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二戰日本戰艦鋼材質量怎麼樣

二戰日本戰艦鋼材質量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05 03:44:29

Ⅰ 我想請問二戰時期日本的大和號戰艦的鋼鐵質量怎麼樣

日本在戰敗後美軍有從吳海軍工廠拿到大和三號艦裝甲樣本並帶到本土進行強度測試,結果是大和號的裝甲相同厚度情況下強度略低於美軍的CLASSA鋼。這種VH鋼是日本最好的鋼板比一般用的船用裝甲硬化鋼強度高處很多,日軍只有少數船用上來這種裝甲鋼。而英德練鋼的強度從資料來看基本比美國高出百分之25%左右,畢竟歐洲戰場是以裝甲力量為核心,長期的坦克消耗戰里,工廠的煉鋼技術也隨之不斷提升。所以就結果上來看俾斯麥的裝甲鋼質量比大和高很多,大致上來說高出50%左右。
當然船舶的防護程度也不是單看裝甲質量,就厚度和防彈外形以及設計來說大和防禦還是戰艦史上第一,俾斯麥的防護程度在大和面前也就大巫見小巫了,從水平防禦能力來說在那時候30000米外沒有任何戰艦的主炮能夠擊穿大和的主裝甲帶,即使是大和自己的世界最大460口徑炮。
手打不易,確認請採納謝謝

Ⅱ 二戰坦克和戰列艦的裝甲鋼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

不如現在的民用鋼,不說了怕被戰列艦吹罵。

Ⅲ 二戰中義大利和日本的坦克為什麼都那麼差,誰更差

最根本最主要的是作戰理念的不同.
坦克一戰才出現,二戰時才形成裝甲群,要運用這種新兵器代替舊兵器,必然要打破傳統,發展成熟的坦克裝甲實戰理論,才能裝備部隊.說到這個理論研究,不是講講那麼簡單.這短短二十多年,又豈止意日沒轉換過來?還有波蘭等.

1。
你說「日本資源匱乏的小國,有鋼都去造軍艦了,沒好的造坦克」,我認為這種說法不適合。

日軍陸軍裝備比起歐洲是比較差的,就破擊炮和重機槍裝備的數量是遠遠不及歐洲軍隊。可他還比較自信,准確的說是自大。侵略中國前,日軍就與蘇聯打了一仗。開戰前,日軍是非常自信的,還請了世界著名媒體記者去觀戰,可打起來,敗的很慘。指揮蘇軍的名將朱可夫就指出,日軍機械化與步兵協同作戰水平太低,差不多是靠人海戰術,很難想像日軍的自信從何而來。簡單的說是日軍根本就沒有從以前的作戰理念轉換過來,還以為是同俄國沙皇軍隊1904年的那場戰爭,這時的蘇聯軍隊已經是機械化部隊。
要是日本意識到了坦克裝甲部隊的突襲,大縱深作戰以及高速機動能力,他能不大量裝備嗎?日軍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侵略中國。如果他優先發展陸軍裝甲部隊,形成戰鬥力,在中國馳騁,大規模機動,以中國的純步兵能抵擋的了嗎?如果真要是這樣,三個月滅亡中國,很有可能。因為以坦克的機動能力,與火力強度,中國政府根本就沒有時間調集步兵去應付。你們也知道,勇敢波蘭步兵與騎兵,在德國坦克面前只堅持了25天,歐洲強國法國也就堅持了44天。
上面說了,日本的部標是明確的,要征服中國。裝甲軍在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可他沒有去發展,他能造技術要求更高的軍艦,航母,卻不願大力投資去發展裝甲部隊,是他不想快速征服中國嗎?根本就是他沒有裝甲部隊相對於步兵的強大力量。說白了他就是作戰理念沒有進化過來。
所以,是日軍落後的作戰理念使日本坦克性能低下,是他放棄了在當時算先進的機械化作戰,以至坦克發展嚴重滯後。
另外,根據我以前微薄的了解提、一下,日軍進攻中國某城市(記不起來了)時,調來動了十幾輛坦克來支援步兵,路上報廢了幾輛,在戰場上因故障有損失了幾輛,結果能用上的就剩下大概5輛。

