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隊為什麼不選擇進攻
A.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全力進攻中國
日本當時總共34個師團,1個在本土,1個在朝鮮,8個在東北(偽滿洲國),剩下24個全在中國作戰,日本空軍精銳「木更津」「鹿尾」飛行隊在淞滬會戰期間被殲滅過半,這還不叫全力?
B. 日本現在為什麼不進攻中國
日本現有兵力,30多萬人的自衛隊,指揮權在美軍,空軍裝備缺乏而老化,海軍以反潛反導為核心,陸軍之前的海嘯期間果斷抗命拒絕進入輻射區當了逃兵,不允許擁有進攻性武器,指揮系統與信息通信等完全依賴美軍,公務員化軍隊成了上下班的企業,長期的美國洗腦以及經濟萎縮加上嚴重老齡化徵兵標准不斷降低,宅男目前是軍隊熱切想要吸引進來的未來主力,在第一島鏈內美軍都在不斷增兵並估計第一島鏈內以現有美軍力量除非放棄歐洲等地調來部隊不然難以抗衡擁有地利的中國,美軍表示擁有核武器國家互相開戰是腦子有病嗎,日軍表示我開始就被設計成美軍艦隊輔助力量,爸爸不上我沒有獨立進攻能力啊。
C. 1938年日本攻佔了武漢後,為什麼確定了戰區而不再繼續進攻
武漢會戰乃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從1938年6月12日日軍波田支隊在安慶登陸並很快佔領安慶,宣告武漢會戰開始,到1938年10月下旬武漢三鎮全部淪於敵手宣告武漢會戰正式結束,中國軍民在歷時4個多月的血戰中,以40萬人的傷亡,造成日軍近10萬人的死傷(另一種說法是20萬),不但粉碎了日軍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也鼓舞了全國抗戰的熱情。時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少將高參、後曾協助薛岳取得第三次長沙大捷的趙子岳高度評價國民政府在武漢會戰的戰略決策:「綜觀武漢會戰,我軍不在武漢城內彈丸之地作困獸之斗,而在武漢外圍的廣闊天地進行靈活、堅強的作戰,予日軍以重創,作戰逾4個多月,竟無一個整師被殲滅,這都是由於統帥部正確的戰略決策而來的
10月17日,第五戰區長官部部署最後撤退階段的作戰任務。與淞滬會戰和南京會戰後期截然不同的是,中國軍隊在嚴密的組織下,以大無畏的勇氣和作戰膽識,主力全部跳出日軍的包圍圈。歷時逾4個多月的武漢大會戰,中日雙方動用了開戰以來最大兵力,日軍最終未能殲滅中國100多個師中的哪怕一個師,最終佔領的只是一座燃燒了兩天的空城。
而在此之後,雖然直到抗戰勝利前夕,日軍仍有實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但此前明顯地一邊倒的態勢不再出現,日軍每佔領一片土地和一座城池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中國軍隊還在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網路桂南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鄂西會戰、雪峰山會戰中取得勝利。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更是率先吹響了對日反攻的號角,而中國遠征軍也於次年春開始滇西大反攻,最終於1945年1月10將日軍全部趕出滇西,並於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甸,而此後廣西戰場的形勢也相當不錯,廣西全境在日軍宣布投降前就已全部收復。
武漢會戰,堪稱抗日戰爭中最偉大的轉折點!
