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看唐朝
A. 日本人對唐朝時的中國持什麼態度,試舉一例史實說明
唐朝時,日本仰慕大唐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唐朝學習。日本不僅學習唐朝先進的生產力,還學習唐朝的文化及生活習慣方方面面以及政治制度。包括日本的京都奈良都是仿照唐朝是長安城的布局建造的。日本等於說全面照抄唐朝的各個方面。整體復制了一遍。再加上日本學習到唐朝先進的文化之後,一直處於繼承和發揚的階段。
608年,日本羽翼初豐,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表達不甘屈尊、對等交往的強烈願望。隋煬帝覽之不悅,斥之無禮,並遣使責難。
公元660年前後唐高宗時,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武後曰日本」。武後為女皇武則天,「日本」一詞正式出現。《舊唐書?東夷傳》中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經過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學生井真成受日本國派遣赴長安學習,但未及學成歸國即英年早逝。當時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憐惜英才,追贈其官職,予以厚葬並勒石紀念。這一段記錄中日友好關系歷史的故事,隨著「井真成墓誌」的發現,再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05年中國在日本巡迴舉辦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熱潮席捲東瀛。是年9月下旬,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後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參觀了遣唐使展覽,並仔細觀賞了首次發現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
B. 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麼樣的
日本在唐代對中國的尊重,是因為他們崇拜強權。當時日本處於近乎愚昧的時代,無論在文化技術和國力上都遠遠落後於大唐。於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製造、冶金、建築、美術、法度等等,就連日本當時的東京的建築樣式及規模都模仿大唐的長安,日本人仿照中文偏旁部首等而造成日文,完成文化革新。日本人向唐朝稱臣是有目的,有欺騙性的,無非是要改善他們落後的狀態,一旦羽翼豐滿,就侍機欺師滅祖,當時日皇即告誡譴唐使者:「言語必和,禮意必篤,毋生嫌疑,毋為詭激」,可在盛唐朝時期,便趁高麗內亂入侵高麗,與唐軍決戰,吃了敗仗之後再不敢明目張膽地侵犯,但他們表面上還對中國非常恭敬,不時派人朝貢,領取賞賜。一旦中國勢弱,就立刻變了態度。宋朝國力疲憊,於是日本轉而向北方日盛的遼大稱臣納貢,只從中國引進歷法、醫葯、印刷等技術。 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
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後歸還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調制,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穀物(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 3.中央設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
4.兵制方面,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的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土地、人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天皇成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貴族從國家得到一部分土地,成為政府的官吏,職務不能世襲,他們的勢力受到很大的打擊,因此舊奴隸主貴族頑固反抗。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斗爭,大化改新才最後完成。同時由於農民可以有些園地、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經濟上獲得一定的獨立性,他們對生產的興趣有所提高,這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就這方面來說,大化改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大化改新以後,日本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C. 古代日本是怎樣看待唐朝的 是怎樣與唐朝交往的
對待唐朝可以分成兩個時期 安史之亂前日本事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 文化科技
安史之亂後日本也看到唐王朝並非完美 逐漸開始尋求所謂的和風來代替漢風當道的文化界政治界
從選官方式上 原先漢詩典籍是往上級官位必須的條件 後來逐漸廢止 開始使用萬惡的平假片假作為通行文字 然後日本人就開始用平假片假寫詩 漢風詩歌寫的人就少了 想想在日本被稱為學問之神的菅原道真是為什麼會掛吧他就是一個鐵桿漢文化支持者也是著名的漢詩作者 他被貶其實也表示出日本朝廷逐漸原唐的傾向
D.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1. 日本人眼中唐朝是什麼樣子 2. 為此日本如何做的目的是什麼
1.至今為止日本人只承認唐朝才是唯一的中國,只有唐朝才配中國這個稱號,現在依然不少日本人背地裡還叫"支那"這個極具蔑視意義的稱號稱呼我們.而且日本傳統的和服,就是源自唐朝的漢服,而現在譽滿全球的日本刀,更是源自唐刀,由此可見唐朝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
2.日文裡面充滿了各種漢字,其實就是日本以漢字為藍本創造的,而現在日語的發音更是以當初唐朝發音創造的.眾所周知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而文化的載體就是語言和文字,日本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傳統而進行大改造,可見唐朝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目的其實很簡單,唐朝是目前世界公認中國最為富強的朝代,從當年世界各國的隨唐史就知道了,各國為了學習唐朝的經濟和文化,紛紛派出了自己的史者前來學習,而日本只是其中做的最"狠"的那個,甚至做到了推翻自己傳統文化的地步.
E. 起初是羨慕唐朝,日本的教科書後來是如何評論唐朝的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從東漢時期起,兩國之間就有了官方上的往來,當年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還賜給了對方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這一金印至今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館中,是鎮國之寶的存在。
然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教科書中描述大唐的發展,卻又是另外一種場景:“如此強大的國家出現,引起了朝鮮、日本等周邊諸國的巨大不安。唐向國外派送大軍,以建立從中亞到朝鮮,再到印度支那半島的大帝國。國力強盛的唐,進攻了敵對的高句麗,朝鮮半島形勢日趨緊張,日本為了自衛,必須強化國家體制。”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時日本人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們將大唐的繁榮強盛,看作是對周邊國家的一種威脅,並且讓此時的日本也感受到了嚴重的危機。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當時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產生了極大的擔憂,所以在心態表現上,他們才會有這樣一種酸溜溜的口吻。
F. 日本人怎麼看中國的唐朝是不是非常崇拜
是的沒錯的,中國唐朝的時候,日本看到中國的強大,都來遠渡中國來拜師,文字、字體、學問、!火葯、建築!都向中國學習!
G. 唐代時期,唐朝和日本的關系怎麼樣
倭國武周時期改稱日本,與唐朝來往密切。
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權。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落實戶籍和記賬制度,參考《唐令》寫成《大寶令》法典,遵照長安城布局規劃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後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每次使團規模都在百人以上,團中除使臣、水手外,還有留學生、學問僧、醫師、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等。
著名的來唐日本人有留學生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與僧人空海和圓仁。空海著有《文鏡秘府論》與日本的第一部漢字字典《篆隸萬象名義》。圓仁尋覓佛法而走遍唐國多個道郡,帶回日本大量佛學經文器具。百濟藝僧味摩之將在唐學到的荊楚儺舞傳至日本,稱吳伎樂。日本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別從中國的草書和楷書部首演變而來。
鑒真和尚應日本僧人之邀,曾經六次東渡回日,最後終於成功。他帶去了佛經,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流傳以及佛教在日本的興盛。
(7)日本怎麼看唐朝擴展閱讀:
當時日本
在倭王權創建後,日本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徳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階,並頒布憲法十七條,嘗試創建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徳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
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暗殺蘇我入鹿,掌握政權,是為「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盪,律令制鬆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此後到1192年成立鐮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日語假名以及國風文化在此時代成形。嵯峨天皇時期的《新撰姓氏錄》記錄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個氏族,其中「漢」為163氏,「百濟」為104氏,「高句麗」為41氏,「新羅」為9氏,「任那」為9氏。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范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1159年,發生賓士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部因為割據有源平二氏及奧州藤原氏等勢力,加上各界不滿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專橫擅政而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