2。義大利的作戰理念的落後,我本人更清楚些,典型的傳統保守。
我看過《隆美爾傳》,隆美爾在非洲戰場,對義大利軍隊沒有半點希望,相反,還是個累贅。隆美爾說過,義大利軍人素質差,裝備落後,根本就沒有裝甲戰的想法,造了少輛的坦克也是輕型坦克,性能低下,不能適應非洲的環境。

3。到底是日本與義大利的坦克誰更差?
我想應該是日本的,日本用坦克基本上是掩護步兵進攻,給步兵擋子彈,去進攻城門,論機動性與火力,根本沒有威脅性。而義大利的坦克,雖然比起歐洲他國的坦克較差,但比起日本的坦克他的機動性要好,故障也少多了,起碼還能對純步兵形成相當的威脅。

Ⅳ 二戰後英軍測試日本的那塊vh最好的編號

傳統說法,二戰日本海軍裝甲鋼質量不高。但近些年解密公開的美英檔案,完全推翻了這些傳言。尤其是英國海軍的測試表明:日本專門為大和型戰列艦開發的表面硬化裝甲VH(試驗用樣本厚度15英寸),性能超過英國海軍最佳表面硬化裝甲,也超過德國裝甲(來自提爾匹茨);日本的均質重型裝甲MNC,性能同樣超過英國裝甲。根據英國的評估,日本重裝甲優於英德。但日本的輕型裝甲CNC性能較為低劣。而美國測評的4塊VH裝甲,一塊(7英寸)優於美國最佳樣本;一塊(12.8英寸)與美國平均水準相當;一塊(15英寸)劣於美國平均水準;最後一塊,美國沒有類似樣本可以比較(也就是最厚的660毫米裝甲)。

舾裝中的大和號戰列艦,該艦採用日本自行研製的VH表面硬化裝甲

日本是如何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製造出一流的海軍裝甲鋼呢?不妨回顧一下其早期歷程。

19世紀晚期,日本建立近代化海軍之初,裝甲板大都是從海外進口的。這一時期,世界海軍特種鋼材技術正突飛猛進。1886年,法國開發出Ni鋼板(Ni含量3.25%)。隨後又出現了改進型的Ni-Cr鋼板,防彈能力相當於煉鐵裝甲板的兩倍。接著,採用革命性表面滲碳技術的KC裝甲(德國克虜伯)登場,解決了硬度和韌性兼容的課題,抗彈性能相當於煉鐵裝甲的三倍;Ni裝甲的1.8倍;Ni-Cr裝甲的1.5倍。

大和號戰列艦所使用的裝甲板

19世紀晚期,日本在進口外國裝甲板的同時,也進行過一些國產裝甲的製造試驗。但因為缺乏基礎設備,大體都沒有投入實用。20世紀初,日本海軍為日俄戰爭做准備。考慮到戰時難以及時獲得海外進口鋼板,日本迫切需要國產裝甲鋼板。為此,在進口國外鋼板之際,日本人展開了廣泛的技術情報搜集。1901年,日本吳造兵廠利用1000噸水壓機,製造了2塊6英寸KC裝甲板。用15公分口徑火炮試射的結果是:一塊破碎;另一塊被打中了三彈,均未擊穿,鋼板也沒有龜裂。

這次試驗結果大大激發了日本人製造國產裝甲板的熱情。於是又向海外派出很多技術人員,利用購買外國軍艦的機會,在外國工廠實習鋼板加熱作業技術。到日俄戰爭時,日本人已經開始利用國產KC裝甲來維修破損軍艦。於是,日本人又興致勃勃的著手製造更厚重的裝甲板。1906-1907年之間,日本人增設了壓延機,試驗製造7-9英寸裝甲鋼板,卻遭受了多次失敗。他們終於意識到,那怕是增加1英寸都不是那麼容易的。1907年,日本終於製造出合格的7英寸裝甲。但9英寸裝甲板性能仍不過關。