D. 二戰時,日本為何不對蘇聯發動進攻
德意日三國1940年9月締結的軍事同盟條約規定, 當締約三國遭到「大國的攻擊」,三國將「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支援」。德蘇戰爭開始後,日本沒有履行條約所規定的義務,沒有對蘇宣戰。所以德軍入侵蘇聯後的第六天,里賓特洛甫即電告德駐日大使歐根·奧特,要求他利用日本人搶佔領土和財富的貪欲,盡力促成日本迅速進攻蘇聯。而且希特勒還指示,只要日本進攻蘇聯,日本則可同德國簽訂兩國「軍隊之間沿著橫穿西伯利亞鐵路的土地契約」〔17〕。1941年7 月10日,里賓特洛甫再次電告奧特,指示他「用一切辦法繼續要求日本盡早參加對俄國的戰爭……日本參戰越早越好。德日兩國的目標當然仍是在冬季到來之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會師。」〔18〕奧特大使雖盡一切努力說服日本早日進攻蘇聯,但一直沒有成效。 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對蘇聯開戰呢?主要是由於日本此時已確立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殖民大帝國的國策,決定將主要力量向南擴張。而對蘇聯採取「如果蘇德戰場的進程轉變得對日本有利時,我們就將使用武力解決北方問題」;當條件不具備時,「我們將採取主動的對策,秘密地准備反蘇戰爭的武力」〔19〕。同時, 在日蘇之間締結有為期5年的中立條約,日本還不得不暫時遵守所承擔的義務。在日本內閣中對進攻蘇聯的「障礙很大」,當時的外相松岡是主張立即對蘇戰爭的,但首相近衛卻主張先解決日美之間的矛盾,奪取美、英、荷在太平洋和南亞的勢力范圍,為消除後顧之憂,必須同蘇聯建立合作關系。 但是,希特勒對日本進攻蘇聯抱有十足的信心。1941年8月26日, 希特勒對雷德爾說:要「相信日本在兵力一旦集中以後,便將立即進攻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人現在所以不動聲色,我看是為了便於順利地集結兵力和突如其來的發起進攻。」〔20〕沒隔幾天即8月30日, 奧特大使詢問日本新任外相豐田:日本有沒有參加蘇德戰爭的可能性?豐田回答說:日本現正在准備,還需要一些時間。對於急切要求日本對蘇開戰的德國來說,這樣的回答,實在感到失望。特別是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挫時,德國更需要日本對蘇開戰,以牽制蘇聯遠東兵力不致西調,也可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東方,德國則可速敗蘇聯,亦可集中力量對付英國。 1941年10月,日本內閣改組,東條英機出任首相,希特勒認為這是日本北進的徵兆。但是,東條卻繼承前任「決心對美、英、荷開戰」,「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帝國國策不變〔21〕,並確定12月初為「發動武力之時機」。而且,已進行幾個月的日美談判也破裂,日本的航空母艦特遣隊已啟航駛向珍珠港,准備對美英開戰。此時,日主動向德提出,一旦發生戰爭,希望德國站在日本一邊,兩國共渡患難。一直要求日本對蘇發動戰爭的德國,以為時機已到,希特勒便於12月5 日向日本許諾,日參戰後德將向其提供援助,並同意日提出的在不與敵單獨媾和的條件下,兩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的建議〔22〕。但是,日本並沒有向蘇聯進攻,而是對美國宣戰了。日本對美開戰後的第三天,請求德、意對美開戰。德國為換取日本從西伯利亞攻蘇,於12月11日對美宣戰。 德國對美宣戰,除了企圖換取日本進攻蘇聯外,還企圖避免英美軍隊集中起來對付德國,甚至促使英美放棄大西洋的軍事行動。但是,德國對美宣戰,是一個錯誤的舉措,增加了與之公開戰爭的敵人,英美聯合在西線打擊德國,使德國「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23〕。同時,日本也沒有對蘇聯進攻,而是認為進攻蘇聯,既得不到所需要的石油、橡膠、棉花等戰略物資,而且一旦陷入蘇德戰爭,將腹背受敵挨打。所以日本繼續遵守日蘇中立條約,保持與蘇聯的合作關系。在日本進攻美國後,希特勒稱頌「日本是個好朋友,好盟國」的同時,也不得不哀嘆:「自然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日本並沒有和我們一起同時參加對俄戰爭。」〔24〕 1942年上半年,希特勒為了在東線發動新的攻勢,更迫切地需要日本的支持。並且通過簽訂新的《德、意、日軍事協定》(1942年1 月18日簽訂),劃分作戰區域,協調作戰行動,瓜分整個世界。希特勒認為,如果日本對蘇開戰,迫使蘇聯在遠東保留40個師,德國則可在東線獲勝。