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軍事集團被稱為什麼

日本軍事集團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1 00:57:53

1. 二戰兩個集團

軸心國與同盟國是二戰中結成的兩大集團。軸心國指法西斯國家 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同盟國又兩個,一戰有一個,二戰的又稱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台灣稱為衣索比亞)等五十一個國家。同盟國集團最終打敗了軸心國集團,取得了勝利。北約和華約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是美蘇冷戰時期的政治軍事集團。

2. 一戰交戰雙方有哪兩大軍事集團

一戰交戰雙方:以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為首的同盟國,以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沙皇俄國為首的協約國軍事集團,時間,1914年7月31日到1918年重大戰役:凡爾登保衛戰,法德雙方,死傷70萬,號稱「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之戰,英德雙方,死傷20萬,坦倫堡戰役,德俄雙方,德軍大獲全勝,殲滅俄軍65萬,康布雷戰役,英軍首先將坦克用於實戰

3. 介紹二戰時日本軍事機構組成

戰前的日本,相對於軍事行政的「軍政」,作戰,用兵等被稱為「軍令」。軍政歸陸軍省,海軍省管。軍令則歸參謀本部(陸軍)和軍令部(海軍)管。

1878年(明治11年)12月5日,原來只是陸軍省的一個局的參謀局從陸軍省獨立出來了,成立了參謀本部。參謀本部直屬天皇,這樣天皇就不必向太政大臣(相當於後來的首相),陸軍卿,海軍卿咨詢,只要有參謀本部幫忙就可以直掌軍隊了。

不用說,首任參謀總長是山縣有朋。

成立參謀本部的理由是這樣的:主管軍令的參謀局的工作很重要,西南戰爭時參謀局就行動相當不便,受的制約相當多,所以參謀局長的地位應該和陸軍卿等同,歐洲各國的總參謀局都很龐大,局長的許可權和國防部長的許可權也都一樣,所以日本也應該這樣。

這倒也沒錯,平時的國防政策制定和作戰計劃的准備,戰時戰爭和作戰的輔助,從這點來說參謀局的工作是挺重要的。加上西南戰爭中的天皇-〉太政大臣-〉陸軍卿-〉參謀局長的軍令流向也確實有問題。瞎子都能看出來參謀局應該加強,局長的許可權應該擴大。

但是,這根本就不成為參謀局從政府獨立出來的理由。解決那些問題,只要強化一下參謀局的功能就行了。

參謀本部從政府獨立出來,就意味著軍政和軍令的分離,說嚴重一點(就像後來的事態發展一樣)意味著政治和軍事的分離。不管是平時的國防還是戰時的作戰,都要求政略和戰略的一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參謀本部的獨立簡直就是一種倒行逆施。

明治13年(1880年)海軍看著陸軍的參謀本部眼紅,吵吵說咱們也要一個。陸軍當時就給頂了回去:「怎麼著?光看見現在我們這些賊吃肉了?你也得想想當年我們這些賊挨打的時候。老子陸軍是老大,你們海軍能幹什麼?你是准備上岸進攻還是准備上岸防守?想和老子陸軍一樣,沒門。回去啃你的窩窩頭吧。」,可能還要加一句「切」。

海軍們可沒有脾氣,誰讓自己是老二呢,沒辦法,有些氣就是要受。受是受,海軍也不泄氣,繼續搞發明創造。這次海軍是提出了一個「統合參謀本部」的構想,說把陸海軍統管起來怎麼樣。陸軍還是反對,說你們該誰管就誰管,別給偶們也找一個婆婆。但是伊藤博文感興趣,硬是在明治19年(1986年)把這個「統合參謀本部」給愣撮合起來了。