金剛級戰列艦榛名號,金剛號是由英國建造,而榛名號則是由國內造船廠建造,日本藉此積累大量經驗

1908年以來,日本引進了3000-6000噸水壓機,終於製造出優秀的9英寸裝甲鋼板。在試驗過程中,日本人又開出了新的熱處理手法,獲得了製造12英寸厚重裝甲的技術。不過其性能並不怎麼優良。1911年,日本最後從海外進口的大型戰艦「金剛」在英國開工。在訂購「金剛」的同時,日本也引進了KC裝甲的英國改進型——VC裝甲(維克斯滲碳裝甲)。VC裝甲後來成為日本海軍戰列艦的主流重裝甲型號,直到30年代為大和型開發出新式的VH裝甲為止。

Ⅳ 二戰中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哪個 不要排水量

戰列艦就是炮戰用的,所以炮戰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標,像什麼防空反潛之類的都是軟指標,交給驅逐艦也可以。

評價一艘戰列艦,首先要看兩層硬指標;
第一層:四項炮戰指標。即水平防護、垂直防護、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兩艘船二二分,那麼以垂直數據優先於水平數據,因為正常的海戰炮彈都是由上至下落下來的。
第二層:設計結構。包括防護布局、火力布局和船體結構。30年代以後的戰列艦,防護性不僅要看裝甲厚度,還要看其裝甲和其他防護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還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體也很重要,有一個科學的外形不僅影響齊射穩定性、轉彎半徑、適航性、抗沉性等與炮戰息息相關的方面,對防護也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兩層為硬指標,其他的參數,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軟指標,火控在現代可能算硬指標,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火控的決定性作用不強,只能算軟指標。
只有在硬指標分不出勝負的時候才要看軟指標。戰列艦就是為了炮戰而生的,任何把戰列艦多功能化的決定都是愚蠢的,現實中就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戰初期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艦艇襲擊英軍零散部隊和運輸隊」的思想,最後弄巧成拙;②一戰之前英國設計的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海戰初期貝蒂被希佩爾打得暈頭轉向就足以證明這是個愚蠢的設計,後來號稱英國最大的戰列艦的胡德號更是成為了後人的笑柄。好在戰巡只有英國和德國造了很多,其他國家都及時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訊》曾評論過《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標准評價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數字,但現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數字來顯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戰列艦分別是:
NO.1大和
NO.2愛荷華
NO.3維托里奧·維內托
NO.4黎塞留
NO.5南達科他
NO.6俾斯麥
NO.7前衛
NO.8科羅拉多
NO.9納爾遜
NO.10長門
NO.11北卡羅萊娜
NO.12喬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進行說明,要涉及到的幾個名詞先解釋下
新式戰列艦:30年代後設計的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20年代或更早的戰列艦
高等戰列艦:即上述13艦,包括4艘舊式戰列艦
次等戰列艦: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界,性能強於胡德為高等,性能低於巴伐利亞為次等。次等大多為舊式戰列艦,當然也有像敦刻爾克和沙恩霍斯特這樣設計有嚴重問題的新式戰列艦。

下面的資料是本人根據掌握數據對13艘戰艦進行的簡單評價,可能樓主不需要,但還是備注一下
1.大和
四項炮戰指標,兩項防護獨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與Mk7並列天下第一。防護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裝甲比BIG SEVEN還厚。
結構上,大和是實際造出來的戰列艦中結構布局最合理的,沒有之一。寬大的艦體和厚重的側線為9門94式主炮提供了一個十分穩定的射擊平台,同時也賦予了對得起其噸位的防護性,緊湊島式建築使其本來就變態的防護性更上一層。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象鼻船體的戰列艦,使其在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情況下速度仍能達到27.5節,過了新式戰列艦的最低及格線,也超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
大和最大的缺點,是41年剛完工時左右兩個戰斗角度有限三聯裝152副炮炮塔浪費了很多排水量,這樣的設計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響,只考慮增加火力,沒考慮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不過大和受美國影響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這兩座炮塔,將原有的6座雙聯裝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節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火力布局和美國戰列艦一樣合理,二戰後期德國也曾計劃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種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該計劃並未來得及實施。

