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的航運政策有哪些特點
『壹』 綜述美國經濟、旅遊業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以上引用(青白lv飄飄)大大的高論
美國旅遊業對美國民經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提供了龐大的就業崗位。在美國,每8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是從事旅遊及相關行業的。全美50個州,旅遊業就業人數在各行業中排名前3位的有32個州。並且旅遊業提供的就業崗位中大約有68.4萬個屬於經理水平以上的高層次就業崗位。從旅遊業的游購娛吃住行六個環節和要素來看,美國旅遊業均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並且各要素相互融合,不存在著明顯的薄弱環節。總的來說,我認為美國旅遊的特色是游得刺激、住得舒適、行得便捷、吃得可口、購得滿意、娛得開心。
1、游得刺激。美國的旅遊產品品種類型多樣,我大約考察了四種類型:一是刺激性、參與性的,如洛杉磯的好萊塢、迪斯尼以及拉斯維加斯;二是城市文化觀光性的,如紐約、華盛頓、費城、舊金山、康寧;三是自然風景觀光性的,如尼亞加拉大瀑布;四是休閑渡假性的,如夏威夷等等。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參與性、刺激性的。美國人歷來強調動手意識和冒險精神,所以美國的旅遊文化中的主題也往往是參與性的、刺激性的。洛杉磯的好萊塢、迪斯尼的特點是驚、險、奇、特,進園不久就讓人切身體驗到它們扣人心弦的魅力和折騰人的高超本領。拉斯維加斯把博彩業中性化、無害化,試圖把博彩業變成人人可參與的娛樂。即使是休閑渡假型的夏威夷也以沖浪刺激為精品,自然觀光性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以巨大落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實際上「參與、冒險、刺激」也是人類超越種族界限的一種普遍情感,在人類文明程度提高,各民族越來越強調自主創新精神的今天,這種情感已變得越來越強烈。圍繞這種情感作文章,往往能吸引眾多的遊客。如迪斯尼不僅吸引著美國遊客,而且吸引著世界遊客。它的經營方針為站在全球看世界,已向法國巴黎、日本東京和中國香港輸出了3個迪斯尼樂園。拉斯維加斯常年有3000萬左右的遊客,每年向州政府繳稅達200億美元。夏威夷1997年每日有16萬遊客。
2、住得舒適。我住過最低檔次的汽車酒店,也住過檔次較高的四星級酒店。無論那種檔次的旅店,都很衛生、整潔、安全、安靜,能滿足旅客的基本休息需要,即使是三星、四星級酒店,也以追求舒適為主,遠沒有國內同星級酒店那麼豪華。所有的旅店都有免費的叫醒服務,而沒有國內那樣的電話騷擾。從居住的大環境來看,美國氣候宜人,城市和鄉村潔凈如洗。在美國,很少看到圍牆、防護窗,給人一種開放感和安全感。在美國,很少看到裸露的泥土地,到處是鬱郁蔥蔥的森林,綠茵茵的草地。在美國,幾乎看不到散棄的生活垃圾,嚴格的垃圾袋裝化、完善的環衛設施、強烈的公民衛生意識、嚴厲的處罰手段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美國人文明衛生的生活環境。
3、行得便捷。美國的行主要靠公路和航空。美國公路高度發達,其高速公路的總長度佔世界高速公路總長度的2/3。可以說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公路。美國航空業運輸發展十分迅速,無論在客貨總運量、航空線路、機場設施、飛機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明顯超過世界任何國家。一般來說,在美國本土都由高速公路相連;在美國本土和島嶼以及世界各地,則由航空相接。但美國人辦事效率差的事我們也遇上了。美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辦事程序的國家,由於氣候等原因,我們這次共乘11次飛機,有半數以上不能正點。從旅遊業「行」的角度講,水運和鐵路運輸已被陶汰。由於汽車運輸業和航空業的迅速發展,美國逐年拆毀了許多鐵路,鐵路的客運業務已降至微不足道的地位。海運和內河航運的客運業務更是早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夏威夷群島之間就沒有開通海客運業務,而是由飛機來聯接。
4、吃得可口。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飲食文化也是這樣,除美式餐館外,還有中式餐館、日式餐館、歐式餐館等等,不同國家的風味,不同民族的口味,薈萃於此。就進餐方式而言,有咖啡店、快餐店、自助餐廳、飯店、酒吧等等可供選擇。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華人聚居地,中國餐館林立,甚至可找到比較正宗的湖南菜餐館。在夏威夷的火奴魯魯、尼亞加拉市可吃到正宗的潮州菜等主要的中國菜系。即使是在高速公路旁和康寧這樣的小市也可吃到福州人辦的中式自助餐。只是在飛機上的飲食還是一個令人反胃的事情。
5、購得滿意。購物為美國國內旅遊的第一重要環節。據調查,美國公民外出旅行主要為購物的就佔33%。所以美國十分重視旅遊的「購」的環節。美國既有大批大型購物中心和眾多的中小商店,也有街頭賣貨的攤點和跳蚤市場,各類商品應有盡有。一般的購物場所從美國人的角度看應是很價廉物美的,但從中國人的角度看,由於1:8的高匯率,則難於承受。專門為遊客開設的商店有三類,一是名牌廠家在鄉村開設的直銷中心;二是中國旅美人士在唐人街開設的出國人員免稅商店;三是各旅遊景點的紀念品商場。名牌廠家直銷中心由美國眾多服裝類廠家聯手組成,中國遊客購得的服裝折成人民幣後比國內同品牌的低200-300元,中國人辦的出國人員免稅商店主要針對中國人經營保健葯品和小電器,也比在國內要便宜得多。一般來說,在這兩類商店中國人可購得滿意的商品。
6、娛得開心。在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和夏威夷等地,娛已與游融為了一體,令人十分開心。而在紐約、華盛頓等城市,據介紹也有許多娛樂場所,由於時間的限制以及習俗差異,我沒有實地考察。
旅遊業為新興的朝陽產業,現階段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為了促進旅遊業的適度超前發展,美國政府除出巨資修通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和星羅棋布的機場等基礎設施外,還出台了如下一些扶持政策。
1、開征旅遊稅收,確保旅遊投入。美國旅遊者所支付的稅高於其他消費者,全國平均支付旅遊稅的情況如下:
國內段航線:票價的9%作為機票稅另加每段1美元。
國際段航線:入境費12美元,出境費12美元,海關服務費6.5美元,移民局費6美元,農業部費1.45美元。
機場設備費:3美元(大部分城市)。
汽油費:0.44美元/1加侖。
餐廳稅:7.29%。
酒店稅:12.36%。
租車稅:8.4%。
機場特許費:9.75%。
降落費:7.91%。
每次租用附加稅:3.17%。
每日附加稅:1.6美元。
以酒店稅收為例。美國各主要旅遊城市均向旅遊者徵收酒店稅,平均37%的城市酒店稅收用於了旅遊投資,個別地方更高一些,如拉斯維加斯的比例就為59.8%,比例最高的是雷諾市,高達77.8%。
由於有稅收作後盾,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美國的景點實行了最大限度的免費開放。費城、華盛頓、紐約的歷史文物、政界場所以及市內的國家森林公園大多不要購門票,而且還配有免費的講解等服務。即使是尼亞加拉大瀑布也不收門票,只是在核心景區才收電梯費和船票。這種減少直接收費,重視間接收入的作法,是美國旅遊業客源增加、總收入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2、大力開展政府性旅遊宣傳促銷。美國有著世界最為先進的經濟、文化和科技,對各國遊客本來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美國覆蓋全球的新聞媒體和好萊塢電影實際上都是在為美國旅遊業打著軟廣告。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召開過全國性的旅遊工作會議。據了解,美國聯邦政府雖然沒有統一的旅遊宣傳開發規劃,但各州政府都有自己周密的宣傳計劃和措施。各州都針對旅遊業製作年度預算。各州旅遊資金來源包括旅遊服務行業的稅收、會員費、彩票收入、高速公路費等。各州除了大作廣告外,還採取其他方法招徠客源。有48個州為遊客提供免費咨詢電話號碼;37個州設立了國際遊客服務中心;46個州每年召開州長旅遊會議;30個州設有與旅遊開發相匹配的資金項目。
3、對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實行更加特殊的政策。開設賭場在美國許多州是不允許的,但在東部的新澤西州大西洋城和西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及雷諾市卻是例外。拉斯維加斯處在沙漠中,靠賭博業生存,靠賭博業發展,是美國發展最快和建築物最漂亮的城市。內華達州的稅收一半來源於賭場。為了減輕賭博業帶來的負作用,美國政府一是推進賭博業的中性化和無害化,鼓勵小賭小博,讓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一試身手。二是「依法禁娼」。賭業和娼妓業是一對孿生的連體怪胎,兩業共存危害更大,美國在開設賭場的地方採取了一些措施禁止娼妓。三是防止舞弊和黑社會的侵入,內華達州設立賭博委員會和賭博管理署,不讓黑社會染指本州最主要的財富之源。盡管如此,賭博帶來的負作用還是很大的,有人說拉斯維加斯是一座美麗的罪惡之城。為了支持北部的尼亞加拉市的發展,美國新近允許該市開設了賭場。與此相反,美國在夏威夷嚴格禁賭,甚至連發行彩券、抽獎等都不允許,但在色情方面卻放得比較開。
