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炸麵包有多少年的歷史

日本的炸麵包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5-07 18:45:47

㈠ 北海道麵包與普通麵包有什麼不同

北海道麵包目錄

原料
做法
營養價值
所屬菜系

中種:金像麵包粉350克、即發乾酵母5克、牛奶145克、蛋白75克。 主面團:金像麵包粉150克、細砂糖90克、鹽6克、淡奶油110克、黃油40克。
編輯本段做法
⒈將中種里的酵母溶於溫牛奶中,然後與中種其它原料放在一起揉勻,放溫暖處進行基礎發酵至約4倍左右。這時候的面團會略有酸味。 ⒉中種發好後取出,切成小塊,與主面團原料放在一起揉至擴展。 ⒊加入黃油揉至完全後,放溫暖處鬆弛30分鍾。 ⒋鬆弛後的面團取出排氣後,分割成190克/個,滾圓後鬆弛15分鍾。 ⒌鬆弛後的面團擀成橢圓形,翻面後自上下各三分之一向內折,然後壓薄底邊,自上而下捲成卷。具體整形方法請看這里。 ⒍將面團排入吐司模中,送入發酵箱進行最後發酵。 ⒎最後發酵至約八分滿,表面刷蛋液,入預熱180℃的烤箱,下層,上下火,30分鍾左右。 ⒏出爐後立即脫模,在烤網上放涼。
編輯本段營養價值
麵粉: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牛奶: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維生素D等,包括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消化率可高達98%,是其他食物無法比擬的。 糖:適當食用白糖有助於提高機體對鈣的吸收,但過多就會妨礙鈣的吸收;
編輯本段所屬菜系
日本料理 普通麵包 起源:「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麵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
麵包照片集錦(11張)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 夜裡,生面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 麵包烤好了,奴隸和主人都發現那東西比他們過去常吃的扁薄煎餅好多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面餅。 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定義
所謂麵包,就是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水、鹽、酵母等和面並製成面團坯料,然後再以烘、烤、蒸或煎等方式加熱製成的食品。 通常,我們提到麵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麵包或日式的夾餡麵包、甜麵包等。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麵包。 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製作麵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麵包經安琪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彭鬆柔軟;還有許多麵包恰恰相反,用不著發酵。盡管原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它們都被稱為麵包。 麵包又被稱為人造果實,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麵包是高熱量碳水化合物食品,多吃容易肥胖。 溫度高時較為松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都會差很多。
主食麵包的地區
雖然,現在世界各國民眾普遍食用麵包,但是,從歷史發展進程和飲食習慣來看,以麵包為日常主要碳水化合物食物來源的國家還是集中在歐洲、北美、南美、澳洲、中東以及曾經經歷歐洲殖民主義統治的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
分類之一