2.愛荷華
能夠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軟指標方面還要優於94式,絕對無愧於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連裝】無論在作戰效率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連裝】合理,而且這樣布局有利於減少艦長,增加艦寬,對轉彎半徑,設計穩定以及防護都有間接影響。美國人最先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美國的老式戰艦一般都是四座三聯裝,而其他強國都是五或六座雙連裝。因此,前二後一的三聯裝主炮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加斯科因級建成並經受實戰檢驗的話,那麼她的獨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強於三座三聯裝。30年後,大多數新式戰列艦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聯裝。其他方面,美國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間布局一直都是無與倫比的。
下面說下缺點,一是防護與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現實中排水量5萬的戰艦有三型:愛荷華、俾斯麥、前衛,由於美國人在空間利用方面比德國人有經驗,所以愛荷華的大多數部位裝甲都比俾斯麥厚,但其整體防護性卻比俾斯麥強不了多少,主要是結構不夠合理造成的。愛荷華出於對巴拿馬運河的考慮,艦體太過細長,不僅影響水平防護,也影響適航性和轉彎半徑,而且島式建築前後不夠緊湊,也防護有重大影響。另外有些軍事小白說細長的艦體是愛荷華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這些人,我不敢說一點影響沒有,但是其影響絕對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大,而且犧牲防護換來速度這個思想在一戰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一向重視合理性的美國人不可能採用這種思路。
不過,說愛荷華結構不夠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對於少數布局合理的戰列艦略遜一籌,但絕對不是差。其防護能力雖然對不起排水量但還是很優秀的,垂直防護基本能達到第三,水平防護也能進入世界前五。還有就是與大和一樣的象鼻船體,在加上強大的動力系統,造就了愛荷華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艦愛荷華最高31節,二號艦新澤西甚至曾跑出過33節的高速。另外,愛荷華的軟指標也是天下第一。