1942年5月15日,里賓特洛甫電告日本, 認為「佔領和日本的安全息息相關的西伯利亞沿海各省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合適時機來到了。……對蘇俄進行一次突然的、成功的襲擊,將對三國公約簽訂國今後的戰局十分有利……」〔25〕7月9日,里賓特洛甫還約見日本駐德大使,向他說明日本進攻蘇聯的有利時機,催促日本立即攻佔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至攻佔貝加爾湖為止的蘇聯領土。但是,日本仍然按兵未動,甚至還通告德國,日本維持日蘇中立關系不變〔26〕。7月30日, 中島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告知里賓特洛甫說:「日本進攻蘇聯將使自己的力量過於分散,……在目前情況下的作戰范圍,應只限於南方和中國」〔27〕。可見,日本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雖然在蘇聯邊境不斷進行挑釁,而且一直向德國提供有關蘇聯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秘密情報,但至今未打算立即進攻蘇聯。 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德國,由於軍事上節節潰敗,因而使法西斯軸心集團的危機不斷加深,面臨瓦解局面。雖然希特勒仍然堅持將東線戰爭繼續下去,直至「把俄國巨人消滅」,但僅僅義大利和其他仆從國的增援,仍難以挽救敗局,只得繼續唆使日本進攻蘇聯。希特勒1943 年1月21日、里賓特洛甫2月19日在同日本駐德大使談話時, 都向大使提出了敦促日本政府出兵蘇聯的要求。4月18日, 里賓特洛甫再次向大使提出請求。日本鑒於德國在蘇德戰場屢屢戰敗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搖搖欲墜的局面,始終不肯作出對蘇戰爭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只得捏造事實,提供假情報,採取欺騙和恐嚇的手段,企圖把日本拖入反蘇戰爭。里賓特洛甫說什麼俄國人正在遠東修建大量飛機場,准備派遣轟炸機隊轟炸日本,還說什麼俄國已將100餘萬軍隊從遠東調往西線, 等等〔28〕。日本又以兵力不足為借口,拒絕德國的要求。直到11月末,里賓特洛甫在同日本駐德國大使會晤時,還在要求日本用武力入侵蘇聯。可是,此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早已垮台,法西斯集團已經瓦解了。即使德日兩國決心盡一切力量將戰爭進行到最後,而等待他們的仍是失敗的結局,這種決心只是他們的垂死掙扎罷了。 三、尋求單獨媾和與結束戰爭的出路 正當德軍在蘇德戰場大獲勝利之時,希特勒狂叫要打敗蘇聯,逼迫斯大林求和。同時,他也企圖集中力量在大西洋海戰中擊敗英國後,同英國媾和〔29〕。不過這是希特勒處於勝利的時刻,想以此實力地位向自己的敵手提出媾和。 但是,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很快在莫斯科城下被粉碎,德軍再也沒有力量在廣大戰線發動全線進攻。「希特勒現在已認識到任何一方都不能消滅對方,並認識到這種情況將導致和平談判。」〔30〕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再次遭到慘敗,從此一蹶不振。其後,英美軍隊在義大利登陸,整個法西斯集團的軍事危機和政治危機加深,「所有希特勒的夥伴都對軸心國的勝利絕望了……都拚命想通過一種妥協的和平辦法,包括某種保證小國權利的歐洲憲章以擺脫戰爭。」〔31〕不僅法西斯集團的危機日趨加深,而且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迅速發展壯大,一些中立國家的立場也發生重大變化,德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已處於危機四伏的困境之中。希特勒已經明白,對蘇聯和對英美在東西兩線作戰,處於腹背夾擊之中,已無法取得勝利。因此,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都在「考慮離間敵人」;希特勒大本營和武裝部隊中也在談論和廣泛流傳「決不能束手待斃」,而「要真心實意去爭取,在歐洲能達成一項合理的和平解決方案」〔32〕。 其實,早在莫斯科戰役方酣,德軍剛剛「陷在泥潭之中動彈不得」的時候,里賓特洛甫於1941年12月30日,「第一次向希特勒提出討論與俄國停戰的可能性」。在以後的幾個月里,也多次提出調停的問題。不過希特勒此時未予肯定的回答。與此同時,日本試圖從中調停,牽線搭橋,促使德國和英國之間,在雙方都「肯讓步」的情況下議和訂約〔33〕。