以製作麵包麵粉顏色來區分: 1)白麵包:製作白麵包的麵粉磨自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由於麵粉顏色白故此麵包顏色也是白的。 2)褐色麵包:製作該種麵包的麵粉中除了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還包括胚乳和10%的麩皮。 黑麥麵包
3)全麥麵包:製作該麵包的麵粉包括了麥類顆粒的所有部分,因此這種麵包也叫全谷麵包,麵包顏色比前述褐色麵包深。主要食用地區是北美。 4)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主要食用地區和國家有:北歐、德國、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芬蘭。 5)酸酵麵包。 6)無發酵麵包:一般用於宗教儀式。
分類之二
除了前述分類一中的麵包,還有些麵包是某些國家特產的,具有國家或地區特色: 1)英國:英國麵包以復活節十字麵包(hot cross buns)和香蕉麵包(banana bread)聞名。 2) 丹麥:丹麥麵包(danish pastry)以表面濃厚的糖汁聞名。特點是甜膩而且熱量高。 3)德國:椒鹽8字麵包(Brezel)或稱Pretzel 4)法國: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
分類之三
1.主食麵包:主食麵包,顧名思義,即當作主食來消費的。主食麵包的配方特徵是油和糖的比例較其他的產品低一些。根據國際上主食麵包的慣例,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一般不超過10%,油脂低於6%。其主要根據是主食麵包通常是與其他副食品一起食用,所以本身不必要添加過多的輔料。主食麵包主要包括平項或弧頂枕形麵包、大圓形麵包、法式麵包。 2.花色麵包:花色麵包的品種甚多,包括夾餡麵包、表面噴塗麵包、油炸麵包圈及因形狀而異的品種等幾個大類。它的配方優於主食麵包,其輔料配比屬於中等水平。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12%~15%,油脂用量7%~10%,還有雞蛋、牛奶等其他輔料。與主食麵包相比,其結構更為松軟,體積大,風味優良,除麵包本身的滋味外,尚有其他原料的風味。 3.調理麵包:屬於二次加工的麵包,烤熟後的麵包再一次加工製成,主要品種有:三明治、漢堡包、熱狗等三種。實際上這是從主食麵包派生出來的產品。 4.丹麥酥油麵包:這是近年來開發的一種新產品,由於配方中使用較多的油脂,又在面團中包入大量的固體脂肪,所以屬於麵包中檔次較高的產品。該產品既保持麵包特色,又近於餡餅(Pie)及千層酥(Puff)等西點類食品。產品問世以後,由於酥軟爽口,風味奇特,更加上香氣濃郁,備受消費者的歡迎,近年來獲得較大幅度的增長。
編輯本段營養
麵包
麵包按用途還可以分為「主食麵包」和「點心麵包」兩類;按質感可以分為「軟質麵包」、「脆皮麵包」、「松質麵包」和「硬質麵包」四類;按原料可以分為白麵包、全麥麵包和雜糧麵包三類。 麵包的營養價值 1. 熱量: 食物產生之熱量是以卡路里來計算的,在營養上用的卡路里是千卡,其熱量是使一千克的水升高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1克蛋白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千卡的熱量,1克糖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1千卡的熱量,1克脂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9.3千卡的熱量。由以上的數字來看,食物的熱量就可以由它的成份計算出來,例如每兩麵包中含有11.1克的碳水化合物,0.6克脂肪,及3.1克蛋白質,那麼1 磅麵包產生的熱量如下: 碳水化合物 16×11.2×=716.8千卡 脂肪 16×0.6×9=86.4千卡 蛋白質 16×3.1×4=198.4千卡 合計 1001.6千卡 每人都有其維持生命所需的最少卡路里,通常男人每天需1700千卡。女人每天需1400千卡,另外由於職業的不同,各人消耗的能量也不同,故需要另外的卡路里,這另外增加的卡路里約在1000~3000千卡之間,至於兒童所需的卡路里則依其年齡來分,同時也需視其體形之大小及活動之多少來決定,下表是每日所需卡路里之平均數字: 兒童 6歲以前 1650千卡 6~10歲 2300千卡 10~14歲 2700千卡 女性 2300~2750千卡 男性 2750~5000千卡 礦工.鐵匠.鋸木工人等消耗體力較重的人,其卡路里是需要量也較一般人高,每人每日所需也許都超過5000千卡。 2.麵包的飲食價值 麵包是人類食品中營養素含量最完全的,原因是通常麵包所缺乏的營養素是脂肪,可是吃麵包的時候,常常都加上牛油或瑪琪琳。