3 & 4.維托里奧·維內托and黎塞留
兩個一起說,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採用了大葯室和強裝葯技術,威力超強,維內托的M1934採用了50倍徑,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為45倍徑,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強,而且更加穩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護方面,維內托垂直防護強一些,黎塞留水平強一些。雖然上面說過垂直優先於水平,但這里還是黎塞留占優,因為維內托的垂直防護在13艦中處於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護能位居前列,不過黎塞留的垂直防護確實有點危險,雖然不差,但在新式戰列艦中顯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點,維內托是島式建築不夠緊湊,和愛荷華一樣,對防護有重大影響,在歐洲新式戰艦中,維內托水平防護不如黎塞留,垂直防護不如俾斯麥,島式建築對此有很大的影響。黎塞留雖然也只有一個突出問題,但卻比維內托嚴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這個思想是因為在某些著名海戰中的T字型穿插戰術影響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對敵,既能減少迎彈面,又能火力全開,但是實際作戰中,戰艦會為了提高命中率而將船速減到最小,但絕對不會靜止不動,而且大型海戰中出了戰列艦外,還有大量的小型靈活的艦只穿插其中,副炮無法以絕對優勢火力壓制這些目標,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還是被認定為不合理的。法國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在原計劃的黎塞留4號艦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後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僅次於愛荷華,首艦黎塞留30節,二號艦讓·巴爾32節。
總體來說,都是好船,維內托由於擁有媲美愛荷華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達科他
最好的條約型戰列艦,在規定的排水量內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護和機動。Mk6主炮採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徑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護大概和愛荷華一個水平,垂直防護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敵歐洲戰列艦。
該艦最大優點是結構,南達科他是在北卡羅萊娜的基礎上改變設計而成,艦體變得較短寬,島式建築也更加緊湊,雖然速度下降到了27.5節,但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論結構布局的話,可以說是僅次於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麥 and 前衛
這兩個一起說。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幾個特點,防護超強、火力較弱、有很強的適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較相似。俾斯麥有極強的垂直防護能力,各部位平均裝甲厚度與BIG SEVEN有得一拼。前衛的裝甲厚度也很強,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體防護能力甚至強過愛荷華。
火力是軟肋,二者的火力在13艦中分別是倒數第4和第1,俾斯麥的SKC34主炮設計思路老套,既沒有採取大葯室和強裝葯,也沒有使用重彈,而且德國人自工業革命以來炮口動能明顯比美英法的同口徑、同徑倍火炮低一個檔次,比如巴伐利亞的15寸炮口動能只和鐵公爵的13.5寸一樣,俾斯麥的SKC34還算進步很大了,至少比喬治五世的14寸要強,但還是遠遠比不過同口徑的M1934和M1935,甚至連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衛的火力比俾斯麥還差,當初皇家海軍已經意識到戰列艦不再是海戰主力了,前衛被設計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擊為主要任務的戰列艦,因此根本沒有為其新造主炮,8門主炮分別來自6艘不同的舊式戰列艦,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雙聯裝形式,由於型號老舊,連喬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結構方面,俾斯麥的船體不算優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後大船載小炮被定義為合理的思路,其他國家都尋求一個平衡點,而德國人走了末端的捷徑,這就意味著在主炮數量和口徑相似的情況下,德國的船比其他國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懾力,而且上面說過,德國人的空間利用不如美國,因此乾脆單純地靠增加排水量獲得防護,對於有著20年戰列艦空白期的德國來說,這兩個捷徑都走得很聰明,俾斯麥無論是射擊穩定性還是適航性在13艦中都是佼佼者。
不過也正因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麥的設計結構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個裝甲盒盛行的年代還在使用穹甲設計,這就導致雖然俾斯麥擁有超強的全面防護,但是對重點部位的防護能力嚴重不足,了解歷史的人應該清楚俾斯麥最後為什麼直勾勾地沖進了英軍包圍圈;第二,俾斯麥的穹甲是將垂直防護和水平防護一體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拋射的動能要比大於大角度拋射強很多,因此這個防禦一體化思路其實是個很片面的設計,完全不切合實際,結果導致俾斯麥垂直防護超強,水平防護卻比不上大多數新式戰列艦,而且這個思路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給原本就很弱的重點部位防護雪上加霜,裝甲平均化傾向嚴重,該厚的地方卻不夠厚。另外就是為了趕上開戰,一號艦的很多部位還是使用非硬化的勻質裝甲。俾斯麥火力布局也有問題,主要體現在副炮,105和150在側舷交替布置,無論對空還是對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響。
至於前衛在設計結構上則要好得多,尤其是適航性比俾斯麥還要好,能趕上南達科他的水平,基本沒大問題。
捎帶一提,二者的速度都處於世界前列,俾斯麥最高30.1節,提爾皮茨30.8節,前衛31節。
總體來說俾斯麥以其強大的全面防護和良好而穩定的艦體拿下第6名,至於前衛由於防護和火力都稍弱於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還有三點需要吐槽:
一、現實中有不少軍迷因為前衛的主炮老舊而認為其進不了前十,但這是一種偏見,就像SA80步槍一樣,僅僅因為一個缺點比較突出使得很多優點都被忽略了。前衛的諸多優點上面說過了,尤其是現代化的結構和天下第一的適航性,因此不能僅僅因為裝了爛炮就把整體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徑倍,紙面數據是52倍,但其實德國人和其他國家統計徑倍的標准不一樣,這52倍是包含葯室在內的,而其他國家計算徑倍通常不算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實際徑倍應該是47到48倍之間。
三、我曾經在優酷和某個不學無術的軍事小白爭論過,按照他的可笑邏輯,俾斯麥因為側舷裝甲比愛荷華厚所以防護性能比愛荷華好,艦體結構和其他部位的裝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計他可能以為海戰中炮彈就像坦克炮彈一樣直直地打過去……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種彈道在20世紀海戰中出現的幾率不會多於1%。上面說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內的小角度拋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拋射,無論哪一項,側舷水線都不是主迎彈面,只能算整體防護的一部分。當然,側舷中彈一般來說比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這里做的厚一點也不是什麼錯誤,但是單單靠側舷的厚度既不能決定一艘船的水平防護,也不能決定垂直防護。
如果我說了這么多還是有某些德棍認為俾斯麥側舷厚所以防護比愛荷華好,那麼我建議他去看看英國戰列艦的側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樓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麼請做個理智的德粉,不要做無腦德棍。如果不是,那麼請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們一樣是真正的軍迷,應該一起好好討論。而德棍,我不承認他們是軍迷,只是一群狂熱分子,認為盟軍贏了就是因為××××原因,德軍贏了就是NB;認為盟軍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軍的就全是編造的;他們不喜歡看書和紙質資料,只會從網路獲得一些毛皮知識或者YY出來知識;而且僅憑一兩件武器為依據就認為德國什麼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連納粹的SI都想上去嘗一口。
上面我說的那個德棍還算稍微懂點知識,還有更狂熱的,認為俾斯麥防護比大和還強,依據是德國鋼材質量。這點我可以給樓主解釋下,首先二戰中各個列強的鋼材質量,只有42到43年的蘇聯和45年的日本比較差,除了這兩個時期,各列強的鋼材質量差距差距並不大,至少沒大到可以決定防護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鋼材質量真有差距,對防護性影響也是有限的,德國在44年由於長期處於被轟炸的狀態下,鋼材質量明顯下降了,但從沒有人覺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護差,頂多是易裂紋、易老化、結構不穩定罷了。蘇聯入侵布達佩斯時,有輛JS3炮塔炸飛後掉到地上摔碎了,這說明蘇聯的鋼材質量不是很好,但從來沒人覺得JS3防護差,也就是說二戰時期鋼材質量能起到的作用僅僅限於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換句話說,上面這位德棍先生純粹是在YY,我估計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徑了,連其型號和徑倍都不知道。

