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⑴ 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表現在哪些方面
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⑵ 日本萎靡的經濟究竟體現在哪方面
日本經濟的特徵在於對家庭成員共同運作的默契配合度有較高的要求。很多年輕人,一旦彼此有意向了,會參加終身僱傭的經濟組織,培養長期的默契配合能力。然而,經濟變化的風雲無常,也非常容易摧毀這類群體的信心指數,因此,造成一種人才消耗與倒退與商業環境長期保守而停滯不前的經濟假象。其實,日本的很多產業都是享有世界盛名,比如日本的精工業十分發達,其精細作業的能力堪稱世界一絕。此外,日本四面環海,在海洋資源方面也具有先進和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業與動漫文化產業也相當發達,所以,日本經濟不能稱為萎靡,而是轉型中必然會碰到的困境。
⑶ 根據圖文信息完成問題材料1:北京時間2011年2月2日,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發生里氏6.3級地震.材料2:東京
(1)結合日本和紐西蘭地圖,圖幅大小相等,其中面積更大的國家是日本,由此得知紐西蘭地圖的比例尺大;
(2)日本和紐西蘭的地理位置的共同點是位於中緯度,四面臨海;
(3)紐西蘭與日本都是多地震的國家,都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不同的是: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紐西蘭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4)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外國進口大量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故答案為:(1)紐西蘭;(2)四面臨海;
(3)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紐西蘭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4)資源貧乏,依賴進口;工業品依賴出口.
⑷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經濟增長過快,出現泡沫經濟么為什麼
日本經濟最近幾天增速並不是很明顯,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2%。而至於經濟泡沫問題,不一定就是跟經濟發展速度有關系,真正有關系的是畸形的經濟發展,也就是說i經濟發展速度不是消費和投資聯合拉動的,而是單方面的投資過熱造成的,經濟投資過熱也會拉升經濟發展速度,但這樣很容易產生泡沫,特別是在金融和房地產方面的投資過熱最容易產生泡沫,以上是我的理解。
⑸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A.經濟增長過快,出現泡沫經濟B.勞動力素質高,但數量少C.工業十分發
A、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近年經濟發展速度變緩.故A不符合題意.
B、日本人口超過一億,是個地狹人稠的國家,其工業化程度高,高新技術主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故B不符合題意.
C、日本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但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高.故C不符合題意.
D、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外國進口大量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⑹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多方面:第一、國內資源相對比較貧瘠相當依賴國際原材料進口,從而讓經濟發展倍感原材料的脆弱;第二、日本經歷上世紀60、70年代兩次「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後,基礎設施投資已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從而導致現今日本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受限;第三、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日本的工業總值佔GDP已下降至20%左右,這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具有較為嚴重的製造業「空心化」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成本國工業的脆弱表現。第四、日本經濟雖說在2002年以後出現緩慢復甦以後,但居民的儲蓄率仍保持在高位,加之日本國債的國民持有話水平較高,導致日本投資環境、消費環境受限。
⑺ 日本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泡沫」經濟 金融危機 累積公債餘款 復合蕭條
教育投資論 剩餘價值率和積累率 市場經濟 一攬子對策
