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經的熱血文化去哪裡了
A. 日本很多文化精神都是從中國學的、為什麼日本人依然保留。中國人卻自己把它們忘了、丟了
第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八國聯軍侵略,直接導致中國人民萎靡不振,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能活下來已是不易誰還想著什麼文化?除了哪些文人儒士。第二,二戰使中國大受打擊,接著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很多文人喪命。第三,朝代的變革使很多東西丟失,種種社會因素。也有人認為那些文化中很多都是腐敗封建的,也不能說忘了,只是社會在進步,我相信有你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改變失去文化的現狀只是時間問題,相信不遠的未來,人們會復興文化
B. 日本人文化受中國文化哪個朝代影響最深
當然是唐朝了,因為當時日本的京都就是仿照唐朝的長安城修建的,京都最早叫平安京,也就是長安的意思
C. 對日本人來說,他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某些文化來源於中國嗎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始於中國,有見解覺得她們是徐福領著的那500童子的後裔,有些人覺得她們是西漢姬昌的大伯泰伯的後裔,不論怎樣,日本人始於中國它是史學界認可的。可是日本人卻對這種都死不承認。在日本神道教中提及,天照大神外派瓊瓊杵尊整治日本國,他的子孫後代便是日本日本天皇和日本人。
在技術性比較發達的時期,DNA能夠用於作為一項檢驗。1998年,一位專家教授開展了DNA測序,根據與世界各國的比照,他發覺,日本人的DNA序列與中國人的符合度最大。可是,雖然這種根據早已能表明日本的先祖來源於中國,可是直接證據或是不足充足,期待在未來,能發覺大量的直接證據。
D. 日本人並非漫畫中的熱血熱情,為什麼都說日本社會很壓抑
日本人並非漫畫中的那份熱血熱情,而很多人甚至說日本社會非常壓抑,其實主要是因為日本社會中有太多條條框框,每個人都活在束縛之中,無法自由。而且再加上日本社會壓力很大,所以年輕人工作的時候非常痛苦。再加上日本人其實本身就有一點墨守成規,他們正是因為太過於一板一眼,所以才會比較累。不過其實日本社會也是非常輕松和諧的,有非常多的多樣文化可以享受。所以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壓抑也是有的,但是輕松自在也少不了。
E. 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長期生活在日本的請進一下,有個問題。
也是一個人和一個人不同。有的人喜歡說自己家人的事。有的人會拒絕不談的。所以你在說話時也要看對方的情況。一般女人比較喜歡說家裡的事、男人就不會說了··我在日本居住多年、總覺得和日本人聊天挺累的。主要是日本人不會給你說心裡話、一個勁的客氣。挺虛偽的。而且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啊?你父母是干什麼的?這些都不好問的、人家也不願意說、所以跟他們聊天也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你可以說說自己的家人、可是不要說的過多。以免引起人家的反感。當然日本人也有很重視家庭的人、就是說話比較含蓄、不像中國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一定要保持適當的聊天···
最近我很喜歡看中國的電視劇。看到中國的父母給子女找對象、干涉兒女的婚姻、兒女結婚時又給兒女買房子什麼的、覺得很不能理解··在日本是很少有這種事的。所以中國人和日本人聊天時的差距是很大的、有時候必然會格格不入、互相不能理解對方的作法。
F. 日本流行文化對日本人本身,有什麼影響或者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了嗎
首先,談談電影
戰後,按美國的指示取消了對電影業的各種限制,但取而代之的是題材等的泛濫,接吻,擁抱等風俗鏡頭迅速增加,槍戰武打等暴力,獵奇場面也頻頻出現。這是的日本電影明顯的西方化了。
但如今,即使是對不怎麼起眼的日本電影,外國影評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前多是各主要電影節的上映電影到各地巡迴放映,近來卻有越來越多的電影節有關人士到日本來尋找新作,以便盡快買回放映。繼而於威尼斯電影節上,北野武的作品《花與火》獲金獅子獎。在蒙特利爾電影節上,《東京夜曲》的市川准導演獲得最佳導演獎。僅就海外電影節來看,1997年是日本獲獎最多的一年。
接著呢,談談音樂。
西洋音樂傳入日本之後,如今邦樂大有被洋樂與通俗歌曲喧賓奪主之感,電視和廣播里終日播放通俗歌曲或輕音樂,小學和中學也不教邦樂。紅白歌賽上,也幾乎沒有邦樂的一席之地。
NHK的紅白歌手大賽是除夕夜的電視特別節目,1998年來迎來了第49屆。雙方各25組出場,最後結束一年的活動1998年的主題為「日本之歌——夢想、希望、未來憧憬」。活潑而熱鬧的歌曲較少,對過去一年的細致回顧感比往年要強烈。結束了一年生育休假的「君臨世紀末的歌後」安室奈美惠,以其紅白歌賽的歌曲" CAN YOU CELEBRATE?"重返舞台。
現在,日本流行樂壇音樂形式多樣化、個性鮮明的實力歌手和樂團層出不窮。總的來說,日本流行音樂深受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不過善於學習的日本人也不忘在其中融入了本國音樂元素,而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日本傳統演歌和民謠的風光不再。80年代開始至今,搖滾樂一直占據著日本樂壇的顯著地位,單曲和專輯銷量榜的前幾位通常是Southren All Stars、Mr.Children、B'z、X JAPAN 和GLAY這些搖滾歌手和樂團的作品。此外作為動畫產業十分發達的國家,許多聲優(子安武人)和動畫片的相關音樂和歌曲CD也能取得不俗的成績,這也是日本流行樂壇的又一特點。
最後不得不說一說,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象徵。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徵。而「菊」與「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揭示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愛美而又黷武;善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守舊;服從而又不馴等等。
