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吃河魚怎麼辦
❶ 古代日本人不吃五畜,源頭是什麼 為什麼不禁止吃魚
了解過日本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吃魚是日本長久以來的文化,即便是如今,日本人的主食彷彿都以魚肉為主,其他的肉則很少有見到。
從一些描述日本社會生活的影視劇中,日本人的一日三餐除了一些穀物外,更多的就是魚肉。像雞肉、牛肉都很少見,那麼日本曾經是沒有吃雞豬馬牛的習慣嗎?不吃這些紅肉還是另有其因?
直到後來佛教傳入日本,成為了日本“不殺生”的起源。不吃禽肉獸肉的習慣也在日本本土傳開了來,那時候的日本天皇也信奉佛教,所以主張放生、不殺生等措施,隨著佛教教義的慢慢傳開,日本人也逐漸拋棄了吃肉的習慣。
❷ 日本人為什麼不吃河魚
雖然日本有些地方吃鯉魚(如長野縣),但是大部分地方不吃鯉魚。
為什麼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日本人更習慣吃海魚,河魚多刺還有土腥味。 2. 製作麻煩。不適合做壽司,日本的家庭主婦也不善於做復雜的菜。 考古發現,由於日本四面環海,早在一萬多年以前的繩文時代,日本就已經開始捕食海洋魚類。從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起開始捕食河魚和湖魚等淡水魚。
不過,魚類容易腐爛,難以保存,在保存技術、運輸方法和家庭保存方法成熟之前,只有居住在海邊、河邊和湖邊的人才能吃到魚,並非日本全國都從古代就開始吃魚的。
在日本近海捕獲的豆鯵魚,常油食用
在以大米等穀物為主的日本飲食歷史中,以前獲取蛋白質的方式主要靠食用大豆及豆製品。
吃魚能攝取優質的動物蛋白,對身體也很好,不過日本全國的家庭其實是從近代才開始全麵食用魚類的,即二戰結束後冰箱開始在家家戶戶普及的1950年以後。因此,魚類食品登上日本全國普通家庭的餐桌也就60~70年的時間。
日本海邊居民的飲食生活與內陸地區和山區居民的飲食生活理所當然的不一樣。
❸ 日本人為什麼都喜歡生吃,不怕寄生蟲嗎
他們認為寄生蟲是可以清理的,所以可以生吃。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四周都被海洋包圍,因此他們的食物形成了比較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小而精,還喜歡生吃!據說這種吃法是從中國唐代傳入,中國人叫魚儈,而日本人則為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刺身!
而日本人向來膽大,為了吃,什麼都能豁出去!連有毒的河豚,能噎死人的章魚日本人都敢生吃,一點小小的寄生蟲,很多人日本人根本不放在眼裡!
所以說,日本人喜歡生吃,不怕寄生蟲。
❹ 為什麼日本人不大吃淡水魚
1. 日本人吃「淡水魚」,只是沒有吃「海魚」那麼多罷了。
比如:日本有一個琵琶湖,裡面就產很好吃的淡水魚。
2. 日本人多吃「海魚」的原因是:
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海產品豐富。海魚作為食物是很容易得到的。
3. 很多「海魚」中含有的豐富的營養成分,是「淡水魚」沒有的。
日本人的健康和長壽,也是和他們的這種飲食習慣有關系。
4. 「淡水魚」有一種「土腥味」,是日本人非常不喜歡的。
而我們吃慣了「淡水魚」覺得「海魚」很「海腥味」,但是,日本人認為「海腥味」
正是「鮮味」。
❺ 二戰之前日本人吃不吃內河的魚
並非不吃,只不過吃得少而已。原因如下:
1、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海產品豐富。海魚作為食物是很容易得到的。
2、很多「海魚」中含有的豐富的營養成分,是「淡水魚」沒有的。日本人的健康和長壽,也是和他們的這種飲食習慣有關系。
3、「淡水魚」有一種「土腥味」,是日本人非常不喜歡的。 而我們吃慣了「淡水魚」覺得「海魚」很「海腥味」,但是,日本人認為「海腥味」 正是「鮮味」。
4、日本河流短,水流急,受到海洋性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相對較小,河流徑流量較大。
換句話說,在水流急的河上捕魚,不如在海上更安全。
5、日本戰後三十年,為了經濟,犧牲環境,河水污染嚴重,很多河流淡水魚無法食用。
❻ 日本人吃魚跟什麼有關
日本以大米為主食,稻米是偏酸性的食物,吃魚可以有效的調節體內pH。
但吃生魚時為防止肉中可能存在的肉毒鹼,要配以酸味的醬油。
日本近海水產資源豐富,日本人不只吃各種海魚,還吃蛤、蚧干、鮑貝、昆布(海帶)等,平安時代的農民甚至可用蛤貝干來代替賦稅。
古代不吃牛、馬肉,牛隻是拉車的工具,馬是騎乘的工具,被認為是污穢的肉類。
豬肉不吃,首先沒有家養的豬,而野豬多被認為是山神,敬畏之。
鹿肉不吃,鹿多被認為是神的使者,亦是敬畏的存在。
河魚不吃,多是因為河魚帶有土腥氣的糟糕的味道。