簡介:日本,是資本主義經濟大國之一。二戰結束後,經濟崩潰,百業蕭條。在美國的援助和扶持下,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積極學習引進歐美的科學技術,使日本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55年恢復到二戰前水平。至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前蘇聯躍居世界第二。80年代後期,日本發生極其嚴重的經濟「泡沫」。進入90年代以來,「泡沫」經濟破滅,金融危機嚴重,經濟回升乏力,政局變動頻繁,已失去了趕超美國和西歐勢頭。但其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仍未動搖,對世界經濟的進展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一篇 探索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之因
一、二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
二戰中,日本遭到了慘敗。戰爭使日本喪失了235萬人口,戰爭中所侵佔的朝鮮、南庫頁島和我國台灣、東北等殖民地也隨之喪失,本土大部分城市遭到毀滅性轟炸。此時日本經濟已經崩潰,由於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大量失業,特別是軍需工業中至少有50%以上工人被解僱。同時復員軍人和海外撤退人員蜂擁而入,戰爭結束時失業人數猛增到1300萬。戰爭期間政府為籌措軍費,曾發行大量赤字公債。1944年以來,累積公債餘款已超過當年度的國民收入。戰爭結束,中央銀行為了救急又大量發放貸款,使貨幣過量與物資奇缺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當時日本學者形容日本前途是「迷霧茫茫、昏天暗地」。日本經濟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然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僅花了10年時間,就得到了迅速恢復。到1955年,日本的工業生產、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都超過了二戰前或恢復到戰時的最高水平。進出口貿易分別恢復到二戰前的90%和72%,國際收支出現了2.8億多美元的順差,外匯儲備達9億美元。同時,國內的通貨膨脹得到了控制,財政金融形勢也明顯好轉。
我認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實行戰略轉移,採取了適應國情、國力的戰略決策。二戰後,吉田茂政府委託一批專家學者,對日本經濟的出路進行研究。在《重建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報告中提出了經濟立國的方針,並指出,只有確立走經濟立國的道路,才能使日本經濟得到的恢復和發展。日本先後在煤炭、鋼鐵、電力、化肥等基礎工業和運輸業(鐵路、海運)進行恢復,並成立金融業對生產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使生產業有了明顯的發展。這些部門的迅速恢復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了廉價的動力、原料和運輸手段,從而又帶動和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恢復。根據日本缺乏礦產等自然資源的特點,大力引進技術水平高、能耗小的實用技術。
2、以美國為模式的民主改革。二戰後,以聯合國名義進駐日本的美國佔領軍當局,為了「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和把日本完全納入到美國政治經濟體系之中,同時,也由於當時國際民主力量的強大壓力,推行了旨在消除支撐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政治機構和經濟基礎的政策。
3、美國的援助。二戰後,美國為徹底鏟除日本軍國主義武裝力量,削弱壟斷資本,推行了非軍事化的民主化改革。不久,時局發生了變化,前蘇聯與美國對峙。於是美國改變了對日方針,將其納入美國在遠東的反共戰略體系,從而放鬆對日本的限制,而改為扶植,希望日本成為抗擊共產主義潮流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還通過「戰領地區救濟基金」和「戰領地區經濟恢復基金」進行援助。從1946-1951年以各種方式共援助21.8億美元,占同期日本進口總額的40%以上。美國的援助以糧食形式支付,占出售所得款項的40%用於購買石油、化肥、棉花等急需的生產資料和加工出口的原料,這些對於緩解當時日本國內的糧食危機和發展經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4、朝鮮戰爭刺激。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頓時成為美國進行戰爭的軍事基礎和作戰物資供應地。這種迅速膨脹的「特需」給日本創造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出口貿易,使得各個工礦部門都活躍起來。
二、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