G. 日本人有多長的歷史和文化
依據日本神話,日本在經歷一段漫長的神話時期後,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有指秦朝的居士徐福曾奉秦始皇之命,帶同五百童男童女(一說為三千)到日本尋求長生不老葯(一說以求葯為名,復國為實),後來卻在此落地生根。不過今日的考古證據卻表明,古代的日本是由眾多的部落國家以及自東北亞遷徙來的游牧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
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五帝本紀》記載「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這是「日本」國名來源。
公元6世紀前,日本透過朝鮮諸國一直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公元6世紀,通過聖德太子「推古改制」和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等改革,學習中國,提高皇權,強化政府官僚制度。
隨著地方庄園勢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央政府的內亂,武士階層逐漸上升到權力的中心。1192年,武士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開始了幕府在日本600多年的統治。這段時期一般分為:鐮倉幕府、南北朝時代、室町幕府、戰國時代、江戶幕府。
因為在歐洲日本是以「黃金之國」而聞名,到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和西班牙的商人和傳教士到達日本。17世紀初,日本開始施行鎖國政策,除了在長崎與荷蘭和中國商人依然保持貿易外,與外國斷絕一切關系。這個孤立政策持續了近200年,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才重新敲開了日本的國門。
與西方重新接觸後的日本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台長時間的缺席已造成相當程度上的落後。於是在以西南四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開啟了一場全國性的倒幕尊皇運動。這場大規模的運動結果便是1868年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及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多項改革,封建體制被擯棄,引進西方的政治體制,包括了西方的法律體系以及政府體系。此外,其他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多項改革使日本實力逐漸增強。1879年,日本強行吞並了琉球群島。日本隨之膨脹的野心也導致了之後的甲午戰爭(1895年)以及日俄戰爭(1905年)。在這些戰爭中日本佔領了朝鮮、台灣等多處領地,控制了中國東北,並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實力迅速膨脹。
H. 日本人從中國學到那些文化
衣食住行都有涉及。和服(吳服),生魚片(魚膾),平安京的布置(唐長安城),木屐等都是從中國學的。
文字是從漢字演變的,現在還保留了很多漢字。
宗教方面等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甚至有人宣稱漢家文化在元清以後以不在中原了,只有日本才保留漢家文化。漢家文化不在漢而在和。滿清時期,日本的侵華,包括八國聯軍,甲午戰爭等事件。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一個宣傳口號,卻以驅逐滿清韃虜,以自己為中華正統代表。
所以日本文化基本上保留了宋以前中國的文化,比中國還具有中國特色。
I. 為什麼現代的日本人沒有以前的日本人那麼有上進心了,以前的日本人很熱血,很努力。現在基本上只能在影視
貧富差距太小,但都屬於挺有錢,沒富人,也沒窮人。這就導致了日本人很多都沒上進心。
另一個是廣場協議了,擊毀了日本的經濟。事後嘗試了很多次,根本救不回來了,於是信心大失。
主要還是因為大家都有錢,好東西太容易獲得,幸福太容易滿足,就得過且過了。
現在的日本人整天都喪的不行,個個在「懷舊」,麻木,沒了自信,抱著二次元整天頹廢。
J. 誰了解日本的歷史誰能告訴我學生熱血少年時期的那段歷史
就是六七十年代的被一些人成為「世界青年大革命」時期,在那個時期全世界青年都在「革命」,許多日本青年和知識分子認為美國是帝國主義的象徵,推行強權與霸權的侵略者,而中國是親切的血緣兄弟之國,毛主席是世界青年的革命導師{事實上當時美國青年在吸毒和xing解、放,(也是「革命」的一種...)南美人民在學習列寧思想和毛主義來獲取解放與自由,西歐尤其是法國青年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向中國學習,雖然有高失業,低經濟增長率等原因,但表面上青年們還是以第二次上台的戴高樂不向毛主席學習為由把他選下去了...},所以手持毛澤東語錄和照片在遊行時經常遭到日本當局的鎮壓,進而衍變出了以暴力手段獲取政權的激進組織「東亞反日武裝陣線」和「赤軍」,而後者更是成為日後世界三大恐怖組織之一,在全世界尤其是中東與美以勢力做對。
代表性的是策劃爆破列車暗殺昭和天皇在內的一系列暴力活動,還包括爆破「殉國七士碑」(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慰靈碑)等著名事件。
P.S 作為國人來講,了解西方史和日本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沒必要被一些「愛國人士」所阻撓,抗日歷史上的愛國人士多以知日派甚至留日派為主(當然哪派都有愛國者和漢奸),而叛變最迅速的就是不願去了解日本的左派「愛國文青和學者」,「五四運動」所謂打砸漢奸的領頭學生代表之一梅思平後來投日被槍斃了,魯迅天天慷慨激昂反日的左派盟友幾乎百分百都加入日本偽政權了,而最後堅持反日的都是他們口誅筆伐的知日派,包括被魯迅諷刺討伐的為學生討公道而被日本人刺死的會日語女校長。當然也不能絕對,先生的文心終歸是為了「托起黑暗的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