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旅遊區除在賭博和色情業方面實行特殊政策外,還在產業政策等方面實行特殊政策。如在夏威夷就限制工業的發展,以避免污染環境,傷害旅遊業的發展;同時禁止遊客隨身攜帶食物入內,以保護該州的旅遊農業
以上引用( woai_zhaoziqi)大大的高論.
『貳』 美,日,英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各有什麼特點
英
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直接原因,
查理一世獨斷專行,實行無議會統治,徵收苛捐雜稅;
農民和城市貧民不斷暴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順勢領導革命;
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9)
1.英國內戰
革命開始: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中與國王斗爭,標志著革命開始;
內戰爆發:1642年,查理一世「討伐」議會 ;
馬斯頓荒原戰役,克倫威爾指揮騎兵取得議會方面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克倫威爾率領「新模範軍」,在納西比戰役中取得打敗王軍的決定性勝利;
內戰結束: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為資產階級共和國,英國革命達到高潮。
2.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
驅散掘地派;
遠征愛爾蘭;
征服蘇格蘭。
3.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4.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為君主立憲制奠定基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光榮革命
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迎立威廉做國王。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
是一份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權利法案);
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議會的最高權力,為英國近代君主立憲制奠定了基礎。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美國:印第安人開發了北美。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列強西、荷、英、法等到北美殖民掠奪,經過激烈爭奪英排擠荷、法,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隨著移民增加,經濟的發展,英語為通用語言,美利堅民族形成。英國殖民統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北美民族獨立運動發展,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年萊剋星頓槍聲,打響北美獨立革命第一槍,大陸會議(機構)在費城(政治中心)召開,組織大陸軍,華盛頓為司令,1776年頒布《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為北美獨立革命的轉折點,1781年打敗英國,這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近代史上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1789年成立聯邦政府,通過了1789年憲法(進步性:以三權分立確立美政治體制,有利於避免獨裁的出現,總統與議員由選舉產生。局限性:印第安人與部分黑人沒有選舉權,有種族歧視)。
19世紀上半期推行「門羅主義」的外交政策,企圖控制整個美洲。利用歐洲反法聯盟同法作戰之機及對墨西哥戰爭等採取多種手段使美國領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地區,美國開始了西進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展),推動了美國迅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黑人奴隸的存在阻礙了它的發展(是美內戰的根本原因,南北雙方矛盾的焦點為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最終引發了內戰(1861—1865年),林肯總統頒布《宅地法》以法律形式確立西進運動中獲得的土地權,推動西部的開發,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原料;還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為美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解決自由勞動力),推動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被稱為美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這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運用,積極採用新科技,歐亞移民湧入,吸收資本、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遠離歐亞、戰爭沒有,1894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壟斷程度最高,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推行「大棒」、「金元」外交政策,一戰初期實行「中立」政策,大發戰爭橫財,1917年為奪取世界霸權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
一戰後參加巴黎和會,成為操縱者之一,企圖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稱霸世界,提出設國聯,遭到英法抵制,企圖未能得逞,沒有參加國聯。後同日本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銳,倡導召開華盛頓會議,通過了《五國條約》取得了同英相等制海權,開始成為海上強國,通過《九國公約》重新提出「門戶開放」打破日本獨霸中國局面,是華盛頓會議的最大受益者,加劇了美日矛盾。一戰後美由債務國為債權國,推行「金元外交」.出現了「柯立芝繁榮」。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國家政府幹預經濟(宏觀調控,但不是實行國有制),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調整生產關系)。二戰前對法西斯侵略實行「不幹涉」的「中立」政策。二戰初期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羅斯福與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示反對法西斯, 援助反法西斯國家。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美捲入戰爭,二戰擴大到最大范圍。19美、中、蘇、英等在美召開會議,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在中途島海戰中打敗日本,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且派軍赴歐、非作戰,1944年聯合英諾曼底登陸,加速德國法西斯滅亡。參加了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會議。
二戰後初期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同蘇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世界金融中心為紐約,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代替了以英磅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特點各國貨幣同美元掛鉤;1947年倡導成立關貿總協定,企圖控制世界市場;一度操縱聯合國;推行霸權政策(條件:軍事、經濟實力,表現:對蘇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力圖控制資本主義國家: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分裂德國並扶植西德、獨占日本,妄圖控制「中間地帶」亞、非、拉地區:幫助蔣介石挑起內戰,後把第七艦隊開到台灣海峽,發動侵朝、侵越戰爭:即對亞洲實行熱戰)。