1955年日本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其經濟實力相差甚遠。其時,國民生產總值為240億美元,僅為美國的6.7%,聯邦德國的56%。人均國民收入為194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排名第34。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都相當落後,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40%,出口商品中,輕工業品佔62%。整個科學技術水平比歐美要落後20年,而在1956年-1973年間卻出現了異乎尋常的高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0.9%,翻了4番,增長了16倍。這在日本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日本已於70年代中期實現了工業和農業的現代化,企業管理也實現了專家化和科學化,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已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主要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也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強有力的國家干預措施。正是這種二戰前沒有得到切實發展且極不成熟的重工業在以後的20年得到充實和發展,才使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大國。
重化工業一經進入正式發展階段,很快就喚起了輕工業時期埋沒的國民力量,而且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為國內各類產業提供各種最適用的價格較低的鋼鐵原料、機械設備等產品和各種化工產品,並使技術熟練進而獨創。
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的加強,突出表現在大力扶植重化工業、新興產業和出口產業。在稅收、貸款、產業政策上給予特殊優惠。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還表現在,嚴格限制外國貨物和外資進口。日本政府規定,除隨先進技術進口的先進設備必需的原材料外,其他凡屬整機和製成品的進口均在嚴格限制之列。日本對本國產業的保護期定得相當長,只是在本國產業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之後才逐漸向國外開放市場。直至今天,日本的稻米市場仍然固若金湯,這是日本農業能夠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2、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培養國內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業方針後,為促進發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中,引進科技佔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要想後來居上,必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拿過來,作為自己前進的起點。大規模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僅極大地推進了重化工業,也使日本的其化產業和後來的半導體、通訊等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與技術引進相配合,日本政府擴大教育投資,培養科技人才。日本政府在1960年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就強調指出「振興科學技術的根本,則是以科學技術教育為中心培養人才」。60年代前後,日本盛行「教育投資論「,把人看做資源,而教育則是經濟發展的手段,於是把人才開發和教育事業納入經濟計劃。真可謂是90年代出現的「知識經濟論」的先聲。在搞教育的投資上,不斷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
3、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積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從1778.4億日元增加到25546億日元,15年間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固定資產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和化學這4個部門。
日本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剩餘價值資本化。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日本工人的工資率長期低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因而有很高的剩餘價值率和積累率。二是企業外部投資,如儲蓄轉化、私人直接投資、財政支持和外資注入等,這些來源都比較豐富。日本的個人儲蓄率很高,1964年-1973年間,個人儲蓄率達12.8%(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則不到10%),形成相對豐富的銀行可貸資金。日本政府鼓勵私人投資,對私人投資所獲的股息紅利免稅。日本的軍費開支很少,每年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在財政收入中也只佔5%-7%,尤其是在經濟總量擴張之後,所佔比例更顯得相對減少。因而能夠集中較多的資金用於經濟建設。60年代政府投資一直占國內總投資的24%左右。在1956-1973年,日本共引進外資269億美元,直接貸款和外國股票占投資總額的89%。