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希特勒周圍的人同希特勒討論與敵方之一單獨媾和的計劃,逐漸熱了起來,尤其是里賓特洛甫、戈培爾等人,都想爭取希特勒支持他們的考慮。 那麼,希特勒對此是作如何考慮呢?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的希特勒,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要搶占他國領土、奪取「生存空間」,他至死都要將這場戰爭打到底,消滅「俄國巨人」和所有的猶太人,以建立「大德意志帝國」。但是,當戰爭進行到對他不利和無可挽回的失敗時,他被迫也不得不尋找單獨媾和、結束戰爭,以保全自己統治地位的出路。不過他採取了:1.堅持自己的實力地位,即在打敗敵方的有利時機逼迫對方媾和;2.採取製造謊言的手法,用「布爾什維主義獲勝統治全歐洲」的說教來嚇唬西方,使之單獨媾和;3.他把主要的希望寄託在反法西斯聯盟內部發生分裂,抓住一切機會離間敵方,使之一方單獨媾和。 至於希特勒是同蘇聯單獨媾和還是同西方單獨媾和,他的態度是搖擺不定的,也許是見機行事,哪方有利和可能,則同哪方媾和。據希特勒的副官尼·馮·貝洛回憶,1943年秋天希特勒還「認為同西方各國媾和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丘吉爾是決不會罷休的,他寧願失去世界帝國的地位,也要把德國消滅掉。至於同布爾什維克媾和,他還下不了決心,因為布爾什維克仍然是德國的敵人。……希特勒1943年秋天對單獨媾和的考慮是矛盾的,但……希特勒並不絕對拒絕這種考慮」。希特勒的態度不斷發生變化,而且是朝令夕改。1943年9月10日, 戈培爾同希特勒討論媾和問題時,戈培爾問希特勒是否可以同斯大林打交道,希特勒說暫時還不行。因為希特勒認為同英國人打交道比同蘇聯人容易些,英美會害怕蘇軍席捲歐洲,終於會同德國聯合起來保衛舊大陸,使之免受布爾什維主義的統治。英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有一個布爾什維克的歐洲,他們會對我們表示出願意和解的意向。丘吉爾是反對布爾什維克老手,他同莫斯科合作只不過是權宜之計〔34〕。9月23日, 戈培爾又同希特勒進行了一次長談,發現希特勒改變了上述觀點。希特勒已「不相信同丘吉爾談判會取得任何結果,因為他太堅持他的敵對看法」。他寧願和斯大林談判,只要在東方取得決定性勝利,談判會有成功〔35〕。 1942年下半年以後,希特勒集團尋求單獨媾和的活動,已是極其頻繁地進行,而且這種活動構成了當時德國外交活動的重要內容。 1943年2月, 黨衛隊的高級軍官霍亨洛親王同美國設在日內瓦的情報機構負責人艾倫·杜勒斯進行了接觸。通過談判,杜勒斯同意德方提出的承認德國所侵佔領土的合法性的要求,承認德國主宰歐洲的地位。希姆萊也通過瑞典人,向美國人探詢「無條件投降」的有關問題,但未得到答復〔36〕。就在同時,德國駐瑞士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同美國工商界有廣泛聯系的「北德意志人」公司的代表林德曼及鄧尼茨的親戚舒爾策·格維爾尼茨等,都為單獨媾和而積極活動〔37〕。 與此同時,軸心國的成員國和其他仆從國家或者向希特勒力陳謀求單獨媾和,或者背著德國與敵方之一秘密談判。如墨索里尼和齊亞諾在與希特勒會談時,都直接向希特勒提出了同蘇聯媾和的主張。墨索里尼認為,在東線不能取勝的情況下,只有同蘇媾和,將軸心國的兵力集中對付英美,為再同英美議和創造有利條件,為同西方大國進行重分世界的談判打下基礎。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統治當局,早就背著希特勒同英、美秘密談判,以尋求擺脫戰爭的出路。 經過1944年蘇軍在東線、英美法聯軍在西線的共同打擊,德國徹底失敗已成定局。德國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極端惡化,抵抗運動迅速發展,希特勒集團內部反希特勒的力量也發展起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擺脫戰爭?是同蘇媾和還是同英美媾和?又產生了分歧。希特勒仍然希望反法西斯聯盟國發生分裂,並利用恐嚇、威脅、離間、制假等手段,拉攏一方與之媾和談判。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發表廣播演說宣稱, 這場戰爭只有一個勝利者,不是德國,就是蘇聯。德國的勝利意味著歐洲的保全,蘇聯的勝利意味著歐洲的毀滅〔38〕。所以直到戰爭結束前,希特勒在東線頑強抵抗的同時,一直同英美代表在幕後秘密接觸,企圖達成單獨協議。希特勒的外交官在西班牙、瑞士、梵蒂岡,同英美代表頻繁會晤,討論結束戰爭,以求雙方可以接受的戰爭結局〔39〕。