五十年代中期後直到八十年代同蘇爭霸,第一階段既緊張又緩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說明優勢在美國方面(當時蘇領導人為赫魯曉夫),六七十年代蘇攻(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直到1989年撤兵:力圖影響海灣地區、印度洋沿岸)美守(由於越南戰爭、經濟危機,要求裁軍,從越南撤軍,改善同中國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當時蘇領導人為勃烈日涅夫)。八十年代美里根總統重新強硬政策:里根主義、「星球大戰」計劃,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實行全面收縮政策(從東歐、阿富汗撤兵)。在六七十年代,隨西歐、日本經濟實力的增長,同美展開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資本主義霸權地位動搖;美、西歐、日本三足鼎立。
80年代以後,通過實行一些措施,逐漸扭轉經濟頹勢。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此後經濟開始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90年代經過改革,美國經濟增長加快,呈現繁榮景象。此間,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
進入九十年代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是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啟示:重視科技,走科技興國戰略;一個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取決於經濟實力,所以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次大戰初期都未捲入,大發戰爭橫財,本土未受到戰爭損失,所以要在和平中發展。
『叄』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經濟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3、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服務業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最大比重,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東京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世界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之一。
日本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京證券交易所是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世界貿易組織報告顯示,2004和2005年,日本服務貿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五,2006和2007年上升至第四;2004~2007年各年,日本服務貿易進口均居世界第四位。
2007年,日本服務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的世界佔比分別達到4.2%和5.1%。2008年,日本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國家中排第六位,在亞洲地區排第二位。在世界服務貿易進口國家中排第四位,在亞洲地區排第一位。
『肆』 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巴西農業以及人文特點是什麼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亞洲
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⑵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⑵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亞洲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乾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非洲
①乾燥(a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乾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性質乾燥)②暖熱(a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乾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相當大地區處於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③氣候南北對應
歐洲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a緯度位置決定36°N-71°N;b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西風帶;b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脈東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北美洲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50°N-70°N最寬,所以溫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南美洲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於多雨面積廣,乾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美大陸所佔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大陸緊縮,52°S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截然相反)
大洋洲
①乾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因此乾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0N—450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二、東南亞
〔讀圖識記〕1.中南半島、馬來群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2.10個國家(新世紀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東帝汶);3.赤道穿過;4.克拉地峽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⑴ 范圍 赤道兩側,100S—250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
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三個(越南、寮國、緬甸),寮國是惟一內陸國,半島上的半島是馬來半島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
⑵ 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於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
〔注意〕中國的能源安全與泰國的克拉運河計劃
⑶ 地形與河流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湄公河平原(東南亞最大平原),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
河流
上遊河流
流經國家
城市
紅河
元江
中國、寮國、越南
河內
湄公河
瀾滄江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金邊、萬象
湄南河
泰國
曼谷
薩爾溫江
怒江
中國、緬甸
伊洛瓦底江
中國、印度、緬甸
仰光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⑷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2、居民和經濟