4、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本系統引進美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並與本國的傳統經驗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科學的、高效率的經營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被並稱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車輪。日本獨特的經營管理制度可概括為「三大神器」,即①終身僱傭制;②與學習相結合的年功序列制;③企業內部工會組織。只要企業不倒閉,本企業職工就可以在本企業工作。而企業也關心職工的利益。職工工資可根據自己工齡逐年增加;企業不隨意解僱員工等等,形成了企業的凝聚力。使職工與企業利益緊密結合。
5、二戰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布局對日本極為有利。日本是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除了淡水之外幾乎什麼都缺乏。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二戰後,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各國大力開發並出口資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開采引起能源革命。1950年世界產油量為38億桶,1970年達166.8億桶。亞非拉及澳大利亞的鐵礦、煤、銅礦等資源也被大量開采。二戰後,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的價格又十分低廉,而製成品價格卻大幅度上升。這不僅使日本廉價獲得大量能源和其他資源,而且使它在進口貿易上賺取大量的「價格剪刀差」利潤。僅以石油價格為例,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前,每桶石油價格只有2-3美元。中東戰爭之後每桶漲到12美元左右。日本的石油進口率在60-70年代是99.8%,低廉的石油使日本經濟受益匪淺。
第二篇 存在的問題
經過20世紀90年代這個所謂「失去的十年」,日本經濟不僅未能走出長期蕭條的陰影,反而呈現出每況愈下的跡象。這種現象究竟該如何解釋?日本經濟的蕭條今後還將繼續多久?有沒有可能走出蕭條?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應當說,關鍵在於探討當今日本經濟蕭條的性質究竟是什麼。
曾任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的著名經濟評論家界屋太一認為,當前日本經濟不景氣是以下三個原因互相重疊作用的結果,其一是經濟循環正處在下降階段中,這是指日本經濟每五六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其二是「資產負債表蕭條」,這是指泡沫經濟崩潰後,不良債權大量積存,一直未得到處理,巨額的不良債權拖了企業設備投資的後腿,並導致就業不穩定;其三是「文明蕭條」,這是指日本在戰後建成了一個適合於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的現代工業社會,但現在的世界正在向多樣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過渡,日本的大規模批量生產型制度、組織和習慣已經無法與新的世界文明合拍。界屋主張:「我們必須同時解決這個『三種蕭條』的問題。」然而,除了上述「三種蕭條」之外,不能不指出,日本至少還存在另外兩種蕭條,其一是「人口結構蕭條」,即人口結構的少子老齡化傾向;其二是「政治蕭條」,即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與政治日趨保守化。此外�日本經濟還受到世界經濟、特別是日本對之依賴很深的美國經濟減速的影響。
一、新一輪經濟下降正在延續
戰後日本經濟時升時降,已經歷13次循環。1998年度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並出現負增長。這是戰後日本首次出現主要由於國內原因而導致的負增長。到1999年4月日本經濟才出現緩慢回升,進入戰後第13次經濟循環的上升期。進入2000年後,上半年經濟狀況相當不錯,股價上升,以IT(信息技術)產業為中心的設備投資增長不少,出口保持良好狀態,由於補充預算產生的效果,政府支出也保持了較高水平。但是,佔GDP約60%的個人消費連續3年負增長,至今繼續疲軟。這意味著日本經濟形勢雖有所好轉,但其「體質」依然脆弱。到2000年第3季度,經濟形勢又轉向倒退。
日本經濟對美國經濟有較大依賴性,而美國經濟從2000年3季度開始減速,對日本經濟造成很大打擊。在貿易方面,對美出口占日本全部出口的30%以上,美國經濟減速不僅影響到日本對美出口,而且影響到日本的整個出口(因為日本主要出口對象國經濟對美依賴性也很強)。其結果,從1999年2季度以來連續5個季度保持增長的日本出口,到2000年3季度已經轉停,貿易盈餘也趨向減少。其次,由於IT泡沫破滅,對個人電腦等信息電子類產品的需求減少,這直接打擊了在1999—2000年帶動日本經濟復甦的主要引擎——集成電路等電子器件產業。按照有人提出的「美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兩個百分點,會導致日本經濟下降0.8個百分點」這種估算,目前美國經濟的減速對於經濟增長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的日本經濟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從去年3季度開始,就進入經濟循環的下降期,從而使日本經濟在踏入新世紀之初,就碰上了一個十分晦暗的開端。2001年日本經濟進一步下滑對新世紀初期日本經濟前途來說,的確是個不祥之兆,這是因為即便是90年代這樣差的經濟表現,也是以付出累計達100萬億日元財政刺激的代價才換來的(否則其經濟表現可能更壞);而當日本財政赤字佔GDP之比升至近10%、中央和地方的債務增至666萬億日元即相當於GDP的大約130%時,日本幾乎已沒有繼續依靠財政刺激經濟的餘地。因此,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前景確實是「見不到光明」。