因此生魚、貝干、清酒、唐點心(一種澱粉製作的撒了蔗汁的糕點)、再配些小菜,就是一名平安時代貴族的最佳飲食了。
日本人認為飲食是不高雅的活動,《源氏物語》、《枕草子》中極少提到飲食,因此日本人在飲食方面都是很知足的,靠海能有魚吃就覺得很不錯了~
此外日本人的生命信仰,認為什麼東西越新鮮吃了越好,故魚類無一例外都是生食~~
像咖喱飯、豬排飯、牛肉火鍋等都是明治維新之後才興起的吃法,因為日本人開始明白營養比宗教迷信另重要。
❼ 我想問一下,日本人不喜歡吃什麼
日本人普遍不喜歡的食物有:
毛雞蛋(就是未孵化出來的雛雞),絕大多數日本人說起毛雞蛋都起雞皮疙瘩。
動物的內臟(例如:肝臟,腸子,肺)
日本人習慣吃魚籽,但是不喜歡吃哺乳動物的內臟。雞爪子,雞脖子,雞頭,豬頭,豬尾)
只有沖繩的人才習慣吃「紅燒肉」「豬頭」「豬蹄」松花蛋(部分日本人不吃)
❽ 不愛吃魚的人在日本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來日本的第一年,我媽問我愛吃什麼,正直的我說:魚。然後就上頓魚下頓魚左頓魚右頓魚一天吃了五頓魚,一年後我聞到魚腥味兒都惡心。第二年,我媽說:你不吃魚了,那你想吃啥。正直的我說,雞。然後就上頓雞下頓雞左頓雞右頓雞一天吃了五頓雞,一年後看見雞蛋都想吐。第三年,現在緩過來點兒了。但是魚還是不能多吃,不然就犯惡心。
那麼除了魚、海鮮日本還有什麼吃的呢?只能說超級多啊!豬肉牛肉羊肉鴨子肉大鵝肉,蔬菜水果比肉貴。所以可以心安理得的做個食肉動物,另外超級喜歡關東煮。おでん里的魚糕雖然都是魚肉做的,但是不腥,不怎麼吃魚的我都可以吃很多呢。比起海鮮,我覺得調味才是飲食上最大的障礙。我住關東,這邊的食物比天朝甜還比天朝淡,我媽做什麼都放だし素,一開始吃真是淡而無味,現在,我媽都嫌我做的菜淡了。
所以我覺得一開始誰都會不適應 忍耐一陣就好了 畢竟來霓虹不是僅僅為了吃嘛!
❾ 日本人很少用淡水魚做生魚片是因為淡水魚生吃不衛生還是不好吃
不衛生。
這個結論是對的,但是說到理由,不少文章說是因為海水鹽度大,海魚感染寄生蟲少,而淡水魚則感染寄生蟲的機率大,這就不對了。其實海水魚跟淡水魚一樣容易感染寄生蟲。有海水魚養殖經驗的愛好者會發現,買來的活的海水魚幾乎都感染了一種或多種寄生蟲,那麼為什麼海水魚身上的寄生蟲不容易致病,而淡水魚的寄生蟲就對人類很危險呢?這其中涉及到復雜的生物進化的原理。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談到寄生蟲的生活史,人體寄生蟲完成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過程稱為生活史。要完成生活史並非只要進入人體就萬事大吉了,寄生蟲還必須排卵到體外,卵在體外要進一步發育,並再次感染其它可供寄生的動物體,寄生蟲只有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才能夠繁衍生存下來。由此人體寄生蟲進化出一套復雜的過程,依據這個過程的不同我們可將人體寄生蟲分為兩類:一種是直接型,寄生蟲卵或幼蟲在外界發育後直接感染人,然後在人體內產卵排出體外後再次發育,整個過程不需要其它的中間宿主,例如蛔蟲、蟯蟲等。顯然我們生食淡水魚感染的不可能是這種寄生蟲。另外一種是間接型,在完成整個生活史的過程中需要供其寄生的中間宿主,這個中間宿主可以是牛、羊、魚、螺等,而人既可能成為寄生蟲的中間宿主,也可能是終宿主。如果某種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是魚,而人體是這種寄生蟲的終宿主,當我們生吃了感染了這種寄生蟲的魚肉,就幫助寄生蟲完成了它的生活史中關鍵的一環。
常見的感染人體的寄生蟲主要有線蟲、絛蟲、吸蟲、孢子蟲、鞭毛蟲、葉足蟲。而可能通過生食淡水魚肉感染的寄生蟲主要是吸蟲中的肝吸蟲,它以淡水魚、蝦為中間宿主,以人或其它哺乳動物為終宿主。其它如肺吸蟲、日本血吸蟲雖然以人為終宿主,但是中間宿主並不是魚,而是淡水蟹和螺。所以不但淡水魚不能生吃,淡水蝦、蟹、螺也同樣不能生吃,而海水中的這些動物可是人們非常喜愛的生吃食材。
肯定有人會問了,既然有寄生蟲能夠以淡水魚為中間宿主感染人,那麼也可能有其它寄生蟲以海水魚為中間宿主感染人呀。這就牽涉到生物進化的原理了,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有很多的機會吃到淡水魚肉,那麼以淡水魚為中間宿主,以陸地哺乳動物為終宿主的寄生蟲就有很大的機會繁衍生存下來;而陸地哺乳動物包括以前的人類吃到海水魚肉的機會很少,如果以海水魚為中間宿主,以陸地哺乳動物為終宿主的寄生蟲繁衍生存的機會就很小。因此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以海水魚為中間宿主的寄生蟲其生活史中往往不會包含人類或者其它陸地哺乳動物。所以我們生食海水魚肉大部分情況下是相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