⑴ 人口稠密 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黃色人種,印尼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億人」國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達。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為著名佛教建築、泰國將佛教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⑵ 主要農產和礦產
①主要熱帶經濟作物---熱帶企業化種植園
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最大生產國。
②主要農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平原區,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馬來群島沿海平原也產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為稻米產國,其中泰國出口最多。
③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最著名
緬甸、泰國、馬亞西亞、印度尼西亞處於東南亞的錫礦帶
石油主要分布於印尼、汶萊,特別是印尼,集中於蘇門答臘島,由於石油豐富被稱為「希望之島」,現在印尼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主要輸往日本,當兩伊戰爭爆發時,東南亞的石油尤其顯得重要。
物產
天然橡膠
油棕
椰子
蕉麻
金雞納霜
稻米
錫
石油
主要國家
馬亞西亞
馬亞西亞
菲律賓
菲律賓
印尼
泰國
馬亞西亞
印尼、汶萊
⑶ 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遊業迅速發展
3、新加坡——「花園式城市」
⑴ 城市島國: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⑵ 利用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經濟: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轉口貿易的基礎上,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展煉油和造船業(最大的工業部門)、海上鑽井平台製造(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鑽井平台的製造中心)、電子電器業(第二大工業部門)等;利用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⑶ 工業布局: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伍』 日本經濟的特點
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日本的企業制度,也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一些特徵,如現代日本的企業大都是股份制企業,在日本也存在龐大的證券市場,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都遵循市場競爭規律。但這些並不是日本企業制度的全部,有些東西在現代日本企業制度中,則是某種形式的存在。如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日本企業只是一種形式的存在。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獨特性,是存在於日本企業中的另一種關系,即自上而下的具有濃厚宗法色彩的依附關系。
這種宗法依附關系,分這樣幾個層次存在。第一個層次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即政府對企業指導、保護的「護送船隊」關系。政府對企業除了通過產業政策誘導和管制外,還通過「神仙下凡」派往企業的官員,對企業進行滲透。第二個層次的關系是行業關系。行業關系通過行業協會和財界組織來實現。行業協會沒有政府背景,主要協調行業內事宜,制定行業標准。第三個層次的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主要表現為三種關系。(1)隸屬於企業集團(財團)的序列關系。日本不同的財團在歷史上屬於同一財閥延續下來的。每個財團以銀行和商社為中心形成鬆散的聯系。同一集團之間在商業上相互照顧。如企業之間的商品采購要優先從本財團內的企業采購。如在日本研修中參加富士通舉行的多次酒會上,所用啤酒是和富士通屬於同一財團的企業的啤酒。(2)主銀行關系。日本企業的金融業務都由一家銀行承擔,銀行向企業派遣幹部,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銀行出手救濟。(3)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專屬配套關系」。中小企業依附某一大企業專門為其提供產品配套,大企業保證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向中小企業派遣幹部、提供技術並壓其降低成本。政府的指導、行業協會和財團、主銀行隸屬、專屬配套等構成了企業的存在外部關系。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的工會、僱傭終身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來維系。
市場競爭的關系是一種橫向的關系,而自上而下的從政府到財團、從銀行到中小企業的關系網是縱向關系。將企業劃分在不同的條塊之中自上而下的序列關系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某個企業一旦脫離或背叛隸屬的某個財團或他的主銀行,可能會為企業的生存帶來意向不到的危機和災難。任何一個日本企業都面臨著兩種關系的約束,即競爭關系和依附的關系的約束。這種自上而下的依附關系並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而是對既定歷史關系的承襲。是古代自上而下的封建宗法關系在現代社會的再現。如日本的財團就是日本歷史上財閥關系的沿襲。同樣政府對企業的保護,銀行對企業的控制,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封建皇權對超經濟控制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種自上而下企業關系稱其為古代宗法依附關系的遺留。這種關系的存在同日本的近代歷史有關。日本從古代的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走的是一條改良道路。現代的資本主義關系是在保留古代封建關系的框架下漸進形成的。現代的日本企業存在於市場關系與遺留的宗法關系混合生成的制度中,也就不足為奇。
以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在本質上也是使員工不得不依附企業的一種宗法關系。因為在日本所有企業都是隸屬某個財團或某個銀行,所有的企業都實行終身僱傭,而且是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形式上分離,實際上的不分離,所以在日本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市場。從表面上看,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的存在是對市場競爭關系的抑制。特別是按照西方的古典經濟學觀點,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是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但是在現實日本市場經濟中,正是這種依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卻成了日本企業精神的形成根源。這種從古代社會遺留下的依附關系,在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變成了員工對企業、小企業對大企業,大企業對銀行、企業對政府的服從和忠誠關系。員工對企業的服從和忠誠在日本企業的內部又變成了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團隊精神。企業對政府的服從,使政府的調控信息以最少摩擦得以實現。小企業對大企業的服從,企業對財團的服從,使以高度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體系以最少摩擦而形成。如果說歐美的大企業是在長期的競爭中形成的,那麼日本的大企業集團則是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法關系框架中形成的。與歐美的大企業相比,日本企業集團形成時期短,摩擦成本小。這可以說是在短期內日本跨國公司迅速成長的秘密所在。
總之,在市場關系與古代遺留下宗法關系混合中形成的日本企業制度,在80年代以前,表現出了很強生命力和競爭力。這種獨特的企業制度,也成了其他國家很難模仿的構成日本經濟特點的一種制度。