因為它的主成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人們喜歡與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高的食物一起吃,全麥麵包與白麵包之營養價值不一樣,其分別如下: 白包與全麥麵包的成份比較 水 份 蛋白質 脂 肪 澱粉纖維素 礦物質 白麵包 40.0 6.5 1.0 51.2 0.3 1.0 全麥麵包 45.0 6.3 1.2 44.8 1.5 1.2 由上表可知白麵包所含之蛋白質比全麥麵包高,脂肪含量則較低。 3.特殊種類的麵包: 丹麥式麵包--所含的油脂數倍於白麵包,約30%的油脂及裹入用餡,足以補償在寒冷地區工作所消耗的熱量,當我們知道脂肪的氧化必須與糖類配合,所以我們每日必需同時攝取適量的脂肪和糖類才合營養的原則。 甜麵包--美麗的外表和香甜可口的滋味,是這類麵包的特點,一般在製作時都加入雞蛋和餡,因此也就供給了大部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麥皮麵包--麥皮含有大部分的維生素B類,而此類麵包製作時,則加入了約15%的麥皮,同時我們知道維生素B類能預防腳氣病及營養神經細胞。 乳酪麵包--每100克的乳酪約含蛋白質23.9克.脂肪32.3克.糖1.7克.鈣873毫克及其他礦物質,維生素等。而通常乳酪麵包大約含有10%的乳酪。 葡萄乾麵包--比其他水果更富營養的葡萄,增加了麵包中的營養,此類麵包一般都含有50%以上的葡萄乾。 4.麵包的消化率: 經過烹調或烘焙後的麵粉蛋白質較容易消化,因其所產生的麵筋易和消化液接觸,所以麵包比其他食物都容易消化。小麥的蛋白質是所有谷類中最佳的,但它還是屬於第二級的蛋白質,因其在體內不能完全被利用,所以我們進餐時宜加入動物蛋白質一起吃。但製作過程中添加奶粉的麵包其營養價值就更為提高了。 脂肪通常也很容易吸收,脂肪的消化率受其熔點的影響,小麥中脂肪的熔點是50℉,通常是液態的,故很容易消化,因小麥的脂肪大部集中於胚芽部,所以胚芽麵包比普通麵包更易消化。 麵包的消化由口腔開始,唾液的消化是使澱粉轉變成為糊精和麥芽糖,轉變的量依麵包咀嚼的完全程度而定,所在地新鮮麵包因水份含量多,在口腔內與唾液接觸少,故口腔內之消化程度也較少,但烤過的土司麵包或餅干在口腔中消化的程度就比較完全。當咀嚼時,乾的食物促進唾液的分泌使唾液完全摻合, 麵包在消化時所喪失的營養素. 麵包皮較易消化就是這個原因,麵包在胃中停留約3.5小時,直至其蛋白質性質改變。新鮮麵包在胃中會形成較粗的塊,不易被消化液浸透。在小腸中,麵包內的澱粉和蛋白質的消化才算完全,且吸收也在此進行。 各類食品與麵包消化率之的比較 食物的種類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能夠利用的能量(%) 奶類製品牛奶 奶油 乳酪 97 95 98 93 谷類(包括麵包)蔬菜類蛋類水果類肉類和魚類乾燥的豆類與肉類比較,消化時蛋白質的損失(約五分之一),谷類比較明顯。但礦物鹽類的吸收率是一定的,故全麥麵包之礦物質雖然含量較高,但也不能完全吸收。蛋白質之吸收率剛因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之多少而不同。有此飲食(如果全麥麵包),蛋白質的吸收率健高達95%。 全麥麵包在消化時,對營養素的吸收率不如白麵包,因為其纖維質含量較高之故。而類似糠的纖維質會阻止消化液與營養素緊緊密合在一起。 麥皮對於小腸的刺激作用很重要,特別是對某些人。全麥麵粉之營養吸收不全,是由於研磨之不完全,如果麥皮也磨成像麵粉一樣細,則其吸收率會提高,且其礦物鹽類也更易吸收。故目前大家都較愛用精磨的麵粉。 麵包另外重要的營養素是維他命及礦鹽類。其在小麥各部分的含量都不同。小麥的內胚乳中含蛋白質最低,但越靠近麥皮,其蛋白質之含量就越高,故高筋麵粉中所含的蛋白質比例較高。在小麥含蛋白質部分另含多量的鐵質,維他命及菸鹼酸。胚芽中所含的蛋白質.鐵及維他命都很多,子葉中所含維他命B的量也超過麩皮中所含的。這原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現的,可將麥的子葉分離出來,加在各國原有的各種麵粉中。這是谷類研究協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大成就。子葉在麥中重量只佔1.5%,但其所含的維他命B約佔59%。 在麵粉製作的過程中,植酸有很大影響。因為這種含在麩皮的酸在消化時會在體內形成不溶性的鈣鹽。與植酸在體內結合的鈣是來自食物中,如果牛奶及蛋等。故結合成不溶性鈣鹽會導致鈣的缺乏而形成軟骨病。