怎麼叫「愣撮合」呢?這從一開始海軍就不滿意了。咦,不是海軍要成立什麼勞什子「統合參謀本部」的嗎?干嗎又不滿意了?其實是從一開始海軍就發現被陸軍給涮了。《統合參謀本部條例》規定統合參謀總長必須由皇室出身的將軍擔任,既然天皇領軍,皇室人員擔任統合參謀總長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是不是?不然,和歐洲皇室人員大都在海軍服務不一樣,也不知道是怕暈船還是什麼原因,反正日本的皇室人員基本上全在陸軍,而且也看不到有下海的動向,這統合參謀總長一職必須由皇室人員擔任的一條等於變相在說海軍永遠是老二。海軍能幹嗎?所以不到一年,這個看起來挺是那麼一回事的「統合參謀本部」就被海軍給折騰的壽終正了寢。也別說,好歹在一起玩了一年,有了一點感情,陸軍這次總算開恩同意海軍也獨立出一個「參謀本部」來了。

但海軍還是氣不過,NND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啊,老爺就要出出這口惡氣,愣把個剛剛成立的「海軍參謀本部」給改成了「海軍軍令部」,以示和陸軍徹底劃清界限。這就是日本海軍沒有參謀本部而代之以軍令部的由來。

所以到甲午戰爭開展前夕,日本軍隊的三個二元化總算湊齊全了:政軍,政令,陸海全是各唱各的調。怎麼辦?

難不倒人家伊藤博文。伊藤又發明了一個叫做「戰時大本營」的東東,簡稱「大本營」,在作戰時把陸海軍統一起來指揮。平時嘛你們愛怎麼操就怎麼操,現在都TM給我拘到一起來。當然要把平時就決尿不到一個壺里的兩撥拘到一起也不那麼容易,象海軍就提出,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管招兵買馬就夠忙的了,別參加大本營了。其實在琢磨著什麼呢?因為根據當時的制度,天皇的幕僚長是參謀總長,所以理所當然大本營的長就是參謀總長了。所以軍令部長見參謀總長矮一頭。這也就算了,現在要海軍大臣也去聽參謀總長的發號施令,海軍也覺得太委屈了。

陸軍可不含糊,跟海軍說:「知道你們海軍弱智的比較多,不太會處理事,你們海軍大臣忙得話就不用來了。不過俺們陸軍大臣應付那些個小事倒是綽綽有餘,能來參加大本營的」。被這樣一將軍,海軍沒了情緒,海軍大臣只好乖乖地來大本營報道。不過到太平洋戰爭時,海軍地位提高了,又想起幾十年前的那句話來了,因此太平洋戰爭時的大本營就沒有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只是把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給並到了一起,更加一塌糊塗。

4. 日本義大利德國組成的軍事集團是什麼,它出現導致那一場戰爭爆發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5. 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是什麼它們分別哪國為核心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核心美國
華沙條約組織 核心蘇聯

6. 日本軍事簡介

主要統計

面積37.78萬平方千米。人口1.2684億人(其中13~17歲男367.8萬人,女350.4萬人;18~22歲男412.9萬人,女393.0萬人;23~32歲男955。3萬人,女912.1萬人)。國民生產總值506.4萬億日元(2000年)。國防費4.9218萬億日元(2000年國防預算),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957%,占政府財政支出的6.01%。粗鋼9419.2萬噸(1999年)。原煤390.6萬噸(1999年)。原油73萬千公升(1999年)。天然氣22.8萬億立方米(1999年)。發電量921.06億度(1999年)。主要農作物總產量(米、小麥)975.8萬噸(1999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6140艘,總噸位1619.8萬噸(1999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91處;客運量,國內航線793.58億人千米、國際航線888.14億人千米;貨運量,國內航線89.3萬噸、國際航線114.238萬噸(1999年度)。

國防政策

日本的國防政策主要是不斷強化日美軍事同盟,建立高效的防衛力量,謀求實現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其基本點是:

(一)注重利用和加強日美軍事同盟。

日美軍事同盟是日本國防政策的支柱,日本認為,日美軍事同盟不僅是對日本的安全保障,而且對日本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都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日本通過《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與「新指針」相配套的「相關法案」等步驟,大大拓展了與美國在軍事領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日美軍事同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加強政策協商和情報交換;加強日美聯合演習和訓練;正式決定參加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的研究開發計劃;加強日美雙方裝備技術上的交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美軍順利駐扎等。