二戰後至80年代末發生泡沫經濟前,日本產業政策的實施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為了恢復市場,克服通貨膨脹,確立了以經濟自力為基礎的產業政策;在產業選擇上,主要推進了以纖維紡織品為主的輕工業的發展。第二個時期,是以產業合理化為中心,培育新型產業,充實社會資本。在這一時期重點發展了資本密集型的鋼鐵、化學等行業。第三個時期,適應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為了實現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邁向經濟大國的目標,採取強化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這一時期也是日本的汽車、電器機械迅速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時期。第四個時期是產業政策多樣化的時期,主要是謀求振興電子產業和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時期。
日本產業政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追求規模經濟、鼓勵企業間的合並與聯合,追求卡特爾效應;二是適應日本經濟外向型特點,鼓勵出口始終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三是堅持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置於產業政策的核心,使產業推進和升級始終在技術進步的中進行。日本產業政策這三大特點與日本戰後趕超性總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通過大規模生產提高引進技術的重復使用效率,然後在開拓的國際市場中進行銷售,在短期內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際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戰後推行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實踐證明,日本的趕超產業政策是成功的。正是這種趕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內,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工業製造大國。
通過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實現經濟起飛的另一個經驗。日本的技術進步經驗從總體講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或二次創新的經驗。日本戰後技術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導技術的前提下,將尖端技術與具體工業流程、產品開發相結合進行追加創新的技術革新。所以在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外匯金融政策激勵下對西方尖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的系統,另一部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工程和產品開發項結合,進行的技術再創新的。由於屬於工程學和實用技術的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相聯系的創新,所以日本的技術創新是以民間部門為主體的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供給也是以民間部門為主。日本擁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各種各樣民間技術人員,日本也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製造業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日本技術創新體系的特點所在。同歐美的技術創新體系相比,在研究開發領域,日本工程學占優勢,歐美則在理學占優勢。
由於結構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道路艱難而曲折,日本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的時間表,即使日本的專家與學者也很難確定。但經過十多年漸進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對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反思,日本經濟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日本專家和學者講述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也是日本經濟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日本的政府和學者已認識到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放鬆行政管制,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需要的更加靈活的市場經濟,是目前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體制方面推進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選擇性的金融體系。 在金融機構的合並中,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的自由化。在企業關繫上,開始進行打破束縛企業之間競爭的序列關系的改革,在企業內部,對終身僱傭制進行改革,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鼓勵人員開始流動、競爭,促使勞動力市場發展。在對外開放上,鼓勵外資進入日本,收購日本的企業和不良資產。這些改革都是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場機制更加具有競爭性和開放性。
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競爭中,日本企業未能抓住有利機會,獲得其應有的市場份額。面向全球,實現日本企業的再造,成為日本企業努力的目標。如富士通株式會社全力推行的面向全球性的經營戰略,代表了目前日本跨國企業改革的方向。富士通作為一個從事電子通訊的跨國企業,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兩大經營戰略。,將富士通的全部資源集中於互聯網世界,使富士通的品牌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富士通的這兩大戰略與建立網際網路時代無國籍企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是以全球化經營為戰略目標的無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越是全球化的企業,越具有生命力和競爭了。
『陸』 與歐洲國家相比,一戰期間美國日本對華經濟政策特點和影響
人民幣升值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應通過提高環境成本來調整產業結構,擯棄短視的發展戰略,
20多年來,我國傳統的重商主義發展模式利弊參半,在這場進出口貿易交換過程中,中國的經濟資本大量增加,但自然資本損失慘重。目前全國已形成幾大塊生態危區,南水北調便是一例,華北地區水資源的匱乏已成定局,我國不得不通過花費上千億元的水利工程來調整資源配置。東北三省的黑土地是經過幾億年植被腐化形成的一層地表黑土,在世界上也只有烏克蘭和美國的中部各有一塊。但經過近幾十年裡毀滅性的開發,我國的黑土地水土流失嚴重。如果不加大這一地區的生態保護成本,一味追求廉價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幾十年後這片黑土地便將岩石裸露。我國的羊毛羊絨產品生產對西北地區的沙漠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西北地區的生態惡化正在越來越嚴重。
至於說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更是巨大,每年一兩千億元的治理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總起來看,將環境代價計入成本核算,中國的貿易成本是巨大的。從比較優勢來講,我國許多出口產品都是在一種比較劣勢下生產的。為了更廉價地出口,不惜破壞和污染生態環境。