對納粹頭目的這些活動,斯大林1944年2月23 日在發布的《蘇聯全軍最高總司令命令》中作了深刻揭露。他說:「法西斯頭子們拚命想在反希特勒同盟中製造糾紛,從而拖延戰爭。希特勒的外交官們奔走於中立國之間,力圖同親希特勒分子相勾結,暗示有可能或者同我國,或者同我們的盟國單獨媾和。希特勒分子的這一切詭計註定要破產……」〔40〕但同時,希特勒也沒有放棄與蘇媾和的機會。1944年三四月間,希特勒特別加強東線攻勢,企圖把蘇軍打得「筋疲力竭」後同蘇媾和。3月30 日,希特勒的陸軍元帥克萊施特力勸希特勒與斯大林媾和。已不受希特勒信任的里賓特洛甫,此時仍鼓足勇氣向希特勒建議同斯大林媾和,而且表示要「盡一切可能把斯大林再次引誘到會議桌上來」〔41〕。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日本,此時又提出德蘇停戰問題,並於1944年4 月提出派一個代表團到莫斯科,居間建立德蘇之間的和平,以避免德國在戰爭中失敗。8月下旬從日本傳出一條消息,說「斯大林不願摧毀德國」, 「斯大林顯然願意和阿道夫·希特勒統治下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達成協議」〔42〕。日本的這些活動,有利於德國離間反法西斯聯盟,不惜一切守住東西兩線陣地,等待形勢的好轉,避免在戰爭中失敗。 戰爭最後階段,反法西斯聯盟軍從東、西、南三方面向德國發起進攻,蘇軍進入德國本土,英美軍隊也攻進德國腹地,德國已完全處於孤立,唯一的盟友只是日本了,到1945年3月,有近50 個國家宣布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希特勒仍負隅頑抗,企圖爭取戰爭形勢朝有利於德國方面轉變,並宣稱有「奇異武器」,能夠「最後一分鍾改變命運」。但同時他又採取偽造文件、捏造事實的手段,煽起西方國家的反蘇情緒,使其改變立場,同德國媾和。所以,在希特勒自殺身亡之前,在希特勒「小心謹慎的同意」下,與西方國家的單獨媾和活動,緊鑼密鼓地進行〔43〕。 1945年2月10日,德國帝國保安總局表示, 如能在西方實現單獨媾和,可以把德國掌握的有關日本的全部重要情報,提供給美國情報部門,德國不惜出賣盟友的利益。美國情報機構歐洲分機構的負責人艾倫·杜勒斯,於是也通過義大利和瑞士的中間人,設法同德軍司令部接觸。3月8日,德國駐義大利的黨衛隊指揮官、黨衛隊副總指揮沃爾夫,在瑞士與艾倫·杜勒斯會見。兩人會談中,沃爾夫提出的協議條款,是要爭取在整個南線媾和,就德國不可避免的投降問題進行談判。此後,沃爾夫又同反法西斯聯盟軍地中海戰區總司令哈·亞歷山大參謀部的官員進行了幾次談判〔44〕。4月20日, 希姆萊在盧卑克的瑞典大使館會見瑞典紅十字會主席伯納多特,請他轉告艾森豪威爾,德軍願在西線投降,結束西線的戰爭,而東線的戰爭將繼續進行下去,直到西方國家軍隊同蘇軍交戰為止〔45〕。在這些秘密談判活動正緊張進行時,隆隆的炮聲,已是在柏林上空不絕於耳,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 單獨媾和的一切活動宣告破產。
http://cache..com/c?word=%C8%D5%B1%BE%3B%CE%AA%BA%CE%3B%B2%BB%B6%D4%3B%CB%D5%C1%AA%3B%B7%A2%B6%AF%3B%BD%F8%B9%A5&url=http%3A//www%2Ert%2Dmart%2Enet/obicn/paper/show%2Easp%3Fid%3D149450&b=0&a=25&user=
E. 日本為什麼不全部的兵力進攻中國
因為如果使用全部兵力,日本國內就沒有兵力了,當時日本與美國關系不好,(襲擊珍珠港),容易被趁虛而入。另外,出兵力後,可能打不過,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恢復兵力的時間,也是為國著想。再有,中國當時資源未被發掘,日本瞧不上。想用更大兵力在太平洋跟美國大戰,佔領資源豐富的南,北美洲。獲得更好發展。
F. 抗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攻佔重慶
日本沒有進攻重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首先,遠東蘇軍部隊一直保持了上百萬的龐大兵力,這樣日軍就有所顧忌不敢進入關內作戰。日本在作出決定之前,對四川和重慶等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各個方面都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研究出了山地作戰的一些要求。
想要在山地作戰,他們需要建立更多的工兵部隊,還要很多關於道路、鐵路建設部隊以及渡河的一些器材。同時還要增加各個獨立炮彈部隊的人數,還要給這些部隊配備一些便於攀崖的器材。