剛剛一激動跑題了,為節省時間,下面說簡單點。

8—10.BIG SEVEN
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是舊式戰列艦的頂點,裝甲厚度強過了大多數新式戰列艦,火力也很恐怖,但由於比較老舊,所以排得比較靠後。雖然30年代都經過了現代化改裝,但基本構架還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垂直穿深:科羅拉多>長門>納爾遜
水平防護:納爾遜>科羅拉多>長門
垂直防護: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綜合看的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結構方面,科羅拉多最合理,至於一項採用少座多連裝的美國人為什麼突然出現四座雙聯裝,原因是科羅拉多並不是重新設計的,而是在田納西基礎上擴大而成的。
納爾遜最嚴重的問題就是9門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說過缺點不再重復,還有就是納爾遜採用的是垂直艦首,一戰時期英國和德國有不少舊式戰列艦都垂直艦首,本人知識有限不知其意義,也許是因為這兩國都比較刻板守舊的原因,但從兩國新式戰列艦都改成飛剪艦首來看,還是飛剪艦首綜合能力更好。
長門的結構在三者中墊底,艦體細長,島式建築不夠緊湊,裝甲雖強過了大多數戰列艦,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對舊式戰列艦來說裝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長門防護能力就20後的水平來說確實有點落伍,速度倒是達到了當時少見的26節,但為速度犧牲防護對戰列艦來說是個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說過了。
我發現一個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戰列艦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戰列艦一一對應:
維內托和科羅拉多對應:都是三艦中主炮最強的,結構也沒太大問題。
黎塞留和納爾遜對應:主要問題都是太過偏向於水平防護,島式建築都是三艦中最緊湊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問題。
俾斯麥和長門對應:都是設計有偏向的,俾斯麥防強攻弱,長門攻強防弱,都是在結構設計上的問題諸多。