提高中國的環境成本已經迫在眉睫,國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保護措施,例如,對於某些產品不實行出口退稅,通過稅收政策降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加這一類產品的環境成本。目前,我國要認真檢查一些出口行業的真實成本,譬如絲綢、皮革、農產品等,把漏掉的環境成本找回來。通過關稅調節,來合理利用國際資源。通過比較優勢來淘汰中國那些不具競爭力的產品,剔除那些賠本賺吆喝的出口產品,最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的目的,這樣做,從表面和時間上看,可能影響到一些地區和部門的利益,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久生存與發展。
總起來看,我國目前還未擺脫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特徵,即靠資源來換取技術和服務產品。這種貿易的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移山添海式的出口,目前我國的大理石、水泥、生鐵等出口已經位列世界前茅。這種貿易的另一種特點是:初級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存在著價格的不平等,初級產品國家要以更多的勞動和資源換回所需的產品。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及時扭轉這種貿易結構,最後的結果便資源枯竭,貿易後繼無力。目前,這種資源型的出口已經使非洲一些國家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我國近些年來工業產品的出口比例不斷上升,加工貿易比例已經較大,但還要注意環境和資源方面的代價。
二、古今重商主義的比較----正視外匯追求的代價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國家的重商主義其本質是節衣縮食,其目的是富國強兵,但君主們眼中所盯住的主要目標是黃金。通過出口,賺得國外的黃金。有了黃金,便可以招募和僱傭士兵,進行戰爭。不過,一味獵取黃金,即使在重金屬貨幣時期,重商主義也具有極大風險。因為當黃金多了的時候,金價也會貶值。當西班牙把拉美的黃金大量輸入歐洲時,黃金便大幅貶值。
如果一個經濟體在從事出口貿易的同時,相應地進口必需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出口對於任何經濟體都是有益的。但如果出口僅僅是為了積儲黃金或美元,那麼這種追求就極其危險。
今天我國的重商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以美元為目標的重商主義。在80年代,創匯還是為了進口,但到了90年代下半期,創匯更多地是為了抵禦風險。西方金融「大鱷」製造的金融危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為了防範和抵禦西方的金融狙擊,發展中國家要額外地積儲外匯,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國資源的輸出和浪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方大國的「進貢經濟」做了貢獻。
如此來看,古今重商主義存在的風險是一致的,那就是目標貨幣---黃金或美元的貶值。美元在今天是明顯被高估的。一旦貶值,發展中國家所儲存的美元財富部分將化為烏有。特別是今天的世界已經放棄了金本位制和重金屬貨幣的使用,在這樣一個匯率浮動的貨幣體系下實施重商主義,危險較大。所以傳統重商主義的目標必須改變,那就是從緊盯黃金和美元變為重視實物進口,盡可能掌握實物財富,而非貨幣財富。重視進口的實質是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加快國內的經濟建設,但這必須增加國內的需求,也必須有人民幣升值的配合。
加大國內需求的途徑除了大上國債項目、增大投資外,還有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消費能力,通過減稅和增大貨幣供給等手段,迅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使國內消費適當提高幾個百分點。2003年以後,中國的國債投資內容應當向人力資源轉移,即加大公共教育的投入,提高中國的「軟力量」。要適當糾正過去見物不見人的投資思想。沒有國內需求的啟動,中國就難以改變歷時已久的外向型經濟。但是要想真正啟動國內的需求,沒有發展戰略思想的重大轉變是難以完成的。因此今天我們要在認識上進行一場徹底的反思。
中國極待均衡發展,中國極待對內發展。由於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越來越難以靠出口來拉動經濟。中國必須通過對內發展來拉動內需。為此,中央應認真考慮對農業稅的減免,考慮對農民的補償。藉助外部資源發展內部是中國今後的唯一出路。
特別是要盡可能地避免分割發展,反對奢侈經濟。市場經濟的競爭結果將是貧富分化和兩極分化,貧富分化的結果將出現奢侈消費。中國極待重新審視自己的外部需求,哪些外部需求是由於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兩極分化和新的貧富分化導致的?如何通過國內調整收入分配來調整對國外的進口需求。
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清廷為了進口一艘德國的鐵甲艦,不惜花費幾十萬農民的勞動,付出堆積如山的農產品,去換回一條軍艦。按當時的物價計算,幾百個德國造船工人的勞動相當於中國10萬多農民的勞動。這種貿易是以大量資源輸出為代價的。但由於買艦是國防需要,盡管代價極其高昂,清政府也要購買。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這種進口需求。我們把這一類進口需求歸結於發展或國防需求。這種需求盡管代價極大,有時也必須付出。
但今天我們要避免另一種需求,那就是奢侈需求。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便要消耗西方的高檔產品。為了進口這些高代價的奢侈品而付出通過大量資源和勞動輸出換回的外匯,這種行為對發展中國家極其不利,作為城鄉二元結構比較嚴重的中國,尤其要警惕這種貿易目標和外部需求。
總起來說,任何貿易戰略都是由這個國家的發展目標決定的。如果其發展目標是擴軍備戰,那麼,所有的資源最後必然向軍備方面聚集。如果目標是高科技、某些工業部門或沿海大城市,那麼資源必然向這一領域聚集。如果是以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減少城鄉差別、破除二元結構為目標,資源的配置又是一個樣。中國今天要深刻檢查自己的追求目標。
三、認識「進貢經濟」的事實----中國應當平衡進出口貿易
當前,人們把美國的消費當作是對世界經濟的一種貢獻,我國出口的增加要感謝美國人的大量消費。但我們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美國利用美元和強勢美元,廉價地賺取世界資源和勞動。
國外有研究表明,自1974年以來,美國生產率增長了70%,但是如果除去進口效應,很多部門生產率增長僅在0.1%之間。這也就是說,除去進口國的貢獻,美國生產率增長並不大。在20世紀最後的20年,美國沒有任何突出的生產力繁榮,但卻有一種進口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由美國經濟的驚人增長所推動,而是由生產這些財富的低收入國家借給美國的債務所推動。
在重商主義和金本位制下,不斷積累貿易剩餘的國家積累大量的黃金,從而可以用來支付未來的進口。然而,在現在的國際貿易體系下,外貿盈餘積累的是美元這種未來具有不確定價值的不可兌換貨幣。而且,這些美元標價的貿易盈餘不能轉換為出口國自己的通貨,因為它們需要儲備起來以防止全球金融市場上對該出口國通貨的投機性攻擊。
當出口國將經常項目盈餘投資於美元金融資產時,由於出口的貨物多於進口,該國經濟從出口中得不到好處。該國將真正的財富拿去換取的是一堆貨幣符號。除非該國進口等量的貨物來平衡貿易,這筆外匯儲備才有價值。如果出口國不能平衡貿易,就必須把貿易盈餘投資到美國的債券上。如今,我國的外匯儲備大約有1000多億美元投資在美國國債上,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美國經濟的繁榮和世界經濟的一榮共榮。
90年代,美聯儲巧妙地利用強勢美元和高利率來吸引國外資金,回籠大量美元。美元霸權可以使美國通過印刷美元鈔票來反通貨膨脹,但卻導致了美元債務的泡沫化。目前,隨著局勢的變化,美元泡沫正在破滅,美元貶值的趨勢已經顯現。中國必須早做防範,及早調整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不平衡是由過高估價的進口國貨幣和過低估價的出口國貨幣所推動的,因此,這種不平衡的單向流動貿易可能由於兩種結果而結束,一種是出口國耗盡了它的資源,難以繼續,另一種是進口國的貿易赤字水平已經達到過高的程度,出口國不願意再接受進口國的債務。如果持續實行這種不平衡貿易,那麼,出口國便要承擔環境污染、低工資、低福利以及日益增長的貧困這些惡果。
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元鑄幣收入的事實。目前,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佔到60%以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查,1998年,美國發行的現鈔有2/3在境外流通,在新增發的美元中,大約3/4被外國人所持有,有7個國家的美元存款占貨幣供應量的比例超過50%,有12個國家這一比例超過30%-50%。至於說比例在15-20%之間的國家更多。目前中國的美元存款已達1300多億,約占總貨幣量的10%。