2、日軍制定了一個五號作戰計劃,日軍強調加快汽車行進的速度,也製作了關於四川一帶的汽車詳細路線圖。同時還組織許多工兵展開了舟橋架設的相關演習,步兵就進行重新編組,訓練士兵的攀爬能力並消滅了一些隱蔽的火力點,還開展了其他的很多演練。
但是想要徹底掌控西部地區,日本還需要新增23萬士兵加入作戰,同時還要生產大量的作戰使用到的器材。後來日本因為中途島戰爭、所羅門航空戰以及瓜島戰役被牽扯了大量兵力,所以不得不放棄五號計劃的實施。
3、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軍隊的主力並沒有被消耗很多,還是保持得非常完整。而反觀日本,他們一直都沒能建立起一支規模強大的作戰部隊,所以只對我國的主力部隊造不成任何的威脅。
(6)日本隊為什麼不選擇進攻擴展閱讀:
石牌鎮保衛戰,阻止了日本佔領重慶的腳步。
石牌是個不足百戶的古鎮,在宜昌縣(今宜昌市夷陵區)境內,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距離宜昌城30多里,扼守長江天險,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日軍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道可以稱作「天險」的門戶。石牌一旦被攻陷,在日軍的水陸空配合下,重慶將無險可守,中國將無險可守。
中日雙方都看到了這里的重要性,中國海軍於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台,安裝大炮共10尊,配備漂雷隊、煙幕隊和100餘名官兵,用於封鎖長江。果然,1941年3月上旬,日軍以重兵從宜昌對岸進攻石牌正面的平善壩,並以另一路進攻石牌側翼之曹家畈。
兩路日軍當時都遭到我守軍的嚴重打擊,慘敗而歸。吸取教訓的日軍不敢貿然從正面奪取石牌要塞,於是,1943年5月,日軍採取大兵團迂迴石牌背後企圖攻而取之。
身在重慶的蔣介石自然對石牌要塞的安危極為關注,他不止一次地給六戰區陳誠、江防軍吳奇偉拍來電報,強調確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蔣介石又發來電令:「石牌要塞應指定一師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軍第十一師身上,師長胡璉,一位國軍的名將。
G. 請問為什麼當年日本不選擇在北洋軍閥時期對中國發起全面進攻
因為當時日本政客的方針不是直接侵略而是培養扶持中國的軍閥來當自己的代言人
H. 二戰日軍聽到蘇德開戰,積極對蘇備戰,日軍為何又放棄進攻蘇聯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後,蘇聯確實從遠東吸引了一些軍隊來對抗德國軍隊。但是遠東地區的大部分蘇聯軍隊,仍然留在原地防禦可能的日本攻擊。如果日本人同意德國攻打蘇聯的要求,即使日本人佔領了遠東,傷亡也是巨大的。因此,日本很可能在中國戰場上兵力不足。對日本來說,南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美國立即作出反應,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如石油實行禁運。英國,法國,荷蘭和美國齊心協力。作為反制裁措施,日本還凍結了美國和英國在中國佔領區的資產。戰略物資禁運對缺乏資源的日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埃斯佩克
I. 日本在二戰中為何沒有進攻蘇聯呀
近年來,日本部分歷史學家公開發表文章否認在二戰期間日本參加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他們詭稱,日本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是一種防備蘇聯進攻的防禦性措施,日本在蘇德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場。但從解密的日本天皇御前會議、日本政府及其他軍事機構的秘密文件都駁斥了這一觀點。下面讓我們看一下日本在蘇德戰爭中是如何保持中立立場的?
德國發動入侵蘇聯戰爭爆發後不久的1941年7月2日,日本天皇御前會議制定的對蘇政策為,日本對待蘇德戰爭的態度將根據三個協約國的精神,但日本暫時不會介入這場戰爭中,日本將秘密加強對蘇戰爭的軍事准備工作,保持獨立的立場。此時日本將進行預防性的外交談判,如果蘇德戰爭向有利於德國的發現發展,那麼日本將對蘇聯訴諸武力,解決北方問題,保障北部邊境的安全。根據這一決定,日本參謀本部便開始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實施進攻蘇聯的戰爭准備工作。1941年7月11日,日本天皇向日本關東軍和駐扎在中國北方的日軍下達了專門的506號命令。命令明確指出,在遠東的日軍應做好入侵蘇聯的准備。日本參謀本部還制定了一個進攻蘇聯的戰役——戰略計劃,這一計劃被命名為 「關東計劃」。
