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的局部抗戰有哪些
Ⅰ 總結日本侵華的歷史過程中時間節點和事件
1、九一八事變(1931年,開始侵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武漢會戰(1938年,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5、日本投降(1945年,戰爭結束)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首都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舉行受降儀式,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Ⅱ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甲午 時間1894-1895 結果: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1.割讓遼東(後三國干涉還遼)、澎湖、太彎及其附屬導語、 2.賠款2億白銀, 3.增開沙市、重慶、蘇、杭州為通商口岸 4.允許其在華設廠,我國不得對其徵收內地稅(資本輸出的開始) (內容要答全) 影響:對外:刺激敵方自本注意經濟進一步發展,推動工商業,刺激其對外擴張的野心,打破遠東均勢 對內:打斷近代化進程,洋務運動破產,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加劇了列強瓜分我國的野心
第二次:犺日 時間:1931就一把 局部開始 1937 期期 全面爆發 1945勝利 結果: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國家贏得了飯罰息四z爭的勝利,月本無條件投降
Ⅲ 1931-1945日本對中國的侵華行為有哪些
1931年
6月25日日本為入侵中國製造了中村事件。
7月1日日本警察在萬寶山地區鎮壓中國農民,製造萬寶山事件。
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
1932年
1月28日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
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3年
1月3日日軍攻佔山海關。
3月9日第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激戰。
1936年
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形成。
11月5日綏遠抗戰爆發。
1937年
4月16日日本外、陸、海、藏四相會議決定《對中國實施的策略》和《指導華北方針》。
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回龍廟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日戰爭從此開始。7月30日日軍猛攻北平南苑,中國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23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殉國。次日北平失陷。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10月1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1938年
2月3日徐州會戰開始。
6月12日武漢會戰開始。
7月4日國民政府規定每年7月7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
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全國抗日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2月18日汪精衛自重慶叛逃投敵。
Ⅳ 抗日戰爭中什麼是局部抗戰,什麼是全面抗戰
一、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之前,是局部抗戰時期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之後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1933年1月,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隨後侵佔熱河並進一步推進到長城及其以南地區。
面對日本侵華戰爭的進一步擴大,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聯合全國各種軍隊一致抗日的主張,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當時身處華北抗日前線,駐守長城防線、察綏地區的國民黨軍以及長城內外的義勇軍,激於民族義憤,先後進行了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及綏遠抗戰,以血肉之軀推動了中國局部抗戰的發展。
二、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全國抗戰時期
1935年,日本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為挽救民族危亡,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蔣介石國民黨逐步調整自己的政策,放棄「剿共」內戰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接受共產黨關於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4)日本侵華的局部抗戰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1937年7月7日開始,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日戰爭。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月,中國戰區接受了日本政府和日軍代表的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Ⅳ 列舉1931——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5次侵華事變
1、九一八事變
時間:1931年9月18日
經過: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時20分,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一段南滿鐵路。
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栽贓嫁禍於中國守軍。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各隊,此事件由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2、一二八事變
時間:1932年1月28日
經過:1932年1月27日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後通牒後,上海市長吳鐵城在國民政府和上海各界的要求下,乃於28日13時45分復文村井,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鹽澤少將統率的陸戰隊在上海北四川路西側突然向中國駐軍發起進攻,十九路軍156旅6團當即予以猛烈還擊,「一·二八」抗戰爆發。
3、華北事變
時間:1935年
經過:1935年6月5日,偽裝成旅遊者以寫生為由偷繪軍用地圖的四名日本間諜被察哈爾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中國哨兵扣留,日本仍以此為借口稱這四名日本人受到了恐嚇,並要求國民政府盡快答復並道歉,之後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被免職,國民政府遂道歉,史稱「張北事件」。
1935年10月22日,在北平周邊的昌平、河北香河和三河等地日方指使漢奸、流氓和日本浪人挑唆發動暴亂,並成立漢奸組織「臨時維持會」,史稱「香河事件」。
1935年中這一系列由日本方面有預謀、有計劃挑起的各種事件史稱「華北事變」。「華北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為控制華北隨後全面侵略中國而居心叵測炮製的,歷史證明這一連串事端均為日本人所製造。
4、七七事變
時間:1937年7月7日
經過: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內去「搜查」,被中國駐軍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奮起反抗,「盧溝橋事變」就這樣爆發了。
5、八一三事變
時間:1937年8月13日
經過: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與藏駕車直沖軍用的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保安士兵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以此為借口,8月1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諸多無理要求。
使得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增調軍隊,實行抗戰政策。從此,中國軍民發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壯烈戰斗。
Ⅵ 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之間的中國局部抗戰有哪些
1931年黑龍江江橋抗戰(馬佔山),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蔡廷鍇),1933年長城抗戰(東北軍何柱國部,二十九軍宋哲元部),1933年察哈爾民眾抗日救國同盟軍(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1936年綏遠抗戰—百靈廟大捷(傅作義)
Ⅶ 日本開始局部侵華的標志是什麼日本全面侵華的開端又是什麼事件
九一八事件(1931.9.18)是日本局部侵華的標志,東北三省淪陷,被壓迫的中國人自行組織抗日隊伍
七七事變(1937.7.7)又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強行進入北平城內被拒後發生槍戰。
Ⅷ 1931――1945日本侵華戰爭的局部戰爭
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
Ⅸ 侵華戰爭有哪些
有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還有1937年爆發的抗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日本自1931年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起開始侵華,霸佔中國東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則是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日本在侵華戰爭中製造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暴行,比如在佔領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細菌試驗;製造平頂山慘案等;日軍殺害中國平民數千萬,並造成千萬中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Ⅹ 日本局部侵華和全面侵華的標志分別是事發地分別是
您好
日本局部侵華戰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在沈陽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是在七七事變的盧溝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正是建立的標志是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
淞滬會戰是國軍於抗戰中投入部隊最多(前後共約70個師)、戰斗最為慘烈悲壯的一仗。
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
徐州會戰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中國軍隊以傷亡6.5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6萬餘人,除予日軍以巨大打擊外,還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列強侵華戰爭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腐朽和落後,但是在歷史上屬於非正義戰爭。不僅如此,除了中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捲入了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民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贏得了自己的獨立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