二次大戰時,在愛爾蘭境內就曾有過這種現象,因為那時所用的是全麥麵粉又缺乏其他的補充食物。植酸鈣之吸收的影響在美國是因長期研究而漸被了解。當採用百分之八十五精製麵粉時,每袋加入七兩的鈣(以石灰代替)。後來採用的百分之九十精製麵粉時,每袋加入十四兩的鈣。此標准自1946年起一直沿用至今。 85%精製麵粉時,其植酸(Phytic acid)之含量為72%出粉率麵粉的三倍,而全麥麵粉中含量高達其六倍。谷類含鐵最多是靠外皮部分。 麵粉的含鐵量 精製程度(麵粉) 鐵的含量(mg/100) 100% 3.1 85% 2.2 80% 1.7 70% 1.4 可知未加添加物之麵粉含鐵量,依其精製程度不同之異。 下列表中指出全麥麵粉之含鐵量高於白麵粉。但鐵份在體內之吸收量依人體之需要及食物之含鐵量而不同。含在全麥麵包中的鐵並非全部被吸收,因為如此復雜的有機分子構造是很難被吸收的。全麥麵包中含有一種白麵包中沒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使鐵成不溶性,也就是在小腸中妨礙鐵質的吸收。全麥麵包含有植酸,而形成之植酸是完全不溶的。此外磷酸與鐵也會形成不溶性之磷酸鐵。因此各種麵粉中均應添加少量的鐵質。 5. 麵包中的維他命: A.維他命A--在普通白麵包中,幾乎都沒有維他命A的存在。如用未經漂白過的麵粉做麵包,則在面團中可能有少量的胡蘿卜素存在。但烤焙時,都因氧化而被破壞。胚芽麵包中維他命A量也極微,雖含有較多量的胡蘿卜素,但胚芽更易受熱的影響,故烤焙後均大致喪失。尤其製作過程加了牛油的,烤焙後一點也不含維他命A。 B.維他命B--在麵包中最重要的維他命B1(抗神經炎素),B2及菸鹼酸。除了上述的三種,另有四種以上的復合維他命B在食物中存在,如維他命B6泛酸,生物素及葉酸,但在麵包中均缺少。 在85%精製麵粉中,雖仍含有一些維他命B,但烤焙時大致要喪失五分之一。雖然近代研究得知不致高達五分之一。但如使用小蘇打做膨大劑,則所有維他命B都被破壞。 有時缺乏維他命B1是因為消化道不正常所引起,例如有胃或腸的潰瘍。 全麥麵包及胚芽麵包因為含有較多的維他命B1故被大力推薦的食物。 若麵包用了足量的酵母是可補充維他命B1的不足。但普通每280磅麵粉中加30~60兩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只可增進B1的含量。 小麥胚芽中含B1與B2為多,但酵母中是B2比B1多。維他命B2比B1穩定,雖然二者對熱都算穩定。 有關全麥麵包的幾點事項: (一) 不含胚芽的全麥麵包中所含維他命B2少於含胚芽的全麥麵包,但多於白麵包。 (二) 胚芽麵包的營養價值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高。其維他命B1的含量只比普通全麥麵包稍多,但比白麵包是要多幾倍。 a. 維他命B2--在所有胚芽麵包中均含有核黃素,但白麵包中之含量較少。 b. 菸鹼酸酸--在小麥,酵母及胚芽中均含有。 c. 維他命B6--在小麥中含量較少,酵母中含量較多。 如果酵母在麵包中含量可達實際百分比0.4%時,其維他命B2之含量就足以供應身體之需要。 利用化學膨大劑制麵包時,很易將維他命B1破壞。目前市面上很多這種麵包,且有胃病的人也常食用,故缺乏B1情形是值得注意的。 C.維他命C--在谷類中,均不含維他命C。 現有人正試圖推廣一種蕃茄麵包,但維他命C是極不穩定的,故最後成品到底是否含維他命C是個問題。 但維他命C可增進麵包的美味。例如吃麵包或餅干時與柳丁汁或橘子汁一起吃,其味極佳。 如有烤焙二次的製作法,則維他命C全然不存在,這是因為面團中氧化的關系,而非維他命之性質。 D.維他命D--以D2及D3二種形式存在,最初會溶在一種可做麵包用的植物油中。烤焙過後,維他命D仍舊存留下。如二磅面團中本來含280單位維他命D,在製成麵包後仍含有247單位。 有一時期,曾利用此紫外線來照射面團,但所增加的維他命D量極微,只是能確保D2之有效性。 由兒童飲食之觀點來看,食用含這種維他命的麵包是極有利的,但無論用那種維他命都要有限制。 E.維他命E--在胚芽麵包中含有。
盡量避免吃丹麥麵包
麵包中熱量最高的是松質麵包,也叫做「丹麥麵包」。它的特點是要加入20%~30%的黃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層狀結構, 丹麥麵包
常常做成牛角麵包、葡萄乾麵包、巧克力酥包等。它口感酥香柔軟,非常美味,但因為飽和脂肪和熱量實在太多,而且可能含有對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的「反式脂肪酸」。 提示:盡量少吃這樣的麵包,最好一周不超過一個。
學會辨別全麥麵包