根據這一計劃,日軍擬在預定方向對蘇聯軍隊實施一系列打擊,擊潰在濱海邊區、阿穆爾河沿岸和後貝加爾地區的蘇軍,佔領主要交通線、軍工企業和後勤供給基地,摧毀蘇聯軍隊的抵抗,迫使蘇聯軍投降。日軍計劃在6個月內推進到貝加爾地區並結束戰斗。為此,7月5日日軍最高指揮部發布首次動員令,並決定將關東軍擴編為2個師團(第51、57師團)。7月7日日本天皇核准秘密徵招50萬人並徵用80萬噸的船隻用於向偽滿州國運送軍用物資。動員工作是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動員是以集訓登記和內部例行徵集的名義進行。1941年7月25日,德國駐日大使向柏林報告日本動員情況時指出:日本已經徵招了90萬名24 ——45歲預備役人員,並向日軍派出了懂俄語的人員。
7 月22日,日軍開始在蘇聯邊境地區集結。日軍通過朝鮮境內各集結點每晝夜向偽滿洲國派出約1萬名官兵,3.5萬輛馬車。按照計劃,日軍將集結的629支部隊組建了三個方面軍(東部、西部和北部方面軍),其總數量達到了20個師團。此外,日軍最高指揮部還計劃在偽滿洲國再增加5個師團的兵力,部隊主要從中日南部前線調集。日本實施第二階段動員後,在蘇聯邊境地區共集結了85萬部隊,再加上北海道的軍隊第七師團和在南薩哈林的日軍1個混成旅,在1941年夏天,日軍已經集結了近100萬准備進攻蘇聯的部隊。在集結部隊的同時,日軍還在滿州和朝鮮各地儲備大量彈葯、燃料和食品以及2——3個月的戰備物資。
准備實施階段
「關東計劃」,偽滿州國和內蒙古的偽軍也將參加對蘇戰爭,並將他們置於關東軍的指揮之下。為了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日軍開始在當地徵召預備役人員,1940 年偽滿州國就開始實施義務兵役制。在日本統治下的蒙古軍隊則被編入在內蒙古的日軍,組建了蒙古聯合志願軍。另外,從1938年起,根據關東軍司令部的命令在偽滿州國就組建了一支白匪部隊,他們也將被編入入侵蘇聯的日軍中。他們的任務是進入蘇聯境內進行破壞鐵路和交通線、對蘇聯軍後勤供應基地實施打擊、偵察、破壞和進行反蘇宣傳。在接到「關東計劃」後,日本關東軍還組建了一支白俄特種部隊,專門負責對蘇聯境內實施破壞活動。
另外,日本陸軍的行動還可以得到海軍的支援,海軍將幫助陸軍在堪察加和北薩哈林實施登陸作戰,佔領蘇聯遠東良港符拉迪奧斯托克市,摧毀蘇聯艦隊。7月25日日本海軍司令部又下達命令,組建專門用於對蘇作戰的第五艦隊。
日本為了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對蘇作戰,計劃在蘇聯邊境地區共集結34個師團的兵力。而在蘇德戰爭初期,在偽滿州國和朝鮮,日本只部署了14個師團。日軍計劃從各殖民地向關東軍調集6個師團,再從中國戰場調集14個師團。但由於戰事緊張,這一計劃未能完成。
但日軍指揮部認為,進攻蘇聯至少需要25個師團。在日本實施動員後,在偽滿州國和朝鮮兩地日軍共集結了85萬人,這一數量相當於日軍58——59個步兵師團。而此時,蘇聯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共部署有30個師的兵力,因此,日軍計劃在兵力上保持對蘇聯2倍的優勢。
到8月初,日軍進攻蘇聯的所有軍事部署已經完成,並將8月10日定為發動進攻的日期。真可謂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
到7月下半月,當日本基本做好了入侵蘇聯的軍事准備時,日軍將領中首次出現了對德國「閃擊戰「戰果的懷疑。日本「戰爭秘密日誌」對二戰戰場的局勢進行評估後寫道:「蘇德戰線沒有出現積極的成果,戰場局勢發展無法確定。」此時,日本的戰略開始取決於德國在蘇聯戰場上的前景。
隨著預定對蘇發動進攻的日子來臨,日本領導人試圖向德國政府了解其結束蘇德戰爭的日期。7月底和8月初的戰場局勢表明,德軍在蘇聯的進攻速度明顯慢下來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在預定的期限內並沒有攻下。德軍進攻速度減慢的主要原因是戰線過長,後勤供應不足,因此進攻推遲了3周時間。在這種局勢下,為了迅速消滅蘇聯,希特勒要求日本盡快在遠東開辟第二戰場。但日本一直以還需要一段時間准備為理由推遲行動,實際上日本是擔心過早發動對蘇戰爭對自己不利。7月 29日日本「戰爭秘密日誌」寫道:蘇德前線局勢仍然沒有變化,在年內能否對蘇發動戰爭將是個問題,希特勒是否在犯一個嚴重的錯誤?今後10天的戰爭將決定歷史。