(二)進一步突破專守防衛方針。

日本早在80年代初期實際上就已經突破了專守防衛的方針,進入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更強調要由立足於「本土防衛」轉向「御敵於國門之外」、「殲敵於海上」。「國際維和」成為海外派兵的理由。自1992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海外派兵法》以來,日本自衛隊便獲得出兵海外的法律依據,借參加維和,使其出兵海外經常化、制度化。②「周邊有事」成為對外干涉的借口。日美新的「防衛合作指針」把兩國軍事合作的重點從針對「日本有事」變為針對「周邊有事」,其內容涉及國際軍控與裁軍、地區安全對話、國際維和及人道主義救援等方方面面。而「新指針」及其相關法案的制定,使日本的軍事活動地區由遠東擴大到范圍模糊的「周邊地區」;日本武裝力量的職能由「專守防衛」作戰擴大到發生「周邊事態」時,可支援美軍作戰;而且,日美在武力應付「周邊事態」時,可不必經過聯合國授權,只由日美兩國確定即可。此外,日本1999年通過的《周邊事態法》和新的《防衛白皮書》所宣稱的"先發制人"的權利等,都已使日本逐步突破了其一直標榜的「專守防衛」的基本方針。

(三)以高質量的軍事力量為堅強後盾。

日本認為,只有在雄厚的經濟實力基礎上,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與政治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軍事力量,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確保日本成為與美歐共同主宰世界的大國。為此,冷戰結束後,日本在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背景下,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加速軍事力量外向型發展的步伐,加強軍事力量的質量建設。其具體措施包括:①強調冷戰後國際形勢的不穩定因素和日本面臨的所謂各種威脅,為軍事力量的發展尋找合理的借口;②逐步排除對軍事力量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為進一步發展軍事力量創造條件;③以海空力量為發展重點,不斷充實必要機能和提高質量,以適應軍事力量的外向型使命;④進一步加大對國內軍工生產與技術開發的扶植,以適應發展軍事力量的長期需求和增強主動性。

軍事戰略

日本正在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把軍事戰略的目標定位在謀求軍事大國的地位上。

國防體制

日本國防組織的最高領導人、自衛隊的最高統帥是內閣總理大臣,他代表內閣對自衛隊行使最高指揮監督權。內閣會議是國防問題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對提交國會審議的有關國防問題的法律草案、預算草案作出決定,制定有關政令,決定有關國防的重大方針和計劃。安全保障會議是國防問題的最高審議機構,它由以下人員組成:根據《內閣法》第9條的規定預先指定的國務大臣、外務大臣、財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防衛廳長官,由內閣總理大臣任主席。當主席認為必要時,可讓有關國務大臣、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及其他有關人員列席會議,陳述意見。安全保障會議的職責是:審議有關國防的重要事項處置重大緊急事態的重要問題。防衛廳是在內閣總理大臣領導

7. 軸心國.同盟國.協約國 分別代表什麼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朝鮮、澳大利亞、衣索比亞等數十個國家。同盟國集團最終打敗了軸心國集團,取得了勝利。 同盟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集團。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 同盟國是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組織的.本來德國還想拉攏俄國入伙,但俄國處處與德國作對,於是只得放棄.後來同盟國被協約國夾在中間,為戰敗埋下了伏筆.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最初的協約國是有法國和俄國組成的。英國本來實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沒有加入的意思.但隨著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這個法俄協約,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就連貧弱的中國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並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所推翻。 從大戰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戰爭給英法兩國帶來的損失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佔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鐵81%、煤74%、毛織品81%、砂糖76%;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大幅度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間,生產資料生產下降14.3%,消費品生產下降23.9%。法國工業生產在戰爭的頭兩年急劇下降,1916年後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達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間,棉花消費量減少近50%,羊毛消費量減少80%。小麥產量從

8.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加入的軍事集團

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也稱之為法西斯國家

9. 二戰出現的兩個軍事集團各叫什麼

一個是軸心國,以德國為首的德,意,日三國,德國和義大利是法西斯主義國家,而日本則是軍國主義。
另一個是同盟國,主要由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國家組成,是反法西斯的力量。

10. 為什麼侵華戰爭時日本軍也叫關東軍日本的關東指哪些地方

關東軍(Japan』s Kwantung Army)