11 & 12.北卡羅萊娜 & 喬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後一對一樣設計有偏向問題,而且比俾斯麥和長門偏向得還嚴重,NC擁有和SD一樣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結構有重大問題,防護性能在新式戰列艦中幾乎墊底。
KGV則完全是因為被第二輪海軍條約坑了,英國早早地開始了KGV的建造,嚴格按照第二輪條約限製造了KGV,建好才發現基本沒人遵守條約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戰列艦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徑最小的。由於英國人設計戰列艦經驗最為豐富,因此雖然排水量小但裝甲卻不薄,而且結構也算比較合理,防護能力只比前衛稍弱一點。問題在於她的Mk7主炮(不是愛荷華的Mk7!),14寸顯然是13艦中最小的,原本計劃三座四聯裝炮塔還有火力密集度的優勢,但為了控制排水量又將其中一座改成了雙連裝,該優勢也下降了。
確切來說,SD、NC和KGV都是被兩輪海軍條約害了,如果沒有海軍條約,這三者會成為更好的戰列艦。當然,海軍條約還是好的,如果沒有條約,列強們不知會干多少勞民傷財的事。

最後一位是胡德了,這本來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戰列巡洋艦,41年改裝成戰列艦,實際上其改裝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問題就是目標很大,裝甲卻很薄,典型的靶子。不過把胡德放進高等戰艦中不是沒道理的,胡德號一直到開戰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雖然裝甲相對較薄,但是防護性還是強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火力比在13艦中墊底,但作為一門老炮,威力卻接近喬治五世和俾斯麥上的新炮,在舊式戰列艦中名列前茅,機動性即使是舊式的巡洋艦也沒幾個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亞比較,火力上胡德完勝,防護上巴伐利亞裝甲厚度完勝,但防護布局稍弱於胡德。艦體結構上又是胡德稍稍占優,由此看來,胡德更強。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高等和次等戰列艦的分界線也合理。

Ⅵ 為什麼二戰末期日本海軍的軍艦那麼脆,中幾枚炸彈或者一兩個魚雷就會沉沒

二戰時期“脆”的軍艦不止是日本軍艦,由於魚雷和炸彈的威力增加,二戰中大部分軍艦都比較“脆”,一兩枚魚雷擊沉一艘大艦艇的情況非常常見。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想要擊沉一艘軍艦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炮擊,一場海戰打上幾個小時,軍艦被打的千瘡百孔,仍然能夠開到港口修理。然而在進入20世紀之後,魚雷和炸彈的威力都大大提升,海戰中的攻擊方式越來越多,軍艦的生存能力也越來越差。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一艘日本航母被美軍擊傷,無法在海面上正常航行。那麼美軍艦載機很快就會過來補刀,將這艘日本軍艦擊沉。而一艘美國軍艦一旦受傷,立刻會有後勤人員緊急搶修,修好之後開到港口重新修理。即使美國軍艦不能修好,艦艇上的士兵也會被接走,最後沉沒的只是一艘戰艦。由此可見,日本和美國軍艦差的不是質量,而是制海權和後勤保障的問題。

Ⅶ 大海里沉沒的二戰軍艦上面的鋼,為啥成為各國打撈的寶貝

核能的發現和應用給整個世界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有好有壞,首先它保證了整個世界長期的穩定,畢竟核威懾在哪擺著呢。誰都不想挨一次核彈的攻擊,所以遇事都比較克制。壞處呢,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好好利用可以為我們帶來光和熱,如果用來干壞事,核能也可以摧毀整個人類文明。

自從各種條約結束核武器試驗以來,加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空氣中的本底輻射一直在減少。鈷-60的半衰期為5.26年,這意味著鋼本身的放射性會越來越弱,1945年以來的鈷-60現在的放射性水平已經降為最初的0.008%。再過幾十年,這種放射性對鋼的影響就會徹底消失。