一般的麵包都是用白麵粉做的,質地柔軟細膩,容易消化吸收,膳食纖維含量極低。營養知識比較豐富的人都知道,全麥麵包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因為它富含纖維素,能幫助人體打掃腸道垃圾,還能延緩消化吸收,有利預防肥胖。2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嘗試吃全麥麵包,以培養愛吃「粗」食的好習慣。全麥麵包是指用沒有去掉外面麩皮和麥胚的全麥麵粉製作的麵包。它的特點是顏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地比較粗糙,但有香氣。由於它的營養價值比白麵包高,B族維生素豐富,微生物特別喜歡它,所以比普通麵包更容易生霉變質。 提示:顏色發褐,未必表明產品是全麥麵包。有些企業為了讓消費者購買,會用白麵粉來做麵包,然後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看起來顯得有點「暗」,但本質上仍然是白麵包。而全麥麵包口感有點粗。除去全麥麵包之外,含各種雜糧配料的雜糧麵包,如燕麥麵包、黑麥麵包、豆粉麵包等,都可以提供不少的膳食纖維。
編輯本段麵包發展史
麵包是一種把麵粉加水和其它輔助原料等調勻,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食品。早在1萬多年前,西亞一帶的古代民族就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那時是利用石板將穀物碾壓成粉,與水調和後在燒熱的石板上烘烤。這就是麵包的起源,但它還是未發酵的「死面」,也許叫做「烤餅」更為合適。大約與此同時,北美的古代印地安人也用橡實和某些植物的籽實磨粉製作「烤餅」。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製作發酵麵包的技術。最初的發酵方法可能是偶然發現的:和好的面團在溫暖處放久了,受到空氣中酵母菌的侵入,導致發酵、膨脹、變酸,再經烤制便得到了遠比「烤餅」松軟的一種新麵食,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古埃及的麵包師最初是用酸面團發酵,後來改進為使用經過培養的酵母。 現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坊誕生於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古埃及。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大遷徙,將麵包製作技術帶出了埃及。至今,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時,仍製作一種那裡叫做「馬佐(matzo)」的膨脹餅狀麵包,以紀念猶太人從埃及出走。公元2世紀末,羅馬的麵包師行會統一了製作麵包的技術和酵母菌種。他們經過實踐比較,選用釀酒的酵母液作為標准酵母。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白麵包是上層權貴們的奢侈品,普通大眾只能以裸麥製作的黑麵包為食。直到19世紀,麵粉加工機械得到很大發展,小麥品種也得到改良,麵包才變的軟滑潔白了。 今天的麵包大多數是由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的。由於在麵粉的精加工研磨過程中維生素損失較多,所以美國等國家在生產麵包時經常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另外,近年來不少人認為保留麩皮和麥芽對健康更有好處,因此粗麵包又再度流行。
編輯本段各國或地區麵包名稱
日耳曼語族
麵包的說法均很近似,英語為「bread」,德語為「brot」。歐洲各國的麵包,無論是「pão」還是「bread」,都是藉助埃及人發現的酵母菌製作而成的,無論它有多少變化,但源頭可以說只有一個。
拉丁語族
拉丁語的還有西班牙語的「pan」,葡萄牙語的「pão」,義大利語的「pane」,以及法語的「pain」。
日本
日語在明治初年(1868年)之前,以「蒸餅」、「麥餅」、「麥面」、「麵包」來表記。現代日本語則使用「パン」(pan)之片假名表記。「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大約是在17世紀,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麵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另,「pão」又源自拉丁語的「panis」。

