹首」便是抹額,到明朝時期,「抹額」達到最盛,男男女女都會佩戴。






Ⅱ 為什麼日本人喜歡在和服里用布條裹身體當內衣

祈求神靈保佑

Ⅲ 為什麼很多日本女生名字都帶子而男生都帶太郎

國家下令讓全國人一齊取姓,這事聽起來好像是有點兒不可思議,可是在日本就確實有過這樣的事。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國民,均可起姓」的決定。可是竟然沒有多少人響應,於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頌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確實是這樣,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 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巨商和村裡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征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中國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志,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世界各國的姓多是表示血緣關系的,而日本的姓卻很少有這個意義,姓一個姓的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爺爺。

日本人姓多數由兩個漢字組成,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北、池、岸,田中、鈴木,宇都宮、西園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場合,要在姓與名中間留出一個字的空來,如,井上清,要寫成「井上清」,三階堂進,要寫成「三階堂進」,八木下弘,要寫成 「八木下弘」。

據說日本人的姓有十幾萬個,日本人口才一個億多,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最常見的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

日本姓這么多,但是天皇卻沒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日本人認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無姓的。天皇無姓,皇子、皇孫、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無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島紀子,姓的川島,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志,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 11位的就叫餘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選、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兒子。長女稱大子,次女稱中子,三女稱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長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過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衛」、「左衛門」、「右衛門」,這是由軍職變化的名,也有的是為了顯示尚武精神。

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結尾,如,川島芳子、大關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聽起來優雅、柔和。現在青年女子中,約有90%的人用 「子」命名。按習慣,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中野良子嫁給川崎善弘後,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結婚後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子反對夫妻同姓,還成立了「反對夫妻同姓會」,主張婚後仍用自己的姓。

把數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島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條、八馬、九鬼、十石的,還有姓四十五、五十鈴、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萬歲的。在名中用數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見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時間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時父親是56歲。

日本是注重禮節的國家,過去,孩子出世要舉行命名儀式,而且規定,在孩子出生後的第14天內舉行,通常以第七天為多,日本人叫這天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當天晚上家中要擺上宴席慶祝一番。

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稱呼父母的名,這在大多數國家是不允許的。

要說日本人姓名的怪,那可多著呢。日本人姓名的寫法,通常是先姓後名,譯成西文時,往往改為先名後姓,而且是按照日語原來的讀法以羅馬字拼寫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漢字以來,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主張不用漢字取名,而改用「假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數量多,在其讀音,漢字的寫法上也相當的復雜,讀音相同的姓氏,漢字有幾種甚至是十幾種寫法,而相同的漢字也會出現好幾種讀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讀做以下幾個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貴,陵,雀等等。姓為ことぅ的日本人,用漢字來寫會有以下幾種寫法:後藤,五藤,吳藤,梧藤,梧桐,江藤,牛頭,五島,後島等等。

日本姓復雜得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讀,聽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漢字如何寫。有調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換的名片高達400萬張,就是說每一秒鍾就有231組人在交換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對方的名字叫錯是非常失禮的事,為了避免弄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在用漢字寫的名字旁邊用假名註明日語的讀音。

日本人還習慣稱姓不稱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會有好幾個「佐藤」一起答應。有個笑話是說: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擁擠的人群內丟一顆手雷,炸死10個人,其中就有9個叫佐藤。

Ⅳ 二戰時日軍的帽子後面都有三塊布條,有什麼用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比如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那些大將軍的頭盔下面有個和日本軍帽一樣的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後面一個的帶鐵的布條,這是防頸部受傷,也可以說是用來防刀砍的,那個時候的人不是很喜歡斬人首級的嘛!所以當初很多人看見日本軍隊時都以為日本軍帽下面的那三條布是防止中國大刀來砍頭的,其實日本軍帽下面的那三條布主要是用來防護頸部的,和中國的差不多,因為士兵在行軍打仗時頸部總是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受傷!用這個可以說的確很有效的!