Guandongjun Kwantung Army

成立於公元1919年,解散於公元1945年8月

日本關東地區
■地區劃分

東京都
神奈川縣
千葉縣
琦玉縣

茨城縣
櫪木縣
群馬縣

位於日本列島中央,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概述】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駐扎在中國東北的一支軍隊。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偽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強佔了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不久,日本將遼東半島改名為關東州,在旅順設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1919年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在旅順口設關東軍司令部。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後,根據《朴次茅斯和約》將關東州(中國遼南旅大地區)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日本為維護其殖民利益,派遣2個師4萬人的兵團進駐關東州及南滿鐵路附屬地,並設立關東總督府。次年,總督府改為都督府,下設陸軍部,轄1個陸軍師、6個獨立守備營、旅順重炮營和憲兵隊等。

20世紀上半葉,長期侵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重兵集團。

1919年,都督府撤銷,改設關東廳,成立關東軍,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設在旅順,直接隸屬於天皇。

1926年進入昭和時代後,日本加緊推行侵略中國和准備對蘇作戰的大陸政策。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國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全境。次年炮製偽滿洲國,司令部遷至長春,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偽滿軍政大權。從此,關東軍對中國東北實行殖民統治,殘酷鎮壓中國抗日軍民,瘋狂掠奪糧食和礦產資源,把中國東北建成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擊東北軍大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拉開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序幕。1932年,建立滿洲國。

1939年5月,滿洲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罕發生小規模邊境沖突,後演化成為關東軍對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朱可夫指揮六個旅七萬名蘇聯遠東軍,以機械化部隊擊敗兩個師團約四萬名關東軍。一萬八千名日軍戰死或受傷。日本全國震動,平沼內閣請辭。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及參謀長磯谷廉介被撤職。

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缐。在1943年戰況逆轉後,不少關東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被殲滅。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

【歷史】

侵略中國的急先鋒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國東北挑起了日俄戰爭。經過一年多廝殺,日本獲勝。長期覬覦我國東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護南滿鐵路權益,專門成立了一支所謂的「滿鐵」守備隊,另外還留駐南滿一個師團。兩部兵力大約兩萬人,歸屬關東總督指揮。當時日本在其控制的東北地區設置了「關東州」,所以這支部隊也稱為「關東軍」。由此,關東軍便開始了盤踞東北長達40年之久的罪惡行徑。

1919年,為提升關東軍地位,日本撤銷了關東都督府,設立了許可權較小的關東廳,並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組建了關東軍司令部,統帥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各部。關東軍從此直接受日本天皇指揮,獨立性大大增強。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磨刀霍霍的關東軍借機從南滿鐵路屬地沖出,一天內便佔領沈陽、長春、遼陽等城市。與此同時,關東軍開始急速增加兵力:1931年關東軍僅有3個師團,1932年達到6個,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1941年七八月間,為了配合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關東軍接連組織以蘇聯為目標的特別大演習,並再次調集大量部隊囤積東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人,號稱百萬。

太平洋戰場的炮灰

眼看德國進攻蘇聯受挫,日本十分忌憚,不敢貿然進攻蘇聯。趁英法等國忙於歐洲和非洲戰事,無力東顧之機,日本人決定先發動太平洋戰爭。關東軍於是奉命南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次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慘敗,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轉而採取守勢。關東軍也不再敢主動挑起事端。1942年下半年,日本《陸軍綜合作戰方案》專門指示關東軍,要「防止對蘇發生戰爭,維持北方靜謐狀態」,但仍在繼續擴充關東軍力量。1942年10月,日本將關東軍司令部升格為關東軍總司令部,增設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裝甲軍、關東防衛軍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軍司令部。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指望這支「精銳之師」能夠挽救自己失敗的命運。1945年1月,大本營又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場。可是,關東軍不但沒能扭轉太平洋戰爭的敗局,反而白白充當了對美作戰的炮灰。4月初,美軍攻佔沖繩島,並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的准備,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並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略物資以及大批人員調回國內。

1945年5月初,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蘇聯的視線逐漸轉向遠東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抗日武裝也不斷打擊和消滅日軍力量。關東軍只好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為此,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集,並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一舉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關東軍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的膨脹,武器裝備和戰斗素養僅僅相當於以前的8個半師團。特別是由於日本在各個戰場連遭慘敗,士氣低落,關東軍往日的威風已經不復存在。