㈡ 麵包是哪個國家發明的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早期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殖民時代將類似小西點的點心隨著船員與廚師帶到亞洲及美洲。另一方面由於歐洲盛行皇室通婚,南歐一些公主的陪嫁當中除了一些宮女外也跟隨著皇室廚師,因此南歐的點心如貝殼蛋糕、櫻桃派塔、咕咕霍夫等,都是未來影響法國及歐洲其他地方點心文化的因素之一。
隨著歷史的軌跡,雖然可感受到當初的起源及背景,不過時代的演變及進步,蛋糕不再是一種傳統及地方的代表,國於國距離的縮短,資訊的發達,好吃的蛋糕,也可以倍速的宣傳,創造出流行的文化,如巨蛋蛋糕,但是商品大量曝光及媒體過度神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蛋糕的精神,終究好吃的點心可淵遠流長。

㈢ 西點的歷史

西點經過長期發展,在世界各國不斷被創新,逐漸出現了以地域為特點的不同種類。例如:法國點心屬於西點中的現代派。

西點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區發展起來的。地中海東西長4000公里,南北最寬處1800公里,海域面積250多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是一片歐亞非交界的邊緣地帶(地中海北面是歐洲大陸、南邊是非洲大陸,冬面是亞洲的中東地區),在古代,這片被稱作「富饒的月牙」的土地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

(3)日本的炸麵包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製作西點的主要原料是麵粉、糖、黃油、牛奶、香草粉、椰子絲等。由於西點的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味道香甜而不膩口,且式樣美觀,因而近年來銷售量逐年上升。西式糕點主要分小點心、蛋糕、起酥、混酥和氣古五類。

從外國傳入中國的糕點的統稱,具有西方民族風格和特色。如德式、法式、英式、俄式等。

蛋糕佔西式糕點主要地位,大概分類奶油蛋糕、水果蛋糕、冰淇淋蛋糕。

㈣ 日本壽司有多少年歷史

壽司是日本傳統美食之一,起源於江戶時代的日本。即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當正餐。壽司的主料是米飯,主要烹飪工藝是煮。其味道鮮美,很受民眾的喜愛。壽司不僅僅是食物,它更是精妙的藝術。