二、「資產負債表蕭條」
不良債權問題始於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時,日本金融機構從90年代中期就開始解決不良債權問題。然而,在經濟長期蕭條、地價不斷下跌的背景下,不良債權猶如割而又生的野草,總也未能連根鏟除。據統計,至2001年3月底,日本全國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約43.4萬億日元,反而比上年增加了約2萬億日元;同時,可能轉化為不良債權的「有問題債權」超過100萬億日元。
不良債權問題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銀行借貸,銀行的借貸又導致企業籌資發生困難,從而抑制企業的設備投資,影響經濟景氣的恢復。這意味著銀行本應發揮的金融中介功能受到損害,致使社會的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的流動和有效的利用;同時國內外的投資家在股市上對銀行的不信任感也將加深,使銀行的經營更趨困難。從另一方面來看,經濟蕭條又在誘發新的不良債權產生,兩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拖累的惡性循環。這是因為經濟越是蕭條,還不起債的企業就越是增加;股價地價繼續下降則導致作為擔保的土地等資產日益貶值,於是,潛在不良債權不斷增加並轉化為現實不良債權,對不良債權的處理(即出售作為擔保的土地等用以抵債)也因為土地等資產貶值而變得益發困難。
導致不良債權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企業的資本效率過低,不能還債。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對不良債權進行處理,就是首先將不良債權從資產負債表剝離出去,不再讓面向將來的經濟活動再同過去融資失敗的結果混同,切斷經濟蕭條誘發不良債權繼續產生的惡性循環。
現在,小泉政權已要求主要銀行將現有的不良債權在兩年內、將新發生的不良債權在3年內從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去,提出「限期完成」對不良債權進行最終處理的要求。顯然,只有加快處理不良債權,減少不良債權,銀行才容易向有成長前途的企業提供資金,積極培育新的產業領域,從而使整個日本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得到提高。
但是,處理不良債權也必將帶來副作用,導致企業破產和失業的增加,甚至有觸發金融危機的危險。這就是說,處理不良債權是一項復雜而困難的「系統工程」,它既要促使銀行恢復其金融中介功能,又要促使企業提高其資本效率,還要構築「安全網」來應付處理過程中難免出現的諸如失業增加等各種問題。看來,日本要走出「資產負債蕭條」的陰影,依然是任重道遠。
三、「文明蕭條」
在建設工業化文明方面,二戰後的日本曾經是成功者,然而,在建設信息化文明方面,日本卻明顯落後了。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在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率方面,分別僅佔世界第20位和第22位(據1999年統計數字)。這個「第2位與第20位之差」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在信息化方面滯後的現狀,反映了日本在運用工業化的成功基礎向信息化過渡方面,在運用既有的經濟技術實力來適應當今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方面,存在著嚴重的體制上和戰略上的缺陷。
日本在信息化方面被美國、北歐乃至一些亞洲國家拉下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技術,而在「制度改革」、「制度創新」方面的落後。這就是,日本缺乏一種積極推進改革的動力、活力與戰略,來改革已有的適應工業化文明的一整套制度,以便通過「創造的破壞」來形成一套能適應信息化文明的新制度。正如日本學者野口悠紀雄所說:「首先需要認識IT的出現對於日本來說的確是不利的。至少從保存日本經濟制度的角度來看,IT是一位『不速之客』。」
電腦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可為各個分散的經濟主體獨立進行決策、相互進行信息交流提供極為便利的工具,因而同以「每個經濟主體獨立決策,而且彼此之間頻繁交換信息」為基本特徵的市場經濟體系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容性。因此,越是接近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IT的成果,越可能通過發展IT而獲得經濟的繁榮,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擴張即是一個例證。然而,日本的所謂「市場經濟」卻在很多方面並不貫徹市場原理,存在著大量的非市場經濟因素,存在著很多與IT不相容的缺陷,存在著以「保護落後」為宗旨的各種過時管制。這種不貫徹市場原理的體制不僅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市場化發展潮流之間產生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也與正在興起的IT革命產生了日益尖銳的矛盾,成為束縛經濟繼續發展的枷鎖。