成為逃跑兵團

歐洲戰事結束後,蘇軍開始騰出手來對付關東軍。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此刻,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指揮的150萬重兵已經利用夜幕掩護在中蘇邊境展開。9日凌晨,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日軍發起了強大的突擊行動。拂曉,蘇軍幾乎在所有方向上跨過了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分別從後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在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上展開了強有力的攻擊。9日,毛澤東主席也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

盡管關東軍早有對蘇作戰的准備,甚至一度還拉出與蘇軍決戰的架勢,但是,由於關東軍設想決戰的時刻是1946年,不僅未能偵察到蘇軍的實力,甚至連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的消息,他們也沒能提前得到。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關東軍精心布設的陣線很快就土崩瓦解,總司令部慌忙決定放棄「新京」(長春),固守通化,並指令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隨總司令部遷往通化,企圖在通化一帶與蘇軍決戰。此時的關東軍官兵已經完全沒有了鬥志,紛紛逃命。原來設想的大決戰竟然化為一場拚命的追逃游戲。蘇軍各個方面軍的作戰行動都進展順利。特別是由克拉夫欽科上將指揮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在大興安嶺的突擊行動收到了奇效,在不到一周時間已前突到東北中部地區,創造了一個奇跡。關東軍從此一蹶不振。

難逃滅亡

8月10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命令,指示關東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放棄滿洲,退守朝鮮。但長期以日軍「王牌」自居的關東軍為了維護自己「皇軍之花」的臉面,仍然負隅頑抗,不肯投降。可是,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姿態並不能重新喚起日本的士氣。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公開宣布投降。但驕橫的關東軍借口沒有收到日軍大本營的停戰命令,仍然繼續抵抗。到17日,除海拉爾、虎頭和東寧等少數築壘地域的殘余日軍仍在頑抗外,關東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眼看敗局已定,關東軍最後一任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終於向蘇軍提出了停戰談判的請求。

8月19日中午,蘇軍阿爾捷緬科上校率5名軍官、6名士兵組成的軍使團,在9架殲擊機護航下到達長春機場與日軍進行談判。迫於壓力,山田乙三向蘇軍代表交出了象徵指揮權的軍刀,宣布自己和部屬成為蘇軍俘虜。此次戰役中,關東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而蘇軍僅傷亡3.2萬人。

不僅如此,那些靠關東軍發家的日本高級戰犯大都也沒有逃脫正義的審判。曾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參謀長的東條英機,曾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參謀長的板垣征四郎,曾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木村兵太郎,曾供職於關東軍司令部、後任第7方面軍總司令的土肥原賢二,曾供職於關東軍司令部、後任第14方面軍參謀長的武藤章,均被送上了絞刑架。其他一些臭名昭著、惡貫滿盈的關東軍將領要麼受到懲罰,要麼背著千古罵名苟且偷生。

伯力審判

1949年12月25~30日,蘇聯濱海軍區軍事法庭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對研製和使用細菌武器的日本戰犯前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醫務處長隆二、獸醫處長高橋隆篤等12人進行的公開審判。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在關東軍成立了代號為「東鄉部隊」的細菌試驗室。1935年至1936年間擴建為「關東軍防禦給水部」和「關東軍獸疫預防部」兩個研製細菌武器的機構。1941年改名為第七三一部隊和第一○○部隊。以後,在中國的華中和華南又組建了代號為「波」字、「榮」字兩支細菌部隊。在審判中被告供認:為了准備並實施細菌戰,他們培養了大量的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細菌,研製細菌武器。在研製過程中,慘無人道地用中國人、蘇聯人和戰俘進行實驗,慘遭殺害的不下3000人。並於1939年在哈拉哈河地區對蘇蒙軍隊作戰期間,1940年、1941年在中國寧波、常德等地,使用了細菌武器。上述罪行嚴重違反了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關於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國際公約。根據被告犯罪事實,法庭判處山田乙三有期徒刑25年,對其餘11名戰犯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25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