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後漢年代),壽司已在中國流傳,至公元700年壽司開始傳入日本。當時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飯團,再加上海產或肉類,壓成一小塊,作為沿途的食糧,後來廣泛地流傳日本,當時的配料更用上各種剌身,並名為「江戶散鮨」亦稱「握鮨」,即是現今最受歡迎的壽司。
數現代日本壽司,除「握鮨」外,尚有兩種「卷鮨」與「箱壽司」。「卷鮨」是把飯、青瓜、吞拿魚、雞蛋與腌蘿卜等材料用紫菜包著。「卷鮨」又分為太卷與細卷,顧名思義,大小之分也。
「箱壽司」則是先將飯放入木盒中,鋪上各式配料,加蓋力壓,然後把木盒壽司拍出來,切開一塊塊,狀若箱子,因而得名。「手卷」其實是「卷鮨」的一種,話說十八世紀時,那些日本賭徒終日流連賭場(Tekkaba),賭得性起,又怕餓死,便把鮪魚(吞拿魚)肉放進飯中,用紫菜將之捲起來。可以大口大口的吃,又避免飯粒黏著撲克和手指,一舉兩得,故深受賭徒歡迎。這種食物因賭場而生,故名為tekkamabi,漸漸演變為今日的手卷。

㈤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用油炸烹飪食物的歐洲國家呢

說起油炸食品,就不能不提食用油。因為糧食缺乏或者技術落後的原因,在一些古代文明裡我們看不到食用品油的蹤跡。先祖們還沒有使用過旋轉式榨油機,也不會因為要榨油就少吃一點花生或者其它可以榨油的糧食作物。直到公元一世紀,肉類油炸食品才在在地中海沿岸出現。而與此同時,中國三國時期也出現了用麻油煎食物的烹飪方法。在八世紀到十五世紀的阿拉伯,動植物油和油炸食品在飲食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一時期,黎巴嫩,西亞,馬格裡布和敘利亞盛產的橄欖油也變得遠近聞名,這些國家出產的橄欖油甚至還出口到伊拉克和埃及。

不過,將油炸食品推向世界的北美大陸,原來卻是沒有油炸食品的。許多歐洲學者在研究美洲飲食文化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里居然沒有食用油,更不曉得油炸食品是什麼玩意。直到17世紀,北美洲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時候,油炸的烹飪方法才從歐洲傳播到美洲和非洲。英國殖民者在美洲著迷於油炸一切食品:油炸火腿、油炸雞蛋、油炸豬肝、油炸牛排、油炸魚、油炸土豆片,油炸牡蠣,以及油炸剁碎的各色食品。人們把這些油炸食品和甜甜圈、煎餅、油煎餅一道,作為三餐天天吃、月月吃,這大概是美國歷史上吃油炸食品最多的歲月。

那時候,一些油炸食品如此風靡以至於被作為當地文化的標桿而延續至今。美國法式炸土豆條和中東部的炸豆丸子(鷹嘴豆或者蠶豆)都是這方面的典範。美國西南部的原住名以炸麵包出名,而玉米熱狗則是紐約康尼島人民的驕傲。伴隨著美國快餐文化的傳播,一些美國人所鍾愛的油炸食品,如炸雞塊、炸薯條也成了許多國家的流行食品,比如在中國,炸薯片在超市裡極為暢銷。

但是美洲原住民並不喜歡歐洲人帶來的食用油,現代的拉丁美洲依然如此。除了在一些路邊攤上會看到炸玉米餅或者炸魚,油炸基本上不是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烹飪方法。

㈥ 日本小吃「炸楓葉」為何會傳入到中國來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通過互聯網就可以世界各地聯系了,另外交通這么發達,今天在中國,明天就可以飛到日本啦~所以日本的沒啥炸楓葉流傳到中國並不稀奇,很正常啊。就像壽司之類的呢。

油炸楓葉又名紅葉天婦羅,它並不是由落葉直接油炸,而是要經過一個復雜的製作過程。先把精挑細選的楓葉放在鹽桶里存放一年多,然後用麵粉、芝麻、糖加水攪拌在一起製成麵糊,把用鹽腌制的楓葉沾上麵糊油炸20分鍾,直到炸脆就可以了。其實裡面的楓葉並沒有什麼味道,只是藉助於楓葉獨特的星形狀,賦予這道美食別樣的詩意。