目前,日本政府盡管在2000年10月制定了「IT國家戰略」和「IT基本法案」,並表明決心要在IT領域「5年內趕超美國」;但是,這些戰略或法案仍未能觸及真正的體制要害,仍未能在制度改革與制度創新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今後的經濟大國將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的經濟大國,今後的發達國家將是「工業發達」與「信息發達」結合的國家。因此,日本能否適應信息化文明發展的要求,對其曾經適應工業化文明的經濟體制和結構實施動真格的改革和調整,是關繫到日本能否在未來世界上維持其經濟大國和發達國家地位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四、「人口結構蕭條」
對日本經濟和社會來說,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是個更本質的結構問題。然而,在日本政府的結構改革計劃和政策中,卻經常忽略這個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意識問題的改革課題。
人口結構老齡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但是,日本的特點在於老齡化不僅速度很快,而且與「少子化」(嬰兒出生率低)同時進行。目前日本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數只有1.35個,這種少子化趨勢仍在繼續;而美國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為2.019,幾乎等於人口置換水平。與日本社會迅速走向少子老齡化相比,美國以其相對高的出生率和相對高的移民數,仍將保持為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據推算,日本總人口將於2008年轉為減少,至本世紀中期將比現在減少14%;而工作年齡(15—64歲)人口現在已經在下降;0—4歲年齡組的人口比20—24歲的人口要少40%,這預示著再過20年日本教育體系將面臨學生數量劇減的問題,屆時年輕勞動力也將十分短缺。另一方面,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在2005年超過20%,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將迅速下降。
勞動力人口減少將可能導致經濟增長趨於停滯甚至下降。有專家預計,日本勞動人口年均減少大約0.5%,即使勞動生產率可期待上升1.5%,中長期的潛在增長率僅有1.0%。同時,隨著企業所需的年輕雇員的資源趨於減少,管理將變得更加缺少創新精神和闖勁,無疑也不利於保持生產與技術革新的活力,進而削弱整個企業的競爭力。技能工的老齡化還可能導致有用的傳統技術失傳。當然,少子老齡化不僅影響企業的活力,也會對保持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活力產生消極影響。
少子老齡化又是導致財政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老年人比例上升,養老金、醫療費等社會保障支出正在迅速增加,而社會保障支出是財政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一項。據估算,如果不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到2025年社會保障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將高達31%,相當於9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的兩倍。顯然,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勢在必行。然而,無論是改革養老金制度還是醫療費制度,都是觸及到廣大國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並且從根本上說不得不依靠增加稅收等來解決,這又會引起國民對少子老齡化將導致今後負擔加重的擔心,這種擔心已經對當前的民間消費產生了抑製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金和商品在世界各國可以越來越自由地跨國移動,但各國對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卻實施著種種限制,這種互相矛盾的政策恰恰在最需要依靠外國移民來解決其年輕勞動力不足問題的日本表現得十分突出。作為一個近乎單民族國家的日本,其在人口方面的「開放度」遠遠低於美歐,在吸收國外移民問題上的意識也十分保守(在一定程度上與民族主義思潮抬頭也有關系)。目前,日本總人口中外國人所佔比例只有約1%,而德國和法國分別為9%和7%,至於美國,其90年代接納的新移民占發達國家接納新移民總數的將近一半。美歐的經驗表明,外來移民不僅可在供給方面作貢獻,而且也會產生新的需要,同時又有利於人口的年輕化(移民的出生率往往較高),移民所帶來的不同文化還是增加社會活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日本有關移民問題不僅尚未形成社會共識,而且持保守意見的占上風,因此很難寄希望於從國外大量引進勞動力和人才。
現在日本人較多談論的是如何通過吸收高齡者和女性加入勞動者隊伍,來解決其總體上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但這種方法的效果將是有限的,特別是年輕人的活力終究是一種「不可代替的資源」。也有人提出應當把迅速提高出生率作為緊急課題,然而,在青年男女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方式、人均收入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的日本社會,為鼓勵女性多生孩子而採取「物質刺激」的辦法未必是十分有效的。