8 月初,日本對蘇偵察機構向日軍事領導人提供的《當前蘇聯評估局勢報告》指出:如果年內蘇聯紅軍仍堅守莫斯科,那麼蘇聯就不會失敗,德國快速結束戰爭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今後戰場局勢將向對德國不利的方向發展。這一文件使日政府更加冷靜地評估蘇德戰爭的前景和日本是否應該加入這場戰爭。但此時日軍仍在積極准備實施「關東計劃」。日軍事領導人仍認為,蘇德戰爭最有可能以德國勝利而告終。蘇聯將很難繼續進行這場戰爭。日本不應放棄這一天賜良機,應同德國一起使蘇聯垮台,並消滅他們。
計劃流產
日軍指揮部認為,發動對蘇戰爭的基本條件是先削弱蘇軍在遠東的軍力,以便在實施軍事行動時不會遇到蘇軍強大的抵抗,這就是日軍「成熟柿子」的理論。日軍參謀總部認為,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是在蘇聯將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作戰師從30個減少至15個左右時,而航空兵、裝甲兵和炮兵及其他部隊減少三分之二。但 1941年夏蘇聯並沒有向歐洲戰場大規模調動軍隊。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在蘇德戰爭開始後3周內,蘇聯僅將17%的遠東軍隊調往歐洲戰場,而機械化部隊只佔1/3,部隊缺額則在當地居民中徵召補充。另外蘇軍主要調動的是後貝加爾軍區的部隊,其他部隊基本未動。而蘇聯在遠東地區仍保持強大的空軍力量,到7月中旬蘇聯只向歐洲戰場調動了30個空軍大隊。最令日本不安的是蘇聯在東部地區仍有大量的轟炸機部隊,如果對蘇開戰,日本本土都有可能遭到蘇聯大規模的空中打擊。
1941年蘇聯在遠東共部署有60架重型轟炸機、450架戰斗機、60架攻擊機、80架遠程轟炸機和330架輕型轟炸機、200架海軍航空兵飛機。此時如果同蘇聯發生戰爭,日本本土每晝夜將遭到數十次轟炸,東京將會是一片瓦礫。另外,蘇聯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仍保持強大的軍力,她有能力反擊日軍的入侵。
1939年9月日軍曾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哈勒欣河東段領教了蘇聯紅軍的厲害,在那場較量中,日滿軍隊傷亡、被俘達6.1萬人,損失飛機660架。最令日軍忌諱的是:1、蘇聯紅軍有可能對其本土實施毀滅性打擊;2、同蘇聯紅軍這樣的現代化正規軍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不大。希特勒佔領莫斯科看來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此日本根本不敢實施入侵蘇聯的計劃。9月3日,日軍指揮部決定,在明年2月份前不應在遠東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行動。根據1918——1922年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戰斗經驗,在西伯利亞寒冷地區的復雜氣候條件下,日軍曾遭受嚴重的損失。因此必須避免冬季在蘇聯作戰,所有的戰斗行動都應推遲到明年春天。
9月14日,蘇聯間諜左爾格向蘇聯政府報告:根據可靠情報,日本政府在年內不會發動對蘇侵略戰爭,但其軍隊將留在偽滿州國,計劃於明年春天再作打算。日本准備已久的「關東計劃」之所以沒有實施,並不是因為日本遵守蘇日簽定的中立條約,而主要是由於蘇聯在歐洲戰場的偉大勝利以及蘇聯在遠東地區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使日軍不敢輕舉妄動。但由於日本在遠東重兵的威脅,蘇聯無法將遠東的大批軍力調往蘇德戰場,日本法西斯此舉還是大大幫了德國法西斯希特勒匪幫的忙。
J. 為什麼二戰時候日本沒有進攻蘇聯
首先,日本沒有進攻蘇聯是出於自身的考慮,早在1939年,蘇聯就和日本干過一次,在蒙古的諾門坎地區,蘇聯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徹底粉碎了日本的進攻。從那時起日本就覺得和蘇聯打是找死。
而1941年,蘇聯被德國入侵,日本為何還不進攻?這是因為,日本已經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困境:中國戰場要對抗國民黨和共產黨;南亞地區還要打敗印度和英國遠征軍;太平洋地區還要防備美國,為突襲珍珠港做准備。即使日本在中國東北駐扎著戰鬥力強大的關東軍,但蘇軍在遠東地區還有一支龐大的預備隊,日本在等待機會。
然而,局勢卻並非日本人所想的那樣順利,中國寧死不屈的頑抗精神在損耗日軍的精銳兵力,而南亞地區的停滯不前也讓日軍損失慘重,被珍珠港事件激怒的美國人發動的一系列戰役挫敗了日本的海上勢力。日本這時候沒有多餘的兵力進攻蘇聯,於是就徹底放棄了這個意圖,直到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