以後再也不用愁秋天滿地的紅葉了!明年秋天,隨我一起去香山收集紅葉咯~不對,好像不是隨便撿一撿就行。還是有機會親自去日本試吃一次吧,順便在看看美景更好的體驗呦~

㈦ 日式麵包的主要成分

日式麵包大體可以分為:主食、點心、調理麵包、法式麵包和多拿滋。

主食麵包,其實指的是吐司。

在日本,吐司賣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個麵包坊的製作水平。

優質的吐司,外皮金黃,有適度的彈力,均一的光澤,內部有明快的色調,觸感柔軟。

點心麵包一般指日系作為點心和間餐的甜口麵包,傳統的點心麵包有奶油麵包,日本的國寶紅豆包,蜜瓜包等等。口感松軟。

要說紅豆包是從果子中得到的靈感,誕生於長崎,長崎是日本最為有名的烘焙之都。長崎蛋糕、長崎麵包都很出名。

調理麵包,多半是指麵包與日系的家常菜做結合,自成一菜,可以單獨食用。我們經常吃到的熱狗、火腿三明治等等都屬於日式風格的麵包。這種相信我們國內很多麵包坊早上必備單品,而且銷量一直不錯。另外溫馨小提醒,我們的法棍可是做三明治的好材料哇。

法式麵包,除了法棍以外,法式麵包現在也慢慢開始和日本的風味做結合,除了傳統的加上蒜蓉橄欖油以外,還有抹上明太子烤制的小法棍售賣,用法式面團做出的麵包在日本也非常受歡迎的呢

多拿滋,是日本麵包坊單獨的一種品類,一般是炸制的,除了我們經常看到的甜甜圈以外,日系的炸制麵包還包入了咖喱,裹上麵包糠一起炸。有名的麵包店新鮮炸出來的咖喱多拿滋可是被一搶而光的節奏。

日式小甜點因為它的柔軟而被大家喜愛,更因為它的精緻而受大眾的膜拜。歷史是奠定我們的基礎,但著名確是要後天大家的努力,日式麵包、甜點之所以在國際上被重視,那便是各位烘焙大師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日式麵包、甜品

㈧ 「麵包文化」在日本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麵包文化影響巨大,對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2011年10月,“世田穀麵包節”在東京三宿拉開帷幕。以及從2013年開始,在東京表參道的聯合國大學前,每年會舉辦數次“青山麵包節”,可謂盛況空前。

另外,隨著東京麵包熱潮的興起,各地都開始舉辦麵包活動,琦玉縣川越市舉辦了“川越麵包市場”,神戶市舉辦了“神戶麵包節”等等。 多次在國際大賽上拔得頭籌的、日式烘焙、以及日本的麵包文化,麵包同樣不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到如今卻早已達到了很驚人的技藝高度!麵包作為外來的食物,在日本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才被當地人所接受、融入本地飲食系統,並且演變出屬於日本的特色!

㈨ 日本為何會掀起「熱狗堡風潮」

熱狗堡可能不是旅遊食品的重點,但對於大多數日本人來說,熱狗堡是年輕人的象徵。近年來,熱狗堡的復古風格發展了,並改善了口味。有各種風味升級,餡料鮮美,「熱狗堡潮流」已經開始!

田島麵包在日本有20多家商店,大多數都集中在東京,但是規模不大,還沒有建立官方網站,但是最近依靠熱狗市場的趨勢來提供新鮮美味的食物快速依靠你變得受歡迎。口口相傳。但是最近,田島麵包已經進入名古屋,福岡等地,並利用其母公司Rodolfo Coffee Base和食品供應鏈開設了「 Dada Island Bread + Rodolfo Coffee」綜合商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