Ⅳ 日本人頭上綁布條是什麼意思

源自古代交戰,好不容易找到些鐵(多半進口臨國),做刀槍還不夠用,頭盔就別指望了.頭上纏快爛布,腦袋給開了也能包紮一下,打輸了沒轍還可以投降用.其實主要還是投降用,因為總比腦袋開了好.可以說所謂"武士道"原本是投降的技術(戰地逃生術)
又說那個布條叫做「缽卷」是武士表示效忠主人或者天皇的方式,上邊可以寫上表示效忠的字,如「必勝」「忠」等。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因為這說明武士道思想已融入日軍心中,是留給亞洲人民的「邪惡」的警示牌。

Ⅵ 日本鬼子的軍帽,為什麼一定要加2塊布難道不覺的「丑」

日本鬼子的軍帽,為什麼一定要加2塊布?難道不覺得「丑」

軍帽是一個士兵,最典型的禮儀象徵,因而各國在軍帽的設計上,往往都是怎麼威武,就怎麼搞,一定是把士兵最好的精氣神展示出來。

但回顧歷史上的各國軍帽,有些軍帽還真的不威武,怎麼看,怎麼丑。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抗戰時期的日本軍帽。

顏色外觀就不說了,本身很簡約的軍帽,日本鬼子當局,硬是要在上面加2塊,看似除了擋眼睛外,沒有任何作用的布。

Ⅶ 為啥日軍帽子都會垂兩塊布

唐代詩人楊巨源在《上劉侍中》一詩中寫道:「軍容雄朔漠,公望冠岩廊。」可見自古以來,國家對軍威軍容都十分看重,軍隊制式服裝便是軍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軍裝象徵了國家的精神風貌,以實用美觀為最佳標准,每一處設計都極富深意,其中當然也包括軍帽。

軍帽不僅是軍隊制式裝備的一部分,更是軍容禮儀的象徵。所以一般來說,每個國家都會盡量將軍帽設計得比較威風好看,最大程度地體現士兵的精氣神。但是由於各國的審美標准不同,所以有一些軍帽的款式,乍一看會讓人感覺十分迷惑。

▲日本軍帽垂布畫像

那麼這種軍帽垂布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遮陽擋雨以及防蚊蟲,至於其他的保護功能就微乎其微了。因為士兵的後頸是在烈日下最容易被灼傷的位置,所以加上兩片布會有很好的防曬效果,減少士兵的非戰斗損傷。

結語

日軍在二戰期間軍帽上的這兩片布,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個原因是,戴著這種軍帽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日本軍人,大多是二戰時期的侵華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它真的太丑了。

Ⅷ 日本人頭上綁白布條的習慣是否來源於古代中國

我們古代的那個叫"幘",色素,先秦是常用黑色,好象也有白色。古代大將出征有的大將以此表示戰死之心,有的是綁在頭盔上,有的戰將直接綁在頭上。後來少了。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專門有一支蒼頭軍,就是扎布條在頭上。
秦以後中國有的地區也習慣把布條扎在頭上,不過不是白的,印象里,白布條扎在頭上那是戴孝。。。
而日本,在日本的江戶幕府時代,社會上武士盛行,民眾普遍崇尚武士道精神,當時的日本武士的打扮就是頭頂一個發髻,然後在額頭纏一圈白布條,身著和服。
從那個時代起,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就成為日本的國民精神傳統而流傳至今;現在的人不可能再梳發髻了,於是只留下了在頭上纏個白布條的習慣。

Ⅸ 日本軍人腦袋後的兩片布是什麼東西雖然樣子醜陋,但卻有大用處

相信許多熟悉抗戰歷史或者是看多了抗日題材影視劇的小夥伴,對日本士兵的形象肯定有很深的印象,和我軍精煉的服裝不同,日本軍人形象往往會顯得十分猥瑣,除了龍套演員的演繹效果,這日本人的軍服也為猥瑣氣質增添了不少色彩,而日本軍服中最難看的無疑就是軍帽後面的那兩片布了。

戰爭時,屁簾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日軍在南方作戰,屁簾一定程度上讓日軍避免了暴曬、雨淋和蚊蟲叮咬的困擾,而到了北方,屁簾也能有一定的保暖作用,有效的避免了汗水和鋼盔的接觸,防止驟冷驟熱,發生凍瘡的病症,雖然屁簾在戰場上不能防彈,但卻有效的避免碎石和塵土的困擾,對士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除此之外,屁簾還可對劇烈的震動起到一定程度的緩沖作用,減少耳朵的受損幾率,當然,日軍的屁簾樣子實在是太過醜陋,不過日本人壓根不在乎,因為它的實用性一直裝備到部隊,直到二戰徹底結束。

Ⅹ 日本人頭上綁著的布條是什麼

那個布條叫做「缽卷」是武士表示效忠主人或者天皇的方式,上邊可以寫上表示效忠的字,如「必勝」「忠」等。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