美元作為載體貨幣的事實,使美國獲得了可觀的造幣收入,即紙幣的面值與印製成本之間的差額。據估計,美國每年獲得的鑄幣收入能佔到其GDP的2.5%,那就是兩三千億美元。美國在獲得鑄幣收入的同時,還得到了其他國家為了獲得美元而出口的廉價商品。
美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進口的急劇增長。新興經濟體不斷使自己貨幣貶值以補貼和擴大出口,從而償還以美元標記的外債,這樣就使美元債務相對於當地貨幣來說更昂貴了。美國廉價地進口商品緩和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盡管美國的貨幣總量在不斷擴大。在這一活動的背後,是美國人以較少的勞動成本換回了較多的商品貨物。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巴西前所未有的300億美元貨款,其實質是為了挽救持有巴西債務的美國跨國銀行。這將迫使巴西在貨幣貶值40%的情況下,出口更多的財富以償還300億美元的債務及其利息。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當年都發生過這種事情。發展中國家每一次貨幣大幅貶值,都是一次國內資源的巨大流失。
目前,西方學界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這種觀點認為:由於幾十年來全球貿易是將財富從窮國向富國轉移,然而這種不平等的貿易轉移是不可持續的,目前,這種財富轉移正在出現危機,近兩年全球貿易萎縮便是例證。這種貿易萎縮將導致世界性的經濟增長放緩。那些依賴出口維持增長的經濟體要清楚地知道,近年來的出口下滑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周期現象,它很可能是多年不平衡和不平等貿易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出口成為國內發展的補充而不是破壞的國家,才可以不受大環境的影響。針對這種形勢,中國要特別注意不要將財富轉移出本地區,應該停止追求掠奪性的競爭優勢,轉而向平衡貿易發展。
四、中國要從貸方轉變為借方----人民幣應當適當升值
中國正在成為借貸國家,大量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存在,其實質是向國外輸出資源。這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到今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將達到近3000億美元。明後年照此形勢發展,外匯儲備可以迅速達到4000億美元。今天中國的重商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呼應了西方大國的「進貢經濟」。
但是,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外匯儲備的風險日益顯現。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其實質是中國向世界大量出售本國產品和資產,外匯的獲得是以出售人民幣資產或勞動為代價的。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本國資產比例的減少和他國資產比例的增加,意味著GDP內國外經濟成分的增加。在外匯儲備高增長和外國直接投資大量進入的時候,仍然低估人民幣,是本國資產流失的表現。
特別是外匯儲備是資產和財富的貨幣形式,在當今世界各國貨幣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掌握大量的貨幣財富具有極大的風險。2002年一年的時間,美元對歐元已經貶值18%。因此,貨幣財富必須盡量轉化為物質財富。肉只有爛在鍋里才是肉。
重商主義必然導致人民幣升值,因此,人民幣升值不可逆轉。我在1995年就明確提出「人民幣進入升值時代。本幣升值是中國這一類國家的必然規律。1994年匯率並軌時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因此,盡管經受了1994和1995年國內高通貨膨脹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人民幣依然沒有貶值,而且逆勢升值。今天,強勢人民幣的時代已經到來。強勢人民幣和人民幣升值的實質是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為中國人民謀福利。中國在這一發展階段急需外部資源來整合國內資源。這一戰略調整的核心是誰來借貸的問題。從發展階段來看,發展中國家最好是借債國家,至少不應該過早地成為債權國。
在外來投資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已經具備了利用資本項目帳下的順差來彌補經常項目帳下的逆差的條件。中國應適時收斂歷時已久的「創匯」戰略,應當盡快改變其資產、產品和勞動在國際上的低廉狀況。中國的資產和勞動應當適當升值。以貧窮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競爭力不值得提倡。
五、中國的資產應當升值
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多的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更多本國資產被外國資本購買。近幾年裡,中國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這正是西方資本購買中國資產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的資產賣個好價,如何使本國的資產不在人民幣被低估的情況下被購買,這是當前中國極其注意的事情。
中國的勞動和資產的低廉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也必然在一定歷史階段得以調整。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其無形資產及有形資產都在不斷升值。但由於多年來我國堅持弱勢人民幣政策和低估人民幣政策,這使外資在產權交易過程中有可能低價收購我國的資產。因此,中國在調整進出口貿易政策的同時,必須調整貨幣政策和資產價格。
中國的資產升值應通過貨幣手段和資本市場來調整。貨幣手段的內容包括:適當的國內通貨膨脹,適當的匯率調整即本幣升值。但由於我國的貨幣政策近幾年來囿於傳統觀念,因而在需求方面顯得相對保守。近年來國內出現的通貨緊縮,除了內需不足等原因外,貨幣政策上的保守也有一定影響。
由於中國經濟的不斷商品化和貨幣化,中國貨幣量的增長完全不能按傳統的手段去平衡。特別是在有了股票等資本市場之後,貨幣量與實物經濟更是拉開了距離和想像空間。股市和虛擬經濟的出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貨幣政策。
人類社會在股票市場之前,一直生活在實物經濟里,貨幣量與實物量基本上保持著平衡,當平衡被打破時,便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發生。在這一時期,貨幣量與實物保持著密切的對應關系。錢多了,物價就漲,錢少了,物價就下跌。但自從有了股票市場,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貨幣與實物的對應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這一時期,由於剩餘貨幣聚集資本市場,使世界經濟暫時避免了通貨緊縮。股市和債市無形中成了一個儲存剩餘貨幣的儲水池,特別是當世界進入一個生產過剩的年代,產品供應的過剩使物價根本沒有上漲的空間,並且還在不斷地下跌,剩餘貨幣只有在資本市場上大肆炒作。這就是歐美日股市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狂漲的原因。不過日本和美國都由於沒有經驗而陷入了泡沫經濟的泥坑。泡沫經濟最大的危害便是透支消費和過度投資,過早和過度消耗了經濟實力,造成經濟浪費,最後使經濟發展後繼無力。
股票市場的出現,使各國的貨幣供給出現了難以把握的現象。鈔票發行多了也不發生通貨膨脹。股票資產的買賣與實物商品的買賣不同,它是一種抽象的資產價值符號和虛擬的價格。因此,它可以有較大的升降空間。
中國目前正行進在虛擬經濟的初期階段,而日本和美國已經處於虛擬經濟的末期。中國不能因為日本和美國陷入泡沫經濟的泥潭而止步不前。事實上中國可以更好地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經驗,趨利避害,消除目前的貨幣瓶頸。中國目前沒有通脹之虞,並且適當通脹有利無害。中國仍然有大量的實物資產有待於貨幣化和商品化。因此,中國的貨幣供給政策不應當保守。
以購買力平價衡量,我國的有形和無形資產都相對廉價於發達國家。也就是這種廉價,使發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佔有了發展中國家的勞動。隨著國力強盛,發展中國家應扭轉這種不對等的交易。
六、本幣升值的利弊分析----日本和阿根廷的教訓
本幣升值是節衣縮食的重商主義發展中國家的規律。那麼,本幣升值對一個國家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從美國、日本和阿根廷等國家的經歷中得出結論。