Ⅷ 日本能生產世界上質量最好的鋼,為什麼造不出一根合格的坦克炮管呢

日本不是沒有好鋼也不是沒有好工藝,只是日本沒有好坦克,日本的那些小豆坦克不需要很好的火炮,他們更應該被稱作步兵戰車用來支援步兵。鋼鐵洪流什麼的只有老毛子,美帝這樣資源大國才玩得起,坦克火炮的大小好壞取決於坦克自身的重量,懸掛的承重,炮塔的位置(前置中置後置),炮塔內部空間的大小,炮塔座圈的抗後坐力強度...等等一系列東西,曾經老毛子想給ISU-152裝上BL10(一種152毫米長身管反坦克炮)結果試射的時候因為後坐力太大整台ISU-152的懸掛直接報廢。樓主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日本的小豆坦克裝上了德國4號的75/L48火炮,那麼強大的後坐力絕對會把日本坦克的炮塔掀翻的。關於火炮樓主可以查一下大和主炮的資料,你就能知道其實日本的造炮能力還是很變態的( ̄▽ ̄)ノ

另外看了你的補充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日本的造船能力一直是世界領先的,旗下的一批企業比如三菱重工都曾在二戰期間建造過各種重型艦艇,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雖然戰後被美國壓制,但是民用造船缺一度佔領了全世界40%(好像是吧,記不清了,反正很大就是了)的份額,可以說即使日本造出尼米茲及航母這樣的怪物我都不奇怪。至於坦克炮這種東西就像核彈,航母一樣,美國不讓,日本也就沒戲了,不過日本10式上的坦克炮管真的很不錯。

Ⅸ 我個人認為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看起來強大,實則普遍軍艦質量不行,因為日本軍艦鋼鐵質量差,經常穿透其要害

應該這么說,二戰時期,日本軍艦損失慘重的有這么幾個原因

1、損失管制控制不利
比如加賀號航母,上面的損管官只有2個,船員也沒有接受過全面的訓練
結果,在中途島,挨了炸之後,全抓瞎了,看著完蛋

反觀美國人的約克城號,充分吸取教訓,油管里都灌入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全員接受過訓練,所以兩次重傷而不沉

2、艦船設計的先天缺陷
比如大風號航母,採用的是封閉機庫設計,實際上這是英國人推出的設計,結果就是內部發生油氣爆炸後,被封閉空間加強,沉了
還有的軍艦設計時過於強調火力,一個勁地裝東西,結果就是重心過高,稍有損害就沉了

3、冶金技術不行
這點必須承認,材料技術和歐洲以及老美差得太遠

在所羅門海域的輕型艦艇對決中,美國的鳳凰城號曾被炸掉船頭而不沉,而日本軍艦往往挨上一枚魚雷就沒了
原因就是冶金技術

Ⅹ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處於什麼水平

二戰時期日本的整體軍工應該算是世界前列,但算不上一流,不過造船業倒是一流,零式因為其設計缺陷沒有預留升級空間所以後期性能下降,空軍同時期的話漢斯貓的最強(僅僅指戰機設計與科技)。畢竟漢斯貓是能搞出噴氣式飛機的。日本的海軍當時確實是世界一流,特指航媽,直到後來美帝搞出了餃子級和島爹級,再加上日本本國的資源匱乏問題,日本後期缺油缺鐵,還有就是一戰後西方(還有日本)很多國家都沉迷大艦巨炮(牛牛的戰巡家族伊麗莎白女王羅德尼納爾遜,漢斯貓的俾斯麥提比,美帝的新墨西哥級北卡南達鴨滑,日本的金剛級扶桑山城大和武藏,高盧雞的敦刻爾克級黎塞留級等等)搞航媽的先驅就是美日英三個(美帝的蘭利1922年,牛牛的競技神1923年和本子的鳳翔1922年),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各國可以把兩艘3.3萬噸的戰艦改裝成航母,於是美國把兩艘在建的列剋星敦級戰巡改成了航母,本子也把兩艘天城級改成了赤城加賀,牛牛也不甘示弱,然而因為一戰元氣大傷,只改裝了兩艘巡洋艦勇敢和光榮,直到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之後才開始搞了約克城級光輝級和翔鶴級。之後本子的海軍一直保持世界前列,直到萊特灣。不過要說海軍本子和牛牛哪個強的話,兩個艦隊並沒有直接交手,數據比較(戰艦噸位)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英美日法意海軍噸位比10:10:6:3.5:3.5。不過戰鬥力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例如高盧雞海軍集體坐沉土倫還被坦克干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