綜上所述,日本經濟的蕭條是多種因素重疊的「復合蕭條」。因此,僅僅依靠單項的、局部的政策是不可能克服這種蕭條的;日本的反蕭條政策必須是既包括景氣對策又包括改革對策,既包括經濟對策又包括政治對策,既包括對內政策又包括對外政策的「一攬子對策」。而制定並實施這種「一攬子對策」的政治力量,將可能需要經過一個曲折的政治分化與重組的過程才能形成。
⑻ 為什麼說日本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但同時日本經濟又是脆弱的
因為日本人口較少,所以生產出的東西大多都要出口,對外國的經濟依賴性強。舉個例子說吧,如果外國都不進口日本的商品了,日本生產出的商品銷售不了,經濟自然就受影響了,就是你所說的日本經濟又是脆弱的。
⑼ 試分析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1,產業發展不平衡: 一國產業發展出現不平衡是經常的,而大到像日本這樣,以致於威脅到日本經濟的長期發展和同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則是不正常的 在戰後至今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日本的產業組合是由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業(主要是製造業)和落後的農業,服務業構成 這兩類產業的不平衡表現在由於生率巨大差距造成的競爭力方面的差距,雖然日本的大工業在充分國際競爭的環境下獲得長足發展,但是日本的農業和金融,不動產,流通,建築為代表的服務業,則在政府的保護下生產效率低下,國內價格遠遠高於國際價格,這不僅使消費者的福利蒙受損失,引發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磨擦,而且這些在封閉市場中成長起來的產業很難適應國際競爭的外部環境.例如:八十年代後半期,日本金融資本大舉進攻美國的不動產業和娛樂業,大多是血本無歸 2,主導產業的更新換代滯後 九十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從工業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向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轉變,信息技術不僅成為許多發達國家最重要的產業部門,而且還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日本正是由於沒有看清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性,在這種轉變中又被美歐甩在了後面.<<日本經濟新聞>>認為,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停滯的重要原因,一是對泡沫經濟後遺症處理過遲,二是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即對信息技術革命認識不足. 至今,日本略有復甦的經濟仍然是靠傳統的主導產業群產品出口來做主要拉動器,仍然沒能形成新一代的主導產業群,仍然缺乏質的變化,從而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 另一方面,日本原有主導產業如汽車,家電,化工等已發展飽和,產量開始下降,而且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追趕下,已很難保持原有競爭優勢.九十年代以來,日本國內汽車產量仍呈下降趨勢,豐田,日產,馬自達,本田,三菱五大汽車公司國內產量都有下降,而韓國等國汽車工業則蓬勃發展,開始向日本出口,甚至開始全面趕超日本 家電行業的趨勢也是如此 這些都表明日本主導工業在國內發展的餘地已非常有限,如果沒有下一代主導產業群來帶動,日本經濟的增長保障就無從談起 3,高成本結構 八十年代以來,美歐等國進行了痛苦的結構調整,在財政,金融,市場,企業,行政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形成一種輕快的格局,而當時日本沉浸在征服世界市場的喜悅中,乎視了體制和結構的變革,使今天的日本仍然被高價地皮,高價農業,高價勞動力和高價服務業束縛 4,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內直接投資不平衡 日本傾向於根據其貿易順差的規模來衡量自己的競爭力,因此,它花大力氣擴大出口,卻嚴格限制進口.然而,在當今世界,這種方式狹隘短視而嚴重落伍 前美國駐日大使阿馬科斯特一針見血的指出"競爭力不再主要是一個貿易問題了,更確切的說,它與創造有利的商業條件---基礎設施,解除對市場的控制,熟練的並且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以及穩定的金融狀況以吸引或者留住游資有關" 5資源對外依賴性過大 日本的礦產資源種類雖然很多,但除了作為水泥、化學肥料原料的石灰石礦之外,其他礦藏的儲量和產量都很小。日本本土的石油產量很低,目前已探明的只有新口縣和秋田縣有少量的石油儲量,僅能供給全國石油需求量的0.3%左右。煤炭的產量也不大,只有北海道、本州和九州有少量煤炭儲量,煤炭自給率僅為2.8%左右。
⑽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那兩個地方
以前人們認為日本經濟的脆弱性主要表現在礦產資源的貧乏和對外依賴性很大兩個方面,但是現在看來,上述兩個問題並沒有影響日本的崛起,相反,日本金融體制以及老齡化問題才是日本經濟的心腹大患。正是上述兩大問題,才讓日本經濟處於停滯甚至接近於危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