80年代初,里根政府實行美元堅挺政策,使美元對日元的匯率從1978年的1:175上升到1985年的1:250。日元疲軟導致日本的往來帳戶上出現了巨大的盈餘,而美國卻是赤字累累。1985年9月,美、德、法、英等7國財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開會,聯手干預日元。日元至此開始了升值之旅,到了1988年,日元已從250兌換1美元上升至120兌換1美元。由於擔心強勢日元會引起經濟衰退,日本政府不斷降低銀行存款利率。低利率使日本的資金變得便宜,於是日本企業便大肆借債和發行股票。在頭腦過熱的同時,股市和債市上也激發出一片投機熱潮。在這種情況下,外國資金也來湊熱鬧,大批的投機資金湧入日本,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一浪高過一浪,股市指數在4年之間上漲了三倍。1989年,當投機熱潮達到頂峰時,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開始回落,國外資金開始大批撤退。自此,日本開始了長達10幾年的泡沫消化整理時間。
現在回顧日本的經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是第一個被國際游資重重狙擊的國家。現在有許多人把日本的災難看成是本幣升值導致的,這是錯誤的認識。日本的教訓主要在於資本市場的過度投機和資產高度泡沫化,導致日本人在資金過剩的情況下顯示出過分自負和盲目的海外投資,僅1989年日本的海外投資就達到1700億美元,80年代後半期,日本的海外投資達到4000多億美元,海外凈資產一度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後來的結果證明,日本的海外投資大多是不成功的,正是這些投資浪費,使日本深陷債務泥潭。
最近有報道說,日本內閣府一分報告透露,日本的國家財富已經連續4年下降,現已降為2906萬億日元。僅2001年日本的國家財富就比前一年下降了52.6萬億日元。造成日本國家財富連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價格驟降,日本今年的土地價格比一年前又縮水了88萬億日元,為1455萬億日元。要是與1990年底日本土地價格最高峰時的2454萬億日元相比,日本的土地資產縮水了40%,也就是說1000多萬億日元化為烏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當年的資產升值和泡沫經濟是多麼嚴重。
中國今天如果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完全可以避免本幣升值的負面影響。中國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是有著廣大的腹地和內需,本幣升值可以給國家引進更多的資源,加大國內的建設,而不是將資源輸出國外。但是,中國要有準備應對人民幣升值後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一是日本當年的那種情況,即資源外流,海外投資。二是引發國內消費過熱或投資過熱。中國和日本都是東亞節儉型文化的國家,很可能不會象拉美國家那樣因消費而出問題。而是可能因為投資錯誤出現問題,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特別是在產權多元化的情況下,中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還值得研究。
我們再來看阿根廷的經驗教訓。阿根廷奉行的是伊比利亞天主教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鼓勵人們消費,因此絕大多數拉美國家的儲蓄率很低,對外資依賴很大。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阿根廷的經濟結構水平比較低,但社會福利水平卻比較高。1998年為例,阿根廷的儲蓄率為17. 4%,不僅低於拉美19%的平均水平,而且還低於巴西的18. 6%、墨西哥的22.4%和智利的25%,更是低於韓國的33. 8%。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資金來擴大再生產。
1989年梅內姆上台時,阿根廷的通貨膨脹很厲害。於是,1991年出任經濟部長的卡瓦略制訂了著名的「兌換計劃」,使匯率固定在1萬奧斯特拉爾=1美元的水平上,1992年1月,奧斯特拉爾被比索取代(1比索=1萬奧斯特拉爾),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定為1:1,外匯的買賣不受限制。事實證明,這種特殊的固定匯率制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十分成功的。1994年,阿根廷的消費物價僅上漲了3. 9%,90年代末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在這一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湧入阿根廷,1991-2000年10年間,阿根廷共吸引了8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還有大量的外國銀行貸款。這種情況使阿根廷在90年代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91年和1992年的增長率分別高達10. 6%和9. 6%,在1991-1998年的8年間,平均增長率達到5. 8%,高於拉美3.5%的平均水平。
但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不斷堅挺和高利率,使與美元掛鉤的比索不斷升值,特別是受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大批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後,比索的幣值被明顯高估。這導致阿根廷的農產品出口收入增長緩慢,特別是當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後,阿根廷對巴西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由於阿根廷龐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外部債務負擔以及外來投資減少,1999年起,阿根廷經濟陷入了困境,財政收入每年減少20%,失業率高達18%。到了2002年,金融危機最終出現。
通過阿根廷的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貨幣升值和不及時調整匯率帶來的危害,但阿根廷是另一種本幣升值的例子,與日本還有很大不同。阿根廷主要是國內政府財政債務過高,外債太多,國民儲蓄率太低,出口競爭力不強。日本是虛擬經濟太過分,未能及時平衡貿易,未能將日元升值後獲得的好處注入國內建設。
總結這兩個國家的經驗,中國完全可以揚長避短,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優勢在於存在著大批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廣大的國內市場以及較高的國民儲蓄率。綜上分析,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奉行節儉文化和借鑒了他國經驗的中國,在人民幣幣值適當升值後,基本上不會影響外資的進入和出口的競爭力,更不會重蹈日本和阿根廷的覆轍,相反,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可以使中國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或者說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留在國內發展。只要中國將人民幣升值後獲得的好處返回國際市場,增加對外部市場他國產品的需求,這樣就會既拉動了他國經濟,也給自己國家謀了福利。實際上人民幣升值加中國內需拉動對於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是雙贏。
在當前一片升值論、貶值論和穩定論的爭論當中,我們的頭腦要清醒。要有自己認識問題的主線和角度,思想不要被一些利益集團的聲音干擾或混淆。
『柒』 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日本進口原材料多,出口工業產品多。
(7)美國日本的航運政策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捌』 1929-1933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有哪些特點美國`德國和日本各採取了什麼方法結果如何
特點有三條: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大。美國採取羅斯福新政,通過以工代賑,解決了工作問題,保留下了民主體制;德國和日本都通過對外擴張解決內部矛盾,不同的是德國希特勒組建了納粹黨,掌握了政權,開始對外擴張;而日本則通過軍部取得權力,對外進行擴張,德日兩國成為了新世界大戰的根源地。
『玖』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拾』 日本經濟分布規律及特點是什麼
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